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慧平 赵迎 +3 位作者 艾虎 孙福成 李康 郑耐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507-2512,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427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404例)、MI后消化道出血组(15例)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8例),分析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427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404例)、MI后消化道出血组(15例)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8例),分析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结果。结果 (1)MI后消化道出血组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比例高于MI对照组(13.3%、12.5%vs.5.2%),消化道出血后MI组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所占比例高于MI对照组(62.5%vs.4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MI对照组[(57.1±23.5)ml.min-1.1.73-2vs.(74.6±26.4)ml.min-1.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降低对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为0.975[95%CI(0.957,0.995),P<0.05]。(3)消化道出血后MI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比例以及MI后消化道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MI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后MI组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MI后消化道出血组[(7.2±1.3)g/dl vs.(11.3±2.5)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75.0%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后消化道出血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低于MI对照组(53.3%vs.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后MI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MI对照组(12.5%vs.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明显高于MI对照组(40.0%vs.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降低是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重要的预测因素。MI患者伴发消化道出血常使抗血小板、抗凝和冠脉再通治疗困难,且多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迎 孙福成 +2 位作者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7-379,382,共4页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变异型 冠脉血管痉挛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蔚 王浩春 +1 位作者 张雁芳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对缺氧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 ,观察二氮嗪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 (RCR)、膜流动性、磷脂酶A2 和磷脂含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对缺氧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 ,观察二氮嗪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 (RCR)、膜流动性、磷脂酶A2 和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后 ,与对照组比较线粒体RCR降低了 2 0 8% (P <0 0 1) ,膜流动性降低了 9 1% (P <0 0 5 ) ,磷脂酶A2 活性增加了14 4 5 % (P <0 0 1) ,磷脂含量下降了 37 5 % (P <0 0 5 ) ,二氮嗪预防性给药后可改善RCR、膜流动性和磷脂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嗪 线粒体 呼吸控制比 膜流动性 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瑞生 季福绥 +2 位作者 何青 孙福成 许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司他汀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巫华兰 孙福成 +2 位作者 何青 季福绥 许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糖代谢异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及住院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对184例糖代谢异常及147例糖代谢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计...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糖代谢异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及住院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对184例糖代谢异常及147例糖代谢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计算血管造影成功率、操作成功率以及临床成功率,分析糖代谢异常对住院期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糖代谢异常组患者多支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更广泛、程度更重、病变更复杂,更易累及小血管(P〈0.05)。糖代谢异常组与糖代谢正常组之间的血管造影成功率、操作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1.8% vs93.9%,88.0%vs.91.8%及85.3%vs.90.5%,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不是PCI术住院期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99,95%IC:0.242~9.172,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比糖代谢正常患者更复杂、严重;糖代谢异常不是PCI术住院期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异常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晨光 汪芳 +2 位作者 孙由静 张瑞生 王海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通过对超声心动图中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的研究,探讨该技术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评价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8... 目的:通过对超声心动图中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的研究,探讨该技术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评价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63.2±8.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检查前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3D-STI技术得到左心室16节段所对应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LS)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LS)。根据CAG结果按照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组:冠脉正常组、冠脉微狭窄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冠脉中度狭窄组和冠脉重度狭窄组。