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任志刚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13年第2期13-15,共3页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不断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枯竭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新疆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区...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不断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枯竭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新疆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区域,也是普氏野马的故乡和野化基地,但随着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在保护区大范围的开采已成定局,近几年尤其是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对保护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逐渐缩小、保护内野生动物数量持续下降,“普氏”野马野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因此尽快采取对策来缓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 保护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 普氏野马 人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与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01年第3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策之管见
3
作者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13年第3期20-22,共3页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88°30’~90°03’,北纬44°36’~46°00’,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47.5千米,总面积18000平方千米。卡拉麦里山为横亘于噶尔盆地东部荒原的...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88°30’~90°03’,北纬44°36’~46°00’,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47.5千米,总面积18000平方千米。卡拉麦里山为横亘于噶尔盆地东部荒原的低山系,东连北塔山,西至滴水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发展对策 准葛尔盆地 地理坐标 有蹄类 北塔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威胁因子及有效管理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阿依江·叶尔肯 程鲲 +1 位作者 宗诚 戚英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5-1000,共6页
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因子和有效管理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22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及16项管理限制因素利用问题矩阵排序,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威胁因子现状,提出相应的有效... 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因子和有效管理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22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及16项管理限制因素利用问题矩阵排序,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威胁因子现状,提出相应的有效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威胁较为严重的自然因素包括极端气温、风沙干旱、暴风雪、马胃蝇等因子,能够通过气象监测、调整水源地等方法得到缓解;人为因素中非法开矿、过度放牧、公路铁路修建等造成了保护区生境的退化,应加强巡护管理。保护区有效管理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管护资金不足,其次是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和保护区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保护区在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巡护管理、人员支撑、培训规划、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需要采取解决措施进行提升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限制因素 威胁因子 参与式乡村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草原马胃蝇蛆病疫源地感染源分布——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河清 初红军 +4 位作者 曹杰 布兰 胡德夫 张东 李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目的】调查及分析对马胃蝇化蛹场所具有指示作用的宿主粪便空间分布,以期掌握马胃蝇在该地区不同宿主间交叉感染主要场所及特征。【方法】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调查野放区域普氏野马利用率较高的WP1、WP2、WP3和WP4 4个水源地周边及驴... 【目的】调查及分析对马胃蝇化蛹场所具有指示作用的宿主粪便空间分布,以期掌握马胃蝇在该地区不同宿主间交叉感染主要场所及特征。【方法】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调查野放区域普氏野马利用率较高的WP1、WP2、WP3和WP4 4个水源地周边及驴道环境马科动物粪便的位置及数量。