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技术指南的建议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忠敏 黄钢 +3 位作者 陈克敏 程永德 吕中伟 刘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4,共4页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治疗计划系统出现,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为更好的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放...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治疗计划系统出现,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为更好的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放射性粒子管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该技术指南的讨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 技术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对比手术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唐世伟 陈俊 +1 位作者 王忠敏 赵新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UAE)对比手术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Wanfang Data等,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7月,查找UAE与手术比较... 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UAE)对比手术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Wanfang Data等,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7月,查找UAE与手术比较的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7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UAE较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短;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术中并发症、1年内的主要并发症及肌瘤复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内的次要并发症和需要进一步干预率(2年和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E比手术发生率高;受孕率和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E比手术发生率低。结论与手术相比,UAE具有安全性好、效果佳、操作简便、易护理、创伤小、康复快、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但是有需要接受再次干预治疗的风险。UAE对患者生育能力的影响、不同特性的栓塞剂对UAE疗效的影响及UAE对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疗效,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UAE手术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臂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玮 童国海 +5 位作者 黄蔚 陈志瑾 张振庆 岑建平 伍超贤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IDET)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 0例4 1个椎间盘行CT和“C”臂X光透视引导下IDET治疗的临床疗效予以回顾性分析。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6 ] ,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IDET)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 0例4 1个椎间盘行CT和“C”臂X光透视引导下IDET治疗的临床疗效予以回顾性分析。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6 ] ,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轻微缓解(MR)和无缓解(NR)。结果 39个椎间盘穿刺成功并做IDET治疗。椎间盘电热治疗后即刻有轻微缓解31例(31 / 38) ,无缓解7例(7 /38)。术后随访在1~7d内的有效率为5 5 %,7d~1个月内的有效率为34%,术后1~3个月随访有效率为76 %,术后3~6月随访总体有效率达87%。2例L5~S1椎间盘突出因穿刺失败而未行治疗。结论 IDET适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破裂引起的慢性腰腿痛。疗效和疼痛缓解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C”臂引导 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 疗效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间近距离^(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16例 被引量:9
4
作者 陆健 张丽云 +4 位作者 王忠敏 滕皋军 陈克敏 陈志瑾 贡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16例无法手术或放疗的MESCC患者,在CT引导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根据肿瘤大小植入粒子数6~45颗,粒子活度0.50~0.80 m Ci,...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16例无法手术或放疗的MESCC患者,在CT引导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根据肿瘤大小植入粒子数6~45颗,粒子活度0.50~0.80 m Ci,肿瘤匹配周缘剂量(MPD)为80~140 Gy。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卡氏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身体功能状态。结果 16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治疗前(4.2±2.1)分下降至治疗后1个月(2.1±1.3)分,卡氏评分由治疗前(66.25±16.28)分提高至治疗后3个月时的(74.69±17.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保留率和恢复率分别为81.3%和50.0%。治疗后随访1~20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MESCC可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是一种可选择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 CT引导 125I粒子 近距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忠敏 陈克敏 +3 位作者 金冶宁 贡桔 伍超贤 郑云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21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作了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21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作了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采用^125I粒子活度为O.5—0.8mCi/颗,相隔1.0~1.5cm植入,避开血管和胰管等周围重要脏器。结果: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全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0~89岁,中位年龄67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9cm。治疗后随访2~25个月,平均术后2~5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2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61.9%。全组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71.4%、28.6%;其中Ⅱ+Ⅲ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6个月、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55%;IV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0%、0。12例患者CA19-9升高,术后1~3个月复查CA19—9降低8例,其中6例CA19—9水平下降超过50%。1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2颗粒子迁移到肝脏内。