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韩标 刘伟 +1 位作者 孔晶 魏育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546,共2页
目的: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在消化内科门诊诊断为FD的患者80例,匹配正常对照组80例,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对其进行测评,将10个临床基本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结... 目的: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在消化内科门诊诊断为FD的患者80例,匹配正常对照组80例,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对其进行测评,将10个临床基本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所有FD患者的疑病症(Hs),抑郁症(D),癔症(Hy),精神衰弱(Pt)和偏执狂(Pa),女性的精神分裂(Sc)、精神病态(Pd)量表原始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FD患者组的临床量表T分(不加K校正)高于60的有三个,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Hs、Hy、D;女性FD患者的Pt也高于60,正常对照组各因子T分均低于60。②F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T分高于60的因子有转移和退缩,正常对照组各因子T分均低于60。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较多的疑病、癔症样表现及抑郁焦虑症状;FD患者在遇到困难应激时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及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方式,心理防御机制和FD的心身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健康 心理防御机制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苏合香合剂对轻微肝性脑病模型大鼠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赫 梁妍 +7 位作者 刘雁勇 杨楠 纪超 左萍萍 龚韬 廖磊 侯晓明 蔡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0期904-90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四氯化碳(CCl4)致轻微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灌胃给予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通过开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地苏合剂低、中、高3个剂量组对模型鼠自发运动、空间...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四氯化碳(CCl4)致轻微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灌胃给予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通过开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地苏合剂低、中、高3个剂量组对模型鼠自发运动、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检测肝脾及血液生化学指标;阳性药采用乳果糖。结果造模12周后发现MHE模型鼠的自发运动明显减少,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服用地苏合剂12周后高剂量治疗组模型鼠的自发运动和空间学习记忆明显改善(P<0.01,P<0.05);同时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氨(Amm)浓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P<0.01)。结论地苏合剂对轻微肝性脑病模型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苏合香 轻微肝性脑病 行为学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血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帕金森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蔡哲 周忠蜀 +11 位作者 向青 胡景伟 潘琳 张岚 舒峻 徐波 梁妍 左萍萍 贺春 徐杨 高艳 崔晓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18-321,I0002,F0003,共6页
目的评价人羊膜组织来源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脑移植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治疗观察。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发生相关标记物Vimentin、STRO-1、nestin、CD133、... 目的评价人羊膜组织来源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脑移植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治疗观察。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发生相关标记物Vimentin、STRO-1、nestin、CD133、β-tubulin、TH、DAT、Ngn2和mash-1抗体,鉴定在hAMCs中的表达;RT-PCR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及nestin mRNA在hAMCs的表达。C57BL/6小鼠MPTP(i.p.)建立PD模型,将hAMCs移植到右侧纹状体内。通过自发运动和转杆实验以及抗人线粒体和TH抗体在脑纹状体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评价hAMCs对PD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经神经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上述所有与神经发生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物。hAMCs移植后的PD小鼠自发运动次数增加(P<0.05),转杆时间延长(P<0.05)。结论hAMCs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具有神经细胞特性,移植到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能够改善MPTP所致的运动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脑移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参与调控HEK293T细胞自噬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古艳婷 赵婷婷 +6 位作者 李平 张浩军 朱斌 韩文兵 董晞 费敏 孙斯凡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dihydropteridine reductase,QDPR)对HEK293T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野生型QDPR和突变型QDP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并设空载体对照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空载体组,野生型QDPR... 