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肽谱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玉政 华海涌 +3 位作者 殷安华 徐敏皋 周正元 尤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579,共4页
目的 :分析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多肽,筛选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标志蛋白,为其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利用包被有弱阳离子的磁珠富集纯化血清多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 目的 :分析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多肽,筛选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标志蛋白,为其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利用包被有弱阳离子的磁珠富集纯化血清多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Flex分析技术结合Mascot生物信息学分析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0.8~13.0 ku区段,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m/z 2 082、4 282多肽表达上调(P〈0.01),2 661、2 991、3 241、5 337、5 906多肽表达下调(P〈0.05);常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m/z 2 662、4 209、5 337与5 906处显著下调,2 082处显著上调。结论:m/z3 241、4 282血清差异多肽对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该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血清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毛蚴对不同密度和距离湖北钉螺易感性的初步实验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伟 李洪军 +5 位作者 李幼子 邢云天 曲国立 魏剑英 戴建荣 梁幼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4-68,共5页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毛蚴对不同密度、不同距离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易感性,在现场环境下,采用20 000条新鲜孵化出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1、2、3、5 m处的湖北钉螺,每处钉螺分为5、10、50、100只/袋4...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毛蚴对不同密度、不同距离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易感性,在现场环境下,采用20 000条新鲜孵化出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1、2、3、5 m处的湖北钉螺,每处钉螺分为5、10、50、100只/袋4个密度组,感染4 h后带回实验室饲养,8周后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发现,距离1、2、3、5 m,密度5、10、50、100只/袋4个组钉螺感染率分别为7.06%、4.35%、2.47%和1.23%;4.55%、4.44%、4.11%和2.27%;2.62%、1.58%、1.29%和1.1%;2.36%、4.04%、2.73%和1.5%。研究表明,钉螺感染概率与距毛蚴投放的距离成反比;但是,未得出钉螺感染率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毛蚴 密度 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对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汪伟 梁幼生 +1 位作者 戴建荣 黄轶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35-4245,共11页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北上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因其引水口处在有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孳生的江苏省江都市,并且输水干线将穿过我国钉螺分布区及其最北点的宝应县(北纬3...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北上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因其引水口处在有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孳生的江苏省江都市,并且输水干线将穿过我国钉螺分布区及其最北点的宝应县(北纬33°15′)进入钉螺非分布区。为探讨因南水北调将钉螺带到北方钉螺非分布区后,钉螺能否生存与繁殖并形成新有螺区,研究沿工程输水干线在江苏徐州(北纬34°21′)和山东济宁(北纬35°23′)现场设点,采用螺笼放养定量观察法,对北移钉螺生存繁殖力及其子代钉螺的适应性作了为期8 a的纵向观察;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观察了北移钉螺生殖腺变化。结果:北移钉螺及其子代在徐州存活时间不超过8 a,在济宁存活时间不超过1.5 a;钉螺北移3~6个月后,其雌、雄生殖腺均呈萎缩状,相关代谢酶和组化成分含量出现异常变化。研究认为,南水北调若将钉螺移至北纬33°15′~34°21′地区,钉螺虽然能存活一定时间,但其繁殖力逐年下降,种群呈逐渐消亡趋势;若移至北纬35°23′以北地区,钉螺则难以存活。因而,随南水北调移至北纬33°15′以北地区的钉螺难以正常生存繁殖形成新的有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湖北钉螺 分布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灭钉螺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幼子 戴建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3-656,共4页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杀灭钉螺是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的杀螺方法有生物、物理和药物杀螺,而药物杀螺仍是控制钉螺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杀螺药和植物性杀螺药,本文就当前杀螺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杀灭钉螺 杀螺药物 化学杀螺药 日本血吸虫 中间宿主 血吸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硝柳胺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贾悦 戴建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3-1207,1211,共6页
氯硝柳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现场广泛使用的杀螺药物,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以及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已引起学者广泛的关注。为此本文概述了氯硝柳胺在水-土壤系统中的降解、吸附等环境... 氯硝柳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现场广泛使用的杀螺药物,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以及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已引起学者广泛的关注。为此本文概述了氯硝柳胺在水-土壤系统中的降解、吸附等环境行为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行为,以期为其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降解 吸附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钉螺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洪军 汪伟 +6 位作者 张伟 曲国立 邢云天 李幼子 魏剑英 戴建荣 梁幼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90,共5页
