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高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1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7例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作为观察组,37例行开颅术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7例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作为观察组,37例行开颅术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清除脑内瘀血的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相比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患者的恢复期,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手术 微创穿刺术 开颅术 临床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5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脑内窥镜下血肿穿刺碎吸引流,血肿纤溶引流,脑室引流等手术方式。结果 180例患者...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脑内窥镜下血肿穿刺碎吸引流,血肿纤溶引流,脑室引流等手术方式。结果 180例患者以日常生活能力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完全恢复日常生活31例;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53例;扶拐行走36例;卧床,但意识清楚24例;植物生存状态12例;死亡24例。结论超早期和早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术式能降低病死率,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外科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 日常生活能力 植物生存状态 手术治疗 碎吸引流 早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汤韬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组各49例,参照组单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联合组采取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联合显微手术。结果...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组各49例,参照组单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联合组采取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联合显微手术。结果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肿量均低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B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独立生存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米卡星肺泡灌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捷飞 冯磊 吴大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行阿米卡星肺泡灌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时患者的整体获益水平。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阿米卡星注射液静滴)与... 目的观察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行阿米卡星肺泡灌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时患者的整体获益水平。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阿米卡星注射液静滴)与研究组(50例,阿米卡星肺泡灌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对比治疗2周后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氧分压(PaO_(2))]、肺功能[最大通气量(MM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P蛋白(SP-D)、降钙素原(PCT)]、肺部感染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χ2=8.036,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PaCO_(2)下降,PaO_(2)、SaO_(2)升高,研究组PaCO_(2)较低,PaO_(2)、SaO_(2)较高(P<0.05);两组FRC、MMV、MMEF均升高,且研究组FRC、MMV、MM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hs-CRP、TNF-α、SP-D表达均下降,且研究组PCT、hs-CRP、TNF-α、SP-D明显更低(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肺部感染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阿米卡星肺泡灌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血气及肺功能,缓解炎症状态与肺部感染程度,且安全性理想,可在临床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部感染 阿米卡星 肺泡灌洗 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腋下入路术与胸骨入路术对小儿先心病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郑可敏 马本木 《华夏医学》 2024年第6期113-117,共5页
目的右腋入路术与胸骨入路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16例先心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骨入路组和右腋入路组,每组58例。胸骨入路组实施胸骨入路手术,右腋入路组实施右腋下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目的右腋入路术与胸骨入路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16例先心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骨入路组和右腋入路组,每组58例。胸骨入路组实施胸骨入路手术,右腋入路组实施右腋下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不同手术入路下,右腋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胸骨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腋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min、术后2 h的VAS评分和VSS评分均低于胸骨入路组(P<0.05);右腋入路组的RR、VA、A-aDO2、MVV与胸骨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腋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骨入路组(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腋下小切口入路 胸骨正中入路 呼吸功能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廖磊 王明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666-668,共3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显微组与介入组,各42例。显微组患者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介...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显微组与介入组,各42例。显微组患者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介入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的Rankin评分。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显微组(P<0.05)。两组术前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介入组Rankin评分低于显微组(P<0.05)。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4.76%(2/42)]较显微组[21.43%(9/42)]低(P<0.05)。结论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效果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能有效降低治疗创伤性,有利于患者远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瘤 显微手术夹闭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旭 毛东方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6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本院56例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经过。结果56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中,所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按GOS评分标准判断预后,良好28例,中残16例,重残...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本院56例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经过。结果56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中,所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按GOS评分标准判断预后,良好28例,中残16例,重残4例,死亡8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在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损伤,加上脑水肿,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脑梗死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不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吴环立 酒晓盈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期162-163,共2页
目的对不同去骨瓣减压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去骨瓣... 目的对不同去骨瓣减压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而后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高(P<0.05),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检测结果、存活者ADL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去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死亡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并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手术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疗效 死亡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钻孔引流,对患者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4例死亡,术后神志转清30例,术前深昏迷、术后昏迷程度变浅25例,意...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钻孔引流,对患者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4例死亡,术后神志转清30例,术前深昏迷、术后昏迷程度变浅25例,意识无明显变化的11例。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快速清除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重残率低,病死率低,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对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微创 血肿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
10
作者 冯三江 王鹏 +2 位作者 张秀卿 孙瑞迅 高飞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取静脉血和脑脊液进行D-二聚体(D-D)水平检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和NDCI组,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D-D和脑脊液D-D水平变化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DCI发生的因素,并建立DCI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图观察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液D-D、脑脊液D-D水平均高于NDCI组。以DCI发生为阳性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术后即刻-24 h、术后即刻-72 h血液D-D水平平均差是影响术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13,95%CI:0.847~0.979,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69.50%。②术后48 h脑脊液D-D水平是影响D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90,95%CI:0.974~1.000,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1.50%。以96 h内DCI发生为阳性事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时间点血液D-D水平改变均不是该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仅术后即刻-72 h脑脊液D-D平均水平差是影响术后96 h 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术后96 h DCI发生有效(AUC=0.901,95%CI:0.804~0.998,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78.60%、88.90%。结论脑脊液D-D和血液D-D水平变化均可有效预测SAH患者术后DCI的发生,然而通过监测术后脑脊液D-D水平改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96 h内DCI的发生,相比血液D-D监测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脑脊液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7表达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雪蕾 王栋 +1 位作者 王晓东 张英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7(IL-7)表达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IL-... 目的探讨冠心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7(IL-7)表达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IL-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水平。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重组IL-7刺激12 h为刺激者,采用重组IL-7刺激为未刺激者。检测Tim-3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磷酸化STAT-5(p-STAT-5)、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3(Socs-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IL-7、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IL-7、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B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im-3 CD4T细胞、Tim-3 CD8T细胞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刺激者Tim-3 CD8T细胞均明显高于未刺激者[(2.61±0.87)%vs(0.88±0.30)%、(4.80±1.53)%vs(2.15±0.69)%,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刺激者和未刺激者Tim-3 CD4T细胞和Tim-3 CD8T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刺激者p-STAT-5、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刺激者(P<0.05),两者STAT-5表达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IL-7水平明显升高;IL-7可通过上调Tim-3表达,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发挥抑制炎性应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白细胞介素7 心绞痛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转录激活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保丹 李君 +2 位作者 高飞 乔卿均 董辉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31-32,共2页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对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对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康复训练,治疗周期为1个月,检测MMP2的含量,比较两组患者脑组织中MMP2蛋白的表达、运动及语言功能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MMP2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运动和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够降低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中MMP2蛋白表达水平,提高运动和语言功能,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脑胶质瘤 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洁菲 酒晓盈 赵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3期4283-4285,共3页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残留量、血肿吸收时间、脱水剂使用时间,以及术前、术后7d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肿残留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脱水剂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观察组血清NSE、MBP、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GOS评分[(3.94±0.51)分]高于对照组[(2.28±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对血肿清除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患者脑组织的恢复,改善预后,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外血肿 外伤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 预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