目的探讨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dihydropteridine reductase,QDPR)对HEK293T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野生型QDPR和突变型QDP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并设空载体对照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空载体组,野生型QDPR组和突变型QDPR组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 1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1)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得到编码正常QDPR的cDNA序列正确以及突变的cDNA也在正确的位置突变;2)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后,野生型QDPR和突变型QDPR融合蛋白成功表达;3)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QDPR组LC3基因水平明显上调(P<0.05),突变型QDPR组LC3基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和突变型组Beclin1基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QDPR组LC3-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但LC3-I的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QDPR组与对照组相比LC3-I,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能增强HEK293T细胞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 1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具有激活自噬作用的功能;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93位氨基酸的突变影响了其对细胞自噬作用的调控,降低了自噬标志分子LC3-I和Beclin1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 自噬 糖尿病肾病 LC3 BEC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音乐疗法的原理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魏育林 刘伟 +1 位作者 孔晶 韩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99-800,共2页
关键词 音乐疗法 康复治疗 体感 therapy)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食管癌与肺血管内皮黏附的功能性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4
6
作者 遇珑 潘健 +4 位作者 周转 冉宇靓 胡海 娄晋宁 杨治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目的制备抑制食管癌细胞与肺血管内皮黏附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研究食管癌转移的靶向治疗剂打下基础。方法以人食管癌新鲜组织分离的肿瘤细胞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后,采用活细胞荧光、ELISA、免疫组化、肿... 目的制备抑制食管癌细胞与肺血管内皮黏附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研究食管癌转移的靶向治疗剂打下基础。方法以人食管癌新鲜组织分离的肿瘤细胞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后,采用活细胞荧光、ELISA、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实验、Weasternbloting等方法筛选并鉴定抑制肿瘤细胞黏附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结果共融合获得了1134株杂交瘤克隆,在能与食管癌细胞膜反应的486株克隆中,有294株与正常食管上皮不反应或低反应;筛选到15株单抗显著地抑制食管癌细胞与人正常肺血管内皮黏附,其中2株单抗识别的黏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000和60000。结论成功获得了多株具有抑制食管癌细胞与肺血管内皮黏附的功能性抗体,其中2株单抗具有治疗食管癌转移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肺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 功能性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信号通路在高游离脂肪酸所致的β细胞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冰 李宏亮 +4 位作者 杨文英 萧建中 杜瑞琴 白秀平 潘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目的:观察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脂肪乳输注组(FFA组,13只)和生理盐水输注组(NS组,12只)。分别输注48h,检测以... 目的:观察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脂肪乳输注组(FFA组,13只)和生理盐水输注组(NS组,12只)。分别输注48h,检测以下指标:(1)采血检测胰岛素,FFA水平;(2)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评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程度;(3)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评价活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4)胰岛细胞表面灌注实验,评价离体胰岛β细胞动态分泌功能;(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肌肉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mRNA表达的变化;(6)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胰岛细胞IRS-1,IRS-2和葡萄糖转运子-2(Glut-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FFA组血中胰岛素水平比NS组增高[(24.44±1.25)mIU/Lvs(18.09±1.37)mIU/L,P<0.05],FFA水平也显著高于NS组[(1.39±0.18)mmol/Lvs(0.64±0.10)mmol/L,P<0.001];(2)FFA刺激后,离体和活体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均增强;(3)FFA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NS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存在明显的外周胰岛素抵抗;(4)FFA组肌肉IRS-1mRNA表达比NS组降低87.7%,IRS-2表达降低50.7%(P<0.05);(5)FFA组胰岛细胞IRS-1mRNA表达增加29.3%(P<0.05),IRS-2及Glut-2分别增加345.1%和536.4%(P<0.01)。结论:血浆FFA水平短期升高,造成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有刺激作用,此时胰岛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子基因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抗药性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的神经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胡景伟 蔡哲 +10 位作者 周忠蜀 张岚 舒峻 潘琳 黄小杰 徐波 向青 贺春 徐杨 高艳 崔晓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1086,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MTS分析法、BrdU掺人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体外培养hAMCs的增殖活性。