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价值意蕴、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1
作者 杨扬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69,共3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具有赋能乡村社会治理智慧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等重要价值,目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还面临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具有赋能乡村社会治理智慧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等重要价值,目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还面临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乡村数字化治理人才严重不足、乡村基层数字化服务意识薄弱、乡村数据安全风险增大等困境,为了进一步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通过加大宣传数字治理理念、强化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提升数字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完善数字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等优化路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课叙事的数智赋能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8
2
作者 白林驰 殷全玉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 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多维赋能。就前者而言,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富生动、师生互动将实现精准双向、课后评估更加全面客观;就后者而言,党史史实能够被跨时空地生动传授,制度自信能够沉浸式地交互养成,道路价值能够跨领域地被多元、有效感知,时代发展也能在融媒体的形式下被实时、多样叙述。面对数智赋能的趋势,思政课叙事中也应当坚守特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对技术伦理准则、教学活动目标、学生主体地位、课程育人功能以及科学考核体系的坚守。因此,就思政课叙事的变革优化路径而言,需要以中国特色思想支撑技术伦理准则,以整合多重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目标,以数智叙事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生活化的手段确保课程育人功能,以智能评价机制充实科学考核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堂 数字技术 数智化叙事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内涵意蕴与实践底色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李建中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
教育家精神作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鲜活的个性表现出来。从教师群体中挑选出杰出代表,通过阐释个体教育家的精神,可以生动地表现教育家精神的共性。杨德广教授是教师群体中涌现出的教育家,是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以杨德广教授的典型... 教育家精神作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鲜活的个性表现出来。从教师群体中挑选出杰出代表,通过阐释个体教育家的精神,可以生动地表现教育家精神的共性。杨德广教授是教师群体中涌现出的教育家,是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以杨德广教授的典型行为实践为支撑,基于学术逻辑推演出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内涵意蕴与实践底色,讲好优秀教育家故事,对杨德广教育家精神进行叙事描述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展示教育家精神的“杨氏风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关键特征,勤奋好学是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显著特征,以人为本是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杨德广教育家精神呈现价值理念、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的内在统一,内蕴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统一、创新思维与宽广视野的统一、自律意识与浓厚爱心的统一。杨德广教育家精神具有实践性底色,实践是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来源,实践探索为杨德广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提供不竭的动力。以杨德广为典型案例,阐释个体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内涵意蕴与实践性底色,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广 教育家精神 基本特征 内涵意蕴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多主体联动育人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兴华 赵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63-65,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重要理念,其实质是协同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统筹多方资源,多维立体发力配合支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新时代多主体联动育人角度综合考量,在厘清多主体联动育人的内在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重要理念,其实质是协同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统筹多方资源,多维立体发力配合支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新时代多主体联动育人角度综合考量,在厘清多主体联动育人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当前高校“大思政课”多主体联动育人存在育人主体协调沟通不畅、校外育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思政课教学队伍力量不足、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采用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提升育人资源整合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等路径构建联动育人机制,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思政课” 多主体联动 育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9
5
作者 葛晨光 朱清慧 张水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28,共4页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坚持教学目标协同、教育主体协同、教学内容协同、教学方法协同和...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坚持教学目标协同、教育主体协同、教学内容协同、教学方法协同和教育环境协同等基本要求;同时,要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教育内容体系、打造师资队伍体系、拓展方法途径体系、优化管理评价体系和健全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全面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基础及现实路径 被引量:18
6
作者 郭苏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7-222,229,共7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设立公益性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设立公益性环境管护岗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及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为生态振兴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扶贫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生态增收能力受限、扶贫开发缺乏生态考量等问题。因此,要明确政府、农村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衔接中的各自责任,提升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扶贫 生态振兴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被引量:13
7
作者 姜金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0-72,共3页
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延伸,网络空间孕育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延伸,网络空间孕育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网络乱象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信息危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阵地变化消解思政教育平台布局以及信息势差加大思政教育难度等挑战。同时网络空间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海量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平台,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个性教学成为可能。因此,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从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多元化的高校思政课堂等方面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治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空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亚迪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13,共2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于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为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优质的人才储备必不可少。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于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为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优质的人才储备必不可少。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等院校 农业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设策略探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高芳放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124-125,共2页
