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思聪 陈东 +4 位作者 张景欣 沈会芳 孙大元 陈少华 蒲小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6,共14页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基于玉米茎腐病国内外研究成果,该文总结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侵染方式、致病机制、防控技术等研究现状。玉米茎腐病可分为8种类型,即赤霉茎腐病、镰孢茎腐病、腐霉茎腐病、炭疽茎腐病、炭腐茎腐病、色二孢茎腐病、球二孢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我国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腐霉等,且在不同玉米种植地区优势病原菌种类也存在差异。病原菌菌丝侵染方式主要为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进入玉米茎秆节间。其致病机制为,病原菌分泌一系列能破坏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毒力因子,如毒素、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顺利进入寄主细胞内并大量生长繁殖,破坏寄主植物组织,从而导致玉米内茎髓部腐烂坏死,最终整株于茎部折断或枯死。该文还阐述国内外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抗病品种选育、化学药剂防治、田间农业措施管理、生防菌生物防治等。目前玉米茎腐病防控难度仍较大,要秉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监测,继续深入系统研究病原菌致病机理,强化生物防治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急防控产品,积极开展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保障玉米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镰刀菌属 腐霉菌属 侵染途径 致病机理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