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案
1
作者 涂兵 陈钧麟 +2 位作者 胡淼 马向阳 易红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不同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3.64... 目的:分析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不同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3.64±11.96岁(25~61岁)。根据上颈椎肿瘤位置、大小、范围及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分析临床治疗相关数据,探讨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定期复查颈椎X线、CT及MRI检查、评估肿瘤完整切除情况和是否复发、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的情况。应用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治疗前后JOA评分(10.14±1.55 vs 13.86±1.06,P=0.005)及VAS评分(2.42±1.29 vs 0.64±0.7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例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果均为神经鞘瘤,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肿瘤复发,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上颈椎不稳表现。结论: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均可优先考虑一期后路肿瘤完整切除,若上颈椎重要颈椎稳定组织结构破坏,需行上颈椎固定融合,保证肿瘤切除后上颈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哑铃型神经鞘瘤 临床特点 手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经口咽手术显露系统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2
作者 王建华 马向阳 +8 位作者 夏虹 尹庆水 刘国强 杨浩志 易红蕾 涂强 付索超 陈育岳 张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7,共7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矩形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multifunctional rectangle transoral ex鄄posure retractor,MRTER),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0~2025年,我们实施了310例经口咽寰枢椎手术,其中162例使用Codman拉钩[Codman...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矩形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multifunctional rectangle transoral ex鄄posure retractor,MRTER),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0~2025年,我们实施了310例经口咽寰枢椎手术,其中162例使用Codman拉钩[Codman组,男72例,女90例,年龄9~67岁,单纯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鄄tion,AAD)患者4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115例],另外148例使用新型MRTER显露系统(MRTER组,男63例,女85例,年龄6~72岁,AAD患者39例,颅底凹陷症患者109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椎疼痛、活动受限49例;头颈歪斜54例;肢体麻木、无力259例;手指活动不灵活43例;走路不稳178例;膀胱功能障碍5例。入院后实施经口咽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and plate fixation,TARP),其中86例AAD患者未行软腭劈开,224例颅底凹陷症患者行软腭劈开扩大显露后实施经口咽松解复位+TARP。测量术中口腔张开距离(D值)及口底视野面积(S值)评价拉钩系统的显露能力。在颈椎矢状面CT片上测算寰枢椎脱位的总复位率;根据患者脊髓功能的JOA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10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Codman组138±25min,MRTER组118±31min(P<0.05);手术出血量Cod鄄man组105±45mL,MRTER组113±28mL(P>0.05)。术中测量D值Codman组(4.0±2.1cm)与MRTER组(4.2±1.9c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值Codman组(6.3±2.8cm^(2))小于MRTER组(7.1±3.1cm^(2))(P<0.05)。两组患者术后头痛、颈痛症状均明显缓解;肢体麻木、无力及走路不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AD的总体复位率Codman组81.3%,MRTER组82.5%(P>0.05),JOA评分改善率Codman组71%,MRTER组73%(P>0.05)。结论:新型的MRTER显露系统为实施寰枢椎经口咽手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矩形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经口咽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gman骨折及其不同外科治疗策略的生物力学差异
3
作者 何英华 刘彦凇 +4 位作者 梁钟标 孙昊 陈虎 谢宁灵 涂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497,共7页
为系统评价Hangman骨折不同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以“Hangman”和“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骨折(Ⅰ型)非手术治疗与不稳定型骨折(... 为系统评价Hangman骨折不同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以“Hangman”和“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骨折(Ⅰ型)非手术治疗与不稳定型骨折(Ⅱ、Ⅱa型及Ⅲ型)手术治疗,在准确分型前提下均能获得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远期疗效。结论表明:Hangman骨折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前路及后路手术均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伴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时,C_(2~3)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即刻稳定性更优;后路单节段生理性内固定可保留C_(1~2)旋转功能,但对C_(2~3)失稳纠正不足;后路C_(2~3)内固定融合术生物力学刚度更高,而C_(1~3)长节段固定虽牺牲寰枢活动度,却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刚度和稳定性,临床可通过临时长节段固定策略平衡功能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泽星 邹小宝 +5 位作者 朱昌荣 杨浩志 练沛荣 马仁财 陈钧麟 马向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1,115,共6页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相关文献,从寰枢椎各种常用置钉方式的演进,特点及优化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钉棒内固定技术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X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三维规划技术流程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娟 李慧武 +25 位作者 杨佩 曹力 陈云苏 冯尔宥 关振鹏 黄伟 雷鹏飞 李春宝 李凭跃 李晓明 饶志涛 田华 童培健 王飞 王广积 王燎 王伟 夏亚一 许鹏 姚琦 于腾波 张国强 周宗科 王坤正 蔡宗远 侯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 术前三维规划 技术流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琰 冯建文 +5 位作者 季波 袁进 王妍 李健 蔡学究 姜志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 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23.8%、15.8%。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解毒中药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秀丽隐杆线虫 感染模型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等效仿真股骨的微结构设计与生物力学等效性研究
7
作者 刘谟语 王君 +3 位作者 李钰 李宁 辛鹏 郇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2-42,共1页
目的针对现有进口仿真骨无法精确复现松质骨非均匀性、各向异性,以及骨质骨型与中国人骨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研发符合中国人骨特点的新型力学等效仿真骨Mbone,并验证其力学等效性。方法首先,以人股骨头松质骨为研究对象,使用临床CT灰度... 目的针对现有进口仿真骨无法精确复现松质骨非均匀性、各向异性,以及骨质骨型与中国人骨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研发符合中国人骨特点的新型力学等效仿真骨Mbone,并验证其力学等效性。方法首先,以人股骨头松质骨为研究对象,使用临床CT灰度值(Hounsfield单位)表征了松质骨的各向异性力学参数;之后,以Gyroid曲面为基础设计多孔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其结构参数对宏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的,通过多孔结构和人松质骨力学参数的联立求解,发展了基于临床CT的松质骨力学等效多孔结构个性化设计方法;最后,分别通过股骨头植入物压入试验和整骨力学试验,验证了该新型仿真股骨局部和整体力学性能的等效性。结果和结论仿真股骨头与人体股骨头植入物压入刚度偏差小于15%,峰值载荷偏差小于5%。整骨受压时,Mbone股骨压缩刚度比进口合成骨高7.2%,破坏载荷在尸体骨范围内;由于中西方人骨型差异,Mbone股骨中段内后侧压应变明显高于进口合成骨,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整骨受扭时,Mbone股骨内旋刚度比进口合成骨低6.7%,外旋刚度低18.3%。Mbone仿真股骨在松质骨-植入物相互作用以及整骨力学性能上均具备良好力学等效性,且更符合中国人的骨质和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中段 整骨 骨型 植入物 外旋 生物力学 个性化设计 松质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8
