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空间与礼制文化:宋代地方衙署建筑象征性功能诠释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188,共7页
以"礼"为准则的宋代地方衙署的建筑空间布局,在精神观念上处处体现着对秩序和法度的追求。衙署建筑中轴线和前堂后寝的空间布局特点是礼制文化中等级制度、尊卑秩序、人伦纲常物化的结果,衙署建筑内的仪式活动主要目的则是以&... 以"礼"为准则的宋代地方衙署的建筑空间布局,在精神观念上处处体现着对秩序和法度的追求。衙署建筑中轴线和前堂后寝的空间布局特点是礼制文化中等级制度、尊卑秩序、人伦纲常物化的结果,衙署建筑内的仪式活动主要目的则是以"礼"为教,树立衙署的形象和权威。宋代地方衙署建筑空间功能的实现,受到礼制文化的规范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衙署 建筑 空间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内生逻辑与理论维度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学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53,共6页
先秦道家哲学本质上是我国本土自发产生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内生逻辑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万物"同源性"的认识,生态平等观、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知足""知止"的开发观、"少私寡欲&qu... 先秦道家哲学本质上是我国本土自发产生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内生逻辑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万物"同源性"的认识,生态平等观、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知足""知止"的开发观、"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都是这一认识衍生的结果,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有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个人存在三个维度。先秦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时空的起源与中心,外显为天道(自然秩序),天道是万物存在、运行的价值来源与最终依据;社会秩序的构建及运行应当符合天道,无为而治方能和谐、均衡、稳定、长久;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超越与自由,人可以通过内心体悟来达到天人未分的自然状态,从而摆脱物质与欲望的奴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哲学 内生逻辑 理论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周公辅成王”与汉代政治 被引量:3
3
作者 高二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5,共6页
以"周公辅成王"为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等地。周公辅成王的史实涉及幼主、权臣、宗室三个方面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周公就已被视为圣人。西汉时期,霍光和王莽都曾在政治上效法周公。霍光是比附周公的正面典型,而王... 以"周公辅成王"为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等地。周公辅成王的史实涉及幼主、权臣、宗室三个方面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周公就已被视为圣人。西汉时期,霍光和王莽都曾在政治上效法周公。霍光是比附周公的正面典型,而王莽则是假托周公的反面例子。到了东汉,官方更突出周公"圣师"的地位,并与兴学重教结合起来。"周公辅成王"汉画在东汉的出现与两汉的政治分不开,也同鲁地信仰周公的传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周公辅成王” 汉代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威仪”说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金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36,共5页
《诗经》中"威仪"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指礼容,二指符合礼仪节文的言行表现,三指能起表率作用的言行、德行。在《诗经》中,威仪都与德行有关,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表现。威仪的这种用法在《尚书》中也存在。金文资料中,威仪用例含... 《诗经》中"威仪"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指礼容,二指符合礼仪节文的言行表现,三指能起表率作用的言行、德行。在《诗经》中,威仪都与德行有关,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表现。威仪的这种用法在《尚书》中也存在。金文资料中,威仪用例含义和传世文献中的用法一致,着眼于道德精神层面的内涵,认为威仪是守礼、有德的表现。春秋以后,威仪逐渐固化为礼制,成为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仪 礼容 德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好问性格和散曲史地位的再认识
5
作者 张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4-136,共3页
旧有的文学解读思维遗存和文体割裂研究意识,致使对元好问性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认为元好问庄重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元好问性格幽默豪爽、爱戏谑调侃;关于元好问的散曲史地位,一般认为元好问是最早作散曲之人,其实这一评价还有待商... 旧有的文学解读思维遗存和文体割裂研究意识,致使对元好问性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认为元好问庄重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元好问性格幽默豪爽、爱戏谑调侃;关于元好问的散曲史地位,一般认为元好问是最早作散曲之人,其实这一评价还有待商榷。再如,有人从元好问作品中的"倡优""傀儡棚头"等词语判断其戏剧观念,也有待探讨。只有回归文本,对其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才能对元好问的性格、散曲史地位以及是否涉及戏剧观念进行客观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性格 散曲史地位 戏剧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金石文物的社会价值
6
