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时代的器官移植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树森 陈海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器官移植 外科学 医学工程 医学理念 手术切口 瘢痕 炎症反应 外科技术 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死亡供者肝移植受者胆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俞军 谢尚奋 +5 位作者 夏伟良 程龙宇 张武 俞松峰 张珉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肝移植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施行的109例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供者因素对受者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09... 目的: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肝移植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施行的109例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供者因素对受者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09例DCD肝移植受者术后共24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2.0%。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并发症组与对照组间的热缺血时间( P<0.001)及ICU住院天数( 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O血型是否相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升压药及患者脂肪肝有增加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01,OR=1.328,95%可信区间为1.124~1.526)和ICU住院天数( P=0.012,OR=0.840,95%可信区间为0.732~0.963)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道并发症仍然是DCD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难题,热缺血时间和ICU治疗是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供肝紧缺的情况下,使用ABO血型不相容的供肝不失为拯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预防和控制 胆道疾病/病因学 肝移植/副作用 手术后并发症 组织供者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肝移植后发生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程龙宇 俞军 +7 位作者 张武 余松峰 谢尚奋 周琳 张珉 汤洒潇 章琳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0-677,共8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探索减少该疾病发生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资料,对移植前脾...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探索减少该疾病发生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资料,对移植前脾脏体积、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胃左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血小板、术前和术后白细胞、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在2012—2013年期间部分术前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分析其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患者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 ml ( P=0.012, OR=2.789,95%可信区间:1.249~6.227)以及门静脉直径大于15 mm ( P =0.017, OR=3.124,95%可信区间:1.230~7.933)为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的6例患者中仅1例(16.7%)在术后表现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而对照组48例中32例(66.7%)术后存在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患者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 ml以及门静脉直径大于15 mm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移植手术同期行脾动脉缩窄术以控制脾脏体积作为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预防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期间 血小板减少/并发症 危险因素 体积描记术 脾/放射摄影术 脾动脉缩窄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弹性成像预测肝移植受者近期预后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建华 严盛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索成人肝移植术后肝脏弹性值( LSM)与肝肾功能指标相关关系,研究其对受者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成人肝移植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10日—2014年3月19日期... 目的:探索成人肝移植术后肝脏弹性值( LSM)与肝肾功能指标相关关系,研究其对受者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成人肝移植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10日—2014年3月19日期间43例次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及术后LSM,统计分析其相关关系;以LSM 16 kPa为界将受者分为LSM较高组和LSM较低组,比较两组间术后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受者术后第1天LSM与冷缺血时间无关联,但术后第7天LSM与冷缺血时间有统计学关联( r=0.335, P=0.028)。受者术后第1天LSM与术后ICU时间正相关(r=0.488,P=0.001),但第7天LSM与ICU时间无关联。在纳入分析的12项肝肾功能指标中,谷草转氨酶、胆汁酸及肌酐均与术后第1天和第7天LSM呈正相关。②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的ICU时间显著长于LSM较低组(7 d与9 d,P=0.013),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LSM较低组(34 d与23 d,P=0.023)。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LSM较低组(78.57%与27.59%,P=0.002)。结论: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值与肝移植受者术后肝肾功能有一定关联,对肝移植受者近期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弹性成像技术 肝功能 肾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物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远标 尚敏杰 +3 位作者 王知非 洪德飞 王伟林 郑跃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建立BN至Lewis腹主动脉移植的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模型,60d后用组织块贴壁方法分离、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传代。采用形态学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鉴定... 目的探讨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建立BN至Lewis腹主动脉移植的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模型,60d后用组织块贴壁方法分离、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传代。采用形态学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鉴定证实为VSMC。结果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生长,历次传代鉴定均为高纯度VSMC,传代至6代左右仍能保持原有性状,细胞活力未见减低。结论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后vsMc具有操作简单、细胞活力高、纯度高等优点,可作为研究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动脉硬化新的体外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腹主动脉移植 血管平滑肌 培养 组织块贴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伟林 《肝胆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52-153,共2页
活体肝移植术已被认为是器官短缺时代救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但供肝体积是限制活体肝移植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体积过小尤其当接受移植物受体重量比(GRWR,graft-to-recipient weight ratio)小于0.8%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小肝综合... 活体肝移植术已被认为是器官短缺时代救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但供肝体积是限制活体肝移植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体积过小尤其当接受移植物受体重量比(GRWR,graft-to-recipient weight ratio)小于0.8%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小肝综合症.小肝综合症发生的原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最主要的病因是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血流过度灌注,尤其当门静脉压力高于20 mmHg时,发生了门静脉微循环和肝窦内皮的损伤、淤胆的病理改变,并继发了中介因子的释放,最终导致移植物严重损害和失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小肝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与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朱阳波 徐骁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8-663,共6页