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不同冠脉狭窄组所对应室壁的LS和T-L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病变血管所对应的部分室壁节段的LS下降,T-LS延长,尤其在重度狭窄组中尤为显著。结论:应用3D-STI技术对不同程度冠脉狭窄患者左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进行评价具有可行性,为无创技术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改变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华 杨杰孚 +8 位作者 张传宝 包承鑫 胡云建 褚德发 钟优 李宏义 张瑞生 刘德平 曾学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活性、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高凝状态指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活性、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高凝状态指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探讨慢性心衰患者中凝血系统激活状态以及炎症反应。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慢性心衰患者(心衰患者根据是否有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心衰1组为无心房颤动者,心衰2组为合并有心房颤动者)、心功能正常的心脏病患者(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F活性和TFPI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Fg、用免疫浊度法测定hs-CRP。结果:慢性心衰患者各组TF活性、TFPI活性、D-二聚体、Fg水平显著高于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 0.05-0.01)。慢性心衰患者各组中hs-CRP也显著高于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心衰1组和心衰2组之间TF活性、TFPI活性、D-二聚体、Fg、hs-CR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衰患者中TF活性与LVEF负相关(r=-0.38,P<0.05),Fg水平与hs-CRP正相关(r=0.37,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存在凝血系统的激活,TF促凝活性明显增加,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并且左心室收缩功能越低的患者中TF促凝活性越高。慢性心衰患者中hs-CRP显著升高提示心衰中存在炎症反应,并且与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负荷组织速度成像与心肌SPECT诊断老年冠心病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妮 何青 +3 位作者 汪芳 李靖 王海燕 尹东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7-730,共4页
目的以CAG为金标准,与ATP负荷99mTc-MIBI心肌SPECT对比,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DSE+QTVI)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98例入选者接受DSE+QTVI,其中40例接受ATP负荷SPECT检查,并均在2周内接受CAG。在DSE+QTVI检查过程... 目的以CAG为金标准,与ATP负荷99mTc-MIBI心肌SPECT对比,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DSE+QTVI)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98例入选者接受DSE+QTVI,其中40例接受ATP负荷SPECT检查,并均在2周内接受CAG。在DSE+QTVI检查过程中测定不同多巴酚丁胺负荷剂量时各室壁中段收缩期心肌运动峰值速度(Vpeak)。结果 Vpeak在多巴酚丁胺20μg/(kg.min)负荷量时其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0.43%、81.58%;在多巴酚丁胺40μg/(kg.min)负荷剂量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低,分别为52.94%、69.57%。与ATP负荷SPECT相比,Vpeak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略低。结论 DSE+QTVI诊断老年冠心病是安全、有效、无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 组织速度成像 心肌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20
9
作者 季福绥 钟优 +3 位作者 孙福成 许锋 贾学海 迟家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6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 10 7例冠心病合并 T2 DM及6 77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 T2 DM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 ,多枝病变多于单枝...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 10 7例冠心病合并 T2 DM及6 77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 T2 DM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 ,多枝病变多于单枝、受累血管数目较多、左主干受累、弥漫性病变病例多见 ,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P<0 .0 5 )。闭塞血管数目在糖尿病患者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但未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心病合并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秀清 刘保逸 +2 位作者 孙亮 何青 黎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与黏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选白2007年2~7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心脏监护室住院的患者)及2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与黏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选白2007年2~7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心脏监护室住院的患者)及2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MCP-1水平,分析Hs-CRP与MCP-1的相关性。体外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以不同浓度CRP刺激单核细胞,用定量PCR测定MCP-1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及MCP-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Hs-CRP水平分别为:(82.84±43.79)nmol/L和(2.09±5.31)nmol/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MCP-1水平分别为:(19.61±10.59)nmol/L和(10.78±5.10)nmol/L(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451,P<0.05)。CRP浓度依赖性地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CP-1的表达。在CRP水平为47.0~188.0 nmol/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47.0、94.0、188.0 nmol/L浓度刺激组中MCP-1相对表达量较未刺激组高44%、124%、14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黏附分子MCP-1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因子CRP增加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年随访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贾娜 芦丹 +6 位作者 刘兵 张瑞生 李宏义 蓝明 季福绥 孙福成 何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情况,分析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我院2007--2010年AMI住院患者,通过病例查询统计住院死亡率,通过电话联系和查询医院信息系统进行随访,统计其1年和2年死亡...