作者 张春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金石学的发展,宋代社会出现了文物保护意识的萌芽,出土文物和文物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社会司法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石文物发掘的客观性、法令之禁止共同构建文物保护话语的两极,蕴含着丰富...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金石学的发展,宋代社会出现了文物保护意识的萌芽,出土文物和文物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社会司法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石文物发掘的客观性、法令之禁止共同构建文物保护话语的两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咸阳民段义进献秦玺事件由普通的民事行为转化为重要的政治事件,集中地反映了宋代文物、法律与政治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金石文物 法律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刻画符号看汉字形成的相关问题
7
作者 牛清波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刻画符号是研究汉字形成的重要出土材料。通过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可知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汉字的形成有着广阔的背景。中华民族的文字体系是在漫长的时间内"渐变"形成的。各区域的刻画符号,或独立发展,或通过交流... 刻画符号是研究汉字形成的重要出土材料。通过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可知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汉字的形成有着广阔的背景。中华民族的文字体系是在漫长的时间内"渐变"形成的。各区域的刻画符号,或独立发展,或通过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材料 刻画符号 汉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心性”范畴理论内涵的嬗变
8
作者 朱金发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116,共6页
先秦时期,与"心性"范畴相关的思想认识,起源甚早,这一点在西周初期的文诰和诗歌中,有明确的反映。殷周金文资料中,将德看作人心所蕴涵的道德属性,这种思想就是"心性"范畴理论内涵的最早形态。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对... 先秦时期,与"心性"范畴相关的思想认识,起源甚早,这一点在西周初期的文诰和诗歌中,有明确的反映。殷周金文资料中,将德看作人心所蕴涵的道德属性,这种思想就是"心性"范畴理论内涵的最早形态。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对此有更加系统的论述,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是人禀受于天地、蕴涵于内心的基本属性,这种思想观念充实了"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易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逻辑论证,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是人对天地之道的体悟;《孟子》一书更进一步认为,道德品性和人的生理本能一样,都是蕴含于内心、先天而来、可以通过尽心尽性而实现的道德自觉,完善了"心性"范畴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范畴 道德品性 理论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姜
9
作者 高二旺 《农业考古》 2016年第4期190-194,共5页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姜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江南、巴蜀和渭川一带是几个重要的产地。姜的烹饪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很多记载,不仅可以用姜制作酒和茶,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酱、齑、羹到等调味品,干肉和...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姜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江南、巴蜀和渭川一带是几个重要的产地。姜的烹饪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很多记载,不仅可以用姜制作酒和茶,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酱、齑、羹到等调味品,干肉和腊肉等食物。在蒸煮、炙烤以及在制作素食的过程中也往往用姜作为辅料。在这一时期,以清廉、勤俭为主要特征的姜文化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晋南北朝 食用 《齐民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书端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4-197,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1世纪以来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在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些体育电影依然未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因而不能获得大众的欢迎;一些具有类型电影特征的体育电影则过于夸张化、漫画化,出现...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1世纪以来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在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些体育电影依然未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因而不能获得大众的欢迎;一些具有类型电影特征的体育电影则过于夸张化、漫画化,出现体育精神缺失的问题;国产体育电影在专业性上还相对不足,导致电影缺乏真实感,难以获得观众认同。建议:中国电影创作者应当以专业而又严谨的态度,并借鉴类型电影创作经验,拍摄出真正以体育精神为内核的体育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体育电影 体育精神 新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鄂北地区出土铭文所见西周王朝经略南国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8-188,共11页
