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生态重建效果预测研究新模式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鸿博 罗锋 +4 位作者 陈治澎 朱飞 曾靖伟 张弛 李瑞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7,共12页
红树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近年来实施了大量的保护和修复工程。然而,目前缺少一种预测方法来比选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指导红树林的生态重建工作。因此,提出了一种“数值模拟模型+分类模型”的研究新模式... 红树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近年来实施了大量的保护和修复工程。然而,目前缺少一种预测方法来比选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指导红树林的生态重建工作。因此,提出了一种“数值模拟模型+分类模型”的研究新模式。在模式应用中,模拟了广东省柘林湾一年的水沙动力环境。通过考虑淹没时间、相对峰值底床切应力和底床高程变化,描述了红树定植过程中所受到的胁迫,对4种条件下笠港潮汐汊道内侧滩涂红树林的生态重建效果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恢复汊道水深会轻微改变区域的水动力和泥沙冲淤环境,导致生态重建成功率降低了3.12%;提高区域底床高程会显著减小流速并加剧外侧冲刷,提高0.5m和1.0m的高程分别使生态重建成功率提升了16.43%和3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修复 数值模拟 逻辑回归 柘林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有效波高的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秦易凡 罗锋 +2 位作者 张杰 汪忆 张义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0,共9页
研究基于RNN、LSTM、GRU深度学习模型,针对NOAA浮标数据集中的44013、44014、44017浮标的数据,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提高模型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相关性分析后,S-RNN、S-LSTM、S-GRU的预测效果均比原始RNN、LSTM、GRU模型... 研究基于RNN、LSTM、GRU深度学习模型,针对NOAA浮标数据集中的44013、44014、44017浮标的数据,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提高模型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相关性分析后,S-RNN、S-LSTM、S-GRU的预测效果均比原始RNN、LSTM、GRU模型预测效果好。此外,提出一种基于LSTM的LSTM-Attention波高预测模型,并进行相关实验,量化LSTM-Attention模型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LSTM-Attention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为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研究还提出了一种采用邻近浮标数据进行学习,预测浮标缺失数据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可以达到97.93%。本研究为海浪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未来深度学习模型在海浪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海浪 有效波高 LSTM-Atten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循环温度下能源桩-土热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逸凡 陈龙 +2 位作者 张嘉乐 陈永辉 金格格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04,共8页
开展了桩长52.5 m、桩径1.05 m的能源桩-土热传导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三十个周期的冷热循环温度作用下能源桩-土传热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了桩周土体温度场长期数值计算模型,并将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 开展了桩长52.5 m、桩径1.05 m的能源桩-土热传导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三十个周期的冷热循环温度作用下能源桩-土传热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了桩周土体温度场长期数值计算模型,并将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各循环温度区间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整体波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周期内最大相对误差为5.6%,整体误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长期冷热循环温度作用下,能源桩整体运行效率存在降低趋势;桩端土体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桩体中部区域土体,因此在进行能源桩内管道布设时可以考虑桩端部分区域内适当加密,提高能源桩的换热性能;热循环阶段,模拟值变温区峰值高于实测变温区峰值,而在冷循环末期,模拟值较小,且距桩不同距离位置处实测值相对应的变温时间区间,相较模拟值变温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后延,且循环周期越多时间区间后延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 离心机试验 冷热循环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博 苟永刚 +2 位作者 叶明珠 潘懿 拾立振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8,110,共10页