在随访过程中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胰瘘及放射性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扫描对荷人胰腺癌裸鼠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陆健 王忠敏 +2 位作者 陈克敏 刘玉 郑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粒子组和^(125)Ⅰ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行^(18)F-FDG Micro-PET/CT检查,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瘤体标本进行胸苷激酶1(TK1)检测细胞增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治疗前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25)Ⅰ粒子植入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0.20和0.02±0.0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4±1.49和0.59±0.18)和空载粒子组(分别为3.78±1.67和0.57±0.21).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Ⅰ粒子植入组TK1阳性染色指数为37.86±1.7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4.01±1.48)和空载粒子组(62.88±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5)Ⅰ粒子植入组的凋亡指数为23.78±2.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1.32)和空载粒子组(8.36±1.6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TK1阳性染色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18)F-FDG Micro-PET/CT能有效监测胰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是一个有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氟-18标记脱氧葡萄糖代谢 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琦 刘玉 +3 位作者 王忠敏 黄蔚 陆健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和空载粒子(8只)。粒子植入后,每4天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称裸鼠体重,裸鼠处死后称量瘤体重。瘤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 125I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而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重分别约(2.68±0.70)g和(4.68±1.45)g,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抑瘤率约42.66%。粒子植入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裸鼠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仅有少许坏死。TUENL法检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3.2±1.9)%和(8.1±1.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49.8±1.8)%和(82.2±2.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无明显放射性炎症表现。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并且125I粒子植入瘤体内对周围脏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织化学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照射与^(60)Co放射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陆健 陈志瑾 +3 位作者 刘琳 王忠敏 陈克敏 程英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和^(60)Co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H1299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分别行^(125)I粒子和^(60)Co照射。^(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照射剂量分别为2、4、6、... 目的探讨^(125)I粒子和^(60)Co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H1299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分别行^(125)I粒子和^(60)Co照射。^(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照射剂量分别为2、4、6、8Gy,将不进行照射的细胞设定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分数、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细胞存活分数明显降低。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A549细胞表达较明显的G1期阻滞,H1299和BEAS-2B表达较明显的G2/M期阻滞。同时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两种照射方式均能导致肺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在照射剂量为4、8Gy时,两种照射方式都能显著上调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与^(60)Co照射组相比,^(125)I粒子组的A549、H1299细胞有更低的细胞存活分数、更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效应及更高的细胞凋亡率,且对凋亡相关蛋白的调节效应更明显。对于BEAS-2B细胞株,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基本未发生改变。结论 ^(125)I粒子照射和^(60)Co照射均有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125)I粒子照射作用更明显。A549细胞较H1299细胞对放射治疗敏感性高。Bcl-2/Bax蛋白比的失衡和Caspase-3、PARP蛋白的激活在^(125)I粒子照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肺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腺癌有效性的动物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林艳 李超杰 +6 位作者 王子寅 单群刚 庞浩鹏 陆健 贡桔 王忠敏 刘芬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有效性研究。方法利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549-luc人肺腺癌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20 d后成瘤大小8~10 mm。24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125I放射性粒...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有效性研究。方法利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549-luc人肺腺癌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20 d后成瘤大小8~10 mm。24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6只,吉非替尼组6只,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6只。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持续测量肿瘤大小变化。利用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检测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肺腺癌A549-luc细胞在体内的生物发光活性。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行18F-FDG Micro-PET/CT检查。35 d后处死裸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4组治疗前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周4组(对照组,125I放射性粒子组,吉非替尼组,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509.25±709.93)、(840.45±43.35)、(1052.96±247.42)和(317.34±52.08)mm3,联合组与另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05,P<0.05)。