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燃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新亮 王涛 +3 位作者 刘纯林 张浩 刘秀玉 唐刚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6,共7页
以次磷酸铝(AHP)和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A)为阻燃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阻燃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FR-TPU),采用热失重分析、极限氧指数、UL 94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FR-TPU复合材料... 以次磷酸铝(AHP)和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A)为阻燃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阻燃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FR-TPU),采用热失重分析、极限氧指数、UL 94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FR-TP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和炭渣形貌。结果表明,AHP与MCA复配可明显提高FR-TP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成炭率和阻燃性能;TPU/AHP-MCA20的极限氧指数为30.5%,并达到UL 94 V-0级,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下降至436 kW/m^2和55.5 MJ/m^2,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5.45 MPa和588.3%;AHP与MCA复配可明显提高TPU/AHP-MCA20炭渣的致密性,从而有效抑制燃烧区域物质及能量交换,提高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磷酸铝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 聚氨酯 复合材料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氢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彭建文 刘新亮 +4 位作者 肖崇 宋强 彭中朝 黄若森 唐刚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2,共7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APP),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对MAPP进行了表征;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氢氧化铝(ATH)和MAPP加入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中,制备出系列阻燃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FR)复...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APP),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对MAPP进行了表征;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氢氧化铝(ATH)和MAPP加入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中,制备出系列阻燃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FR)复合材料,并通过TG、微型量热计(MCC)研究了TPU/FR的热稳定性和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ATH与MAPP总含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的情况下,相对于TPU/FR1(20%ATH)复合材料,ATH与MAPP含量分别为5%、15%,10%、10%和15%、5%的TPU/FR复合材料在700℃下的残炭量分别由16.7%提高到29.7%、25.1%和20.9%;热释放容量(HRC)分别从327.1 J/(g·K)降低到154.2、164.2和170.1 J/(g·K);对比TPU/FR2(20%MAPP)复合材料,TPU/FR4(15%ATH,5%MAPP)炭渣的致密性和石墨化程度显著提高,表明ATH与MAPP复合具有显著的阻燃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 氢氧化铝 热塑性聚氨酯 复合材料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聚酰胺6/次磷酸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亮 彭启涛 +3 位作者 杨亚东 张冰 刘纯林 唐刚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49,共6页
以共沉淀法将六水合氯化钆(GdCl_(3)·6H_(2)O)和次磷酸钠(NaH_(2)PO_(2))混合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稀土金属次磷酸盐-次磷酸钆(GdHP),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系列玻纤增强聚酰胺6/次磷酸钆复合材料(GFPA/GdHP),并利用极限氧指数、UL94垂直... 以共沉淀法将六水合氯化钆(GdCl_(3)·6H_(2)O)和次磷酸钠(NaH_(2)PO_(2))混合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稀土金属次磷酸盐-次磷酸钆(GdHP),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系列玻纤增强聚酰胺6/次磷酸钆复合材料(GFPA/GdHP),并利用极限氧指数、UL94垂直燃烧、热重-热失重、微型量热等测试分析GdHP对GFPA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当GFPA添加量为20%时,GFPA/GdHP20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以达到26.5%,垂直燃烧可以达到V-1级别;GFPA/GdHP20复合材料的T-5%值和Tmax值分别下降至354℃和408℃,在700℃时,残炭率增大至51.6%;PHRR值与THR值分别下降40.8%及27.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GdHP能明显提高GFPA/GdHP复合材料炭层的致密程度,从而抑制燃烧区域内氧气、热解产物及热量的交换,能有效地提高GFPA/GdH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磷酸钆 聚酰胺6 复合材料 阻燃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学分析的聚氨酯弹性体/聚磷酸铵/氢氧化铝复合材料阻燃机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建文 肖崇 +4 位作者 宋强 彭中朝 黄若森 杨亚东 唐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01-3908,共8页