作者 陈钧麟 马向阳 +6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朱昌荣 邓琛府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139,共6页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_(2/3)关节突关节、C_(3)侧块止于C_(3)椎弓根下缘。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C_(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结论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影像学测量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刘永刚 吴优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的24例DRUJ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 目的探讨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的24例DRUJ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腕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腕关节VAS评分及功能指标。结果随访1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38±2.76)个月。术前腕关节VAS评分为4~8(6.13±1.08)分,末次随访时为1~3(1.25±0.53)分,较术前改善(P<0.001);术前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为95°~145°(120.83±14.35)°,末次随访时为145°~180°(175.21±6.51)°,较术前增大(P<0.001);术前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为34~98(78.58±19.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34(21.46±6.30)分,较术前下降(P<0.001)。术后1例患者前臂旋前受限,1例存在DRUJ不稳定,经相应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同种异体肌腱所致的排斥反应或感染,以及操作所致的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DRUJ不稳定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膜 远端斜束 下尺桡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刘国强 王建华 +8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夏虹 章凯 涂强 易红蕾 付索超 张双 黄显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CT影像分型 手术策略 经口咽截骨改造、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
11
作者 郑勇强 廖穗祥 +3 位作者 张金山 张东升 夏虹 王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1-846,共6页
目的: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 目的: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将标本枢椎切除,分别进行前路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重建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人工枢椎组)及前路异形钛网支撑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异形钛网组),测量各组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种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的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前屈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后伸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弯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右侧弯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与正常组和异形钛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著性大于正常组(P<0.05);左、右旋转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异形钛网组均显著性大于正常组(P<0.05),异形钛网组均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对比异形钛网重建枢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人工枢椎 枢椎肿瘤 3D打印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的疗效
12
作者 陈帅 宫大伟 +4 位作者 康攀 吴智明 焦锋 王海彬 黄华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399-2403,2408,共6页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synovial lipomatosis,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膝关节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塞来昔...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synovial lipomatosis,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膝关节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探查病灶滑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后膝关节肿胀、关节屈曲度、疼痛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关节肿胀,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余9例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2例患者膝关节肿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其余8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末次随访治疗组患者膝关节肿胀、关节屈曲度、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MRI和病理学检查,全镜下治疗膝关节SL具有确诊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治疗 膝关节 滑膜脂肪瘤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步态特征及其与脊柱X线片上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1-696,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时空参数(跨步时长、支撑时长、摆动时长、支撑周期、摆动周期、单足支撑周期、双足支撑周期、绝对速度、相对速度、步频、步长、步宽)、步态偏差指数(gait deviation index,GDI)和脊柱平衡参数[步态分析过程中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冠状面的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coronal angle,TS-CA)、矢状面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sagittal angle,TS-SA)、运动周期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in motion cycle,PTM)].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腰椎前凸角(L1/L5 Cobb)、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退变性侧凸节段和角度(Cobb).统计患者GDI值是否在正常范围(>100),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脊柱平衡参数,归纳DS患者步态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时空参数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患者的时空参数具体如下:跨步时长为1.16±0.21s、支撑时长为0.79±0.15s、摆动时长为0.37±0.07s,支撑周期为(67.98±2.14)%、摆动周期为(32.02±2.41)%、单足支撑周期为(54.32±5.12)%、双足支撑周期为(45.68±5.12)%、绝对速度为0.73± 0.17m/s、相对速度为 45.33±11.20(%height/s)、步长为 0.41±0.09m、步宽为 0.09±0.03m、步频为 106.66±17.59次/min.患者均存在异常步态(右下肢GDI为82.3±7.4,左下肢GDI为85.1±7.3).步态最后一个5m的TS-CA、TS-SA、PTM均大于第一个5m(P<0.05).相关分析显示,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与腰椎前凸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7(P=0.033)、0.795(P=0.010);PI-LL与TS-SA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703(P=0.035).