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AMCs中间充质细胞标记(STRO-1、Vimentin)...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MTS分析法、BrdU掺人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体外培养hAMCs的增殖活性。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AMCs中间充质细胞标记(STRO-1、Vimentin)、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Nestin、PSA-NCAM)、神经细胞标记蛋白(β-tubulin-Ⅲ、TH)和神经分化相关蛋白(math-1、mash-1)的表达。结果:MTS分析法显示hAMCs在接种后第6-8天增殖速度最快,第8-24天活细胞数基本保持稳定;BrdU和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hAMCs中具有大量BrdU和PCNA阳性细胞存在;体外培养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STRO-1和Vimentin,也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PSA-NCAM,同时还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β-tubulin-Ⅲ和TH,以及神经元分化相关蛋白math-1和mash-1的表达;体外培养hAMCs中存在有TH/BrdU和β-tubulin-Ⅲ/BrdU双阳性细胞。结论:体外培养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蛋白,同时具有增殖活性:hAMCs表达神经元分化相关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神经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氧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邢海波 李刚 +2 位作者 徐亚平 高福云 刘国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h含量最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脂多糖类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粘附与器官特异转移相关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转 遇珑 +4 位作者 冉宇靓 胡海 孙立新 娄晋宁 杨治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检测5种不同类型的人肿瘤细胞系与4种不同来源的人微血管内皮的粘附,并探讨粘附作用与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人微血管内皮培养形成完全汇合的静止内皮单层后,与CalceinAM标记人肿瘤细胞系进行粘附测定。结果:8种食管... 目的:检测5种不同类型的人肿瘤细胞系与4种不同来源的人微血管内皮的粘附,并探讨粘附作用与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人微血管内皮培养形成完全汇合的静止内皮单层后,与CalceinAM标记人肿瘤细胞系进行粘附测定。结果:8种食管癌细胞系中,有6种与人肺内皮的粘附显著强于与肝窦内皮的粘附;7种食管癌细胞系与人正常食管及食管癌内皮的粘附均强于与人正常肺内皮和肝窦内皮的粘附,这与食管癌临床上肺转移多于肝转移,但相对于远处转移,更倾向于食管内侵袭播散性转移的特征一致。4种结肠癌细胞系与人肝窦内皮粘附均显著强于与人肺内皮和食管正常内皮,与临床上结肠癌主要发生肝转移的特征一致。肝癌、胃癌、肺癌细胞系与内皮的粘附也与临床上转移特征一致。结论: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细胞与器官来源不同的人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选择性,且这种粘附特性与临床上肿瘤的组织特异性转移密切相关。阻断这种粘附作用有可能治疗肿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肿瘤细胞 人微血管内皮 粘附 组织特异性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凌 蔡哲 +5 位作者 周忠蜀 潘琳 舒峻 张可华 杨煜光 李鸿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7-50,I0008,I0009,共6页
目的改进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的制作方法,观察低氧缺血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假手术组(n=8)和HIBI模型组(n=19),HIBI模型制作中省去了经典Rice法中的麻醉步骤和动物... 目的改进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的制作方法,观察低氧缺血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假手术组(n=8)和HIBI模型组(n=19),HIBI模型制作中省去了经典Rice法中的麻醉步骤和动物手术后休息时间,观察HIBI后大鼠体重增长情况,行为能力表现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较HIBI制模后3 d假手术组及HIBI组鼠脑匀浆beta-NGF和human-NT3的变化。结果 (1)HIBI模型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2)HIBI组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84%翻身不能,63%肌肉颤动和/或头颤,抽搐者占42%,死亡率为21%。制模后3 d HIBI模型组大鼠的行为障碍和异常运动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制模当日(P<0.01);(3)HE染色可见HIBI模型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神经元损伤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4)制模后3 d鼠脑匀浆human-NT3含量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β-NGF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制作的新生大鼠HIBI模型更符合临床新生儿HIBI的自然病程。HIBI早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在神经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新生 大鼠 神经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克隆肝癌干细胞向间充质样细胞的分化潜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虹麟 彭亮 +6 位作者 王在 许世清 娄晋宁 冉宇靓 杨治华 王培刚 张文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5-25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细胞克隆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LCSCs)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单个细胞来源的LCSC克隆,采用RT-PCR法鉴定干细胞标志物;将该单细胞克隆分别用成骨、软骨和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3周... 目的:探讨单细胞克隆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LCSCs)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单个细胞来源的LCSC克隆,采用RT-PCR法鉴定干细胞标志物;将该单细胞克隆分别用成骨、软骨和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3周后,采用Real-time PCR及特殊染色技术比较诱导前后LCSC表达成骨、软骨及脂肪细胞特异标志物的差异。结果:单细胞克隆的LCSC表达多种干细胞标志物、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巢蛋白(nestin)、CD34、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ABCG2)、CD133。