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氯化铁损伤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杜佳豪 赵丽丽 +1 位作者 杨标 戴克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究构建三氯化铁(FeCl_(3))损伤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FeCl_(3)损伤颈总动脉后,将损伤后血管取下进行固定、包埋、冷冻切片和HE染色,并统计血栓面积比。FeCl_(3)浓度分5%、10%和15%3组,FeCl_(3)损伤时间选取2、... 目的:探究构建三氯化铁(FeCl_(3))损伤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FeCl_(3)损伤颈总动脉后,将损伤后血管取下进行固定、包埋、冷冻切片和HE染色,并统计血栓面积比。FeCl_(3)浓度分5%、10%和15%3组,FeCl_(3)损伤时间选取2、4和6 min 3组,小鼠的周龄分4-5、6-8和10周3组。0.075μg/g和0.1μg/g剂量R300注入小鼠眼球后静脉丛,4 h后进行血小板计数,探究血小板数量对FeCl_(3)诱导血栓模型的影响,验证构建的血栓模型的准确性。结果:HE染色观察显示,与5%FeCl_(3)诱导的血栓相比,10%和15%FeCl_(3)氧化损伤血管诱导形成的血栓块更稳定,致密且更大。10%FeCl_(3)损伤血管内皮4 min和6 min后诱导形成致密和大的血栓块,而损伤2 min时诱导形成的血栓更松散且血栓面积小。选取的4-5、6-8和10周龄的小鼠在对10%FeCl_(3)损伤诱导形成的致密血栓和血栓面积差异上并不明显。结论:FeCl_(3)损伤的小鼠血栓模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10%FeCl_(3)、损伤时间4 min、6-8周龄小鼠作为最佳的实验条件,对于构建稳定的颈动脉血栓模型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颈动脉 三氯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江凤 王元元 +7 位作者 陈子兴 陈苏宁 刘丹丹 梁建英 潘金兰 朱明清 丁文静 岑建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胞形态学表现为inv(16)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主要为CD13+、CD33+、CD34+、CD117+和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示存在伴有inv(16)的复杂异常,部分中期分裂相除inv(16)外可检测到t(9;22);CBFβ基因重排率高于BCR/ABL融合基因重排率;该病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3年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费城染色体作为inv(16)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较为罕见,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可能为其诊断提供依据,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能是其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inv(16)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夏晶 陈苏宁 +7 位作者 潘金兰 王琴荣 吴亚芳 王勇 张俊 沈娟 薛永权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5-820,共6页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AML的2.4%,其中M1 1例、M2 17例、M4 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易位 变异性 DNA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与人血小板交叉识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白艳艳 王兆钺 +2 位作者 缪竞诚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有一定程度结合,但与GPⅠb、GPⅡb及GPⅥ无结合。结论: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与幽门螺杆菌ureB存在交叉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提示Hp感染与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糖蛋白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 交叉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MTS-13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杰 韩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7-1170,共4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通路都会影响ADAMTS-13的活性,但ADAMTS-13如何受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将对其改变,相关机制以及影响该酶调控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阳 闫荣 +2 位作者 崔庆亚 田璟鸾 戴克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04-1508,共5页
目的:探讨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下腔静脉获取C57Bl/6小鼠全血,用Calcein-AM标记洗涤血小板,将荧光标记的血小板输入受体鼠眼球后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分为回输血小板数1×10~7、1&... 目的:探讨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下腔静脉获取C57Bl/6小鼠全血,用Calcein-AM标记洗涤血小板,将荧光标记的血小板输入受体鼠眼球后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分为回输血小板数1×10~7、1×10~8和2×10~8 3组;小鼠的周龄分为3-6、6-10和>10周3组;FeCl_3浓度分为6%、12%、24%、48%4个组。血管堵塞时间在10-20 min内,且栓子形成后15 s不脱落即为此模型建立成功。观察回输血小板的数量、小鼠的周龄、FeCl_3的浓度、滤纸片的大小等因素对建立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影响。结果:3-6周龄雄鼠血管堵塞时间为16 min,时间相比6-10周的(25 min)短(P<0.05),>10周(38 min)短(P<0.01);1×10~8和2×10~8的回输血小板数血管堵塞时间约15-18min,时间相比1×10~7(30 min)的短;6%和12%的FeCl_3的血管堵塞时间在15-20 min之间,但是24%和48%的FeCl_3一般在10 min以内就会出现血管堵塞现象。结论:FeCl_3损伤的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成功建立受很多因素影响。3-6周龄C57Bl/6雄鼠、回输血小板数(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FECL3 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标 赵丽丽 +2 位作者 杜佳豪 闫妍 戴克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3-1508,共6页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如何调控血小板活化和凋亡信号转导,并探明血小板活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凝血酶直接刺激血小板或用ROS抑制剂NAC预处理血小板后再加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凝血酶和NAC对血小板P-selectin...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如何调控血小板活化和凋亡信号转导,并探明血小板活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凝血酶直接刺激血小板或用ROS抑制剂NAC预处理血小板后再加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凝血酶和NAC对血小板P-selectin表达、αⅡbβ3活化、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PS外翻、ROS表达水平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凝血酶能够诱导血小板内ROS产生,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0.01 U凝血酶会诱导血小板出现ROS依赖性的高程度的整合素αⅡbβ3活化、P-selectin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凝血酶诱导血小板,均会出现ROS依赖性的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变化和PS外翻。