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明显低于吉非替尼组、125I放射性粒子组和对照组,且明显低于治疗前;4组治疗前肿瘤生物荧光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4组肿瘤生物荧光光子数分别为(198605000.0±12976503.00)、(99263333.33±49293480.57)、(87419500.0±24039740.21)、(48433333.33±14417910.62)P/sec/cm2/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75,P<0.05),吉非替尼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明显低于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吉非替尼组和对照组,且明显低于治疗前。4组治疗前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4组SUVmax和SUVmean值分别为0.79±0.14和0.54±0.06、0.76±0.33和0.47±0.41、0.79±0.15和0.48±0.11、0.74±0.14和0.57±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1,P>0.05)。结论吉非替尼联合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肺腺癌 吉非替尼 生物荧光成像 18 F标记脱氧葡萄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万岐江 侯蔚蔚 王忠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方面的有关适应证、禁忌证和技术标准相继确立。本文主要从目前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技术操作及内支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等方面,探讨TIPS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门静脉高压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19例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陆健 郑云峰 +2 位作者 张欢 王忠敏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50-553,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疗效。方法对19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施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疗效。方法对19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施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50的浓度。结果治疗后平均2~5d疼痛开始缓解。治疗后1个月CT随访,总有效13例,有效率68.4%;术后3个月CT随访,总有效率为63.2%(12例)。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50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在CA19-9检测中,植入前、CR、PR、SD、PD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15.349,P<0.05)。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临床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 ;且能有效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计算机体层扫描引导 125I粒子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忠敏 陈克敏 +2 位作者 贡桔 郑云峰 张丽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的31个瘤体进行CT引导下RFA治疗,对其中14个瘤体进行2次以上重复消融。术前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病理学诊断,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的31个瘤体进行CT引导下RFA治疗,对其中14个瘤体进行2次以上重复消融。术前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病理学诊断,10例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鳞癌5例,腺癌4例,未分化癌1例,转移性肺癌11例。瘤体直径<5 cm的肿瘤25个(15例),5~8 cm的肿瘤6个(6例)。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后行增强CT检查评价肿瘤疗效。结果31个肿瘤均顺利完成RFA治疗。肿瘤疗效评估显示:CR 5个,PR 17个,NC 5个,PD 4个,总有效率(CR+PR)为71.0%。术中并发少量气胸8例,液气胸1例。13例术后见暗红色痰,6例术后疼痛,13例术后轻度发热。全部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5~7 d。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肺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恶性肿瘤 射频消融 CT引导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125)I粒子植入前后CEA、CYFRA21-1变化与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31
13
作者 陆健 刘琳 +4 位作者 陈志瑾 王忠敏 程英升 贡桔 夏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 ^(125)I粒子植入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FRA21-1)的动态水平。方法对2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NSCLC患者施行CT引导下... 目的观察CT引导下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 ^(125)I粒子植入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FRA21-1)的动态水平。方法对2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NSCLC患者施行CT引导下植入 ^(125)I放射性粒子,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后的患者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结果治疗后随访1~37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0.8%、6.2%。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15.5个月,1年、2年的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8.0%、20.3%。 ^(125)I粒子植入后1、3个月,患者血清中CEA和CYFRA21-1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CEA降低组死亡率53.9%,升高组死亡率86.7%(P=0.055);治疗后CYFRA21-1降低组死亡率36.4%,升高组死亡率94.1%(P=0.001)。结论 CT引导下植入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进展期NSCLC,临床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且能有效降低CEA和CYFRA21-1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T引导 ^125I粒子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性肿瘤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忠敏 傅维安 +3 位作者 陆志俊 陈克敏 贡桔 张丽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19例,病灶总数24个,肿瘤直径为1.5~7.8 cm,平均直径3.5 cm。19例患者原发灶来源于肺癌6例,肝癌5例,肾癌5例,结肠癌3例。经RF...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19例,病灶总数24个,肿瘤直径为1.5~7.8 cm,平均直径3.5 cm。19例患者原发灶来源于肺癌6例,肝癌5例,肾癌5例,结肠癌3例。经RFA治疗3个月后行CT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上述24个病灶经消融治疗后,CT增强扫描显示20个肿瘤完全消融;其余4个病灶在治疗后仍有部分残留组织强化区,提示有残留肿瘤,未完全消融。5例患者出现血压波动,6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疼痛,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血尿,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肾上腺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转移性肿瘤 射频消融 CT引导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射频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贡桔 陆志俊 +3 位作者 王忠敏 陈克敏 张丽云 郑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BPI)观察术后24 h,3、6个月疼痛评分。