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应力环境影响的实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杜健航 伍贵富 +2 位作者 郑振声 戴刚 冯铭哲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采用动物实验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发生早期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的局部应力水平的影响,评价临床中该疗法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的风险.首先以3.5月龄左右雄性猪2头为实验体,进行反搏前后状态的基础血流动力... 采用动物实验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发生早期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的局部应力水平的影响,评价临床中该疗法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的风险.首先以3.5月龄左右雄性猪2头为实验体,进行反搏前后状态的基础血流动力学在体测量,反搏压介于0.025 ~0.04MPa;进而建立血流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模拟斑块出现及生长过程中,EECP对其局部应力水平及应力震荡特性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EECP使动脉的应力水平及应力震荡特性均有显著增加;早期小规模斑块的存在令局部应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但将降低应力的震荡水平.EECP使两实验体的动脉内压峰值水平最高提升10.62%及16.18%,此时若动脉存在斑块(H=0.2D),其局部壁面切应力(WSS)峰值水平将分别提高135.54%及235.71%,震荡剪切指数(OSI)达到0.083及0.069.由于反搏产生的高舒张压明显提升了斑块的局部应力水平,同时反搏的“双脉冲”作用模式使动脉的OSI水平大幅增加,我们推测其慢性作用可能会促进斑块本身疲劳的进程,从而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但EECP对心动周期里壁面切应力水平的提升可能对斑块本身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斑块破裂 壁面切应力 振荡剪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慢性实验对高脂饲养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靳亚非 郑振声 +10 位作者 马虹 杜志民 胡瑞德 詹橙扬 陶军 郑树森 戴刚 冯吉 梁陆光 钱月桃 方典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39-,共1页
目的 体外反搏疗法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迄今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有无影响仍无直接的证据。本研究采用模拟临床长疗程的体外反搏慢性动物实验方法 ,初步观察长期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 目的 体外反搏疗法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迄今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有无影响仍无直接的证据。本研究采用模拟临床长疗程的体外反搏慢性动物实验方法 ,初步观察长期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3周龄雄性断乳乳猪 15头 ,随机分组为高脂对照组 6头 ,高脂反搏组 6头 ,普通饲料对照组 3头。高脂饲料组在普通乳猪料中添加胆固醇、猪油、蛋黄粉和食用盐 ,初始含量分别为 2 % ,4 % ,6 %和 1% ,采用分段递增法在 30d后将各成分比例递增至 4 % ,8% ,10 %和 1.5 % ,专用搅拌器混合高脂饲料 ,采用自行设计的猪专用囊套和猪体外反搏专用吊床装置对反搏实验组动物进行体外反搏 1h/d ,5d/周 ,累计反搏 30h ,总实验过程持续近 3个月 ,实验结束后取猪胸腹主动脉纵向剖开并修整固定 ,流水及 70 %乙醇漂洗后经SudanⅢ +Ⅳ染液 37°C振荡染色 ,80 %乙醇脱色分化。内膜面展开固定后经JVCKY F30B 3 CCD彩色图像摄录输入仪采集图像 ,采用德国KONTRONIBAS2 .5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 ,进行主动脉内膜面Sudan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百分比分析。统计学处理方法 :直接对Sudan阳性染色百分比进行两组间秩和检验 ;计算Sudan阳性染色百分比的平方根的反正弦值 ,非配对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动物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脂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犬慢性体外反搏实验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伍贵富 刘磊 +3 位作者 郑振声 马虹 钱月桃 方典秋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体外反搏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方法】自行设计制作一套适合比格犬清醒状态下长期接受反搏治疗的装置 ,该装置由反搏主机、反搏架、反搏内外囊套等组成。采用导管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主动脉根部压力 ,评价该系统的...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体外反搏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方法】自行设计制作一套适合比格犬清醒状态下长期接受反搏治疗的装置 ,该装置由反搏主机、反搏架、反搏内外囊套等组成。采用导管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主动脉根部压力 ,评价该系统的即时血流动力学效果。 6条比格犬接受了即时血流动力学测定和长期体外反搏治疗 ,治疗总时间约 2 8~ 30h不等(每日 1次 ,每次 1~ 2h) ,历时 6~ 8周。【结果】反搏中实验犬的主动脉舒张期增压波可达 ( 174 0± 18 4)mmHg ,显著高于反搏前的舒张压 (P <0 0 1)。舒张压与收缩压比值 ( pD/ pS)上升至 1 2 4± 0 0 5。此外 ,反搏过程中 ,主动脉收缩压平均下降达 ( 19 2 2± 8 70 )mmHg。全部动物能顺利完成慢性体外反搏治疗观察 ,且动物的食欲、精神状态等无异常改变。【结论】该装置应用于体外反搏的慢性动物实验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体外反搏 反搏动术 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的生物力学效应与血管内皮功能 被引量:35
4
