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菅凤增 沙成 +3 位作者 王兴文 杨玉明 袁庆国 刘树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8,F002,共3页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 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 2、3支 ,三叉神经节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 ,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 ;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及前下 ,后上静脉间隙 ,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 ;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 ,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 ,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 :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 ,在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 ,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 ,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海绵窦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海绵窦病变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长春 王兴文 +2 位作者 袁庆国 沙成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以及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方法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 目的回顾分析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以及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方法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肿瘤均累及C7和T1椎体,平均累及4.64个椎体节段。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行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术,其中8例同时采用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复位、固定椎板,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者13例,次全切除者1例;手术后肌力改善10例,无变化3例,症状略有加重1例。随访3个月~8年,平均28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融合良好,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恢复,无一例钛钉、钛板移位、脱落。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简单、安全、有效,于复位、固定椎板的同时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室管膜瘤 颈椎 胸椎 显微外科手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1 位作者 谢红雯 刘树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 研究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3例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麻醉后肌松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 (T1)在 5 %~ 15 %、2 5 %~ 35 %、4 5 %~ 5 5 %、6 5 %~ 75 %和 80 ... 目的 研究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3例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麻醉后肌松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 (T1)在 5 %~ 15 %、2 5 %~ 35 %、4 5 %~ 5 5 %、6 5 %~ 75 %和 80 %~ 90 %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结果 各阻滞程度的tcMMEPs波幅与清醒时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随着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 ,tcMMEPs的波幅逐渐减小 (P <0 0 0 1)。结论 tcMMEPs的波幅随着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而减小 ,在脊髓手术中进行tcMMEPs监测时 ,建议把肌松程度维持在T1为 4 5 %~ 5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阻滞 运动诱发电位 影响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节区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兴文 王长春 +2 位作者 菅凤增 王大明 刘树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72-175,184,共5页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底节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丘脑底节区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有颅内出血者19例,无出血者5例。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标准,Ⅲ级13例,Ⅳ级8例,...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底节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丘脑底节区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有颅内出血者19例,无出血者5例。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标准,Ⅲ级13例,Ⅳ级8例,Ⅴ级3例。术前全部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5例行术前畸形血管团的部分栓塞。结果①2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23例AVM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1例有少量残留,进一步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②术前行栓塞的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11±108)ml,与未行栓塞患者(9例)的(975±162)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P〈0.01)。③术前肢体无力或偏瘫的12例患者,术后肌力恢复4例,好转6例,2例无明显变化。有6例患者出现其他新增加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5例为术前无出血者)。有1例患者因术后术野再出血,行再次手术清除血肿。④20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术前6例癫痫患者,术后仍有3例需要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随访患者中无再出血发生。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丘脑底节区AVM,临床疗效较好。结合术前血管内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基底神经节 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CTA、MRA与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地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3-413,共1页
近年来,人们期待的无创性血管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术(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的血管重建计算方法、MRA增强剂的使用以及3.0T磁场MRA的应用,使MR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多层螺旋CT血... 近年来,人们期待的无创性血管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术(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的血管重建计算方法、MRA增强剂的使用以及3.0T磁场MRA的应用,使MR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的日臻成熟也提高了CTA诊断脑血管病的准确率,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取代有创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脑血管造影检查仍是确诊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A诊断 脑血管病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A 临床意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0
6
