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兆进 陈海燕 +6 位作者 李玉英 黄进 鲁开杰 赵海军 李冰 朱静亚 胡兰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05-1513,共9页
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干渠河南段浮游細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月对中线干渠河南段5个典型生态点位表层水样进行采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干渠水质总体较好,除总氮(T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外,其他各项指标符合Ⅰ类水... 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干渠河南段浮游細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月对中线干渠河南段5个典型生态点位表层水样进行采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干渠水质总体较好,除总氮(T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外,其他各项指标符合Ⅰ类水标准要求.渠首、方城和新郑3点位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温县、安阳2点位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浮游細菌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甶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疲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等25个门和407个翼组成,5点位样品具有丰富的群落组成,浮游细菌群落多祥性排序为:温县>新郑>方城>渠首>安阳.对浮游細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TN、Chla,NH_4^+-COD、COD_(Mn)能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pH值和TP对其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渠 浮游细菌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枯水期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陈兆进 丁传雨 +5 位作者 朱静亚 李冰 黄进 杜宗明 王亚 李玉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6-344,共9页
为了解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于2016枯水期(1月)对丹江库区内5个典型生态点位表层水样进行采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水质总体较好,除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标符合Ⅰ类水标准要求.总氮... 为了解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于2016枯水期(1月)对丹江库区内5个典型生态点位表层水样进行采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水质总体较好,除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标符合Ⅰ类水标准要求.总氮(T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为库区的主要污染因子,水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浮游细菌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由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黴菌门(Verrucomicrobia)、壁厚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22个门和323个属组成.5位点样品具有丰富的群落组成,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排序为:黑鸡嘴>台子山>库心>宋岗>渠首.对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T、pH值、NH_4^+-N、SD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浮游细菌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3
作者 任学敏 朱雅 +3 位作者 陈兆进 丁传雨 李玉英 杨改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共11页
【目的】分析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探索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理解该区森林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9年7—9月和2010年7—8月在太白山北坡和南坡锐齿槲栎林分别设置21和12块样地,对乔木更新状... 【目的】分析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探索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理解该区森林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9年7—9月和2010年7—8月在太白山北坡和南坡锐齿槲栎林分别设置21和12块样地,对乔木更新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调查(2009年7—9月在北坡调查及取样,2010年7—8月在南坡调查及取样),分析更新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高度级结构等特征参数,探讨更新密度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30种乔木更新物种,其中葛萝槭、四川木姜子、锐齿槲栎、白檀、湖北山楂和桦叶荚蒾的重要值均大于20%,其重要值之和占所有更新物种重要值总和的69.31%,为最重要更新物种;总更新密度为9 697株·hm^(-2),主要集中于幼苗(H<1.3 m)阶段,约为幼树(1.3 m≤H<3 m)密度的3倍;更新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型分布;锐齿槲栎缺失高度为210~300 cm的更新苗,在林下不能形成完整的更新大小序列;不同样地间更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较大,表明更新苗分布不均匀,趋向斑块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坡向、土壤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总更新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3.2%;更新多样性主要受全P含量和坡向的影响。【结论】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种类丰富,整体上具有一定更新能力,但作为建群种的锐齿槲栎在林下不能完成自然更新,因此,在森林管理中可适当考虑人为地创造一定的开阔环境(如林窗)来促进其更新,同时对该林型的管理还应注重坡向、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对更新的影响,较凉爽湿润坡向、坡度平缓、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生境利于乔木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林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更新特征 太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