作者 伍贵富 杜志民 +4 位作者 方典秋 徐明国 马虹 郑振声 王奎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137,共5页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阐述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对冠心病患者及实验动物血浆及组织中某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单独体外反搏,或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修复的重要手段。与反搏作用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切应力 一氧化氮 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丙二醛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钱孝贤 吴伟康 +7 位作者 郑振声 詹澄扬 余步云 汤美安 张苗青 赵顺卿 罗汉川 陈国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69例冠心患者(反搏组31例,药物组38例)和35名正常人血清中NO2-和NO3-的含量,以反映NO的浓度...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69例冠心患者(反搏组31例,药物组38例)和35名正常人血清中NO2-和NO3-的含量,以反映NO的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中MDA的含量,观察冠心病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NO和MDA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冠心病患者血清NO含量(3888±1703)μmol/L,(4078±738)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7086±761)μmol/L,P<005。经过3个疗程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患者血中NO含量明显增高(10547±2558)μmol/L,P<005,对照组经过6周药物治疗,血中NO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4852±1004)μmol/L,但仍低于正常水平。与此相反,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冠心病患者血清MDA含量(574±053)nmol/L,(571±059)nmol/L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387±065)nmol/L,P<005。经过3个疗程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患者血中MDA含量明显降低(404±065)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外反搏 一氧化氮 丙二醛 EE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及其装置的新发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伍贵富 马虹 +1 位作者 王奎健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6-609,共4页
体外反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并于2002年正式纳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冠心病学会(AHA/ACC)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指南。作者近10年来研究证实:体外反搏能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体外反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并于2002年正式纳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冠心病学会(AHA/ACC)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指南。作者近10年来研究证实:体外反搏能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猪模型上,也证实了体外反搏不仅可以改善血流灌注,还可以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调节一系列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达到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的目的。上述新作用机制的发现,促进了新型体外反搏装置的深入研制,推进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搏 血管内皮 切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增加心脏骤停犬颈总动脉血流量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荣 廖晓星 +5 位作者 李欣 胡春林 魏红艳 冯铭哲 伍贵富 戴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4-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SCA)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MQ)的影响。方法:12只犬制成SCA模型,经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EECP组(6只),2只建模未成功。EECP...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SCA)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MQ)的影响。方法:12只犬制成SCA模型,经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EECP组(6只),2只建模未成功。EECP组分别行2次1 h EECP干预,观察致颤前后、ROSC后(每1 h)ICP、CPP和MQ的变化,ROSC 6 h后停止监测。结果:平均动脉压(MBP)、收缩期血压峰值(MSP)、ICP、平均脑灌注压(MCPP)和收缩期脑灌注压峰值(SCP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时舒张期血压峰值(MDP)和舒张期脑灌注压峰值(DCP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CP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在EECP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ECP时M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ECP并不影响SCA-ROSC模型MBP、MSP、ICP、MCPP和SCPP而是通过增加MDP、DCPP和降低血流阻力等机制来增加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骤停 颅内压 脑灌注压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对低氧所致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黎博 魏红艳 +5 位作者 杨焰 尹美娴 胡春林 卢远征 孙占朋 廖晓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7-722,728,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是否能抑制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_2)诱导的缺氧模型中神经元的凋亡,并促进神经元的存活。方法:超速离心法分离大鼠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ALG-2相互作用蛋...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是否能抑制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_2)诱导的缺氧模型中神经元的凋亡,并促进神经元的存活。