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例经脑活检确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的各临床亚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莉 孙慧 +3 位作者 张世敏 高赛 武雷 黄德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53,共8页
目的分析1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各临床亚型特点,以促进对PACNS的早期诊断、治疗,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脑活检确诊的PACN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病理... 目的分析1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各临床亚型特点,以促进对PACNS的早期诊断、治疗,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脑活检确诊的PACN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病理等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7例脑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PACNS患者中,儿童1例、成人16例。瘤样PACNS 10例,脊髓受累PACNS 2例,血管造影阳性PACNS 3例,快速进展性PACNS 2例,出血性PACNS 1例,淀粉样蛋白β相关性PACNS 1例。11例合并继发性癫痫(64.7%),所有患者头部MRI异常,94.1%MRI增强有病灶周边或软脑膜不均匀强化,3例MRI血管成像显示大血管病变,2例脊髓受累。病理分型:淋巴细胞性血管炎7例(43.7%),坏死性血管炎5例(31.2%)。17例中1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6例维持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MRI有病灶部分消失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快速进展;1例死亡;3例1年内复发;3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遗留残疾;2例复发后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6个月~1年,临床稳定。结论瘤样PACNS更易出现癫痫,男性多见,最常见病理类型为坏死性血管炎,通常对激素治疗效果好,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对于年轻的合并癫痫颅内肿瘤样病灶的患者,应注意排查PACNS的可能。脊髓受累PACNS病变多位于胸髓和颈髓,多提示预后不佳,肌电图多显示为前角或根受累的失神经电位,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建议怀疑脊髓受累患者,完善肌电图检查。快速进展性PACNS多合并幕下病变,如脑桥、延髓等,死亡率高。出血性PACNS少见,年轻患者且颅内出现多发出血病灶并强化者应注意鉴别。对于复发进展的患者,利妥昔单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临床亚型 肌电图 MRI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脊髓受累的瘤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莉 孙慧 +3 位作者 张世敏 高赛 武雷 黄德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6-470,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侵犯脑、脊髓及软脑膜的中小血管的血管炎性疾病。瘤样PNCAS是PACNS的少见亚型,常被误诊为颅内恶性肿瘤,脊髓受累在PACNS中更为罕见。PACNS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侵犯脑、脊髓及软脑膜的中小血管的血管炎性疾病。瘤样PNCAS是PACNS的少见亚型,常被误诊为颅内恶性肿瘤,脊髓受累在PACNS中更为罕见。PACNS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合并脊髓受累的瘤样PACNS,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脊髓受累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1蛋白调控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小鼠癫痫发作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朱洋洋 刘梦 +2 位作者 杨道迪 胡依依 方敬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蛋白调控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小鼠癫痫发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Notch1正常表达(Notch1^(normal))和Notch1高表达(Notch1^(over))小鼠构建戊四唑(PTZ)点燃癫痫模型,以Racine等级达到Ⅳ级为标准,评价Notch1表达对癫痫发作... 目的探讨Notch1蛋白调控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小鼠癫痫发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Notch1正常表达(Notch1^(normal))和Notch1高表达(Notch1^(over))小鼠构建戊四唑(PTZ)点燃癫痫模型,以Racine等级达到Ⅳ级为标准,评价Notch1表达对癫痫发作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颞叶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极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颞叶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Notch1高表达对癫痫发作有较强的抵抗作用。与Notch1^(normal)+Sal组相比,Notch1^(normal)+PTZ组小鼠颞叶组织中Iba1、CD16和Arg1蛋白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TNF-α、IL-6、IL-10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Notch1^(normal)+PTZ组相比,Notch1^(over)+PTZ组小鼠颞叶组织Iba1和CD16蛋白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Arg1蛋白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TNF-α、IL-6含量明显减少(P<0.05),IL-10含量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Notch1蛋白高表达能够明显提高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增强小鼠对癫痫发作的抵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艾司氯胺酮治疗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一例
4
作者 张莉 何娇 +2 位作者 皮成慧 张明洁 董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0-635,共6页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NDPH)是一种患者可以确定他们头痛开始的确切日期、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头痛,是罕见的最难治疗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并且可能对个体高度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NDP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充满困难。本文报...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NDPH)是一种患者可以确定他们头痛开始的确切日期、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头痛,是罕见的最难治疗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并且可能对个体高度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NDP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充满困难。本文报道1例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难治性NDPH的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 艾司氯胺酮 脑深部电刺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自主运动与体位变化显著相关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例
5
