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科资料室图书采购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图书采购为例
1
作者 秦进才 郭贵儒 门玥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90,共5页
学科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文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采购丰富文献资源是高校学科资料室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高校学科资料室的图书采购又是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很麻烦不容易真正做好的工作。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花最... 学科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文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采购丰富文献资源是高校学科资料室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高校学科资料室的图书采购又是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很麻烦不容易真正做好的工作。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的图书采购经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采购 花最少的钱 买最好的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立综述
2
作者 胡勇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44-145,共2页
1998年1月15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内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在这一天,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宣告成立。学校领导侯杰昌、娄延常、胡树祥、唐道钧、张清明、陈昭方、李文鑫、胡德坤及校长助理任珍良参加了成立大会,校内外几十... 1998年1月15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内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在这一天,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宣告成立。学校领导侯杰昌、娄延常、胡树祥、唐道钧、张清明、陈昭方、李文鑫、胡德坤及校长助理任珍良参加了成立大会,校内外几十家单位的代表与历史文化学院师生、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再创辉煌 武汉大学 学院 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 科学研究 中国特色 历史学科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文化出海的历史机遇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3
作者 邵明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8-103,共6页
数字文化代表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数字文化出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政策支持、数字技术加持、海外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赋予数字文化出海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使其发展呈现出海业态类型多、区域覆盖范... 数字文化代表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数字文化出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政策支持、数字技术加持、海外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赋予数字文化出海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使其发展呈现出海业态类型多、区域覆盖范围广、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等基本特征。同时,数字文化出海也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国外复杂市场环境、内容供给能力偏弱等挑战。加强数字文化出海顶层设计,推进企业跨文化管理,推动数字文化业态和生产方式创新,是加速推进我国数字文化扬帆出海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出海 数字文化创新 跨文化管理 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化及其历史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宝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峰并峙,共开繁花。正德时期是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文化的动态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程朱理学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二是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期;三是“实学”思潮兴盛与知识阶层的内在反思期。明... 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峰并峙,共开繁花。正德时期是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文化的动态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程朱理学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二是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期;三是“实学”思潮兴盛与知识阶层的内在反思期。明代堪称最有活力、多样性且具解放精神的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纷呈的景象,进而形塑成以个性张扬、人文主义、市民文化为主要表征的“明型文化”。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明代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始,有着与世界文化进程合辙的面向;而且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独特个性,在近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本土化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化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明华 高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在经济伦理层面,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观念、守诺互利的诚信经营理念、贵和尚中的和合共生文化与贫富调节的大同发展追求等精神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修正工具理性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劳动对象层面,作为内容生产来源的无形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外显的有形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为文化资源等资源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供给了满足文化生产消费需求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人力资本层面,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制度化传承的文化技能与师古不泥古的文化自觉等具身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培育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传统文化资本 经济伦理 文化资源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机遇与图景: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论绎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洪珅 胡帅 +1 位作者 陈家明 唐明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并确定其构成要素为族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和意义,着重分析其在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图景。研究分别从族群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文化传统层面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认同代际递减、活动场所与氛围遭受冲击、制度安排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仪式异化等。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文化振兴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和优化带来契机;文化产业崛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提供资源转化空间;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催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新兴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注入创新和创造动力。据此,从人本化、生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4个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族群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其文化选择和创造力将受到更多重视,族群发展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协同共进;民族传统体育也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族群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以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赢得更多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社会化代理、个体文化适应和跨领域渗透也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族群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城邦:中亚述的历史叙事与国家集体身份的构建
7
作者 袁指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亚述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对亚述而言,在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它需要继承并妥善处理城邦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大国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亚述还需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色,向当时的国际社会证明其与其他文明相比毫不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身份 西亚北非 文化遗产 自我认知 大国政治 历史叙事 认同过程 亚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8
作者 燕艳 赵齐鲁 +1 位作者 张艳秋 朱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学实施停留于表层化应用等三重困境。依据科学本真与文化意蕴统一、认知规律与教学适切平衡、目标导向与过程生成协同、学科逻辑与文化浸润融合的融入原则,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同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维进阶”的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双线融合”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助力兼具科学理性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教学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9
作者 何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政治制度 文化批判 周制 秦制 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博弈:以欧洲胜利纪念日为视角