方法:超速离心法分离大鼠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ALG-2相互作用蛋白X(ALG-2-interacting protein X,Alix)和肿瘤易感基因101(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101)的表达水平;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q Nano纳米生物颗粒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不同剂量的Co Cl_2处理神经元,建立CoCl_2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模型;将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加入凋亡组神经元,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表达Alix和TSG101;外泌体在透射电镜下的形态呈"杯口"状,大小约为100 nm;q Nano纳米生物颗粒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的粒径为(95.0±23.5)nm(n=370);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200、400和600μmol/L)CoCl_2作用24 h,神经元活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将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加入凋亡组(CoCl_2浓度为400μmol/L)神经元后,神经元活力升高(P<0.05),凋亡率下降(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能抑制低氧状态下神经元的凋亡并促进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氯化钴 外泌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何小洪 张焰 +13 位作者 陈小林 郑振声 詹澄扬 柳俊 伍贵富 方典秋 梁陆光 钱月桃 凌桂芳 戴刚 冯铭喆 马虹 王奎健 朱振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30-733,T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雄性乳猪12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2h体外反搏治疗。用cDNA基因芯片对猪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腹主动脉...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雄性乳猪12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2h体外反搏治疗。用cDNA基因芯片对猪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图像定量分析,高脂组:7.84%±2.37%;高脂加反搏组:1.26%±0.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状动脉左旋支内膜1:500扫描电镜显示:高脂+反搏组内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有序,细胞呈梭型排列与血流方向一致,表面光滑;高脂组血管内膜细胞排列紊乱,表面不光滑,有大量脱落细胞。显著改变的基因:芯片1(反搏组Cy3/高脂组Cy5):锌指蛋白0.33、MAP4K30.13、长链脂肪酸合成酶0.35、神经介素B受体0.19、GPX-13.26、整合素β10.06、CTGF0.28、eNOS3.1、VCAM-10.50;芯片2(高脂组Cy3/正常组Cy5):锌指蛋白23.06、MAP4K36.75、长链脂肪酸合成酶2.71、神经介素B受体6.68、GPX-10.63、整合素β16.29、CTGF2.45。结论:长期体外反搏可以改善内皮形态与功能,增加内皮细胞抗氧化作用,下调内皮细胞机械性刺激感应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血管內皮细胞对LDL的摄取,及下调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局部应力的流固耦合分析及体外反搏作用干预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健航 王梁 +3 位作者 伍贵富 郑振声 戴刚 冯铭哲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6,共9页
生物机械力被普遍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进程及最终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血流灌注、动脉内压、斑块组织和材料特性等因素对斑块局部流动切应力及斑块结构应力水平的影响,同时评价临床中的非介入辅助循环疗法——... 生物机械力被普遍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进程及最终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血流灌注、动脉内压、斑块组织和材料特性等因素对斑块局部流动切应力及斑块结构应力水平的影响,同时评价临床中的非介入辅助循环疗法——体外反搏对斑块局部应力水平的干预作用.采用结合猪动物模型在体测量及三维流固耦合数值仿真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当斑块狭窄率一定时(50%),斑块的流动切应力水平主要由血流灌注决定;而斑块结构应力主要取决于动脉内压及纤维帽厚度.只有在纤维帽足够薄的情况下,斑块的材料特性才对斑块结构应力有显著影响;当纤维帽最薄同时脂质池材料最软时,临界斑块壁面应力因子达到极值的257.72 k Pa(正常生理状态)及300.20 k Pa(体外反博状态).由于最大壁面应力、临界斑块壁面应力及全局最大斑块壁面应力三个应力因子中,只有临界斑块壁面应力明显受纤维帽厚度和脂质池材料特性的影响,因此其可能与斑块进程的关联最为紧密.此外,体外反博作用明显提高了晚期斑块的应力水平,这是否会给斑块进程及重构带来慢性的影响,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晚期斑块 流固耦合 增强型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钱孝贤 吴伟康 +2 位作者 郑振声 余步云 汤美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55例冠心病(CHD)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498.98±304.50)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1.4... 目的: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55例冠心病(CHD)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498.98±304.50)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1.49±30.29)pg/ml,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组血清VEGF水平(809.21±191.16)pg/ml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组(292.14±148.56)pg/ml,P<0.01,而且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提示VEGF可能是反映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VEGF 诊断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RAS的影响及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丽 吴伟康 +2 位作者 郑振声 梁仲培 钱孝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04-807,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与体外反搏 (ECP)时犬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检测缺血及外加反搏时缺血心肌、主动脉、肾脏、肺等局部肾素活性、...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与体外反搏 (ECP)时犬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检测缺血及外加反搏时缺血心肌、主动脉、肾脏、肺等局部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活性 ,用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血流动力学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缺血能激活缺血区心肌、主动脉处肾素、ACE和AngⅡ ,除缺血区心肌肾素外 ,ECP抑制缺血区心肌与主动脉处三者。