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情况,分析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我院2007--2010年AMI住院患者,通过病例查询统计住院死亡率,通过电话联系和查询医院信息系统进行随访,统计其1年和2年死亡率。并分析与AMI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24例AMI患者,其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率分别为4.2%、14.4%和17.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AMI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相关[心力衰竭史:OR(95%a)分别为7.66(2.35—25.00)、5.94(3.32~15.21)和4.83(1.94~12.01);LVEF:OR(95%CI)分另1为0.93(0.88~0.98)、0.97(0.23—0.99)和0.96(0.94~0.98)];年龄与AMI患者1年死亡和2年死亡有关,OR(95%CI)分别为1.15(1.10~1.22)和1.14(1.10~1.20)。合并疾病中,与AMI患者住院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0R(95%C1)分别为5.11(1.28~20.45)、6.83(1.65。28.22)]。与AMI患者1年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脑卒中、肺炎、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肿瘤[0尺(95%CI)分另1为4.35(1.30~14.53)、6.92(2.69—17.80)、4.17(1.45—14.99)、4.74(1.37~16.41)和6.14(1.52~24.79)]。与AMI患者2年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肺炎、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肿瘤、肾功能不全[OR(95%CI)分别为4.39(1.71~11.11)、4.22(1.48,12.06)、4.93(1.39~17.45)、10.62(2.72—41.54)和1.63(1.03~2.56)]。结论心力衰竭史和年龄可能是AMI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和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炎、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肿瘤、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AMI患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现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种甲 杨杰孚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由于女性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妊娠期高。另外,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能够存活到生育年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妊娠期最常见的心... 由于女性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妊娠期高。另外,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能够存活到生育年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妊娠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及房性异位搏动,其比例约为50%~60%,其中多数产后自行缓解[1,2]。治疗方面,应时刻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搏动 致心律失常作用 现代医学技术 血流动力学 诊治现状 多非利特 室上性心动过速 氟卡尼 伊布利特 心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生肌酐清除率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康 刘蔚 +4 位作者 孙福成 刘德平 季福绥 曾学寨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35-93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Ccr的不同分为组1(Ccr>60ml/min)、组2(30ml/min<Ccr≤60ml/min)和组3(Ccr≤30ml/min),比较累计全因死亡率和不同Ccr水平发生死亡的相对风险... 目的研究不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Ccr的不同分为组1(Ccr>60ml/min)、组2(30ml/min<Ccr≤60ml/min)和组3(Ccr≤30ml/min),比较累计全因死亡率和不同Ccr水平发生死亡的相对风险。结果组1、组2、组3的累计全因死亡率分别是4.6%、10.6%和47.1%,组3与组1和组2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2与组1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水平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组1相比,组2、组3发生死亡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002[95%CI为(0.342,2.938)]、7.159[95%CI为(1.975,25.947)]。结论Ccr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肾功能进行干预保护可能有利于提高其生存率,临床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肌酐清除率 冠状动脉疾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兵 季福绥 +1 位作者 林颖 何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1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中使用动脉导管直接测压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及年龄和高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10...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1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中使用动脉导管直接测压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及年龄和高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100例患者肱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升主动脉收缩压[(132±22)mmHg比(128±21)mmHg,P=0.0001],肱动脉舒张压与升主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11)mmHg比(67±11)mmHg,P〉0.05],在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各年龄组肱动脉脉压均高于升主动脉脉压(P=0.0001);老年组的升主动脉及肱动脉脉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2±17)mmHg比(52±14)mmHg,(77±18)mmHg比(57±15)mmHg,P=0.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动脉脉压及肱动脉脉压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及肱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65±20)mmHg比(53±14)mmHg,P=0.004;(69±20)mmHg比(59±13)mmHg,P=0.013],但是中心动脉舒张压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1)mmHg比(64±11)mmHg,P=0.132]。结论外周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中心动脉,与年龄及是否伴高血压无关;老年组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但两者中心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高血压 中心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迎 孙福成 +5 位作者 齐欣 刘保逸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邓开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年龄≥ 6 0岁的老年 AMI患者 (老年组 )及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包括 2 5 8例老年AMI患者 (平均年龄...