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茶菌功能性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思琪 樊璐瑶 +2 位作者 王硕 王莹 袁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8-395,共8页
红茶菌(Kombucha)是一种以糖茶水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群代谢所形成的天然保健饮料,因其抗氧化、降血糖、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消费者喜爱。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性... 红茶菌(Kombucha)是一种以糖茶水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群代谢所形成的天然保健饮料,因其抗氧化、降血糖、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消费者喜爱。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性组分差异与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红茶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发酵机理、红茶菌中促进特征风味和益生物质生成和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功能性微生物,以及当前红茶菌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更好地挖掘和探索我国特色红茶菌微生物资源对产品风味和益生功能的作用,并为我国红茶菌高价值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主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菌群结构 功能性微生物 风味物质 益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激活的转录组分析及实验验证
2
作者 阮晨 吴冉 +2 位作者 王来友 杜佳 曹敬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8,I0009,共7页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预测,通过RNA干扰实验筛选具有自噬调控功能的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20 nm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细胞的较优诱导时间为24 h,自噬Marker蛋白LC3B-Ⅱ的表达随着纳米颗粒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在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筛选到295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参与多个自噬调控信号通路;通过RNA干扰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干扰Arrdc4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内LC3B-Ⅱ的表达水平.综合考虑所有实验结果,Arrdc4可能通过KEGG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影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的细胞自噬,其调控机制仍有待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自噬 转录组 Arrdc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渣饲料发酵过程中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莹 刘晨曦 +5 位作者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23-130,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牛至渣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迷迭香酸、绿原酸、总苷、多酚、总酚酸等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为生产制备绿色、环保的发酵饲料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培养基成分、菌种及发酵条件对上述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牛至渣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迷迭香酸、绿原酸、总苷、多酚、总酚酸等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为生产制备绿色、环保的发酵饲料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培养基成分、菌种及发酵条件对上述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总苷、总多酚和总酚酸在发酵20 d时含量最高,迷迭香酸和绿原酸在发酵15 d时含量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含量菌种发酵中药渣,并以粗麸皮+次粉为辅料,所得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最高。其中总苷含量1.351%,迷迭香酸含量2.733%,绿原酸含量12.323%,总多酚含量21.604%,总酚酸含量0.16%。经微生物发酵后,所得牛至渣发酵饲料中总苷、迷迭香酸、绿原酸和总多酚的含量均有显著提高。该研究为生产制备以牛至渣等中药渣为原料的发酵饲料、实现牛至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渣 中药渣 发酵 迷迭香酸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GWh/年三元软包锂电池生产企业综合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4
作者 晋存田 刘政 +2 位作者 王文菊 戚伟康 宋建阳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三元软包锂电池企业产生的废水能否达标处理,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生产及可持续性发展。以江西某地实际工程为例,实际总产水300 m^(3)/d,设计规模为370 m^(3)/d。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正负极生产废水和电芯拆解废水,具有COD高,难生物降... 三元软包锂电池企业产生的废水能否达标处理,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生产及可持续性发展。以江西某地实际工程为例,实际总产水300 m^(3)/d,设计规模为370 m^(3)/d。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正负极生产废水和电芯拆解废水,具有COD高,难生物降解以及含有氟化物、总镍、总锰和总钴的特点。工程运行结果表明:经过两级混凝+厌氧的工艺处理后的污水,再和厂区其他污水混合后经过接触氧化池+MBR工艺组合处理,出水水质优于≤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表2中废水间接排放标准。整个处理系统长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两性离子纳米平板陶瓷膜MBR具有膜通量大的优点。经过核算,处理费用为5.7元/方。本案例的长期稳定达标可为同类企业的废水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软包锂电池生产废水 两级混凝 浸没式MBR 两性离子平板陶瓷膜 工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传统酸浆中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菌种性能测定
5
作者 吴鹏宇 单乾铜 +5 位作者 娄娅娟 屈智杰 田一立 郭家旭 罗建成 张愈甜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0,共11页