结果全组20例治疗后随访6个月全部存活,术前20例患...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BPI)观察术后24 h,3、6个月疼痛评分。结果全组20例治疗后随访6个月全部存活,术前20例患者平均每日最强疼痛评分为8.1分(范围6~10)。RFA术后24 h,1、3和6个月治疗后平均最强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6.1、4.6、3.3和3.0分(P<0.001)。治疗前每日平均疼痛评分为6.3分,RFA术后24 h,1、3和6个月平均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4.0、2.3、2.1和1.9分(P<0.01)。RFA术后所有患者KPS积分都有所提高,随访患者骨肿瘤CT值有下降。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1例椎板破坏患者RFA术后有下部肢体感觉减退,给予泼尼松注射后,48 h内下部肢体感觉恢复。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新颖、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射频消融 CT引导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丽云 王忠敏 +1 位作者 贡桔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肺癌在临床上正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轻,患者痛苦少等特点。本文对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其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肺癌在临床上正得到日趋广泛... 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肺癌在临床上正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轻,患者痛苦少等特点。本文对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其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肺癌在临床上正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轻,患者痛苦少等特点。本文对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其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肺癌 治疗射频消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介入治疗现状 被引量:45
17
作者 赵真真 王忠敏 茅爱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0年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已丧失手术根治...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0年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已丧失手术根治切除的机会,5年生存率在15%左右。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单、局部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可重复性好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中晚期NSCLC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NSCLC的介人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 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I125 放射性粒子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变影像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检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琳 周庆华 +2 位作者 王忠敏 陆健 张丽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评价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灶影像引导下放置钩丝定位引导手术切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钼靶X线或B超显示的微小病灶诊治过程。其中32例采用乳腺钼靶X线定位下穿刺,29例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留置导丝... 目的评价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灶影像引导下放置钩丝定位引导手术切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钼靶X线或B超显示的微小病灶诊治过程。其中32例采用乳腺钼靶X线定位下穿刺,29例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留置导丝于微小病灶区,引导手术将病灶切除活检。结果 32例钼靶穿刺引导均一次性定位成功,定位满意率93.8%,病灶完整切除。穿刺定位平均时间15.6 min,平均摄片5次。29例B超穿刺引导,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术中发现导丝均位于病灶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丝移位、气胸、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影像引导穿刺钩针定位简单易行,是诊治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变 钩针 定位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40
19
作者 夏宁 程永德 王忠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5,共4页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确诊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目前主要通过经皮肝穿刺进行胆汁引流和通过内镜或放射介入方法植入支架。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胆道支架再狭窄情况越益突出,光动力治疗技...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确诊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目前主要通过经皮肝穿刺进行胆汁引流和通过内镜或放射介入方法植入支架。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胆道支架再狭窄情况越益突出,光动力治疗技术和胆道射频消融术(RFA)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随着射频技术、设备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胆道内RFA在治疗胆道支架再狭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胆道梗阻 胆道支架再狭窄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较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郑云峰 陈克敏 +3 位作者 王忠敏 贡桔 赵正兴 顾丽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7例TACE治疗效果欠佳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肿瘤大小5.4~11.0 cm,平均6.2 cm,单发病灶23例,2个病灶4例,共31个病灶。AFP阳性22例。术后通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7例TACE治疗效果欠佳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肿瘤大小5.4~11.0 cm,平均6.2 cm,单发病灶23例,2个病灶4例,共31个病灶。AFP阳性22例。术后通过增强CT及AFP检测评价疗效,所有病例随访2~20个月。结果射频治疗后1个月随访显示,31个肿瘤中14个(45.2%)肿瘤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17个肿瘤部分坏死。22例AFP阳性患者,AFP明显降低15例(68.2%),不变3例(13.6%),升高4例(18.2%)。并发症中3例出现表皮烫伤,1例顽固性呃逆,1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1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术后2个月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29%。结论对于不可切除的较大原发性肝癌,RFA是较有效的局部介入治疗方法,合理应用RFA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肝癌 CT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