目的:分析影像学上符合Milan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Milan标准和微血管侵犯对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2013年期间115例影像学符合Milan标准并行肝... 目的:分析影像学上符合Milan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Milan标准和微血管侵犯对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2013年期间115例影像学符合Milan标准并行肝移植治疗的肝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探究影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入组的98(98/115)例患者中,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8%、80.6%、79.6%和87.8%、74.5%、73.5%。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超出Milan标准和移植前降期治疗与小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显著相关(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微血管侵犯和超出Milan标准是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不伴和伴有微血管侵犯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8%、85.5%、85.5%和75.9%、55.2%、48.3%( P<0.01);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符合及超出Milan 标准肝癌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83.3%、79.8%和64.3%、42.9%、42.9%( P<0.01)。结论:微血管侵犯多提示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肿瘤的高复发转移倾向,对指导术后早期积极的辅助治疗、密切随访及补救性治疗等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病理学 肝肿瘤/病理学 毛细血管 手术后期间 肿瘤侵润 肝移植/标准 存活率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肿瘤消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任志刚 陈新华 +1 位作者 周琳 郑树森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前,癌症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患者人数不断上升。探索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癌症的十个主要生物学特征,介绍了纳秒脉冲靶向癌症生物学特征的肿瘤消融的独特优点:包括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 目前,癌症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患者人数不断上升。探索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癌症的十个主要生物学特征,介绍了纳秒脉冲靶向癌症生物学特征的肿瘤消融的独特优点:包括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破坏肿瘤微环境等,并重点综述了纳秒脉冲肿瘤消融在皮肤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肝细胞癌以及其他肿瘤中的研究应用。最后对纳秒脉冲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肿瘤消融 细胞凋亡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肺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文擘 贾长库 +5 位作者 梁靓 朱有法 周元 俞加法 郑权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结扎SD大鼠胆总管,建立肝肺综合征(HPS)动物模型。将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分离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HPS模型组:结扎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结扎SD大鼠胆总管,建立肝肺综合征(HPS)动物模型。将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分离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HPS模型组:结扎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氧氟沙星组:结扎大鼠胆总管后腹腔注射左旋氧氟沙星(20mg/kg体重)。6周后检测血清内毒素,血、腹水、胆汁培养需氧或厌氧菌,血气分析,测定门静脉压力,肺干重/湿重比,肺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物酶含量及丙二醛浓度,并评价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HPS模型组比,氧氟沙星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显著下降[(59±6.2vs268±35.6)ng/L,P<0.01],门静脉压力[(19.28±2.3vs17.80±2.18)cmH2O,P<0.01]、肺组织肺干重/湿重比(5.1±0.7vs4.9±0.7,P<0.01)、肺髓过氧物酶[(0.40±0.10vs0.24±0.03)U,P<0.01]和丙二醛[(0.32±0.05vs0.22±0.03)μmol/L,P<0.01]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肺组织炎症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降低内毒素可以减轻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药理学 氧氟沙星/治疗应用 肝肺综合征/病理学 肝肺综合征/药物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健 童荣亮 +5 位作者 丁超峰 周杰 许晓锋 王伟林 徐骁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2-657,共6页
目的:构建评估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风险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之间77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住院患者与95例同期内未发生肝癌破裂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特... 目的:构建评估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风险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之间77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住院患者与95例同期内未发生肝癌破裂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找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评估肝癌自发性破裂的风险。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到大量腹水、肝硬化、肿瘤突出肝脏表面、最大肿瘤的长径≥5 cm这4项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62( P<0.05)。结论:最大肿瘤长径≥5 cm、肿瘤突出肝脏表面、肝硬化、中到大量腹水是原发性肝癌发生自发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四项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有效评估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破裂 自发性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地塞米松预防大鼠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发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柯庆宏 陈建华 +2 位作者 郑树森 俞军 梁廷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预防作用及机理。方法:通过皮下注射长效尿崩停针和腹腔注射2.5%葡萄糖液诱导大鼠低钠血症3 d,第4天腹腔注射1 m o l/L氯化钠液(高渗盐水)快速补钠的方法诱导大鼠CPM模型。DEX早期治...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预防作用及机理。方法:通过皮下注射长效尿崩停针和腹腔注射2.5%葡萄糖液诱导大鼠低钠血症3 d,第4天腹腔注射1 m o l/L氯化钠液(高渗盐水)快速补钠的方法诱导大鼠CPM模型。DEX早期治疗组大鼠在注射高渗盐水同时肌注5 m g/kg DEX;DEX延迟治疗组大鼠在注射高渗盐水后24 h肌注5 m g/kg DEX;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在注射高渗盐水同时肌注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脑组织脱髓鞘病变发生情况;测定脑内伊文思兰(EB)的含量变化;W estern b lot印迹法测定脑内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变化。结果:通过诱导低钠血症、快速补钠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CPM模型。DEX早期治疗组、DEX延迟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3组大鼠在快速补钠后0 h时点,脑内E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在快速补钠后6 h,脑内EB含量比0 h时点明显增加(P<0.05),24 h达高峰,同时脑内iNOS在快速补钠后3 h开始表达增强,36 h仍呈较强表达,脱髓鞘发生率为66.7%。DEX早期治疗组大鼠快速补钠后脑内EB含量及iNOS表达,均较同时点生理盐水治疗组明显下降,未见明显脱髓鞘病变。DEX延迟治疗组脱髓鞘病变发生率为75%,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DEX能够通过保护血脑屏障和抑制脑内iN-OS表达,起到预防CPM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疾病/药物疗法 地塞米松/治疗应用 血脑屏障 一氧化氮合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林平 吴健 郑树森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3期28-31,48,共5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人类基因组普遍被转录且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类多聚腺苷酸RNA长度大于200nt,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预后密切相关。