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应用分析
1
作者 王畅 王志勇 +2 位作者 熊辉 周锋 王宏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90例PTMC患者资料,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受超声检查。观察PTMC患者超声引导下RFA术前与术后的超...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90例PTMC患者资料,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受超声检查。观察PTMC患者超声引导下RFA术前与术后的超声特征。结果 RFA治疗PTMC的超声特征主要表现为术前呈低回声,部分结节边界不清,伴有微小钙化,血流信号多为Ⅰ级与Ⅱ级;术后即刻为消融结节内呈不均匀强回声,边界欠清晰,直径较术前结节增大;术后6个月时病灶结节呈清晰的低回声,内部无血流信号。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病灶结节的最大直径、平均体积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病灶结节的平均缩小率<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MC病灶结节直径≤5 mm患者超声引导下RFA的消融时间短于>5 mm的患者,消融能量低于>5 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PTMC后病灶结节直径与体积逐渐缩小,术后结节内部回声信号强度变低及内部无血流信号是RFA术后较为特异的超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射频消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盆底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评估镇痛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徐双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8期75-77,共3页
目的通过三维盆底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评估传统阴道分娩与镇痛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行传统阴道分娩,观察组行镇痛分娩,比较两... 目的通过三维盆底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评估传统阴道分娩与镇痛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行传统阴道分娩,观察组行镇痛分娩,比较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前及产后肛提肌裂孔的三维超声参数。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8.90±4.63)min,较对照组的(65.33±4.19)min更短(P<0.05),两组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270.98±34.90)m L、(276.09±33.11)m 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周,两组产妇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均较产前上升(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观察组静息、肛提肌收缩以及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Ⅰ、Ⅱ类肌纤维异常、疲劳度异常以及阴道内动态压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5.81%、20.97%、29.03%、29.0%,均较对照组的43.55%、38.71%、46.77%、48.39%更低(P<0.05)。结论镇痛分娩可保护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三维盆底超声能够为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三维超声技术 阴道分娩 分娩镇痛 盆底功能 肛提肌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6期4945-494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9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9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表明,96例乳腺癌中53例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占55.21%。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弹性评分为(3.61±0.74)分,高于腋窝非转移性淋巴结的(1.65±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检查单独应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二维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果较好,可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二维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栋 《淮海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疗效并对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接受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77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囊肿剔除术,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疗效并对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接受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77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囊肿剔除术,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并对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复发率为14.74%,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囊肿囊壁厚度、IPI评分、Ann Arbor临床分期是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定位法在年轻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精准性与微创性评价
5
作者 杨方 《淮海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定位法对乳腺癌保乳术(BCS)治疗年轻乳腺癌患者精准性、微创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年轻乳腺癌患者7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n=38)和常规组(n=38)。常规组实施传统手术方法,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法实施BCS...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定位法对乳腺癌保乳术(BCS)治疗年轻乳腺癌患者精准性、微创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年轻乳腺癌患者7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n=38)和常规组(n=38)。常规组实施传统手术方法,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法实施BCS。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微创性、精准性、手术前后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术后3个月乳腺美容效果及生活质量[乳腺癌生存质量表(FAC-B)]。结果:超声组手术时间[(52.39±16.42)min]、住院时间[(6.09±2.07)d]短于对照组[(63.48±17.53)min、(7.22±2.34)d](P<0.05),术中出血量[(25.39±5.87)mL]低于对照组[(30.26±6.44)mL](P<0.05);超声组最大切缘≤2 cm占比(94.74%)、切缘阴性占比(89.47%),均高于常规组(52.63%、68.42%)(P<0.05);术后3 d,超声组CD4^(+)[(35.31±2.77)%]、CD4^(+)/CD8^(+)[(1.34±0.21)]水平高于常规组[(33.04±2.65)%、(1.15±0.16)],CD8^(+)[(26.35±2.69)%]水平低于常规组[(28.73±2.74)%](P<0.05);术后3个月超声组乳房美容优良率(92.11%)高于常规组(73.68%)(P<0.05);术后3个月,超声组FACT-B评分[(109.73±6.42)分]高于常规组[(96.35±5.89)分](P<0.05)。结论:超声引导定位法能提高BCS的精准性与微创性,可优化手术情况,减轻免疫功能抑制,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且乳房美观度高,生活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保乳术 超声引导定位法 精准性 微创性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的分析观察
6
作者 范娜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析孕期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孕期检查的3517例妊娠孕妇行系统超声检查,记录胎儿鼻骨发育及其他发育畸形情况,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至妊娠结局... 目的探析孕期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孕期检查的3517例妊娠孕妇行系统超声检查,记录胎儿鼻骨发育及其他发育畸形情况,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至妊娠结局。对是否鼻骨缺失或鼻骨短小者的超声、染色体检查及鼻骨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517例孕妇经超声检查,发现鼻骨发育异常者34例(9.70‰)。其中鼻骨缺失12例(单侧4例,双侧8例,3.40‰),鼻骨短小22例(6.30‰)。鼻骨缺失与鼻骨短小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9%vs.64.71%)(P<0.05)。18例鼻骨异常合并身体其他结构异常者选择终止妊娠,16例胎儿鼻骨异常孕妇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例正常,1例微缺失、微重复,12例显示染色体异常,以21-三体综合征为主(66.67%)。鼻骨发育异常胎儿与鼻骨正常各孕周胎儿鼻骨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83例超声检查鼻骨正常胎儿中漏诊1例鼻骨短小胎儿,漏诊率为2.86%(1/35)。34例超声诊断鼻骨发育异常胎儿,18例引产后大体标本及尸检与超声诊断相符,16例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11例经引产后证实,1例鼻骨短小因孕妇继续妊娠,经出生后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71%(30/35)。结论孕期产前超声检查胎儿鼻骨发育情况,可及时诊断鉴别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此外对于超声诊断鼻骨异常发育,尤其是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者,应及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提高我国出生的新生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缺失 鼻骨 怀孕期间 胎儿 超声检查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