为了了解洛阳传统酸浆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并获取其中乳酸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从9份洛阳传统绿豆酸浆中分离乳酸菌,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系统评估其生长特性、耐受性、体外抗氧化活性、产酸性能及安全性。... 为了了解洛阳传统酸浆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并获取其中乳酸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从9份洛阳传统绿豆酸浆中分离乳酸菌,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系统评估其生长特性、耐受性、体外抗氧化活性、产酸性能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得到24株乳酸菌,包括10个属,12个种。其中发酵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分离株的数量最多一共7株,其次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5株和副干酪乳酸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2株。对分离到菌株的生长曲线、耐渗透压、耐胆盐、耐酸、耐胃肠液、产酸能力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10株性能优异的菌株。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和溶血性检测,发现多数菌株携带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具备溶血性特征。最终筛选出性能优异,抗性基因携带少且溶血性安全的短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L62、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L64、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L82,这3株菌可开发成酸浆发酵直投式菌剂,具有较高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 乳酸菌 分离鉴定 耐受性 体外抗氧化活性 发酵特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预处理对柿子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甲醇和高级醇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吕佳玮 刘亚琼 +5 位作者 路瑶 牟建楼 商飞飞 王颉 郭书贤 马艳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1,共5页
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探究原料预处理(去皮、蒸煮)对柿子酒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酒精度、甲醇和高级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预处理对柿子酒的酒精度没有显著影响;和带皮处理相比,原料去皮处理酿造的柿子酒中还原糖含量高44%,总酸含量... 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探究原料预处理(去皮、蒸煮)对柿子酒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酒精度、甲醇和高级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预处理对柿子酒的酒精度没有显著影响;和带皮处理相比,原料去皮处理酿造的柿子酒中还原糖含量高44%,总酸含量低7.9%,甲醇低19%,高级醇高66%;与不蒸煮处理相比,蒸煮处理酿造的柿子酒中还原糖含量高36%,总酸含量低9.5%,甲醇含量低30%,高级醇含量低48%。因此,对柿子原料进行去皮和蒸煮的处理后酿制柿子酒综合指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酒 原料预处理 发酵过程 理化指标 甲醇 高级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青方腐乳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马艳莉 席晓丽 +5 位作者 李大伟 梁静静 李素萍 丁玉峰 王颉 郭书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1,共5页
以市售的青方腐乳为原料,研究了开盖后贮藏在不同温度下其生物胺含量、水分活度(Aw)、pH值、氨基酸态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物胺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青方腐乳在不同温度下贮藏至15 d时总生物胺含量>1 000 mg/kg,且组... 以市售的青方腐乳为原料,研究了开盖后贮藏在不同温度下其生物胺含量、水分活度(Aw)、pH值、氨基酸态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物胺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青方腐乳在不同温度下贮藏至15 d时总生物胺含量>1 000 mg/kg,且组胺含量>100 mg/kg,酪胺含量在贮藏至30 d时(除25%℃第30天)>100 mg/kg,均超过了相关标准推荐的限量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方腐乳水分活度>0.8,pH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第15天达到最大,4%℃贮藏时,氨基酸态氮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指标的变化与生物胺存在一定的关系,pH与苯乙胺、尸胺、组胺和亚精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为了食用安全,腐乳开盖后应尽量在15 d内食用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方腐乳 贮藏温度 生物胺 理化指标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藏条件对开盖红方腐乳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艳莉 梁静静 +5 位作者 李大伟 丁玉峰 李素萍 席晓丽 王颉 郭书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62,75,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开盖红方腐乳在不同温度(4,15,25,35℃)下储藏60d的过程中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下,均在第15天检测到最高的总生物胺量;亚精胺在4℃下含量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开盖红方腐乳在不同温度(4,15,25,35℃)下储藏60d的过程中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下,均在第15天检测到最高的总生物胺量;亚精胺在4℃下含量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减少至几乎检测不到;组胺作为最主要和毒性最大的生物胺,在4,15,25,35℃下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80.21,290.02,343.25,341.24mg/kg,由此可知,不同储藏温度对每种生物胺的影响不同,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生成组胺,低温下有大量亚精胺存在,其他生物胺受温度影响不大。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同温度下样品主要受哪种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35℃下储藏的样品聚集在一起,说明在储藏过程中这两个温度下的样品中生物胺的变化类似,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样品从主成分1的正半轴转向负半轴,更易受组胺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方腐乳 储藏 主成分分析 生物胺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谷黄酒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对高级醇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春艳 邓洲 +3 位作者 武思雨 陈丽岳 杨炎凯 罗建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为了解南阳红谷黄酒酿造过程中高级醇与细菌群落演替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发酵过程中的高级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Spearman统计学方法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预测。结... 为了解南阳红谷黄酒酿造过程中高级醇与细菌群落演替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发酵过程中的高级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Spearman统计学方法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红谷黄酒中共检测到15种高级醇,以异戊醇、异丁醇为主,分别占高级醇总含量的70.88%~74.36%和15.81%~18.76%。黄酒发酵至第6天,细菌群落多样性达到峰值,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门(平均相对丰度≥1%)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Lentilactobacillus、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克鲁沃菌属(Kluyvera)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其中对高级醇产生主要贡献的细菌群为大洋芽孢杆菌属、克鲁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红谷 高级醇 细菌群落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乳丁酸及产丁酸菌发酵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艳莉 段哲 +2 位作者 梁静静 李素萍 丁玉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8-64,共7页