血小板受凝血酶诱导30 min后整合素αⅡbβ3活化达到最大值,60 min后血小板内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最大值。而经ROS抑制剂NAC预处理后再加入凝血酶进行诱导,血小板P-selectin表达、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血小板聚集功能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结论:凝血酶诱导血小板时,ROS先调控血小板发生活化,而后调控血小板发生凋亡现象,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现象都依赖于血小板ROS的产生,且活化和凋亡信号有序发生,而抑制血小板内ROS信号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凋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血小板 活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HAAG方案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崔巍 金正明 +7 位作者 曹晶 朱霞明 孙爱宁 仇惠英 苗瞄 郭丹丹 吴德沛 唐晓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9-1384,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ogen,DAC)联合HAAG[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柔比星(Acla)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观察其有效率及... 目的探讨采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ogen,DAC)联合HAAG[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柔比星(Acla)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观察其有效率及治疗相关毒性。方法分析我中心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6例进展期AML患者,其中18例患者为标准难治复发患者,另外18例为一疗程标准诱导未缓解患者。36例患者均给予DAC联合HAAG方案再诱导化疗,观察其一疗程缓解率、化疗毒性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一疗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58.3%(21/36),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为22.2%(8/36),总体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80.6%(29/36)。18例难治复发患者CR率为61.0%(11/18),PR率为22.2%(4/18),ORR为83.3%(15/18);18例一疗程标准诱导未缓解患者CR率为55.6%(10/18),PR率为22.2%(4/18),ORR为77.8%(14/18)。化疗相关血液学毒性均为4级,感染发生率为72.2%,大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可控。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5(0.5~33.3)个月,全部患者1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43.3%,难治复发患者1年OS率为24.2%,一疗程未缓解患者1年OS率为61.6%(P=0.01)。结论对于进展期AML患者,DAC+HAAG方案一疗程再诱导治疗反应率高,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方案 地西他滨 HAAG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检测方法和仪器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有涛 赵益明 +6 位作者 季顺东 赵赟霄 蒋敏 金晓华 史进方 顾国浩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4-677,共4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方法及仪器的性能,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仪器性能验证标准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 本研究旨在评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方法及仪器的性能,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仪器性能验证标准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88》(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88,CLIA’88法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PL-11血小板分析仪进行了分析性能评估。用PL-11血小板分析仪测试健康志愿者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的聚集功能,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PL-11血小板分析仪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同时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 d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来探讨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表明,各参数皆符合CLIA'88法案的要求。测得PLR-06、PLR-07、PLR-09、PLR-10血小板诱聚剂诱导的247名健康正常人血小板MAR分别为58.8±10.1(﹪)、61.2±11.8(﹪)、51±10.2(﹪)、53.1±9.2(﹪)。ACI患者MAR在服用氯吡格雷后明显降低。结论: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适用于血栓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分析仪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监测与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佳佳 孙爱宁 +4 位作者 张彤彤 陈苏宁 常伟荣 张险峰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明确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检测患者第一次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第3、7、14、21、28天血清PCT水平,比较感染控制组和感染迁延组及感染恶化组间PCT的变化规律以及PCT变化在预测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497例PCT阳性患者中421例(84.7%,421/497)为实验室或临床确诊感染,其中发热24 h内PCT即阳性的有296例(70.3%,296/421);发生感染性休克(14.0%,59/421)和未发生感染性休克(86.0%,362/421)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6.29μg/L和1.16μg/L,两者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1例感染患者中有408例同时行血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阳性167例(40.9%,167/408),血培养阴性240例(58.8%,240/408),1例曲霉污染,两组PCT中位值分别为2.47μg/L、1.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64.7%,108/167)和革兰阳性菌感染(22.2%,37/167)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4.32μg/L和1.3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CT取2.05μg/L为截点时诊断性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70.0%。