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食管腺癌组织起源和组织学发病模式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立东 尤朵 +23 位作者 赵学科 宋昕 马磊 雷玲玲 徐瑞华 徐全晓 魏梦霞 蒋宁宁 王苒 李媛媛 陶潇龙 秦富强 李爱丽 张晓倩 卢玉娴 杨海军 张占阳 高慧丽 王霖瑞 张建东 李吉林 库建伟 周福有 高社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发病率下降,食管腺癌发病率升高是目前食管癌研究领域的新变化^([1-3])。中国人食管癌组织学类型90%以上为食管鳞癌^([4]),与西方人群食管腺癌占比明显高于食管鳞癌^([5])不同。随着经济...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发病率下降,食管腺癌发病率升高是目前食管癌研究领域的新变化^([1-3])。中国人食管癌组织学类型90%以上为食管鳞癌^([4]),与西方人群食管腺癌占比明显高于食管鳞癌^([5])不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西方膳食方式的引入等,肥胖和与之相关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明显升高,进一步导致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升高^([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组织起源 组织学发病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苒 钟侃 +20 位作者 宋昕 范宗民 韩雪娜 赵学科 马磊 李媛媛 库建伟 李爱丽 鲍启德 魏梦霞 雷玲玲 韩文莉 徐瑞华 黄金 王献增 郭威 罗宏 李贝 裘一兵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的食管腺癌患者703例,食管癌...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的食管腺癌患者703例,食管癌高发区组295例,低发区组408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腺癌及各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发区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高、低发区食管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发区患者中食管单纯腺癌患者的占比低于低发区,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占比高于低发区(P<0.05)。高、低发区食管腺癌及各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区患者中男性及TNM分期Ⅲ、Ⅳ期是食管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860(1.130~3.061)和1.539(1.018~2.326)];低发区患者中年龄≥70岁及TNM分期Ⅲ、Ⅳ期是食管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604(1.053~2.444)和1.556(1.069~2.263)]。结论: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高发区 食管癌低发区 食管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梦霞 宋昕 +16 位作者 赵学科 徐瑞华 雷玲玲 刘永萱 钟侃 肖凡凱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郭威 马磊 徐全晓 罗宏 杨声坤 库建伟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有明确发病部位的3 946例食管腺癌患者,其中颈段及胸上段273例、...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部位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有明确发病部位的3 946例食管腺癌患者,其中颈段及胸上段273例、胸中段1 461例、胸下段2 21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使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食管腺癌胸下段占比最高,其次为胸中段,颈段及胸上段最少。胸中段食管腺癌患者生存较胸下段患者好(P<0.05)。颈段及胸上段与胸中段、胸下段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段及胸上段食管腺癌: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为1.871 (1.000~3.501)];胸中段食管腺癌:男性和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272(1.079~1.498)、1.408(1.016~1.953)];胸下段食管腺癌:男性,其他病理类型,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TNM分期Ⅲ、Ⅳ期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1.164(1.006~1.348)、1.467(1.152~1.867)、1.372(1.074~1.753)、1.504(1.088~2.080)]。结论:不同部位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发病部位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8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若华 宋昕 +18 位作者 赵学科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王五洲 郭威 李吉林 马磊 徐全晓 孙慧 蒋宁宁 丁倩倩 朱佳仪 李秀敏 鲍启德 库建伟 张冬云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黏液表皮样癌(EM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86例原发性EMEC患者,男60例,... 目的:探讨食管黏液表皮样癌(EM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86例原发性EMEC患者,男60例,女26例,年龄44~78岁。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65岁和<65岁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95%CI)为2.357(1.300~4.274)]和有淋巴结转移[HR(95%CI)为2.262(1.275~4.012)]是EM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是EMEC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宁宁 钟侃 +26 位作者 宋昕 赵学科 魏梦霞 王苒 韩雪娜 丁倩倩 孙慧 赵若华 朱佳仪 张占阳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王五洲 郭威 李吉林 马磊 徐全晓 罗宏 杨声坤 谢伟 李秀敏 鲍启德 库建伟 张冬云 纪爱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单纯腺癌和食管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年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5 282例食管单纯腺癌、1 988例食管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食管单纯腺癌和食管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年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5 282例食管单纯腺癌、1 988例食管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食管单纯腺癌中男性,年龄≥60岁,常住地为食管癌低发区,无肿瘤家族史,肿瘤中高分化,肿瘤位于胸下段,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的占比高于食管腺鳞癌(P<0.05)。食管单纯腺癌与腺鳞癌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男性,年龄≥60岁,TNM分期Ⅲ、Ⅳ期,手术切缘不净是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168(1.021~1.336)、1.462(1.297~1.647)、1.605(1.432~1.799)、1.427(1.136~1.793)]和[1.187(1.033~1.364)、1.416(1.241~1.661)、1.333(1.170~1.518)、1.311(1.009~1.703)]。