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儿尿道下裂 被引量:6
1
作者 段光琦 潘永康 +1 位作者 张敏 浦征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尿道下裂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本组64例尿道下裂患儿进行一期尿道修复。年龄7个月~14岁,平均5.6岁。阴茎头及冠状沟型16例,阴茎体型36例,阴囊会阴型12例。伴阴茎阴囊转位3例,隐睾4例6侧,鞘膜积液2例,斜... 目的探讨提高尿道下裂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本组64例尿道下裂患儿进行一期尿道修复。年龄7个月~14岁,平均5.6岁。阴茎头及冠状沟型16例,阴茎体型36例,阴囊会阴型12例。伴阴茎阴囊转位3例,隐睾4例6侧,鞘膜积液2例,斜疝2例。先期外院矫正下弯但未成形尿道1例,Duckett手术失败2例。据病情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阴茎头型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AGPI术式);冠状沟型或距冠状沟较近的阴茎体型用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术式);尿道口在阴茎体2/3以外段伴有阴茎轻度下弯或无下弯者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或加盖岛状皮板法(Snodgrass术式或Onlay术式);有严重阴茎下弯的所有阴茎体型选横裁或纵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Duckett术式或Hodgson术式);阴囊型或会阴型用阴囊中缝皮管加横裁包皮岛状皮瓣成形尿道(Duplay联合Duckett术式)。对20例再次手术者或包皮材料不理想、重度尿道下裂者手术结束前行膀胱穿刺造瘘。结果手术治愈57例,治愈率89·1%(57/64)。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15ml。并发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4例,无尿道憩室发生。54例获得随访2~36个月,平均19个月,均符合尿道下裂治愈标准。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合理选用手术方法,重视术中技巧,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手术年龄可提早到婴幼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手术 尿道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固定包皮成形术治疗儿童隐匿型阴茎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永康 刘秀菊 +2 位作者 张敏 段光琦 浦征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7-67,共1页
隐匿型阴茎是儿童常见的外生殖器发育异常,我院近年收治57例儿童隐匿型阴茎,采用阴茎固定包皮成形术治疗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阴茎/畸形 阴茎/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单纯性骨囊肿引起严重肱内翻1例报告
3
作者 王彭 赫荣国 +1 位作者 吕洪海 杜智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56-156,160,共2页
关键词 骨囊肿/并发症 肱骨/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尿道下裂68例手术体会 被引量:6
4
作者 段光琦 潘永康 +1 位作者 浦征宇 范小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7-28,53,共3页
目的总结68例小儿尿道下裂的治疗经验。方法68例尿道下裂患儿,对阴茎头型患儿采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AGPI术式);冠状沟型或距冠状沟较近的阴茎体型采用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术式);尿道口在阴茎体外2/3段伴有阴茎轻度下... 目的总结68例小儿尿道下裂的治疗经验。方法68例尿道下裂患儿,对阴茎头型患儿采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AGPI术式);冠状沟型或距冠状沟较近的阴茎体型采用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术式);尿道口在阴茎体外2/3段伴有阴茎轻度下弯或无下弯者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或加盖岛状皮板法(Snodgrass术式或Onlay术式);有严重阴茎下弯的所有阴茎体型采用横裁或纵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Duckett术式或Hodgson术式);阴囊型或会阴型用阴囊中缝皮管加横裁包皮岛状皮瓣成形尿道(Duplay联合Duckett术式)。结果治愈62例,并发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4例,治愈率为89.8%(61/68)。65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5个月(3~39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排尿正常。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重视术中技巧,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下异位胸腺伴局部淋巴结增生一例
5
作者 浦征宇 潘永康 +1 位作者 段光琦 张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胸腺 巨淋巴结增生 颌下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颈前倾角塑形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彭 杜智军 吕洪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66-170,178,共6页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旋转 股骨 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