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激酶D1促血管新生的体内外实验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雷 刘暖 +4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张培华 张瓅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以PKD1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以PKD1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影响。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析PKD1及CID755673干预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微血管和内皮细胞变化以及VEGF、KDR表达的影响。结果:EPCs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PKD1可明显上调EPCs中VEGF和KDR的表达水平。大鼠心肌梗死动物实验结果表明,PKD1干预后的大鼠心肌组织排列较为有序,结构较为清晰,内皮细胞胞膜光滑、完整,周细胞可见,心肌组织中的VEGF和KDR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PKD1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VEGF介导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3 位作者 徐国昌 叶松山 卞华 曾小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0,40 mg.(kg.d)-1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d)-1灌胃。8周后测定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左心室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各治疗组心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分析,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黄芪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淡染,界限欠清晰,部分细胞核肥大,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少见。Masson染色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以胶原组织为主,各治疗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胞质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和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胞质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但仍清晰可见。结论黄芪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组织病变及胶原纤维构成比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提取物 心肌梗死 胶原纤维 蛋白激酶D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D1在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暖 杨雷 +4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张培华 张瓅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大鼠骨髓源性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的黏附、迁...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大鼠骨髓源性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的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对EPCs中e NOS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EPCs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PKD1可明显促进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提升EPCs的血管形成能力,上调EPCs中e NOS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PKD1具有调控EPCs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以一种依赖e NOS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迁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提取物促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暖 杨雷 +2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90-1494,1499,共6页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mg·kg-1·d-1)、高(40 mg·kg-1·d-1)剂量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8只。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4周后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电镜法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管结构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较为紊乱,部分心肌细胞轮廓消失,坏死心肌组织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血管不完整,血管超微结构模糊或者消失;丹参提取物治疗之后,新生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且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内皮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蛋白表达结果证实,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表达略有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和模型组比较,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VEGF及CD3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丹参提取物可明显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D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eNOS及Ang1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刘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达2d以上的心肌梗死大鼠随机被分为模型组、P...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达2d以上的心肌梗死大鼠随机被分为模型组、PKD1处理组与CID755673处理组,每组8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PKD1及其阻断剂CID755673对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e NOS及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和心肌梗死模型组相比较,PKD1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和PKD1处理组比较,CID755673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于模型组水平.结论:PKD1显著上调大鼠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心肌梗死 一氧化氮合成酶 促血管生成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丹参配伍对大鼠骨髓源EPCs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媛 杨雷 毛秉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435-2438,2465,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配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黏附能力实验和Matrigel胶法检测黄芪、丹参、当归等配伍对体外培...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配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黏附能力实验和Matrigel胶法检测黄芪、丹参、当归等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形成管状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单味黄芪、丹参、当归以及黄芪丹参配伍、黄芪当归配伍均具有改善EPCs生物学功能的作用,其中以黄芪丹参配伍组改善EPCs功能的作用最显著,与黄芪组、丹参组、当归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较黄芪、丹参、当归单味中药能更好地提高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黄芪和丹参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在提高EPCs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亦提示益气活血治法可能对改善EPCs的某些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丹参配伍 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 益气活血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