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年龄≥ 6 0岁的老年 AMI患者 (老年组 )及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包括 2 5 8例老年AMI患者 (平均年龄 6 8.5± 6 .6岁 )及 117例非老年 AMI患者 (平均年龄 5 1.2± 6 .8岁 )。与非老年患者比较 ,老年AMI患者更多患有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7.8%与 18.2 % ,P <0 .0 2 )及高血压病 (43.6 %与 5 8.1% ,P <0 .0 1)。表现为无 Q波心肌梗死 (NQMI)的老年患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13.1%与 6 .0 % ,P<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在老年组则显著低于非老年组 (1198.7± 132 2 .1U /L与 15 70 .4± 15 0 7.0 U /L ,P<0 .0 2 )。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中有更多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 (8.5 %与 2 .6 % ,P<0 .0 2 ) ,心房颤动 (14 .7%与 5 .1% ,P<0 .0 1)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及 0 % ,P<0 .0 0 1) ,死亡率也显著增高 (13.5 %与 5 .1% ,P<0 .0 2 ) ,但老年患者却较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0 .1%及 4 1.9% ,P<0 .0 0 1)及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13.5 %与 33.3% ,P<0 .0 0 1)。结论 本研究提示老年 AMI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更多表现为 NQMI,更多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预后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Z696和伊伐布雷定推荐级别提升——2016年ACC/AHA/HFSA心衰新型药物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华 杨杰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3页
2016年5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联合发表了2016心力衰竭(心衰)新型药物治疗指南更新,该指南更新在2013年ACC/AHA心衰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证据,重点对C期心衰患者的新型药物治... 2016年5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联合发表了2016心力衰竭(心衰)新型药物治疗指南更新,该指南更新在2013年ACC/AHA心衰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证据,重点对C期心衰患者的新型药物治疗做出推荐 [1].指南中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导向的心衰评估和管理(GDEM),对患者的治疗主要根据ACC/AHA心衰指南中的Ⅰ类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应变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靖 何青 +2 位作者 陈浩 汪芳 王海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6期453-454,共2页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对左心室短轴应变率的影响。方法冠心病舒张功能减低患者47例,健康志愿者30名。以二尖瓣环Ea/Aa<1确定冠心病患者舒张功能减低。取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启动短轴多普勒组织超声,获得应变率图...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对左心室短轴应变率的影响。方法冠心病舒张功能减低患者47例,健康志愿者30名。以二尖瓣环Ea/Aa<1确定冠心病患者舒张功能减低。取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启动短轴多普勒组织超声,获得应变率图像。取12、4、6、8点应变率值,并取平均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冠心病舒张功能降低患者4点左心室基底段短轴应变率及平均应变率[2.17±0.88(1/s)比2.88±1.17(1/s),P<0.05]均降低。结论短轴平均应变率可作为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一种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冠心病的现状及其性别差异特点 被引量:10
18
作者 贾娜 何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7-859,共3页
过去的观念一直认为女性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比男性小。雌激素可能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发挥心脏保护作用:(1)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产生NO;(2)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互作用;(3)减少血管壁和心肌肥厚;(4)抑... 过去的观念一直认为女性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比男性小。雌激素可能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发挥心脏保护作用:(1)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产生NO;(2)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互作用;(3)减少血管壁和心肌肥厚;(4)抑制内皮素及其受体;(5)影响凝血级联效应和炎性因子。2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雌、孕激素作为治疗女性更年期的一线用药,而且对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绝经期妇女,建议她们使用口服避孕药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性别因素 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由静 汪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右心功能是右心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右心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准确评估右心功能已成为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出现使得准确评估右心功能成为可能。本文对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功能评估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室功能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动态变化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曾学寨 刘德平 +3 位作者 刘战军 潘春宇 周为 董连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心电图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5例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前后及出院前的心电图 ,探讨其演变规律。结果 入院时心电图 :右束支阻滞 2例 ( 5 .7% ) ,S1 Q T 10例 ( 2 8.6% ) ,T 倒置 2 ...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心电图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5例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前后及出院前的心电图 ,探讨其演变规律。结果 入院时心电图 :右束支阻滞 2例 ( 5 .7% ) ,S1 Q T 10例 ( 2 8.6% ) ,T 倒置 2 5例 ( 71.4% ) ,TV1 倒置 2 2例 ( 62 .9% )。 10例患者溶栓后心电图 :5例 S1 Q T 中 4例消失 ,TV1~ 2 倒置加深或由直立变为倒置 7例 ,R AVF增高3例。出院前心电图 :部分患者胸前导联 T波倒置变浅或变为直立。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呈动态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急性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