结论:性别、年龄、TNM分期、手术切缘情况是食管单纯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单纯腺癌 食管腺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3靶向PRDM2基因并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膀胱癌的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冠军 亚国伟 +1 位作者 唐正严 苏开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153是否靶向正性调控域锌指蛋白2(PRDM2)基因并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方法:运用q PCR检测miR-15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检测PRDM2在正常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We...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153是否靶向正性调控域锌指蛋白2(PRDM2)基因并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方法:运用q PCR检测miR-15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检测PRDM2在正常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膀胱癌细胞株中PRDM2的表达情况;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53对PRDM2转录活性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53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RT4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miR-153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RT4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53后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水平。结果:和正常组织比较,PRDM2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较高(P<0.05);miR-153的表达水平在膀胱癌组织中较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结果显示,miR-153可以调控PRDM2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iR-153后,膀胱癌细胞株RT4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JAK2和p-STAT3的蛋白水平下调。结论:miR-153靶向PRDM2,并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微小RNA-153 正性调控域锌指蛋白2 JAK/STA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组织中HIF-1α和EGFR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时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4,共6页
目的:研究胃腺癌中HIF-1α、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于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116例(其中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88例,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28例),... 目的:研究胃腺癌中HIF-1α、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于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116例(其中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88例,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28例),同时另取其中20例癌旁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IF-1α、EGFR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HIF-1α蛋白(63.8%)和EGFR蛋白(68.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两者均阳性的表达率为50.9%;在癌旁组织中HIF-1α蛋白不表达,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0%。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与T分期相关(P=0.014)。联合检测HIF-1α和EGFR蛋白两者均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0.006,P=0.023)。HIF-1α与EGFR蛋白表达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31,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GFR蛋白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较阴性组明显缩短(29.6 vs48.4个月,P<0.01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GFR作为独立因子可预测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结论:HIF-1α、EGFR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密切相关,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EGFR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ALC/AMC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崔瑶 时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7-181,共5页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LC/AMC)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70例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均行R-CHOP化疗方...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LC/AMC)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70例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均行R-CHOP化疗方案治疗,记录其外周血ALC/AMC的情况,同时采用国际预后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按照患者国际预后指数的评分情况,其中评分为0-1分为低危组30例(42.86%),2分为中危组21例(30.00%),3-5分为高危组19例(27.14%)。在3组中,低危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最高,其次是中危组(86.67%),而高危组(78.95%)最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90.00%)最高,其次是中危组(76.19%),而高危组(52.63%)最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ALC/AMC<4.7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8.63%)明显低于ALC/AMC≥4.7组(89.47%,P<0.05),且3年无进展生存率(70.59%)亦明显低于ALC/AM C≥4.7组(89.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外周血ALC/AM C值是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国际预后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ALC/AM C值可作为评估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机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HOP化疗方案 滤泡性淋巴瘤 ALC/AM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