缺血还能激活对循环RAS影响较大的肾脏与肺RAS ,反搏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缺血与反搏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血管局部AngⅡ水平有关。结论 :体外反搏治疗心肌缺血时 ,局部RAS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变呈相关关系 ,即体外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和能抑制局部RAS有关 ,这可能是它对缺血心肌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心肌缺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反搏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内皮素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燕铭 钱孝贤 +5 位作者 吴伟康 罗汉川 刘勇 陈璘 彭朝权 郑振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50-2353,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改善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和内皮素机制。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和结扎后60MIN、120 MIN、180 MIN记录以下指标: ①主动脉根部血压;②左心室收缩和...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改善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和内皮素机制。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和结扎后60MIN、120 MIN、180 MIN记录以下指标: ①主动脉根部血压;②左心室收缩和舒张末压、+DP/DTMAX和-DP/DTMAX;③头臂干血流量;④放免法检测血浆和心肌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冠脉结扎1 H,缺血组和反搏组犬血压、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头臂干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过体外反搏2 H,反搏组犬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头臂干血流量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而反搏组犬的血浆和心肌ET-1 水平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改善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ET-1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反搏动术 血流动力学 内皮缩血管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钱孝贤 郑振声 +4 位作者 吴伟康 陈燕铭 张书刚 高国全 陆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 +反搏组 (反搏组 ) 3组 ,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用改良硝...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 +反搏组 (反搏组 ) 3组 ,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用改良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心肌缺血前后血清NO含量、以及心肌组织的NO含量和NOS比活性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的NOS亚型即诱导型NOS(iNOS)和内皮型NOS(eNOS)的蛋白合成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构成型NOS(cNOS)信使核糖核酸 (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 :在冠状动脉结扎前和结扎后 6 0min ,3组犬血清NO含量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扎后 12 0min和 180min时 ,反搏组犬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缺血组 (P <0 0 5 )。正常组和反搏组犬心肌组织NO含量和NOS比活性均大于缺血组 (P <0 0 5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iNOS蛋白合成增多 ,而eNOS蛋白合成减少 ;体外反搏对iNOS有抑制作用 ,对eNOS有促进作用。此外心肌缺血时cNOS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 ,反搏可促进cNOSmRNA的表达。结论 :体外反搏促进NO的产生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一氧化氮 体外反搏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陆丽 吴伟康 +2 位作者 郑振声 詹澄扬 钱孝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 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循环及局部组织ACE 活性。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时...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 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循环及局部组织ACE 活性。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时循环ACE 持续上升,165 min 时,上升幅度趋于平缓,经反搏治疗后60 min ,未见对ACE 有影响,120 min 时ACE 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局部ACE 在缺血时均被激活,反搏120 min 后,各组织ACE 活性呈不同程度下降,左心室及肾仍高于正常水平,主动脉降至正常,肺部甚至降至正常以下。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可激活循环及局部ACE,体外反搏可能通过降低ACE 活性来参与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体外反搏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提高切应力调节NO和cGMP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孝贤 陈燕铭 +4 位作者 吴伟康 刘勇 周彬 陈璘 郑振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头背干切应力和信号转导物质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反搏组(反搏组)3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头背干切应力和信号转导物质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反搏组(反搏组)3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体外反搏前后头背干切应力的变化,用改良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体外反搏前后心肌缺血犬血浆和主动脉NO含量,采用放免法检测心肌缺血前后血浆和主动脉cGMP的含量。