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RNA,HOTAIR)全长2158个碱基...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人类基因组普遍被转录且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类多聚腺苷酸RNA长度大于200nt,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预后密切相关。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RNA,HOTAIR)全长2158个碱基,首次被发现以反式转录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HOTAIR作为组蛋白修饰复合物的支架,5’端结构域结合多梳抑制复合体2(PRC2),3’端结构域结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复合体[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RE1-沉默转录因子(REST)共阻抑蛋白(CoREST)/REST],并介导这两种复合体至特定基因位点,分别使染色体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去二甲基化(H3K4me2),从而使长达40kb的碱基发生表观遗传学沉默。最近临床研究表明:HOTAIR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喉癌等)的发生发展及转移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HOTAIR能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复发转移,而下调HOTAIR表达则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尽管众多研究表明HOTAIR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仙胶囊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蓓 黄彬彬 +3 位作者 许冠华 郝兵 余叶 林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4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昆仙胶囊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RA患者作为RA组,随机分为甲氨蝶呤(MTX)组、昆仙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另选取同期20例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MTX组在常规用药基础... 目的观察昆仙胶囊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RA患者作为RA组,随机分为甲氨蝶呤(MTX)组、昆仙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另选取同期20例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MTX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MTX片剂治疗,昆仙胶囊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MTX片与昆仙胶囊治疗。比较RA组、对照组以及MTX组、昆仙胶囊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配体(RANKL)];比较MTX组、昆仙胶囊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评分表(DAS)28评分。结果 RA组患者的OPG(499.69±36.61)n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03.65±82.66)ng/L, RANKL(59.53±8.79)p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58±11.83)p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DAS28评分(2.96±0.17)分显著低于MTX组的(3.83±0.18)分和昆仙胶囊组的(4.21±0.10)分,且MTX组DAS28评分低于昆仙胶囊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治疗组DAS28评分(2.85±0.19)分显著低于MTX组的(3.28±0.36)分和昆仙胶囊组的(3.31±0.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TX组和昆仙胶囊组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后三组患者RANK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OP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治疗组的RANKL水平低于MTX组和昆仙胶囊组, OPG水平高于MTX组和昆仙胶囊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X组与昆仙胶囊组治疗12、24周后OPG、RANK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外周血OPG与DAS28评分呈负相关(r=-0.431, P<0.05),RANKL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r=0.503, P<0.05)。结论昆仙胶囊治疗老年PA可以通过调节NFκB受体激活剂(RANK)/RNAKL/OPG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实现骨保护作用,昆仙胶囊和MTX联合应用较单药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代谢 甲氨蝶呤 昆仙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技术与肿瘤微创治疗研究进展——来自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
14
作者 陈新华 张雪明 +1 位作者 殷胜勇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于2014年10月13日-16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此次学术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脉冲电场在医学、环境、食品、电场发生器研发、肿瘤治疗、灭菌、动植物生长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中生物电... 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于2014年10月13日-16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此次学术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脉冲电场在医学、环境、食品、电场发生器研发、肿瘤治疗、灭菌、动植物生长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中生物电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成为会议讨论热点,各项临床试验数据引人瞩目,标志着生物电技术快速发展,或将改变肿瘤治疗模式。本文择其要者介绍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放射疗法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纳米技术 导管消融术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统宇 梁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8-654,共7页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通常由基因突变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位于Xp21.2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目前,DMD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DMD的基因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通常由基因突变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位于Xp21.2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目前,DMD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DMD的基因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可为其治疗研究打下基础,而后者的进行又需建立在DMD疾病模型之上,如mdx小鼠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DMD基因治疗策略不断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可提供患者特异的细胞来源,为DMD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疗法 肌营养不良 杜氏/治疗 疾病模型 动物 多能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灌流维持肾脏功能损伤的内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殷胜勇 葛霁光 郭淼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39-1343,共5页
采用低温机械灌流(hypothermic machinery continuous perfusion,MP)研究离体肾脏的功能.灌流维持120 h,本地家猫肾脏功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灌流72 h后肾脏功能出现明显的转折.比较灌流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和肾皮质ATP酶活性变... 采用低温机械灌流(hypothermic machinery continuous perfusion,MP)研究离体肾脏的功能.灌流维持120 h,本地家猫肾脏功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灌流72 h后肾脏功能出现明显的转折.比较灌流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和肾皮质ATP酶活性变化,发现灌流72 h离体肾脏功能最显著的变化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结构破坏;改变灌流溶液渗透压能够延迟灌流肾脏功能转折,并对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灌流 超微结构 ATP酶活性 近曲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