研究不同类型腐乳丁酸含量及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丁酸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产丁酸菌的部分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青方腐乳丁酸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腐乳,达到25.4 mg/g(干质量),丁酸主要在青方腐乳后酵前30 d产生,与后酵过程... 研究不同类型腐乳丁酸含量及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丁酸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产丁酸菌的部分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青方腐乳丁酸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腐乳,达到25.4 mg/g(干质量),丁酸主要在青方腐乳后酵前30 d产生,与后酵过程中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青方腐乳乳酸含量较低,且后酵过程呈下降趋势,可在特定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丁酸;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的丁酸梭菌BP01培养过程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18 h进入生长稳定期,终产物pH值为5.8,能利用乳酸作为碳源,且在葡萄糖和乳酸同时存在作为碳源时,发酵终产物丁酸含量显著增加;BP01菌株抑制大肠杆菌能力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食盐,并表现出一定的温度适应性,有应用于青方腐乳发酵潜力。研究结果证明青方腐乳富含丁酸,其含量远高于目前已报道的其他食品资源,丁酸梭菌有应用于青方腐乳发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方腐乳 丁酸 短链脂肪酸 丁酸梭菌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莹 刘晨曦 +5 位作者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农学学报》 2024年第8期56-62,共7页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化β-环糊精催化合成1,4-二氢吡啶
12
作者 李文欢 王英磊 +1 位作者 田野 曹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4-2950,共7页
β-环糊精是一种由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环状低聚糖,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羟基活性基团,可通过选择性的化学反应进行修饰,从而制得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基催化剂。利用β-环糊精与氯磺酸的反应,制备了磺酸化β-环糊精(β-CD-SO_(3)H)固... β-环糊精是一种由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环状低聚糖,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羟基活性基团,可通过选择性的化学反应进行修饰,从而制得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基催化剂。利用β-环糊精与氯磺酸的反应,制备了磺酸化β-环糊精(β-CD-SO_(3)H)固体酸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醛、乙酰乙酸乙酯(或乙酰乙酸甲酯)和乙酸铵反应,以85~97%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1,4-二氢吡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化β-环糊精 1 4-二氢吡啶 绿色合成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面筋蛋白对甜面酱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翠翠 郝莉花 +2 位作者 张丽 程爽 罗建成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3-97,共5页
为提升传统甜面酱的品质,拓宽小麦面筋蛋白的应用,将小麦面筋蛋白加入小麦粉中,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制备甜面酱,研究大曲糖化酶、蛋白酶活力、甜面酱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明确面筋蛋白的合适添加量,并评价甜面酱的挥发性... 为提升传统甜面酱的品质,拓宽小麦面筋蛋白的应用,将小麦面筋蛋白加入小麦粉中,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制备甜面酱,研究大曲糖化酶、蛋白酶活力、甜面酱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明确面筋蛋白的合适添加量,并评价甜面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最佳制曲时间为42 h,当面筋蛋白添加量占小麦粉质量的15%时,甜面酱的水分、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总酸指标均表现良好,挥发性风味物质高达55种,以酯类、醛类和醇类为主;甜面酱的体态、香气、滋味和色泽良好,综合感官评分为91分,可见,小麦面筋蛋白可有效提升甜面酱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面酱 小麦面筋蛋白 风味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草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英磊 陈鹏月 +3 位作者 游咸丰 耿孝彬 杜朝军 李入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212-215,共4页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原料、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草酸作反应介质和催化剂,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乙酰水杨酸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75℃、酸酐摩尔比1∶2.5、反应时间40 min、氯化胆碱-草酸用量1.2 g时,乙酰水杨酸的收率可达93...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原料、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草酸作反应介质和催化剂,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乙酰水杨酸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75℃、酸酐摩尔比1∶2.5、反应时间40 min、氯化胆碱-草酸用量1.2 g时,乙酰水杨酸的收率可达93%。该催化体系具有价格便宜、制备简单、易回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的发展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乙酰水杨酸 绿色合成 重复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乳中优势细菌群落研究及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艳莉 梁静静 +4 位作者 丁玉峰 李素萍 席晓丽 王颉 郭书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本研究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青方、红方、白方和低盐红腐乳的优势细菌群落,使用亨盖特厌氧滚管法对青方腐乳中丁酸产生菌进行分离,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GGE结果表明:青方腐乳的... 本研究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青方、红方、白方和低盐红腐乳的优势细菌群落,使用亨盖特厌氧滚管法对青方腐乳中丁酸产生菌进行分离,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GGE结果表明:青方腐乳的优势细菌群落多于其他类型腐乳,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产气肠杆菌、丁酸梭菌等几大类。为了进一步利用青方腐乳中的丁酸梭菌,增强青方腐乳微生态健康作用,从青方腐乳中分离到12株单菌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培养液中丁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株菌中有2株菌(BP01和BP02)代谢产物含丁酸,BP01菌株和BP02菌株发酵48 h培养液中丁酸含量分别为6.48和3.27 mmol/L。