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省丹徒区和邗江区、浙江省平湖市、湖北省武昌区、江西省余干县和彭泽县、安徽省安庆市和贵池区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8个点现场采集湖北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Ⅰ... 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省丹徒区和邗江区、浙江省平湖市、湖北省武昌区、江西省余干县和彭泽县、安徽省安庆市和贵池区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8个点现场采集湖北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Ⅰ)基因,用ClustalX 1.8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 4.0软件中的Kimura双参数法(Kimura 2-parameter)计算遗传距离,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8个地理株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共得到701个同源位点,A/T(60.4%)含量高于C/G(39.6%),所有序列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25。进化树显示,江苏丹徒、湖北武昌、江西余干及安徽安庆和贵池5个地理株钉螺形成一个分支,而浙江平湖、江苏邗江和江西彭泽3个地理株钉螺形成另一个分支;但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存在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钉螺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COⅠ 日本血吸虫病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钱科 汪伟 梁幼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9-983,共5页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带病。吡喹酮是当前用于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吡喹酮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中就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吸虫 吡喹酮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编码区全长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强 夏惠 +3 位作者 王雪梅 齐文娟 常雪莲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克隆中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编码区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自间日疟原虫抽提RNA,根据已知的PvLDH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PvLDH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 目的克隆中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编码区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自间日疟原虫抽提RNA,根据已知的PvLDH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PvLDH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对序列进行分析并做B细胞表位预测。结果 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所克隆的基因为951bp,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基因序列有一个碱基差异,但编码氨基酸无差异。在线分析预测出12个B细胞表位,与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预测表位对比分析,发现一个PvLDH特异性表位。结论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编码区全长基因,并预测出1个PvLDH特异性线性B细胞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乳酸脱氢酶 克隆 序列分析 B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疟原虫单抗M26-32 IgM的单体化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陶志勇 徐岁 +4 位作者 夏惠 顾亚萍 刘耀宝 方强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1-555,567,共6页
目的改造IgM类抗疟原虫单抗M26-32为单体IgM亚单位,胶体金标记天然和改造后两种M26-32用于检测疟原虫抗原。方法复苏培养M26-32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收集含有单抗的腹水,用商品HiTrap IgM HP柱纯化腹水中的IgM抗体,并用L-半胱氨... 目的改造IgM类抗疟原虫单抗M26-32为单体IgM亚单位,胶体金标记天然和改造后两种M26-32用于检测疟原虫抗原。方法复苏培养M26-32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收集含有单抗的腹水,用商品HiTrap IgM HP柱纯化腹水中的IgM抗体,并用L-半胱氨酸裂解IgM类M26-32单抗成单体IgM亚单位。经间接免疫荧光检定两种抗体的效价,并用胶体金标记,分别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结果接种20只小鼠,共采集约80mL单抗腹水,经HiTrap IgM HP柱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M26-32单抗。经L-半胱氨酸裂解后,Native电泳显示天然IgM被裂解为单体亚单位,IFA结果显示,亚单位M26-32与天然五聚体IgM滴度无差别。经胶体金标记后,两种金标抗体均分别能检测1∶100稀释的恶性疟原虫和1∶10稀释的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结论建立了L-半胱氨酸裂解IgM类M26-32单抗为单体IgM亚单位及其胶体金标记的方法,为利用M26-32进一步制备相应快速诊断工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单克隆抗体 M26—32 IGM 胶体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6种中药单体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花慧 张敏 陶永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2-1617,共6页