样带自水源地向外,依照驴道设置,长度为1.5 km;样方在以WP1水源为中心半径200 m范围的圆形区域内设置;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法对水源地粪便密度进行分析,LSD(最小显著差异)法对不同季节水源地马科动物粪便分布进行多重比较,分层聚类的方法对4个水源地驴道马科动物粪便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由水源地向外,马科动物粪便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该变化在距离水源地300 m范围内下降明显;4个水源地驴道粪便拟合最佳模型(x为距水源地距离,y为粪便数量)均为倒数型(WP1:y=3.873+59.000/x,R2=70%;WP2:y=3.940+16.342/x,R2=64%;WP3:y=5.248+12.841/x,R2=55%;WP4:y=-0.481+44.869/x,R2=69%);2)野马利用率最高的WP1水源地3条驴道马科动物粪便分布趋势均不受月份变化的影响(P>0.05),但其粪便数量在8月份均显著增加(P<0.05);5—8月,WP1水源地驴道在距水源点200 m范围内的马科动物粪便数量所占比例随旱季的到来有所增加;3)对于不同类型的水源地,驴道马科动物粪便在数量及分布趋势上具有不同的表现,相对而言,粪便多且集中地分布于永久性自然水源周边,人工改造水源地粪便数量少但自水源地驴道向外分布较为均匀。【结论】干旱荒漠草原水资源紧缺导致马胃蝇在宿主体外形成较为集中的蛹期发育平台,该平台由于扼守水源地通道,客观上会营造马科动物群体近距离接触马胃蝇的条件,成为卡拉麦里地区马胃蝇传播的最主要场所。本研究可揭示干旱荒漠草原马胃蝇蛆病的流行与当地的环境条件、马科动物自身习性间的关联性,对进一步开展普氏野马马胃蝇生物学、流行病研究及其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科动物粪便 水源地 驴道 马胃蝇 干旱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现状与保护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向前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动反映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卡拉麦里山的野生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比较了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同时指出了影响野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指出应以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在保护区周边适宜区域建立生态恢复区,恢复受损生境之间的生态走廊和饮水地,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恢复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种群数量 生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放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渊 初红军 +4 位作者 韩丽丽 陶永善 布兰 刘钊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5-553,共9页
采用MCP方法研究了2011年至2012年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放普氏野马家域的变化。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年间、季节间不同群体家域及其两两重叠无差异。以家族群大小为协变量进行了野放野马家域协方差分析。利用野放野马家族大... 采用MCP方法研究了2011年至2012年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放普氏野马家域的变化。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年间、季节间不同群体家域及其两两重叠无差异。以家族群大小为协变量进行了野放野马家域协方差分析。利用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分析检验了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与家域关系。结果表明:(1)野马平均家域面积由2011年的(20±2)km^2/匹扩大到2012年的(30±2)km^2/匹。对部分野放群体中头马未发生更替的野马群的研究表明,随着野马群体增大,其家域面积显著增大(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野马群的家域面积在不同年份差异显著,且春季家域>秋季家域>夏季家域。(3)2011年不同群家域两两间相互重叠面积与群大小无显著相关(r=0.256,P=0.580>0.05)。而2012年野马群家域两两之间重叠面积有显著差异(F=4.521,df=8,P<0.001)。家域两两相互重叠面积与群大小显著相关(r=0.706,P=0.033<0.05)。(4)不同季节间野马群家域重叠面积有显著差异(F=5.695,df=8,P<0.001)。5号群、7号群和8号群的自身家域重叠面积(P<0.05),3号群、6号群和9号群的家域重叠面积(P<0.05)。(5)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的生物因子有草本盖度、灌木盖度,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最近水源地距离和最近居民点距离等。温度与草本盖度是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两者与野放野马家域面积显著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放普氏野马 家域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重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归普氏野马核心区黑腹胃蝇疫源分布特点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科 张钰 +5 位作者 王臣 葛炎 初红军 张彦豹 张东 李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40-5849,共10页