作者 张莉 孙慧 +3 位作者 张世敏 高赛 武雷 黄德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朊蛋白病,本文报道1例确诊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其不自主运动、喉部喘鸣与体位改变显著相关的独特临床表现进行描述,以期为该病...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朊蛋白病,本文报道1例确诊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其不自主运动、喉部喘鸣与体位改变显著相关的独特临床表现进行描述,以期为该病今后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不自主运动 体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黄豪 张文召 +1 位作者 杨朴 何玉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2,共2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以黑质纹状体通路退变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PD的病情呈现出进行性加重,患者逐渐出现行动迟缓、平衡能力下降,发生跌倒的几率增加,使患者的活动能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以黑质纹状体通路退变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PD的病情呈现出进行性加重,患者逐渐出现行动迟缓、平衡能力下降,发生跌倒的几率增加,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1].研究表明,太极拳在提高老年人的肌肉适能、平衡能力和防止跌倒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2-3].本研究探讨太极拳对早期PD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帕金森病 平衡能力 运动能力 太极拳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进行性加重 黑质纹状体 行动迟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剑 王振焕 张钦昌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782-784,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对照组51例(健...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对照组51例(健脑益智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只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 75%(45/48),对照组为87. 50%(4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及V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健脑益智颗粒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化痰法 健脑益智颗粒 血管性痴呆(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PK基因甲基化模式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叶松山 刘先娟 +2 位作者 毛秉豫 杨雷 邱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692,共6页
目的:筛选抑癌基因DAPK特异的甲基化模式并评价其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DAPK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和HL-60、U937及Jurkat白血病细胞株中甲基化的状态及模式,选择特异... 目的:筛选抑癌基因DAPK特异的甲基化模式并评价其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DAPK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和HL-60、U937及Jurkat白血病细胞株中甲基化的状态及模式,选择特异的甲基化位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在白血病细胞株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验证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模式诊断白血病的效能。结果:DAPK基因Cp G岛不同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图谱显示,在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去甲基化程度高于白血病细胞株,各白血病细胞株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能找到特异的Cp G甲基化位点并应用MSP检测区分HL-60与其它3种细胞,而临床标本中MSP检测可区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59.1%、100%和82.7%,没有发现MSP甲基化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丰富了白血病诊断的方法,为今后寻找各类肿瘤甲基化标志物提供了思路并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PK基因甲基化模式 DNA甲基化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检测中亚硫酸氢盐修饰方法的改进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松山 刘先娟 +2 位作者 侯俊然 毛秉豫 邱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1-61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亚硫酸氢盐修饰DNA方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方法:提高亚硫酸氢盐浓度及修饰温度、缩短修饰时间并用玻璃奶回收DNA改进DNA修饰方法,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MAGE-A3基因和DAP-K基因目的片段中胞嘧啶转化为胸腺嘧...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亚硫酸氢盐修饰DNA方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方法:提高亚硫酸氢盐浓度及修饰温度、缩短修饰时间并用玻璃奶回收DNA改进DNA修饰方法,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MAGE-A3基因和DAP-K基因目的片段中胞嘧啶转化为胸腺嘧啶的效率,评价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试剂盒方法对DNA的修饰效果。结果:改进的方法可将操作过程缩短到3 h左右;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到胸腺嘧啶的转化率超过99%,与传统方法、试剂盒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4,P>0.05);只针对非甲基化的胞嘧啶进行转化修饰,而在对甲基化胞嘧啶过度修饰为胸腺嘧啶方面与传统方法无统计学差异(χ~2=0.0149,P>0.05)。结论:改进的亚硫酸氢盐DNA修饰方法修饰效率高,对甲基化的胞嘧啶过度修饰影响不显著,且具有节省时间,操作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亚硫酸氢盐测序 DNA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注射进针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宛玲 薛永怀 李珂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9期678-679,共2页
关键词 皮下注射 进针方法 疼痛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RAF6、sTLT-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三妮 韩淑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1(sTLT-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急性脑梗死(ACI)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ACI患者118例,于静脉溶栓后3 ...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1(sTLT-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急性脑梗死(ACI)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ACI患者118例,于静脉溶栓后3 d复查CT,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溶栓前后血清TRAF6、sTLT-1、ANGPTL8水平及差值,分析各血清差值与HT发生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溶栓前、溶栓后1 h血清TRAF6、sTLT-1、ANGPTL8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血清TRAF6、sTLT-1、ANGPTL8溶栓前后差值小于未发生组(P<0.05);血清TRAF6、sTLT-1、ANGPTL8溶栓前后差值均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血清TRAF6、sTLT-1、ANGPTL8溶栓前后差值预测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0.740和0.689,各指标联合预测AUC为0.920,优于单一指标预测。结论血清TRAF6、sTLT-1、ANGPTL8水平与ACI并发HT具有显著相关性,各指标联合预测ACI并发HT具有较高预测效能,为临床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序贯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作者 焦春洁 孙宛玲 石天冬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0年第12期727-728,共2页
关键词 脑梗死 激光序贯疗法 疗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3例
13
作者 朱林峰 张肖师 杨朴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455-456,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发生率 易患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