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BP01菌株为丁酸梭菌,BP02为双酶梭菌。考虑到BP01菌株产丁酸能力较强且为广泛认可的益生菌,后续试验选择BP01菌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菌株菌落形态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进一步验证BP01菌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PCR-DGGE 丁酸 丁酸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黄酮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杰 普玲玲 +1 位作者 王李雪 赵雨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100,共7页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安排试验,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对花椒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花椒黄酮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椒黄酮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7%,提取时间94min,提取温度63℃...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安排试验,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对花椒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花椒黄酮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椒黄酮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7%,提取时间94min,提取温度63℃,料液比1∶28(g/mL)。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花椒黄酮提取液对·OH、DPPH·及ABTS^+·清除率的IC50分别达0.0371,0.0829,0.0175mg/mL,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黄酮 提取工艺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来电子鼻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翠翠 李永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3,共3页
阐述了近五年来电子鼻在肉类制品、酒类、粮油、调味料等轻工业中有代表性的最新应用与发展趋势,并指出了电子鼻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鼻 肉类 酒类 粮油 调味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s固定床吸附刚果红的研究
18
作者 李慧星 许彬 +2 位作者 张菲 陈旭升 罗建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3-450,共8页
为了研究固定床吸附刚果红的条件及模型,采用银耳和羊肚菌共发酵玉米秸秆制备吸附剂MTs。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对MTs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方案设计,考察上样速度、pH值和NaCl质量浓度3个因素对... 为了研究固定床吸附刚果红的条件及模型,采用银耳和羊肚菌共发酵玉米秸秆制备吸附剂MTs。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对MTs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方案设计,考察上样速度、pH值和NaCl质量浓度3个因素对饱和吸附量和穿透曲线的影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固定床吸附模型。结果表明MTs由表面粗糙且有孔洞的秸秆和白腐菌丝共同组成,有羟基、氨基和羰基等活性官能团。MTs的平均孔径为36.5 nm,比表面积为8.36 m^(2)/g,孔容积为0.15 cm^(3)/g。上样速度和pH值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显著(p<0.05),NaCl质量浓度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获得较优条件是上样速度0.78 mL/min, pH值7.98,NaCl质量浓度1.15 g/L,该条件下饱和吸附量达到281.2 mg。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刚果红在MTs固定床的动态吸附过程,穿透曲线的试验值与模型拟合值的相关系数r> 0.95,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结果可为吸附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固定床 人工神经网络 玉米秸秆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被引量:7
19
作者 史瑞琴 梁静静 +3 位作者 李大伟 王颉 郭书贤 马艳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61-67,共7页
通过对比2种不同脱蛋白方法,确定较适宜的脱蛋白方法并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获得的多糖F1、F2、F3为主要原料,研究多糖的微观结构、单糖组成、刚果红反应及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多糖组分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主要以片... 通过对比2种不同脱蛋白方法,确定较适宜的脱蛋白方法并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获得的多糖F1、F2、F3为主要原料,研究多糖的微观结构、单糖组成、刚果红反应及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多糖组分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主要以片状与纤维细丝状为主;F1与F2均以半乳糖为主要单糖,而F3中阿拉伯糖的含量最高;3种组分均以无规则线团链构象存在于水溶液中。静态与动态流变学性质研究表明:小球藻多糖为假塑性流体,且为非凝胶性多糖。本实验可为藻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多糖 理化性质 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方腐乳中丁酸梭菌分离鉴定及与乳酸菌共培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艳莉 段哲 +3 位作者 梁静静 李素萍 丁玉峰 刘亚琼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68,共5页
青方腐乳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调味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前期研究发现其富含丁酸及益生菌丁酸梭菌,该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从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丁酸梭菌,并研究其与乳酸菌共培养特性,以期为益生菌在青方腐乳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 青方腐乳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调味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前期研究发现其富含丁酸及益生菌丁酸梭菌,该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从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丁酸梭菌,并研究其与乳酸菌共培养特性,以期为益生菌在青方腐乳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使用亨盖特厌氧法从青方腐乳中分离得到12株菌,其中两株菌(BP01和BP02)高产丁酸,发酵48h培养液中丁酸含量分别为6.48mmol/L和3.27mmol/L,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BP01菌株为丁酸梭菌;共培养实验发现,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具有互利共生关系,丁酸梭菌BP01可防止乳酸过度积累,促进乳酸菌LB01生长,使其发酵24h的活菌数提高30.7%;乳酸菌LB01可促进丁酸梭菌BP01生长,共培养24h发酵液中丁酸含量明显上升,由单独培养的6.5mmol/L增加为10.2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方腐乳 丁酸梭菌 分离鉴定 乳酸菌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