289例动态监测抗感染治疗后的PCT水平患者中感染控制组192例,感染迁延组71例,感染恶化组26例,3组在抗感染治疗后前3 d的PCT水平无差异,但3 d后PCT水平差异显著。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尤其血培养阴性感染发热患者较优的快速辅助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动态变化对判断感染控制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病 血培养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瑞娟 王兆钺 +6 位作者 江明华 张威 曹丽娟 孙雄华 张剑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6-380,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的止血机理及对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巴曲酶与凝血因子Ⅹ激活物(FⅩA)对正常人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的止血机理及对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巴曲酶与凝血因子Ⅹ激活物(FⅩA)对正常人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用发色底物法检测FⅩA、巴曲酶及巴曲亭对凝血因子Ⅹ(FⅩ)活化及凝血酶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可以缩短正常人血浆的APTT,其中FⅩA缩短APTT的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r=0.889,P<0.05)。FⅩA、巴曲酶及巴曲亭可纠正出血性疾病患者APTT的延长,三者对PT无明显影响。FⅩA能促进FⅩ的活化及凝血酶的生成,巴曲酶及巴曲亭对二者无明显作用。结论:巴曲亭有明显的促进凝血效果,并可纠正出血性疾病的止血异常,其有效成分巴曲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而FⅩA通过活化FⅩ促使凝血酶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亭 凝血作用 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文娟 解珺丹 +5 位作者 王谦 陶婷婷 姚红 文丽君 周有宁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期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颜霜 傅琤琤 +6 位作者 周进 徐云 姚颖 金松 颜灵芝 朱霞明 吴德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5-1039,1043,共6页
目的探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治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某医院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与PDD(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116例初治有症状的MM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诱导治疗期间感... 目的探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治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某医院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与PDD(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116例初治有症状的MM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诱导治疗期间感染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116例MM患者其中69例接受PAD方案治疗,47例接受PDD方案治疗,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9.7%和89.4%。73例为皮下注射硼替佐米,43例接受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组感染发生率为78.1%,静脉注射组为93.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为83.6%(97例),其中第一疗程81例出现感染,3例外院治疗具体感染不详,实际感染发病率为71.7%(81/113);第二疗程感染发病率为56.6%(64/113);共98例患者完成三个疗程治疗,感染发病率为43.9%(43/98);共66例患者完成四个疗程治疗,感染发病率为28.8%(19/66)。随着疗程的推进,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感染的部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呼吸系统、皮肤及黏膜、口腔及胃肠道、血液、泌尿道。化疗期间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诱导期间感染发病率极高,主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临床医生与患者均需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化学治疗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2 位作者 陆沭华 孙雨梅 何广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2-715,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加入0、50、100、200mg/L的黄芪多糖共孵育,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5天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黄芪多糖显著提高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黄芪多糖可促进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够增强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倩兰 唐晓文 +8 位作者 孙爱宁 仇惠英 金正明 苗瞄 付铮铮 赵丙瑞 施晓兰 陈广华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4-958,共5页
本研究探索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对32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性AML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移植前未缓解(NR)17例,完全缓解(CR)15例,比较两组在治疗相... 本研究探索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对32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性AML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移植前未缓解(NR)17例,完全缓解(CR)15例,比较两组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白血病复发和无白血病生存率(L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移植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除NR组中1例移植失败,1例死于重症肝静脉阻塞病以外,其余30例均获得造血重建。NR组与CR组aGVHD发生率分别为47.1%(8例)和33.3%(5例)。在可评估的患者中,NR组9例中5例发生cGVHD,CR组11例中4例发生cGVHD,两组发生aGVHD(P=0.335)和cGVHD(P=0.2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组治疗相关死亡率(29.4%vs 14.3%,P=0.392)及移植后复发率(42.9%vs 26.7%,P=0.300)较CR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3(1-124)个月,至今NR组和CR组各有6例无病生存,2年LFS两组相近(35.3%vs 40.0%,P=0.267)。对32例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P=0.044)及发生cGVHD(P=0.046)的患者总生存率(OS)显著延长。