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宇 王玉瑶 +6 位作者 范靖尧 刘鹏 叶志东 陈洁 刘继斌 惠汝太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5期368-374,共7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25例)、腔隙性脑梗死(481例)和脑出血(456例),患者发病后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通过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卒中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中[随访时间4.5年(中位数)],312例死亡,其中18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家族史后,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端粒较短时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9%[校正相对风险(adjusted relative risk,adj.RR)1.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7~2.67;P=0.0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是长端粒组的2.57倍(adj.RR2.57,95%CI1.24~5.31;P=0.01)。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端粒缩短与全因死亡(adj.RR1.14,95%CI0.59~2.18,P=0.35;adj.RR0.92,95%CI0.57~1.50,P=0.5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adj.RR1.95,95%CI0.76~4.97,P=0.24;adj.RR1.06,95%CI0.59~1.89,P=0.56)的关系。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缩短有可能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长度 卒中 心脑血管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占位病变35例手术术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钱松屹 王凤林 +6 位作者 刘鹏 王非 林凡 曹德生 曹永彤 叶志东 杨煜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不同占位病变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35例心内占位病变患者的病变情况及手术方式。35例心脏占位病变中,心脏肿瘤32例,... 目的:探讨心脏不同占位病变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35例心内占位病变患者的病变情况及手术方式。35例心脏占位病变中,心脏肿瘤32例,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3例,心内血栓3例。根据心内占位病变部位、形态、大小、性质不同采用不同术式,包括直视下摘除及剔除术、直视下姑息切除、内窥镜套扎切除等,同期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二尖瓣成形、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无围术期栓子脱落、无死亡,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恶性肿瘤患者症状好转出院。结论:心脏占位病变一经诊断应尽快手术,良性病变均可彻底切除,恶性肿瘤因浸润广泛难以彻底切除、姑息性手术效果肯定,左室深部肿瘤可以应用内窥镜切除避免切开左室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心脏外科手术 术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