结果体外反搏可提高因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切应力降低,并使之恢复正常。同时也发现体外反搏可提高缺血组犬血浆和主动脉NO和cGMP水平。结论体外反搏能提高切应力,促进NO和cGMP的产生,这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切应力 一氧化氮 环磷酸鸟苷 反搏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指脉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陆丽 郑振声 +3 位作者 伍贵富 吴伟康 张苗青 谢焕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6-448,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反搏(ECP)治疗前后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指脉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E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患者进行了ECP治疗,同时监测指脉波参数。分别于...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反搏(ECP)治疗前后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指脉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E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患者进行了ECP治疗,同时监测指脉波参数。分别于第1次反搏前、3个疗程结束时采血,用放免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质量浓度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活性。【结果】指脉波呈上升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1个疗程后,肾素活性与ANGⅡ浓度高于反搏前;2个疗程后,ANGⅡ降至反搏前水平,ACE低于反搏前;3个疗程后,肾素活性降至反搏前水平,ANGⅡ与ACE低于反搏前。血浆ANGⅡ水平与指脉波成负相关关系。【结论】体外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可能是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冠心病患者 体外反搏治疗 angiotensinⅡ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紫外分光光度法 ANGⅡ 肾素活性 血管紧张素Ⅱ 血流动力学 指脉波 循环血液 治疗前后 CP治疗 心肌梗死 同时监测 质量浓度 上升趋势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下不同反搏压对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杜健航 包芸 靳亚非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0-623,共4页
为了研究体外反搏下不同反搏压对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以寻求较佳的体外反搏作用机制,选用了3周龄雄性断乳乳猪四头,进行了慢性体外反搏实验。详细记录了各实验体在基础状态及不同反搏压的体外反搏状态下心动周期里颈动脉内的动... 为了研究体外反搏下不同反搏压对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以寻求较佳的体外反搏作用机制,选用了3周龄雄性断乳乳猪四头,进行了慢性体外反搏实验。详细记录了各实验体在基础状态及不同反搏压的体外反搏状态下心动周期里颈动脉内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数据,包括压力、心电及血流量,进而计算了各种状态下的实验体颈动脉内壁面切应力(WSS)的动态分布。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体外反搏能明显提高心动周期内实验体颈动脉的血流灌注、WSS水平及舒张期压力水平;从提高心动周期的切应力水平出发,反搏压设定为0.03mPa^0.035mPa为佳。另外,体外反搏改变了心动周期里的血流脉动模式,认为血流模式的改变可能对心动周期内的WSS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体外反搏 W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刚 薛睿聪 +1 位作者 刘晨 董吁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0-384,共5页
目的:建立并比较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通过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和胰酶消化法对新生大鼠心肌组织进行消化,利用贴壁时间差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然后对收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纯度及对药物反应方... 目的:建立并比较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通过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和胰酶消化法对新生大鼠心肌组织进行消化,利用贴壁时间差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然后对收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纯度及对药物反应方面的检测。结果:在细胞形态和纯度方面,2种方法收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没有明显差异,但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心肌细胞;在药物反应方面,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比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结论:采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和胰酶消化法可以获得相同形态和纯度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但是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对药物具有更强的增殖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成纤维细胞 胶原酶 胰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熊艳 何小洪 +8 位作者 罗景云 马虹 谢强 方典秋 刘东红 王奎健 伍贵富 陈国伟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的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收集3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UNEL法测定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在正常饲养组为(127±36)‰,在高脂饲养组为(237±23)‰,在高脂饲养+反搏组为(177±12)‰,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升高(P<0.05),高脂饲养+反搏组较高脂饲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高胆固醇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高胆固醇血症 内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