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学意蕴与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2-88,共7页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应归入"文化历史小说"范畴,它通过无赖形象的勾勒,展现了丰富的民俗学内容,激起了民间潜伏已久的阅读渴望。二月河的创作实践,对文艺学反观和考镜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启发。
关键词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 无赖 民俗变异 文艺学 理论创新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制与因应——出土文物所见汉代宗教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
2
作者 刘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7,163-164,共10页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有一批宗教题材的画像和铭文,为考察早期宗教、社会与权力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和消除以前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体现了宗教管制与宗教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说明宗教是人的重要...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有一批宗教题材的画像和铭文,为考察早期宗教、社会与权力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和消除以前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体现了宗教管制与宗教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说明宗教是人的重要精神需求,不能长期受压抑或得不到满足。汉代只允许儒教独存而其余全被罢黜的宗教管理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宗教管制目标,宗教信仰方面的垄断并不能导致其他信仰无法存身。宗教高压不能改变人们信仰的内容,只能改变人们信仰的方式。严刑峻法并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宗教热情,当儒教不能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或不能符合人们的口味时,信徒便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限制进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汉画 宗教管制 信仰形式 宗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的压抑中寻绎颠覆的踪迹——论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对生命身体的审美关注与构建
3
作者 刘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3,150,共5页
二月河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书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现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 二月河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书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现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但很少有人关注二月河在小说中着意设置的生命压抑和身体狂欢这一重大命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二月河创作成就的考量。二月河小说文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既是对生命压抑的颠覆,更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对历史小说在契合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方面所做的审美探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学界及时深入地去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河 小说 生命身体 文化多元 写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显命题:重建与驳杂
4
作者 刘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10-114,共5页
二月河13卷530余万言的清帝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吸引了众多读者惊羡的目光,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针对当下人文精神萎缩和价值失范的眩惑,二月河决意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但这样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世人的认同,二月河并无准确... 二月河13卷530余万言的清帝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吸引了众多读者惊羡的目光,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针对当下人文精神萎缩和价值失范的眩惑,二月河决意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但这样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世人的认同,二月河并无准确的把握。为此,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着意掺入了后现代的因素。美学追求的驳杂性,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作者在探寻建构之路上所付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河 清帝系列小说 探寻 广泛 美学追求 现实主义 消解 出版 读者 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房中文化与西曲歌的情爱命题
5
作者 刘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95,114,共5页
西曲歌的情爱主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然对于其成因,尤其与道教房中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则鲜有问津者。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险恶,士人内心苦闷,放诞成仙风气浓郁。道教房中文化阴阳并重的观念和杂玄素之道、容成御女术、涓彭之道... 西曲歌的情爱主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然对于其成因,尤其与道教房中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则鲜有问津者。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险恶,士人内心苦闷,放诞成仙风气浓郁。道教房中文化阴阳并重的观念和杂玄素之道、容成御女术、涓彭之道和黄赤之道于一体而用爱情方式来传授的隐书之道,对西曲歌的影响十分显著。西曲歌大胆直露表现情爱的方式和浓郁的色情脂粉气息,不仅是这种影响的写照,同时也是作者厌恶家室、渴求断袖之欢心理的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曲歌 道教 房中文化 性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庆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7-78,共2页
《呼啸山庄》借老、少两代人的爱恨情仇的描写,表现了自然之爱与社会之爱,自然、自由的生活与充满压迫、偏见的世俗规则的秩序化社会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反叛社会、返回自然”的主题。
关键词 《呼啸山庄》 主题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性别书写——鲁迅作品的女性主义立场 被引量:7
7
作者 曹建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2-126,共5页
鲁迅在他的妇女问题论著中 ,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 ,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 ,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探索、指引女性解放道路。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男性视角和意识 ,具有鲜明的... 鲁迅在他的妇女问题论著中 ,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 ,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 ,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探索、指引女性解放道路。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男性视角和意识 ,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男性视角 超越 女性主义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民众文化心理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梓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8,共4页
历史人物传说中渗透着民众的文化心理 ,包括对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的认知 ,探讨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文化心理 ,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民众的文化心理倾向 ,懂得民众的爱憎 ,掌握民众文化心理对事物、对历史的认识规律 ,从... 历史人物传说中渗透着民众的文化心理 ,包括对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的认知 ,探讨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文化心理 ,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民众的文化心理倾向 ,懂得民众的爱憎 ,掌握民众文化心理对事物、对历史的认识规律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 宗教信仰 伦理道德 审美情趣 风俗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代燕、射礼仪用乐用《诗》 被引量:5
9
作者 朱金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0-103,共4页
周代燕礼和射礼是相关的礼仪,都使用了《诗经》的许多篇章。燕礼有正歌四节和“无算乐”。前者用《诗》篇章固定,后者则较自由。春秋中期,燕礼用《诗》情况开始变化,四节正歌被抛弃不用,代之而来的是宾主之间酬酢赋《诗》,这对春秋时期... 周代燕礼和射礼是相关的礼仪,都使用了《诗经》的许多篇章。燕礼有正歌四节和“无算乐”。前者用《诗》篇章固定,后者则较自由。春秋中期,燕礼用《诗》情况开始变化,四节正歌被抛弃不用,代之而来的是宾主之间酬酢赋《诗》,这对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取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射礼用《诗》较简单,乐射用《诗》是:天子用《驺虞》、诸侯用《霾首》、大夫用《采蘩》、士用《采蘋》。《霾首》不传,其逸文在《礼记.射义》、《大戴礼记.投壶》等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诗经》 用《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图像叙事中的民俗功能和人文精神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37,共7页