西周时期豫南鄂北地区属于周王朝的南国,是西周重点经营的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一区域内先后出土了大量铭文,可以作为周王朝经营南国史实的佐证和补充。根据出土铭文,可以看到周王朝为了经略南国地区,采取了诸多措施,... 西周时期豫南鄂北地区属于周王朝的南国,是西周重点经营的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一区域内先后出土了大量铭文,可以作为周王朝经营南国史实的佐证和补充。根据出土铭文,可以看到周王朝为了经略南国地区,采取了诸多措施,主要有:西周早期时,有目标地在战略要地分封应、许、谢、唐、曾、鄂等诸侯国,建立自己的政治版图,完成战略布局;实施监国政策和南国“分器”举措来加强对南国地区诸侯国的管控及笼络;采取建临时性军事据点、进行“省南国”“伐虎方”“大省公族”等一系列军事活动对南国进行严密管控;西周中后期时与南淮夷之间爆发了频繁、剧烈的军事冲突;重视应国的军事地位;调整曾国战略位置布局的同时,覆亡随州之鄂;徙封申、吕、鄂至南阳盆地,并新封养国于南阳盆地内。周王朝对南国地区的经略,为南国地区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国家政局及政治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 鄂北 出土铭文 西周 南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鵩鸟赋》写作时间考订与贾谊年谱重勘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学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在考察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由《鵩鸟赋》文本出发,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材料,综合考虑汉初所行历法、长沙地理位置、鵩鸟生活习性等因素,确定《鵩鸟赋》中鵩鸟入舍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73年6月1日(汉文帝七年四月孟夏庚子)长沙当地1... 在考察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由《鵩鸟赋》文本出发,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材料,综合考虑汉初所行历法、长沙地理位置、鵩鸟生活习性等因素,确定《鵩鸟赋》中鵩鸟入舍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73年6月1日(汉文帝七年四月孟夏庚子)长沙当地17时至19时14分之间(北京时间17时28分至19时42分之间)。贾谊《鵩鸟赋》当作于鵩鸟入舍后不久,也在汉文帝七年四月左右。以这一时间点为中心前后延伸,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校正,可以重新勘定贾谊年谱,缩小贾谊作品和生平系年的时间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鵩鸟赋》 写作时间 年谱 重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孝感动天现象考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二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115,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感动天的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自然界植物的反常生长、动物的反常出现和活动,以及孝子治丧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却安然无恙等。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孝感通神、治愈病人等方面。孝感动天的出现同前代孝道的教化、天人感应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感动天的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自然界植物的反常生长、动物的反常出现和活动,以及孝子治丧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却安然无恙等。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孝感通神、治愈病人等方面。孝感动天的出现同前代孝道的教化、天人感应理念的影响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的神秘化、佛教的影响、士族保持门风的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朝廷以孝选官、对孝子大力表彰、用法律严惩不孝行为等,都成为孝感动天事迹的重要推动力。魏晋南北朝孝感动天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后世沿袭了孝感动天的基本模式、正史开始为孝子专门立传、确立了孝子上报和旌表的基本流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孝感动天 孝子旌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丹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34,共2页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为公众的感官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新体验。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三维物体展示和技能训练等学科教学辅助,其中的“VR+教育”可以创造出“1+1>2”的...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为公众的感官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新体验。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三维物体展示和技能训练等学科教学辅助,其中的“VR+教育”可以创造出“1+1>2”的效果。按照我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教育,积极探索更有效率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三维物体 教学辅助 技能训练 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 VR 教育教学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大旱及其对河南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新留 邢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138,共4页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在明末崇祯时期,河南省大范围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罕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国力削弱...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在明末崇祯时期,河南省大范围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罕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国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加速了明代的灭亡。研究崇祯时期河南旱灾对河南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应对,能够为当今的抗灾备荒提供借鉴,对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祯时期 旱灾 河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海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8-152,共5页