分化诱导培养3周后,成骨方向诱导的细胞茜素红染色呈现橘红色钙结节形成,软骨方向诱导的细胞阿尔新蓝染色显示蓝色蛋白多糖沉积,脂肪方向诱导的细胞油红O染色显示大量脂滴形成。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诱导后成骨细胞特异标志物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软骨细胞特异标志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脂肪细胞特异标志物脂联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Ⅰ型及Ⅱ型胶原间为P<0.05,其他指标间均为P<0.01)。结论:LCSC具有可塑性,在特定的微环境下具有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干细胞 单细胞克隆 间充质样细胞 多向分化潜能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苏合香合剂对早期肝性脑病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赫 刘雁勇 +6 位作者 杨楠 纪超 左萍萍 龚韬 廖磊 侯晓明 蔡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1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CCl4致早期肝性脑病(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灌胃给予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CCl4致早期肝性脑病(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灌胃给予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NO含量、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服用地苏合剂12周后高剂量治疗组模型鼠血清NO含量、总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地苏合剂可以通过降低早期HE大鼠血清NO含量、总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延缓HE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苏合香 肝性脑病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鸿 潘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1-203,F0008,共4页
目的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5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bw)体重腹腔1次注射造模,分别于69、、12月时处死取眼球,采用视... 目的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5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bw)体重腹腔1次注射造模,分别于69、、12月时处死取眼球,采用视网膜微血管消化铺片技术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DR样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呈多样性改变,以12月DR出现的小动脉硬化尤为严重。结论糖尿病大鼠生存期的延长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生存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抗氧化剂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15
作者 王冰 李宏亮 +4 位作者 杨文英 萧建中 杜瑞琴 白秀平 潘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9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NC组)、高脂饲料组(HF组)和高脂+NAC组(NAC组)。饲养20周,(1)测血浆... 目的:探讨大剂量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9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NC组)、高脂饲料组(HF组)和高脂+NAC组(NAC组)。饲养20周,(1)测血浆及胰腺组织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2)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评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程度;(3)胰岛细胞表面灌注实验,评价离体胰岛β细胞动态分泌功能;(4)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各组大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葡萄糖转运子-2(Glut-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HF组血浆及胰腺MDA水平明显高于NC组,GSH水平低于NC组,NAC可以改善以上变化;(2)HF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比NC组降低(P<0.01),用NAC后GIR明显改善(P<0.01);HF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下降,用NAC后可逆转上述变化;(3)HF组胰岛细胞IRS-1、IRS-2、Glut-2mRNA表达降低42.3%、28.1%、22.9%(P均<0.05);NAC组胰岛细胞IRS-1、IRS-2、Glut-2 mRNA表达与HF组相比增加40.2%、30.2%,19.1%(P均<0.05)。结论:大剂量抗氧化干预治疗能改善胰岛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逆转高脂饲养导致的大鼠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其机制可能与NAC纠正机体氧化及抗氧化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半胱氨酸 胰岛/细胞学 胰岛素/分泌 N-乙酰半胱氨酸 胰岛β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苏合香合剂对早期肝性脑病大鼠脑内外周型苯二氮受体的影响
16
作者 刘赫 刘雁勇 +6 位作者 杨楠 纪超 左萍萍 龚韬 廖磊 侯晓明 蔡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2期1121-112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早期肝性脑病大鼠脑皮层线粒体外周型苯二氮受体(PBRs)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阳性药组给予乳果糖6 g/kg,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地苏合剂,同位素法检测PBRs。结果模型... 目的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早期肝性脑病大鼠脑皮层线粒体外周型苯二氮受体(PBRs)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阳性药组给予乳果糖6 g/kg,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地苏合剂,同位素法检测PBRs。结果模型组PBRs结合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PBRs结合活性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脑皮层线粒体PBRs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地苏合剂可能通过降低早期肝性脑病大鼠脑皮层线粒体PBRs结合活性,减少神经损伤,从而延缓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苏合香 肝性脑病 外周型苯二氮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