采用内皮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和鸡胚尿囊膜(CAM)实验筛选技术,分析96种中药单体的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11种中药单体对Eahy-926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有10种中药单体具有抑制CAM血管形成的作用。秦... 采用内皮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和鸡胚尿囊膜(CAM)实验筛选技术,分析96种中药单体的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11种中药单体对Eahy-926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有10种中药单体具有抑制CAM血管形成的作用。秦皮素、汉防己甲素、和厚朴酚、蝙蝠葛碱、鲁斯可皂苷元、高粱姜素、染料木素、隐绿原酸、齐墩果酸和α-倒捻子素,这10种单体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高通量筛选模型 Eahy 926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重组表达恶性疟原虫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俊 金子修 +4 位作者 坪井敬文 鸟居本美 诸葛洪祥 夏超明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16-819,823,共5页
目的探索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重组表达恶性疟原虫蛋白可行性,并检测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免疫血清对原虫蛋白的特异性反应。方法将目的蛋白PfRON2的部分片断克隆连接到重组表达载体后,用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进行重组表达并纯... 目的探索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重组表达恶性疟原虫蛋白可行性,并检测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免疫血清对原虫蛋白的特异性反应。方法将目的蛋白PfRON2的部分片断克隆连接到重组表达载体后,用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进行重组表达并纯化,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并用免疫斑点实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IFA)检测该血清对恶性疟蛋白的特异性反应。结果成功克隆的重组质粒能在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中生成大小相符的GST融合蛋白,并能较好地纯化。免疫斑点实验中,用该重组蛋白制备的免疫血清能检测到重组蛋白和恶性疟目标蛋白,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显示该免疫血清能成功地标记恶性疟目标蛋白所在部位。结论无细胞麦芽体外蛋白合成系统可应用于恶性疟原虫蛋白的重组表达,获得的免疫血清能特异性识别疟原虫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细胞蛋白合成 恶性疟原虫 重组表达 免疫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与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强 刘军 +2 位作者 陈光 曹雅明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IGG 啮齿类疟原虫 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细胞MCF-7紫杉醇耐药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小平 陶永辉 +3 位作者 陈其亮 张莲芬 张熔熔 金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4-809,共6页
目的建立紫杉醇(Taxol)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Taxol,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浓度加量持续诱导法建立MCF-7/Taxol;细胞模型的多药耐药性以SRB法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变化;高效液相... 目的建立紫杉醇(Taxol)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Taxol,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浓度加量持续诱导法建立MCF-7/Taxol;细胞模型的多药耐药性以SRB法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变化;高效液相鉴定细胞中药物蓄积;光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SRB法检测,MCF-7/Taxol细胞的紫杉醇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亲代MCF-7细胞的525倍,撤药3mon后细胞的耐药指数保持在150倍以上,并对羟喜树碱、表柔比星、多柔比星、米托蒽醌、硫酸长春新碱、博来霉素和丝裂霉素等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MCF-7/Taxol细胞分化程度低于同步传代的MCF-7细胞,倍增时间明显高于亲本细胞,S期细胞明显增加,G1期细胞减少;随撤药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MCF-7/Taxol细胞P-gp、LRP和GSTπ的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有明显增加,ER、PR阳性表达丢失;光镜下MCF-7/Taxol细胞明显变大并且形态不规则;电镜下其表面纤绒毛成小球状隆起和絮状突起;在稳定生长的耐药细胞和撤药培养的细胞中都有Taxol蓄积。结论该MCF-7/Taxol模型具有多药耐药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可用于肿瘤多药耐药机制药的研究,推测耐药细胞株中含有天然MCF-7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细胞 人乳腺癌细胞 生物学特性 紫杉醇 乳腺癌耐药细胞株 免疫组化法检测 耐药株 TAX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实时定量PCR定量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本敬 王文波 +5 位作者 周霞 陈艳勤 张静 刘晨晨 梁幼生 诸葛洪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75-1081,共7页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特异的定量水体中尾蚴的数量和检测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基因组DNA的方法,来评估水体受日本血吸虫尾蚴污染的程度。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中的3个多拷贝序列Sjrh1.0(序列号:U92488.1)、18S小亚基单位核...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特异的定量水体中尾蚴的数量和检测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基因组DNA的方法,来评估水体受日本血吸虫尾蚴污染的程度。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中的3个多拷贝序列Sjrh1.0(序列号:U92488.1)、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序列号:AY157226.1)和逆转录转座子SjR2的G55A序列(G55A)(序列号:AF412221.1),设计常规PCR引物和实时定量PCR引物,选取较好的靶序列建立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绘制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疫水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结果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18 6,重复性良好。结论本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可定量水体中尾蚴数,对疫水检测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尾蚴 荧光实时定量PCR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