作者 刘振川 王大明 +2 位作者 翟乐乐 付廷利 刘家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500-502,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疗效。 方法对187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血肿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 结果 187例患者出... 目的研究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疗效。 方法对187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血肿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 结果 187例患者出院161例,死亡26例,病死率为13.9%;对125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7年,以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患者神经功能,ADL 1 52例(41.6%),ADL2 36例(28.8%),ADL320例(16.0%),ADL411例(8.8%),ADL56例(4.8%)。 结论 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壳核出血,能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L 壳核出血 患者 高血压性 治疗 微创 血肿 依据 优越性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加春 王大明 +2 位作者 翟乐乐 姜学丽 王利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方法 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 ,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36例次 (其中颈动脉 33例次 ,椎动脉起始部 3例次 ) ,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 目的 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方法 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 ,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36例次 (其中颈动脉 33例次 ,椎动脉起始部 3例次 ) ,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病例成功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进行了支架置入术 ,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0。血管狭窄率由支架前的 81 4 %下降至支架后的 14 1% ;病理学检查显示 ,2 7例患者保护装置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 ,占 75 % ;保护装置捕捉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斑块碎片 (坏死组织、胆固醇碎片、钙化成分等 )。 结论 滤网保护装置可以捕捉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碎解的斑块成分 ,降低术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滤网保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中 ;滤网保护装置应进一步向微型化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狭窄 颈动脉 术中 并发症 支架置人术 支架成形术 目的 患者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晓龙 凌锋 +5 位作者 沈天真 黄祥龙 王大明 张鸿祺 缪中荣 宋庆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 发现的 30个动脉瘤中 3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0 ;2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2个。 3DDSA对 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 ,发现 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 ;2DDSA仅对 8个动脉瘤 (其中 4个后交通动脉瘤 ,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颈眼动脉瘤 )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 ,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 2D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 动脉瘤 诊断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利军 王大明 +4 位作者 刘加春 陆军 祁鹏 姜雪丽 翟乐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60岁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8例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率为33%;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60岁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8例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率为33%;70岁以上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者,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距离≤10mm者高于>10mm者,分叉部伴有钙化灶者高于无钙化灶者(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高龄、狭窄位置和分叉部钙化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支架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深度与肌松程度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1 位作者 谢红雯 刘树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T1在 5 0 %左右 ,重复上述实验。结果  (1)在没有神经肌肉阻滞时 ,麻醉后tcMMEPs的波幅在各BIS值范围内与清醒时相比均显著减小 (P <0 0 0 1) ,但随后并不随着麻醉的继续加深而下降 (P >0 0 5 ) ,只有当BIS值达到 5 0~ 30的范围时其波幅与BIS值在 75~ 6 5时相比才有显著下降 (P <0 0 0 1)。 (2 )当T1在 5 0 %左右时 ,各BIS值范围内的波幅与清醒时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1) ,且每个BIS范围内的数值与同组T1为 10 0 %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各BIS范围之间的波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肌松程度 运动诱发电位 比较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加春 刘玲 +8 位作者 王大明 王利军 王会兵 郑鲁 穆苍山 姚智强 张波 陆军 祁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静脉推注,3~5 min,继而以0.1~0.15μg.kg-1.min-1持续泵入24 h,然后降为0.05~0.07μg.kg-1.min-1,持续泵入24~48 h)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后次日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6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在支架辅助下用弹簧圈栓塞40个,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6个。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均经导引导管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0~250μg,3~5 min)后恢复再通;术中微导丝穿破动脉瘤1个,为次全栓塞动脉瘤,术后患者苏醒,但2h后突发脑疝死亡。②本组34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150±53)×109/L和(142±43)×109/L(t=1.738,P=0.092);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25±6)s和(26±4)s(t=-1.087,P=0.2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41例患者在术后48~72 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替罗非班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出血倾向及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结论选择性使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较为便捷、有效;但对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时需慎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芳 刘加春 +3 位作者 王大明 李金 王利军 刘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5-18,48,共5页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和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结论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特点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玉明 刘树山 +4 位作者 谢红雯 菅凤增 沙成 王长春 崔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特点.方法:1991~2001年治疗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2例,均进行MRI检查,16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全组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为单发,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颈...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特点.方法:1991~2001年治疗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2例,均进行MRI检查,16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全组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为单发,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颈段8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圆锥马尾部位2例.MRI显示团块状短T1长T1信号,中间由点条状长T1短T2信号分隔,形成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周边绕以低信号团,尤以T2WI显著.随访3个月~2年,全组均未见复发,12例术后功能明显恢复.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治疗方法,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体积比在评价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卢小健 张鸿祺 +7 位作者 支兴龙 凌锋 焦德让 赵正伟 王大明 段传志 白如林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39-343,384,共6页