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新媒体时代,面对日益复杂而严峻的网络舆情形势和治理风险,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不断提... 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新媒体时代,面对日益复杂而严峻的网络舆情形势和治理风险,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网络执政力”的必修课和实践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媒体 领导干部 网络舆情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建平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110,共2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我国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期,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优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我国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期,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优质的人才储备必不可少。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高等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院校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等院校 现代农业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理论指导下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扬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3,共2页
多功能乡村理论为现代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明路,而且该理论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和要求方面不谋而合。根据多功能乡村理论分析,我国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行政化突出、村民参与意识不足、治理主体单一、乡... 多功能乡村理论为现代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明路,而且该理论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和要求方面不谋而合。根据多功能乡村理论分析,我国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行政化突出、村民参与意识不足、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系列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乡村理论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政 郭家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7-40,共4页
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科学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其个性化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综合考量,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含政治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文化功... 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科学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其个性化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综合考量,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含政治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文化功能四个方面。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资源开发利用、传播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困境。基于此,采取深入挖掘整合并科学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合媒介并有效传播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人才队伍并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等措施,可以有力助推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革命遗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探索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政 王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3-75,共3页
革命遗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真实体现。加强革命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广泛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一系列... 革命遗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真实体现。加强革命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广泛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本要求,也是革命遗存自身力量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运用革命遗存,能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升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教育资源 革命遗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生成与社会环境创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102,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利益生成于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同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者在传授过程中将自身力量外化至受教育者,实现主体客体化是获得利益;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将来自教育者的客体事物,经过自己的选择、加工使之成为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利益生成于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同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者在传授过程中将自身力量外化至受教育者,实现主体客体化是获得利益;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将来自教育者的客体事物,经过自己的选择、加工使之成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主体性的东西,实现客体主体化也是获得利益。利益的生成受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审视新时代人的利益生成的机遇与挑战,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着眼于人的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既按照外部环境建设要求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新的内部环境,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外部利益环境的利益功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生成的目的。而这样一个环境创造与优化的过程,正是各方面利益主体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发展、价值完善和功能拓展的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 利益生成 利益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姚雪瑞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5-28,共4页
在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人力资本高度结合的数智时代,流通业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也为流通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2012-2021年间我... 在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人力资本高度结合的数智时代,流通业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也为流通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2012-2021年间我国省级层面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2012-2021年间,人力资本水平与流通业升级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则是东部地区>全国水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总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协调度在空间上呈正向集聚;产业结构、社会需求、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及数字金融都有利于本地区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协调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数字金融还对相邻地区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协调发展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但政府干预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流通业升级 耦合协调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政引领力的路径探赜
16
作者 姜金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年第16期45-48,共4页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质,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政引领力能否有效发挥。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滞后、评价方式不当、队伍结构不优、发展动力...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质,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政引领力能否有效发挥。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滞后、评价方式不当、队伍结构不优、发展动力不足、教学效能未达预期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亟须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经师”“人师”以增强思政引领力。据此,高校可从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政治领导力;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价值塑造力;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理论支撑力;搭建平台载体,提升协同组织力;完善考评体系,提升评价导向力;重塑师者形象,提升行为示范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思政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 思政引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考
17
作者 王丽 高芳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年第18期26-30,共5页
案例教学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教学范式,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案例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在优化教学要素质量及互动结构层面,教师需从案源筛选、案理适配、案法研究等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教学范式,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案例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在优化教学要素质量及互动结构层面,教师需从案源筛选、案理适配、案法研究等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本遵循进行教学范式创新;在价值旨归层面,教师可通过以案释理、以案析辩、以案转译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易于理解的内容,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实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思政课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