相比常规岩体,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及破碎特征均存在显著变化,其矿岩爆破开挖也难以直接应用传统设计参数,开展冻融环境下的爆破工艺参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巨龙铜矿为依托,在分析冻融循环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 相比常规岩体,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及破碎特征均存在显著变化,其矿岩爆破开挖也难以直接应用传统设计参数,开展冻融环境下的爆破工艺参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巨龙铜矿为依托,在分析冻融循环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冻融环境下矿岩的单孔和双孔同段爆破漏斗试验,测定了爆破漏斗几何参数和块度分布,采用拟合方法确定了爆破设计的合理参数,并对比分析了该矿山四种不同岩性条件下的爆破漏斗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显著衰减,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幅度可达40.6%、54.0%;不同岩性条件下冻融矿岩的单孔爆破最佳埋深比为0.678~0.789,最佳药包埋深与漏斗半径比值分布在0.875~1.076范围内。针对知不拉矿区炮孔孔径152 mm,矽卡岩孔网参数为4.5 m×3 m,炸药单耗0.56 kg/m^(3);凝灰岩孔网参数为5 m×4 m,炸药单耗0.63 kg/m^(3);针对巨龙矿区孔径310 mm,凝灰岩爆破孔网参数为7 m×5 m,炸药单耗0.61 kg/m^(3);花岗斑岩孔网参数为8 m×5 m,炸药单耗0.64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冻融环境 岩体爆破 爆破设计参数 物理力学特性 爆破漏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时空差异
5
作者 陈聪 徐楚越 +2 位作者 秦箭煌 康彦彦 王桂芬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共9页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际、季节尺度特征以及相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拉尼娜峰值在冬季,持续时间在“三重”拉尼娜中最长;2021年拉尼娜峰值也出现在冬季,表现为“东部型”,冷中心靠近东部;2022年拉尼娜在秋季暴发,强度相对较弱,持续时间最短,冷中心位于中部,呈现“中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纬向风的变化与海面温度的变化存在耦合关系,但在“三重”拉尼娜期间,东风异常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小。相比之下,次表层海温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异常中心的变化高度一致,它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强度和类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尽管东传开尔文波对海洋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在“三重”拉尼娜期间的变化较小。此外,研究发现暖水体积增长速率的不同造成了各重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而暖水的经向辐合与辐散则导致了拉尼娜的季节锁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次表层海温 暖水体积 ENSO 气候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 多年连续拉尼娜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图像特征识别的中国强震台站谱比曲线场地分类
6
作者 冀昆 任叶飞 +4 位作者 朱传彬 温瑞智 王宏伟 刘也 苟永刚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73-2585,共13页
随着各国地震观测台网的布设与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采用强震动记录的单台水平/竖向谱比曲线进行场地放大特征分类已在多国强震台网应用.但是由于场地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谱比曲线分类大多依靠主观判断与经验阈值,存在分类结果不稳定、... 随着各国地震观测台网的布设与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采用强震动记录的单台水平/竖向谱比曲线进行场地放大特征分类已在多国强震台网应用.但是由于场地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谱比曲线分类大多依靠主观判断与经验阈值,存在分类结果不稳定、可重复性差、难以适应大规模数据处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提取强震记录谱比曲线形状特征进行中国数字强震台网的台站场地分类.首先以钻孔资料较为完备和强震台站较为密集的日本KiK-net与K-NET台站作为训练数据集,依据中国抗震规范和30 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_(S30))进行场地分类并进行标签标记,训练得到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分类模型.基于经过质量核查筛选的中国数字强震台网2008至2020年收录的11078组三分量强震记录,对满足计算条件的323个强震台站进行谱比曲线图像识别分类,并结合部分台站的钻孔与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分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RNN的中国抗震规范场地分类结果的总样本准确率,以及基于CNN的V_(S30)场地分类总样本准确率约为60%左右,证明基于日本数据训练的分类模型可在中国应用,具有较好的泛化性.作为我国台站场地类别主要组成的中国抗震规范Ⅱ类场地达到了65.7%的召回率,以及高达77.4%的精确率.同样,占台站大部分比例的以V_(S30)为依据的美国抗震规范C、D类场地的预测结果召回率分别达到85.1%和61.8%.场地软硬和放大特征差异较大的Ⅲ类和Ⅰ类场地(D类场地和A+B类场地)的混淆概率较低,证明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较好把握了不同类别场地谱比曲线的形状特征,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已应用于开源的中国强震记录数据库项目(China-Flat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效应 机器学习 场地分类 强震记录 谱比法 强震观测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案例推理的智能车间扰动处理决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苑明海 李亚东 +2 位作者 裴凤雀 张理志 顾文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458-2467,2491,共11页
车间扰动事件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车间的生产运作。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扰动事件,恢复车间正常运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案例推理的智能车间扰动处理决策方案。以智能制造环境下离散制造车间扰动处理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元法对车间扰动案例... 车间扰动事件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车间的生产运作。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扰动事件,恢复车间正常运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案例推理的智能车间扰动处理决策方案。以智能制造环境下离散制造车间扰动处理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元法对车间扰动案例进行建模,分析了案例问题域的阶梯层次属性,设计了案例特征属性多维相似度匹配算法及对应的相似度计算公式;结合指标贡献率和核密度估计改进了序关系分析法,并计算最终案例属性权重值,提高了案例匹配的精确度,实现了扰动案例与历史案例的快速高效匹配,提供了应对车间扰动的具体解决方案。通过某模具智能制造车间扰动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间扰动 离散车间 案例推理 序关系分析法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潜力预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凡 李逸云 +1 位作者 李泽文 毛莺池 《水利经济》 2018年第6期41-47,共7页