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聚磷酸铵(APP)和氢氧化铝(ATH)引入到聚氨酯弹性体(TPU)中,制备了一系列热塑性聚氨酯/聚磷酸铵/氢氧化铝(TPU/APP/ATH)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激光拉曼光谱研... 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聚磷酸铵(APP)和氢氧化铝(ATH)引入到聚氨酯弹性体(TPU)中,制备了一系列热塑性聚氨酯/聚磷酸铵/氢氧化铝(TPU/APP/ATH)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了TPU和阻燃TPU(FR-TPU)复合材料燃烧后炭渣的微观形貌、表面结构、元素组成、键合状态和石墨化程度,结合阻燃性能测试,揭示APP和ATH的协同阻燃机制。SEM分析表明相较于APP与ATH单独使用,TPU/APP/ATH炭层的空洞结构更少,炭渣的致密性更高。XPS分析表明FR-TPU的炭渣中C元素含量相比于纯TPU有所降低,O元素的含量有所上升,其中TPU/APP10/ATH10的C元素含量从88.2%降至69.24%,O元素的含量从8.07%升至17.78%,P和Al元素含量相较于单独添加分别从11.74%和16.36%下降至3.91%和3.31%。在此基础上,通过对C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C—C/C—H,C—O/C—N和C O/C N含量分别为61.05%,35.65%和3.30%;TPU/APP10/ATH10炭渣中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45.38%,45.00%和9.63%,说明ATH和APP复配使用有利于C元素形成酯、醚、羰基、羧酸(盐)、酯基等结构。通过对O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O_(2)/H 2O,—O—,O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28.75%,44.36%和26.89%;TPU/APP10/ATH10炭渣中O_(2)/H 2O,—O—,O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44.33%,32.78%和22.89%,说明APP和ATH的加入有利于炭渣中O元素形成O_(2)/H 2O结构。通过对N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NH—,N结构的N元素含量分别为40.93%和59.07%;TPU/APP10/ATH10中—NH—,N结构的N元素含量分别47.17%和52.83%,说明ATH与APP复配使用促进了—NH—结构的形成。拉曼测试表明,相比于单独使用,APP和ATH复配使用,炭层的石墨化程度更好,致密性更高。以上分析结合阻燃测试可以得出TPU/APP/ATH复合材料阻燃机制:ATH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吸收热量并释放大量水蒸气,有效促进APP降解,生成不燃性的氨气和聚磷酸,氨气和水蒸气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氧化铝可继续与聚磷酸反应生成偏磷酸铝[Al(PO_(3))3],同步催化聚氨酯基体成炭,形成高度石墨化炭层,石墨化炭层与偏磷酸铝一起覆盖在基体表面,有效抑制燃烧区域物质以及能量的输运,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聚氨酯弹性体 聚磷酸铵 氢氧化铝 阻燃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刚 彭中朝 +3 位作者 宋强 彭建文 李端生 黄若森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引入聚乳酸(PLA)中,制备了一系列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FR-PLA)。在此基础上,采用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UL 94垂直燃烧、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二乙基次膦酸铝对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热稳定性、阻燃性... 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引入聚乳酸(PLA)中,制备了一系列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FR-PLA)。在此基础上,采用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UL 94垂直燃烧、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二乙基次膦酸铝对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热稳定性、阻燃性能以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DP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30%(质量分数,下同)的ADP使得PLA/ADP30通过UL 94 V-0级别,极限氧指数达到31.6%(体积分数,下同); ADP使得阻燃PLA复合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但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成炭性; ADP使得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明显下降,PLA/ADP30热释放速率峰值为290 W/g,相对于PLA下降37.1%,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二乙基次膦酸铝 复合材料 阻燃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苯基次膦酸铈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建文 彭中朝 +3 位作者 宋强 李端生 黄若森 唐刚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5,39,共5页
采用简单方法合成苯基次膦酸铈(CeP),并将其作为阻燃剂加入聚乳酸(PLA)中,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制备聚乳酸/苯基次膦酸铈(PLA/CeP)复合材料。通过热重(TG)、极限氧指数(LOI)、UL-94垂直燃烧(UL-94)、微型量热(MCC)研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采用简单方法合成苯基次膦酸铈(CeP),并将其作为阻燃剂加入聚乳酸(PLA)中,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制备聚乳酸/苯基次膦酸铈(PLA/CeP)复合材料。通过热重(TG)、极限氧指数(LOI)、UL-94垂直燃烧(UL-94)、微型量热(MCC)研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燃烧性能。通过阻燃测试发现,CeP能够提高复合材料阻燃性能,PLA/CeP20极限氧指数能达到24.3%并通过UL-94 V-2级别。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CeP显著提高了PLA/CeP复合材料初始分解温度和成炭率。MCC测试结果表明,CeP能明显降低PLA/CeP复合材料火灾危险性。PLA/CeP20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THR)分别为397 W/g和13.6 kJ/g,与纯聚乳酸相比,分别下降了13.9%和28.0%。因此,苯基次磷酸铈对聚乳酸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苯基次膦酸铈 复合材料 阻燃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苯基次膦酸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7
作者 唐刚 彭中朝 +3 位作者 宋强 彭建文 李端生 黄若森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简单方法制备了苯基次膦酸镧(LaP),并将其作为阻燃剂引入聚乳酸(PLA)中,制备了一系列PLA/LaP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TG)、极限氧指数(LOI)、UL 94垂直燃烧、微型量热测试(MCC)等方法研究PLA/La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燃... 采用简单方法制备了苯基次膦酸镧(LaP),并将其作为阻燃剂引入聚乳酸(PLA)中,制备了一系列PLA/LaP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TG)、极限氧指数(LOI)、UL 94垂直燃烧、微型量热测试(MCC)等方法研究PLA/La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LaP可以提高复合材料阻燃性能,30%(质量分数,下同)的LaP使得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4.8%,并通过UL 94 V-2级别;LaP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和成炭率;高添加量LaP可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THR),有效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苯基次膦酸镧 复合材料 阻燃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