10
作者 艾仁贵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50,共13页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许多国家设立了“欧洲胜利纪念日”。在纪念日期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选择5月8日,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5月9日,而冷战结束后不少东欧国家又将其从5月9日改至5月8日。纪念日期的差异反映了有关各方所...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许多国家设立了“欧洲胜利纪念日”。在纪念日期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选择5月8日,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5月9日,而冷战结束后不少东欧国家又将其从5月9日改至5月8日。纪念日期的差异反映了有关各方所建构的二战历史叙事,分别是美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和解放叙事”、苏联/俄罗斯的“抵抗和胜利叙事”,以及东欧国家的“双重压迫叙事”。这三种叙事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围绕二战历史话语主导权展开激烈博弈,包括二战欧洲战场的起点及其爆发的根源、谁是击败德国的主力,以及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不同地位等问题。欧洲胜利纪念日在二战后的形成和演变进程,是现实政治塑造战争记忆进而改写历史话语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胜利纪念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叙事 战争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登·华尔纳与古物陈列所:行动中的“文化国际主义”
11
作者 查晓英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7,共11页
1913年,美国学者兰登·华尔纳第一次到中国进行考古调查,正逢中国政府考虑建设一座国立博物馆。华尔纳考察的赞助人及当时介入中国古物保护事业的美国记者均赞同中国的古物国有化办法,认为亲密的合作机会就要来临。但华尔纳对古物... 1913年,美国学者兰登·华尔纳第一次到中国进行考古调查,正逢中国政府考虑建设一座国立博物馆。华尔纳考察的赞助人及当时介入中国古物保护事业的美国记者均赞同中国的古物国有化办法,认为亲密的合作机会就要来临。但华尔纳对古物陈列所筹备过程中传出的各种负面消息深感愤怒,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中止了原本带有友好色彩的交流,并为他后来在敦煌的行为埋下祸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尔纳 古物陈列所 马克密 金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方文化事业”中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研究(1923—1930)
12
作者 孟爱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日本政府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顺应国际退还庚子赔款潮流,于1923年3月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决定将部分庚款用于日本在华及在日中国人之教育、文化等事业,进而启动了由退还庚款资助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项目。在日本政府的... 日本政府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顺应国际退还庚子赔款潮流,于1923年3月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决定将部分庚款用于日本在华及在日中国人之教育、文化等事业,进而启动了由退还庚款资助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项目。在日本政府的持续宣传与交涉、相对程式化的行程设计以及借助各类机构提供考察便利等举措的推动下,北京、广东和湖北等地教育界相继开展学生团体的赴日考察旅行。由于各项举措均以为日本谋求更多的“权益”为出发点,其通过“文化侵略”手段达到缓和中日矛盾、实现“日中亲善”的目的,也被赴日考察团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因而考察团在保持审视态度的同时,借助日本提供的考察条件,与日本配合开展考察活动,达成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事业” 庚子赔款 赴日考察 文化侵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论的政治化书写: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新探
13
作者 杨锦銮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152,共6页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现,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演绎远超出文化调和范畴,实乃在戊戌变法的历史临界点上精心建构的政治哲学体系:将儒家伦理本体化与西学工具化的双重操作,既映射出传统士大夫应对现代性冲击时特有的认知模式,又暗含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策略。这种知识体系内部政治诉求与文化逻辑的复杂交织,本质上构成了近代知识精英的集体精神困局。重探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策略,不仅有助于廓清其思想脉络及其本质,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嬗变的若干重要问题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龚书铎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14
作者 曹志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学科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龚书铎先生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科有开创之功,亦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文化史的代表人物。龚先生坚...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学科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龚书铎先生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科有开创之功,亦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文化史的代表人物。龚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切忌趋时相结合的治学原则,旗帜鲜明地以唯物史观为指针,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形成独特的认识:深入探索文化史研究的基础理论,认为“政治是历史的脊梁”,文化不是历史的中心,从而摆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并以唯物史观批评文化中心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全盘西化”“儒化中国”等错误思潮,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源头。这些论断深化了学术界对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书铎 中国近代文化史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复兴——以“布拉德利委员会报告”的研制为中心
15
作者 张卓鸿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28,共17页
“布拉德利委员会报告”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潮流中的经典文献,其研制与推广是美国历史教育由衰落转向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美国历史学家群体将复兴历史教育作为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秩序、增强... “布拉德利委员会报告”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潮流中的经典文献,其研制与推广是美国历史教育由衰落转向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美国历史学家群体将复兴历史教育作为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秩序、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通过“布拉德利委员会报告”对中小学历史课程进行了系统建构,为美国中小学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可参照、可选择的范式。报告契合了美国政治的保守主义转向和公众的教育期望,引领了美国历史教育复兴潮流,反映了美国社会应对认同危机,将社会公共话语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调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布拉德利委员会报告 中小学历史教育 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理路
16
作者 高思超 奉元圆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62-66,共5页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引导学生坚定“五个认同”和增进共同性为价值旨归;以“语言与非语言”结合为手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内容。因此,统编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基于叙事要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内核;基于主题单元结构,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组织逻辑;基于故事内容理解,多模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表征;基于学生主体的关照,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学习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编历史教科书 叙事学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量化历史数据库学术共同体
17
作者 康文林 高帅奇(翻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其他从唐代至清代精英阶层的相关资料。①李中清-康文林研究团队(简称“李-康研究团队”)正在构建涵盖19至20世纪教育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人员以及官僚精英群体的社会出身、家庭关系、职业成就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数据库 专业技术人员 学术共同体 科技工作人员 研究团队 精英群体 精英阶层 档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及文化抗战
18
作者 王继平 张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7,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成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各种团体,深入抗日前线,讴歌抗战英雄,鼓舞抗战士气;或参加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培育抗战人才,激发民族意识;或战斗在新闻、出版等文化战线,为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抗战,是华中抗日战场的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贡献了华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文化人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墙盘》《逨盘》的历史叙事成就
19
作者 许兆昌 徐星华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国早期史家在连贯性历史叙事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宏大格局。《史墙盘》《逨盘》在提供两篇首尾完整的王朝史和家族史作品的同时,还分别开创了王朝史、家族史分述与合述的两种叙事模式。这种述史实践的多样性尝试,反映出中国早期史家在历史叙事领域极富创造精神。此外,《史墙盘》《逨盘》家史、国史并述的叙事结构,借由周之史官传统对秦汉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篇述史铭文体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通史”意识,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学术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铭文 历史叙事 王朝史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20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