美轮美奂的汉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在特定时代发挥了多重民俗功能,为研究早期艺术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日常行为的关注与表现和对于艺术实践与世俗生活之间壁垒的融通,使得汉画内容的演化跟时代民俗的流变之... 美轮美奂的汉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在特定时代发挥了多重民俗功能,为研究早期艺术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日常行为的关注与表现和对于艺术实践与世俗生活之间壁垒的融通,使得汉画内容的演化跟时代民俗的流变之间具有一种很强的联动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表达方式,汉画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既是它发挥历史存储和民俗引领效用的条件,也是它全部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此进行梳理和考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民俗功能 人文精神 艺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像石葬俗中早期佛教生态美学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5-151,共7页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心灵金弦的氤氲热气之外,也可以感受生态灾难警示、命运终极关怀这个醒世木铎的悲壮与厚重。这些作为两千年前墓葬依附物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对于当前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石 丧葬风俗 文化转型 早期佛教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丽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186,共5页
从魏晋到明清,文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主流,是由客观平直到玄虚空泛,由褒贬不一到绝对肯定,思维方式愈益呈现出道德化、绝对化的倾向。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过程,使文人们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由此,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文人的思想日... 从魏晋到明清,文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主流,是由客观平直到玄虚空泛,由褒贬不一到绝对肯定,思维方式愈益呈现出道德化、绝对化的倾向。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过程,使文人们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由此,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文人的思想日益僵化,民众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人绝对化的思维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古代文人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乃立乐府”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国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95,共3页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 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 言的。虽然“乐府”...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 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 言的。虽然“乐府”之名秦时已有,但西汉乐府为武帝所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 太乐 乐府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7,共7页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心灵金弦的氤氲热气之外,也可以感受生态灾难警示、命运终极关怀这个醒世木铎的悲壮与厚重。这些作为两千年前墓葬依附物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对于当前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佛教 生态文化: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看民众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梓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1,共3页
道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消灾辟邪的法术等渗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使民间叙事文学浸染上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蕴含... 道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消灾辟邪的法术等渗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使民间叙事文学浸染上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蕴含着民众的心理指向,表达出民众欲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 道教信仰 生命意识 民间叙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属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4-145,共2页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纷繁复杂性、多元多样性和无序组合性。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学,可以发现它在内容取向上大致有摒弃宏大叙事、削平深度模式,“祛魅”文本意义、呈现不确定性,重视现时感觉、追求平面肤浅,戏拟原...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纷繁复杂性、多元多样性和无序组合性。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学,可以发现它在内容取向上大致有摒弃宏大叙事、削平深度模式,“祛魅”文本意义、呈现不确定性,重视现时感觉、追求平面肤浅,戏拟原创文本、倾向互文叙述,意义播撒延异、等待读者解读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 内容属性 宏大叙事 深度模式 文本意义 现时感觉 互文叙述 播撒延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建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鲁迅 妇女解放 文化身份 传统文化 女性批评 经济独立 思想意识 社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斥与接受:出土东汉佛教题材画像的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79,共7页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载了一些早期佛教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资料。这些资料展呈了早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佛教对民间影响的程度,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汉代早期佛教的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规律、纠正学界通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早期佛教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些来自民间的汉画有着异常珍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汉画 早期佛教 民众愿望 家庭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五四”时期新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方案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清祥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五四”文化转型时期 ,李大钊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考察与抉择 ,其目的在于使传统文化借助于异域文化的碰撞与互渗 ,最终达到创造新文化的目标。文化建构的内在动因是创新意识的觉醒深化 ;新文化建构的途径是“创造性转换”、“理性借鉴... 在“五四”文化转型时期 ,李大钊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考察与抉择 ,其目的在于使传统文化借助于异域文化的碰撞与互渗 ,最终达到创造新文化的目标。文化建构的内在动因是创新意识的觉醒深化 ;新文化建构的途径是“创造性转换”、“理性借鉴”、“中西调和” ;新文化建构目标指向的转换是由“青春中华”到“第三种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新文化 现代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奉佛样态——以民间汉画葬俗中的圣迹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31-139,148,共10页
佛教题材汉画是东汉民间葬俗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主要出现在巴蜀、西北、苏北鲁南等地区。佛教与地方社会进行的整合主要通过佛像、佛塔、地狱图、涅槃图、六牙白象图、老子化胡图、舍身饲虎图、六道轮回图等来体现。佛教在善和孝方面调... 佛教题材汉画是东汉民间葬俗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主要出现在巴蜀、西北、苏北鲁南等地区。佛教与地方社会进行的整合主要通过佛像、佛塔、地狱图、涅槃图、六牙白象图、老子化胡图、舍身饲虎图、六道轮回图等来体现。佛教在善和孝方面调和儒家的思想观念,以老子化胡和幻术等方式扩大佛教的社会接触范围,增强佛教与社会、家庭和个体的互动,吸引社会各界接受佛教信仰。佛像、地狱图、六道轮回图等题材,其道德形上学所追求的伦理目标和新文明模式弥补了儒道两家在死后世界构筑方面的缺憾,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它们走进民间丧葬活动中,帮助民众解决了死后的问题,为民众的丧葬活动增添了新的心理安慰方式。佛教题材汉画留给我们的不光是佛门先驱者早年纵横中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佛教初入中土阶段所秉持的那种善于团结和勇于创新的品格。对佛教史分量极重,文献学指标极高的汉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佛教 汉画 地方社会 佛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