结论:单中心样本研究结果显示,allo-HSCT是挽救性治疗难治复发性AML的有效手段,移植前NR的患者预后与CR患者相比,allo-HSCT疗效及预后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对NR状态的难治复发性AML患者实施allo-HSCT,并通过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产生cGVHD,以期获得长期生存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方案清除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A3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艳玲 薛胜利 +2 位作者 孙爱宁 戴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279-1282,共4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CAG方案清除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A3细胞的作用机制及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以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A3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以A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分组加入不同浓度... 本研究主要探讨CAG方案清除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A3细胞的作用机制及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以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A3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以A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作用48小时后收集细胞,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用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不同浓度阿糖胞苷(Ara-C)和G-CSF组合作用48小时后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用AnnexinV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ra-C、阿克拉霉素(ACR)及G-CSF联合作用48小时后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表明: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94.2%);G-CSF作用48小时后S期A3细胞比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G-CSF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CK-8检测显示Ara-C+G-CSF组较单药Ara-C组抑制细胞生长更明显(Ara-C浓度10-5mmol/L和10-6mmol/L时p<0.05);凋亡检测显示Ara-C+ACR+G-CSF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高达38%,显著高于Ara-C+ACR组。结论: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CAG方案清除A3细胞的过程中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即通过动员G0期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导致细胞凋亡,从而清除细胞。诱导凋亡是CAG方案清除T-ALL细胞株A3细胞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细胞 CAG方案 A3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定量测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薛胜利 戴兰 +4 位作者 乔曼 陈艳 邱桥成 唐晓文 吴德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表达密度。方法:以荧光定量试剂盒作参照,利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G-CSFR表达密度为(2 943±... 目的: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表达密度。方法:以荧光定量试剂盒作参照,利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G-CSFR表达密度为(2 943±417)(antibodies bound per cell,ABC),单核细胞为(3 755±2 575)ABC,淋巴细胞为(996±369)ABC,CD3+T淋巴细胞为(2 787±946)ABC,CD19+B淋巴细胞为(10 112±6 345)A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T淋巴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及B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研究描述了外周血有核细胞G-CSFR表达特点,将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所用测定方法能够敏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各类细胞G-CSFR表达情况和规律,同传统的利用放免法相比,更为安全、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荧光分子定量检测 外周血 有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乔淑敏 陈广华 +3 位作者 王易 胡绍燕 孙绪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6-720,共5页
本研究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培养至第3-5代用于临床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完全缓解。2例行亲缘HLA3/6位点... 本研究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培养至第3-5代用于临床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完全缓解。2例行亲缘HLA3/6位点相合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同胞HLA全相合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4/6位点相合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5/6位点相合单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接受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后,行0.5×106/kg受者体重MSC治疗。结果表明,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获造血重建,并发生皮肤、肝脏和胃肠道Ⅲ-Ⅳ度aGVHD,经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胃肠道症状好转。患儿均未发生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患儿均无原发病的复发,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雪美 江淼 赵益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1-805,共5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多结构域、多功能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vWF缺陷将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等出血性疾病,而在静脉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多结构域、多功能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vWF缺陷将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等出血性疾病,而在静脉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风等血栓性疾病中,其活性水平可明显增高。血浆vWF水平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近年来对vWF的结构、功能以及活性水平调控机制的了解,人们对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有了全面的认识。本文将就血浆vWF活性水平调控与上述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 血栓性疾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