而摆动时长与腰椎前凸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P=0.035),骶骨倾斜角与步宽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8(P=0.002);与其余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DS患者存在明显步态异常,且在行走过程中,脊柱失衡明显加重,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与脊柱失衡(腰椎前凸变小、PI-LL减少、骶骨倾斜角变大)存在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步态分析 动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6靶向Cx43调控ERK1/2通路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席源 罗高斌 +2 位作者 魏桂清 覃文涛 薄占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206调控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激活蛋白激酶(ERK)1/2通路是否参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接受内毒素(10 ...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206调控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激活蛋白激酶(ERK)1/2通路是否参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接受内毒素(10 mg/kg)联合甲强龙(20 mg/kg)注射制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注射2周、8周和16周后两组动物行MRI检查,HE染色确定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兔与相应对照组股骨头标本行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206表达,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qPCR检测Cx43、ERK1/2和Runx2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建模成功率为70%;原位杂交显示miR-206表达定位于兔股骨头髓腔、成骨细胞及少量骨细胞。造模后2周、8周和16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股骨头内miR-206表达上调;Cx43、Runx2基因表达下调,Cx43、ERK1/2、Runx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iR-206可通过下调其靶蛋白Cx43,抑制ERK1/2信号通路,抑制成骨分化,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及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miRNA-206 CX43 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枕下段走行变异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练沛荣 陈虎 +3 位作者 易红蕾 冯治滨 涂强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6-750,共5页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的显露及内固定的置入[6,7],一旦造成椎动脉损伤,后果非常严重[8,9]。据报道,C_(1~2)后路固定手术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1.35%,其中54%的椎动脉损伤发生在C_(1)侧块螺钉或C_(2)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23.1%的椎动脉损伤病例发生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小脑或脑干梗死[10]。熟悉椎动脉枕下段的解剖变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前学术界对椎动脉枕下段变异的分型方法繁多,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对于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置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枕下段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侧副韧带与内侧半月板的关系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帅 易陈鹏 +5 位作者 王杰 宫大伟 焦峰 黄华扬 郑小飞 王海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22,529,共5页
目的为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8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TCL与MM的解剖形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TCL深层在后斜韧带和... 目的为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8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TCL与MM的解剖形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TCL深层在后斜韧带和前内侧包膜之间与MM的体部和后角处形成宽而牢固的连接,两者接触长度(8.12±0.44)mm,接触面积(36.39±4.45)mm^(2),其可维系MM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稳定。结论TCL与MM是膝关节内侧稳定的重要组成结构,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为关节镜下TCL与MM损伤的诊治及解剖修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 应用解剖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固定角度与下颈椎曲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扬 李波 +4 位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马向阳 邹小宝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上颈椎疾病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C_(0)~C_(2)、C_(1)~C_(2)角、C_(2)~C_(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并观察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6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0)~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1.87±1.36)°、(20.1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5,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1)~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5.55±1.70)°、(26.6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8,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角平均值分别为(18.16±2.81)°、(13.05±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值0.000);其中末次随访C_(0)~C_(2)角<20°(10-20°)37例,≥20°(20°~28°)共计41例;C_(1)~C_(2)角<25°(10°~25°)共计37例,≥25°(25°~42°)共计41例。末次随访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635和0.510,r值分别为0.081和0.112);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2和0.000,r值分别为-0.466和-0.872);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的强相关(r=-0.872,绝对值>0.8),而C_(1)~C_(2)角≥25°与C_(2)~C_(7)角之间的弱相关(r=-0.466,绝对值<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C_(0)~C_(2)角≥20°或C_(1)~C_(2)角≥25°可能引起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减小,而C_(1)~C_(2)角10°~25°、C_(0)~C_(2)角10°~20°,可能更好的维持下颈椎生理性曲度,且以C_(0)~C_(2)角作为参考指标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寰枢椎 固定角度 下颈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再手术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涂强 孙昊 +8 位作者 陈虎 朱昌荣 陈育岳 黄显华 刘永刚 马向阳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邻椎病 前路 后路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运术外固定架的选择及术后护理现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彩霞 申丽莉 刘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8-1002,共5页
介绍常用骨搬运术外固定架的类型、针眼消毒剂的种类、骨搬运速度的不同理念、术后饮食护理具体措施及外固定架的拆除标准。分析了目前骨搬运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不足及潜在危险因素,提出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及严格的纳入人群标准。
关键词 骨搬运术 外固定架 术后护理 针眼消毒剂 骨搬运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