系统整理并分析了不同领域节水潜力预测方法的分类、原理、适用范围及研究现状,帮助从业人员针对实际问题快速选择模型。分析认为,基于公式模型的节水潜力预测方法收集数据较少,操作简捷,使用范围较广,但精确性不高;基于机器学习的节水... 系统整理并分析了不同领域节水潜力预测方法的分类、原理、适用范围及研究现状,帮助从业人员针对实际问题快速选择模型。分析认为,基于公式模型的节水潜力预测方法收集数据较少,操作简捷,使用范围较广,但精确性不高;基于机器学习的节水潜力预测方法虽然收集的数据种类和数量较多,但构造出的预测模型使用范围广,精度高。针对节水潜力预测的现存问题,总结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未来节水潜力预测的研究应根据不同产业和地域特点,引入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节水潜力预测;同时加快完善基于互联网的节水潜力预测应用,实现集成数据收集、处理、预测、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节水社会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潜力预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大数据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航道网络优化研究
9
作者 王伟 刘弘昱 +2 位作者 胡海宇 蒋磊 黄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0,90,共8页
针对内河水运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考虑货主和航运企业与航道网络规划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一个航道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航道网络优化方案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下层模型采用用户均衡的航道网络配... 针对内河水运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考虑货主和航运企业与航道网络规划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一个航道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航道网络优化方案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下层模型采用用户均衡的航道网络配流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选择3个评价指标对优化方案结果与原规划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该航道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所得山东省航道网络优化方案比原方案更优越,提升了区域航道网络的运行效率,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网络优化 网络配流 内河水运 双层规划模型 遗传算法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与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柳堤 江少群 王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TiO_2纳米管阵列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电子迁移率高等优点,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解水制氢、气敏元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对TiO_2纳米管阵列的常见制备方法及其制... TiO_2纳米管阵列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电子迁移率高等优点,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解水制氢、气敏元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对TiO_2纳米管阵列的常见制备方法及其制备原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同时,TiO_2由于是宽禁带半导体,其光吸收波长主要集中在紫外光区,光响应范围窄导致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较低。降低TiO_2的禁带宽度、抑制光生载流子-空穴的复合,成为提高TiO_2纳米管阵列的光催化效率及太阳能利用率的改性研究重点。着重阐述了国内外通过掺杂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沉积贵金属、复合半导体等方法来引入杂质或缺陷,使其光生载流子-空穴的复合减缓,或使其吸收光谱红移,从而达到提高光催化效果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TiO_2纳米管阵列在制备、改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阵列 掺杂 沉积 改性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植入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萍 江少群 王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1-638,共8页
钛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骨植入生物医药领域。随着植入物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力学性能优异的高强模比新型医用钛合金逐渐被开发,同时,由于钛合金存在表面细胞粘附性差等骨整合问题,通过表面改性... 钛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骨植入生物医药领域。随着植入物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力学性能优异的高强模比新型医用钛合金逐渐被开发,同时,由于钛合金存在表面细胞粘附性差等骨整合问题,通过表面改性来提升钛合金生物相容性成为医用钛合金的研究焦点。概述了骨植入医用钛合金的发展历程和常用的表面改性涂层技术,侧重介绍了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壳聚糖涂层以及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的TiO 2纳米管阵列涂层。总结了涂层结构、晶型、离子掺杂等对钛合金表面润湿性、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规律。指出在新型低弹性模量钛合金上,通过制备表面改性涂层和多种表面改性方法结合,提高植入物的骨整合能力以及实现功能化是未来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表面改性 生物相容性 阳极氧化 TiO 2纳米管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蛭石改性的聚苯乙烯树脂和活性炭对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明 苑帅 +3 位作者 陈靓 许明 许晓晓 祝建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0,共6页
