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邺下文学的权力场分析 |
王金龙
|
《阴山学刊》
|
2025 |
0 |
|
2
|
手机文学存在问题之透视 |
司宁达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3
|
初盛唐宫廷音乐的垄断地位及其文学影响 |
贺威丽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4
|
“他者”叙事的遮蔽——新文学男性大师笔下“女性被讲述”文本剖析 |
张清祥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5
|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戏曲经典教学方法探析——基于关汉卿《窦娥冤》的案例分析 |
张冬云
|
《戏剧之家》
|
2021 |
0 |
|
6
|
文学史教材中严歌苓书写的两个问题 |
李玉杰
|
《今古文创》
|
2020 |
0 |
|
7
|
现代汉语统括类范围副词的句法功能及语义指向探讨 |
陈娟
|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
2024 |
0 |
|
8
|
高师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 |
郭海玉
|
《写作》
|
2024 |
0 |
|
9
|
现代汉语小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王文格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0
|
鲁迅北京时期的人际交往、学术走向及心境变迁--以“过年”为中心的考察 |
孙海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时代夹缝中的人性张力——浅析《红豆》的爱情话语 |
郑新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4
|
|
12
|
广西彩调剧与湘南花鼓戏之间的文化渊源探析 |
何飞雁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1 |
2
|
|
13
|
还青春电影的青春应有之义 |
陈丽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君不见”、“君不闻”句式及杜甫《兵车行》的叙事方式 |
张冬云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5 |
3
|
|
15
|
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 |
何飞雁
|
《戏剧之家》
|
2014 |
4
|
|
16
|
论电影改编中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
陈丽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礼乐兴衰与晋宋之际“诗运转关”别解 |
王学军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8
|
浅析美国独立电影发展之动力引擎 |
马楠楠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9
|
东汉画像艺术中所反映的早期民间道教人格完善技法及其现实意义 |
刘克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20
|
假玄立论 以无为归——释道安佛学思想探微 |
韩国良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