韩东的诗歌与中外诗歌传统相对疏远,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视却关系密切。在诗歌思想和叙述方式方面,韩东受萨特、加缪、勒·克莱齐奥等人小说的熏染较深。在思想方法、美学追求、艺术特色方面,画书画册的阅读欣赏、素描速写的美术... 韩东的诗歌与中外诗歌传统相对疏远,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视却关系密切。在诗歌思想和叙述方式方面,韩东受萨特、加缪、勒·克莱齐奥等人小说的熏染较深。在思想方法、美学追求、艺术特色方面,画书画册的阅读欣赏、素描速写的美术实践对韩东的诗学思想和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影视题材、蒙太奇、剧本故事元素也巧妙地移入了他的诗歌创作。在新诗西化与民族化主张此消彼长、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韩东自20世纪80年代初便打破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的壁垒,坚持博采众长和自由创造,不仅显示了前瞻广博的艺术视野和独立可贵的探索精神,而且在跨艺术交流方兴未艾的当下,对诗歌未来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东诗歌 艺术渊源 小说 绘画 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学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1,共9页
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冬季祈雨有两例。先秦两汉冬季祈雨与中国北方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及冬小麦的冬季用水需求密切相关。永初七年夏秋时节,因旱、蝗灾害,粮食秋收... 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冬季祈雨有两例。先秦两汉冬季祈雨与中国北方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及冬小麦的冬季用水需求密切相关。永初七年夏秋时节,因旱、蝗灾害,粮食秋收深受影响,此年冬小麦的种植具有续种备荒的特殊意义。永初七年冬吴房县再次发生冬旱。从《张汜雨雪辞》的祈雨时令来看,此年由于闰月,冬季已过去三个多月,但仍无降水或降水很少,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来年收成。若续种备荒的冬小麦再次受灾,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将难以避免,这直接促成了吴房县地方官员的祈雨之举。在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下,《张汜雨雪辞》不再仅是虚辞歌颂,而是与农耕社会血脉相连,具备了更深层的现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摩崖石刻 《张汜雨雪辞》 冬季祈雨 冬小麦 冬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1年郭沫若改写本《西厢》四论
18
作者 胡非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6,62,共8页
1921年郭沫若据王实甫《西厢记》改写出了歌剧本《西厢》,该剧以《绣刻北西厢》(《六十种曲本西厢记》)为底本,以《第六才子书》(《金圣叹批点本西厢记》)为参照本,又融合西剧的戏剧观念,在尽量保留《王西厢》唱词前提下,对其说白、时... 1921年郭沫若据王实甫《西厢记》改写出了歌剧本《西厢》,该剧以《绣刻北西厢》(《六十种曲本西厢记》)为底本,以《第六才子书》(《金圣叹批点本西厢记》)为参照本,又融合西剧的戏剧观念,在尽量保留《王西厢》唱词前提下,对其说白、时空等进行删改,形成了融合杂剧、传奇、西洋歌剧文体特征的郭改本《西厢记》。从版本学和文化学角度看,郭改本《西厢》的价值体现在:一,郭改本《西厢》是现当代"戏剧影视版《西厢》"的开山之作,在《西厢记》版本系统中非常独特;二,郭改本《西厢》同明清诸多翻改本《西厢》一样,典型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与时俱变"的发展规律。研究"民国旧体文学",以郭改本《西厢》为代表的民国古典戏曲名著改写本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年 郭沫若 改写本《西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下人进城电影对“虚悬”生存的探索
19
作者 李玉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6-50,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乡城流动成为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作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回应,出现了一大批乡下人进城题材电影。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影片通常被视为简单的社会问题电影,这在无形之中弱化、窄化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实际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乡城流动成为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作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回应,出现了一大批乡下人进城题材电影。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影片通常被视为简单的社会问题电影,这在无形之中弱化、窄化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进城电影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都能够指向更为深远的“人的存在”问题,特别是它们所叙述的进城者“无以为家”的精神漂泊和灵魂挣扎,使此类影片达到了相当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下人进城 生存状态 虚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性情两从容——论畏兀儿人贯云石的雅俗文学创作
20
作者 张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贯云石是元代文坛泰斗式的传奇人物,诗文词曲兼擅。而今人多以曲家目之,以曲家称之而忽略其为文章家、诗人,是不符合当时文坛实际的。以通观雅俗各种文体的视角来看,贯云石的诗歌与散曲通融之处主要包括:展示大国恢弘气象和盛世文人心态... 贯云石是元代文坛泰斗式的传奇人物,诗文词曲兼擅。而今人多以曲家目之,以曲家称之而忽略其为文章家、诗人,是不符合当时文坛实际的。以通观雅俗各种文体的视角来看,贯云石的诗歌与散曲通融之处主要包括:展示大国恢弘气象和盛世文人心态;个人性情的张扬;崇真尚俗的心理以及对西湖的书写。贯云石能够用雅俗不同文体来表现同一题材且游刃有余,这与其家境、追求心性自由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云石 雅俗文学 通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