黑腹胃蝇是新疆荒漠草原优势种马胃蝇,对放归至当地普氏野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该蝇将卵产在牧草上并以此感染采食者———马科动物,其幼虫于宿主消化道营寄生生活,至三龄老熟幼虫随宿主粪便进入环境化蛹,成为当年新的疫源。于黑腹胃蝇幼... 黑腹胃蝇是新疆荒漠草原优势种马胃蝇,对放归至当地普氏野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该蝇将卵产在牧草上并以此感染采食者———马科动物,其幼虫于宿主消化道营寄生生活,至三龄老熟幼虫随宿主粪便进入环境化蛹,成为当年新的疫源。于黑腹胃蝇幼虫两个发生峰期(4—5月和8月)对普氏野马核心区新鲜粪便和黑腹胃蝇幼虫点位进行了调查,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域法(FKE)计算粪便分布范围,并通过核密度分析(KDE)辨识幼虫聚集区域和特征。结果表明:(1)在黑腹胃蝇种群第一、第二峰期,野马采食草场拥有最多的胃蝇幼虫采集占比(57.25%、41.94%),其次是驴道、山坡、水源地区域;(2)最小凸多边形法(95%利用率)和固定核域法(95%利用率、0.006带宽值)均能较好估算野马粪便分布范围,第一峰期普氏野马粪便范围(60—70 km2)稍大于第二峰期(50—60 km2)。在所调查的八个水源地,两个发生高峰期均包含红柳、5号、6号3个水源地,并形成了以水源地为重要支撑点、依托毗邻草场交叉传播的连续、非均匀疫源地分布特点;(3)水源地附近草场具有更高的黑腹胃蝇幼虫分布密度,但其在第一、第二峰期空间位置存在一定差异,至最近水源地平均距离分别为(1367±831)m、(1756±1297)m。荒漠草原水源地及其毗邻草场是普氏野马活动和聚集的主要场所,由此成为黑腹胃蝇发生的重要平台,承载着“黑腹胃蝇⁃牧草⁃马科动物”演绎关系。普氏野马既是马胃蝇寄生的受害者也是马胃蝇的传播者,其与水源地的紧密关系使之成为当地马胃蝇蛆病流行的重要参与者。黑腹胃蝇种群双峰发育增加了宿主感染机率,加重了当地马科动物感染程度,这也是该地区普氏野马连续重度感染黑腹胃蝇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黑腹胃蝇幼虫 普氏野马粪便 疫源地 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侵袭宿主方式的优势种马胃蝇飞行能力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童 张科 +4 位作者 周冉 周阳 戚英杰 李凯 初红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260,252,共9页
为了解两种不同侵染宿主方式马胃蝇的飞行行为,本研究利用飞行磨系统测定了黑腹胃蝇Gasterophilus pecorum(以牧草为产卵载体)和肠胃蝇G.intestinalis(以宿主体毛为产卵载体)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1)肠胃蝇总飞行时间和距离均显著高于... 为了解两种不同侵染宿主方式马胃蝇的飞行行为,本研究利用飞行磨系统测定了黑腹胃蝇Gasterophilus pecorum(以牧草为产卵载体)和肠胃蝇G.intestinalis(以宿主体毛为产卵载体)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1)肠胃蝇总飞行时间和距离均显著高于黑腹胃蝇,分别为后者的5.52倍和7.65倍,但平均飞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黑腹胃蝇雌虫的飞行时间、距离和速度均略高于雄虫,而肠胃蝇雌虫除平均飞行速度外的飞行参数均低于雄虫。(3)肠胃蝇吊飞期间的体重消耗(24.38%)显著高于黑腹胃蝇(14.07%);黑腹胃蝇雌雄成虫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下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飞行距离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侵染宿主方式马胃蝇的飞行能力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而总飞行时间为两种马胃蝇飞行距离差异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胃蝇 肠胃蝇 飞行能力 飞行磨 侵染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氏野马小驹蛔虫病引起的小肠穿孔诊治病例
10
作者 恩特马克 参都哈西 +1 位作者 黄闯 沙丽塔娜提 《新疆畜牧业》 2015年第7期61-62,共2页
介绍新疆野马研究中心的圈养繁殖的野马发生寄生虫病的情况、野马寄生虫病的主要特征、症状,野马发病时能观察到的病变特点,同时介绍治疗措施和体会。
关键词 野马小驹的蛔虫病 临床诊断 做手术 治疗 护理 预防和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蒙新区、青藏区马胃蝇多样性及感染分析
11
作者 王文婷 肖洒 +5 位作者 黄河清 李凯 张东 初红军 国有清 高万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研究新疆、内蒙、青海3个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马胃蝇蛆病的发生情况、感染多样性和区系组成。【方法】采用伊维菌素于同一年冬季分别对蒙新区的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内蒙古多伦县当地家马以及青... 【目的】研究新疆、内蒙、青海3个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马胃蝇蛆病的发生情况、感染多样性和区系组成。【方法】采用伊维菌素于同一年冬季分别对蒙新区的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内蒙古多伦县当地家马以及青藏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当地家马进行驱虫,对获取的马胃蝇数量、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马胃蝇蛆病发生普遍,感染率在3个地区马科动物中均为100%,感染程度有明显的地域性:蒙新区重于青藏区;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马胃蝇感染数量显著高于同区的内蒙古多伦县,后者的感染量明显高于青藏区的玛多县;2)同属于蒙新区的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多伦县具有相同的马胃蝇种类,所涉及的6个种(黑腹胃蝇、鼻胃蝇、肠胃蝇、黑角胃蝇、红尾胃蝇和裸节胃蝇)均为我国现有记录种;而属于青藏区的青海玛多县马胃蝇调查到2个种(黑腹胃蝇和鼻胃蝇);卡拉麦里与多伦县的马胃蝇组分相似性指数为1,二者与玛多县的相似性指数均为0.33;3)多伦县的马胃蝇多样性指数(H'=1.31)显著大于玛多县(H'=0.23)以及新疆卡拉麦里(H'=0.21);宿主感染马胃蝇的均匀度指数(J)同样为多伦县(0.73)最高,其次为玛多县(0.34),卡拉麦里(0.12)最低;4)黑腹胃蝇为卡拉麦里和玛多县马胃蝇的绝对优势种,分别占这2个地区采样总量的96.17%和93.17%;而在多伦县,肠胃蝇感染率最高(52.40%),其次为鼻胃蝇(23.80%),二者成为该地区的马胃蝇优势种。【结论】1)蒙新区的马胃蝇种类较青藏区丰富;2)多伦县具有丰富的马胃蝇类群;3)马胃蝇多样性受宿主所在环境条件影响,蒙新区和青藏区马胃蝇物种的差异与2个地区巨大的自然条件差异有直接关系;干旱、荒漠以及高寒等恶劣生境下马胃蝇多样性低,其原因为某单一物种数量过大新疆或物种数少(青海);4)黑腹胃蝇具有成功适应严酷生境的生存方式,黑腹胃蝇在干旱荒漠以及高寒环境感染量均占马胃蝇感染量的90%以上,与其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将卵产于草上"污染"草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胃蝇 感染率 多样性 蒙新区 青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