目的探讨栓塞体积比(VER)在评价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国内7家医院应用GDC栓塞、治疗期≥3年、直径〉2 mm的囊状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共434例(446个动脉瘤)。根据填入动脉瘤内... 目的探讨栓塞体积比(VER)在评价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国内7家医院应用GDC栓塞、治疗期≥3年、直径〉2 mm的囊状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共434例(446个动脉瘤)。根据填入动脉瘤内的弹簧圈体积与动脉瘤体积,计算动脉瘤VER。分析VER值与动脉瘤大小、瘤颈、栓塞结果、复发及再出血的关系。结果①小动脉瘤(〈5 mm)、中型动脉瘤(5-10 mm)、大动脉瘤(11-25 mm)、巨大动脉瘤(〉25 mm)的VER分别为(29±7)%、(24±7)%、(18±9)%和(8±7)%,不同大小动脉瘤患者之间的VE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0,P〈0.01);动脉瘤大小与VER值呈负相关(r=-0.50,P〈0.01)。窄、宽颈动脉瘤的VER值分别为(24±8)%、(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446个动脉瘤的VER为(24±8)%。动脉瘤完全栓塞、颈残留、体部残留患者的VER分别为(28±7)%、(23±7)%及(13±5)%,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71,P〈0.01),且栓塞程度与VER值呈正相关(r=0.57,P〈0.01)。③术后临床随访〉3年,15个动脉瘤再出血,再出血者动脉瘤VER值为(16±9)%,无再出血者为(24±8)%,P〈0.01。④对357个动脉瘤进行DSA随访,中位随访期为16个月;动脉瘤保持稳定298个(83.5%),VER为(25±8)%,复发59个(16.5%),VER为(20±7)%,P〈0.01。⑤VER是动脉瘤术后再出血和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OR:0.00,95%CI:0.00-0.08;OR:0.001,95%CI:0.00-0.03)。结论VER是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于栓塞术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随访研究 栓塞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纽曼系统模式指导下脑卒中患者康复模式的设想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红 赵慧 +1 位作者 阎心丽 佟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79-981,共3页
脑卒中患者社区良好的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人群生活质量的关键,设立合理、可行的三级康复模式是社区护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纽曼系统模式能恰当地运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活动来维持或恢复患者机体的系统平衡。本文探讨了纽... 脑卒中患者社区良好的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人群生活质量的关键,设立合理、可行的三级康复模式是社区护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纽曼系统模式能恰当地运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活动来维持或恢复患者机体的系统平衡。本文探讨了纽曼系统模式指导下,开发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以界定脑卒中患者三级预防的内涵,并确立其模式中抵抗线、正常防线、弹性防线的范畴,从而建立起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相关联的新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 社区卫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妍焱 吴国庚 +7 位作者 刘加春 翟乐乐 李大军 张征 杨重庆 谭晔 周诚 韦嘉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9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成分比例由GEAW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其中狭窄程度与DSA相比较,评价MSCTA自动测量血管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与CFDS相比较,评价MSCTA彩色编码技术分析成分比例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1.0%,阴性预测率为97.6%,阳性预测率为86.9%,准确性为93.1%。MSCTA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图密度分析与CFDS的符合率为80.3%,其中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7%,阴性预测率为98.2%,阳性预测率为83.3%。结论: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以及诊断钙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选择介入材料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扭曲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利军 王大明 +4 位作者 刘加春 陆军 祁鹏 姜学丽 彭海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扭曲(非MeSH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玉明 刘树山 王任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30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DSA的影像学特点 ,总结栓塞、手术的操作技巧和治疗结果。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占位、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表现为...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30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DSA的影像学特点 ,总结栓塞、手术的操作技巧和治疗结果。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占位、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表现为边界清楚、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 ,有明确供血动脉。直接手术 1 2例 ;栓塞后手术 1 8例。术后功能恢复正常 2 2例 ;生活自理 3例 ;需他人照顾 5例。全切除 2 5例 ;次全切除 5例。结论 :栓塞可以降低血管母细胞瘤的血液供应 ,提高治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栓塞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老年患者跌倒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红 杨雅威 《中国护理管理》 2011年第1期90-92,共3页
跌倒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是老年人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2年全球有39.1万人死于跌倒,≥60岁的老年人占50%以上,≥70岁的老年人占40%,全人群跌倒死亡率为4.7/10万,而60~69岁、70~79岁及80... 跌倒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是老年人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2年全球有39.1万人死于跌倒,≥60岁的老年人占50%以上,≥70岁的老年人占40%,全人群跌倒死亡率为4.7/10万,而60~69岁、70~79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组分别为9.1/10万、21.7/10万、107.8./10万。在发达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跌倒 脑血管病 老年人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发达国家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长春 王兴文 +1 位作者 沙成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观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10具标本右侧喉返... 目的观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3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于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面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是决定手术显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胸椎 减压术 外科 骨折固定术 尸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