通过研究自制的蛭石改性聚苯乙烯树脂,对比颗粒活性炭在反应时间、材料投加量和pH的影响下对水中甲醛,苯酚和三氯乙醛的去除效果,得出了两种材料的最佳反应条件。颗粒活性炭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min,最佳投加量1g/L,当溶液pH=5时... 通过研究自制的蛭石改性聚苯乙烯树脂,对比颗粒活性炭在反应时间、材料投加量和pH的影响下对水中甲醛,苯酚和三氯乙醛的去除效果,得出了两种材料的最佳反应条件。颗粒活性炭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min,最佳投加量1g/L,当溶液pH=5时,对10mg/L苯酚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为28.9%,而当pH=11时,对3mg/L甲醛和2mg/L三氯乙醛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23.8%和86.5%;蛭石改性聚苯乙烯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min,最佳投加量1g/L,最佳反应pH=11,对3mg/L甲醛、10mg/L苯酚和2mg/L三氯乙醛的去除率分别为5.2%、22.2%和97.8%。并对两种材料去除水中混合有机物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颗粒活性炭 聚苯乙烯树脂 蛭石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纳米管阵列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杨 王刚 江少群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6-314,共9页
TiO2纳米管阵列因具有比表面积大、电子传输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以及拥有优势明显的光生阴极保护作用,可以为金属基体提供有效的腐蚀防护,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探索TiO2纳米管阵列在金属防腐蚀方面的应用,就其对不... TiO2纳米管阵列因具有比表面积大、电子传输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以及拥有优势明显的光生阴极保护作用,可以为金属基体提供有效的腐蚀防护,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探索TiO2纳米管阵列在金属防腐蚀方面的应用,就其对不锈钢和碳钢的保护作用以及改性方式对TiO2纳米管阵列的光生阴极保护的延时效果进行了总结,并比较分析了TiO2纳米管阵列对两类钢保护效果的差异,指出了纳米管阵列对碳钢的保护效果不及对不锈钢的保护,其不佳的主要原因是阵列与碳钢基体间的结合强度较低且受界面层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同时,由于TiO2属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比较低且当TiO2受到光激发后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存在时间较短,需要利用不同改性方法来提高光生阴极保护效果,因此对其金属离子掺杂、非金属掺杂、半导体复合、贵金属沉积以及石墨烯复合五种主要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着重阐述,对影响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的改性机理也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以期为TiO2纳米管阵列获得优良的阴极保护作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阵列 不锈钢 碳钢 改性 光生阴极保护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计算的泵闸站数据处理任务分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旭杰 臧振楠 +2 位作者 孙颖 刘春燕 黄凤辰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41,共9页
传统泵闸站系统采用的“端-主站”信息传输及处理体系容易导致网络堵塞以及时延的增加,而边缘计算可将泵闸站中大量实时的数据处理任务在终端或边缘端进行处理。分析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泵闸站数据处理任务分发机制,将其建模为混合整数非... 传统泵闸站系统采用的“端-主站”信息传输及处理体系容易导致网络堵塞以及时延的增加,而边缘计算可将泵闸站中大量实时的数据处理任务在终端或边缘端进行处理。分析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泵闸站数据处理任务分发机制,将其建模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为求解该问题,首先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得到给定任务分发决策下的最佳计算资源分配,然后利用樽海鞘群算法(Salp Swarm Algorithm,SSA)得到优化计算资源下的任务分发决策,通过不断迭代寻找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所提算法能有效减少任务处理总时延,提高泵闸站整体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闸站数据处理 边缘计算 任务分发 樽海鞘群算法(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机会窗口理论的盐城湿地互花米草前缘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锋 代建成 +3 位作者 陈治澎 周光淮 周曾 张义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分析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保护区互花米草前缘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花米草繁殖方式和遥感反演最小无干扰时间的改进机会窗口模型,在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平均绝对误差对模型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花米草前缘的演变规律及其... 为分析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保护区互花米草前缘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花米草繁殖方式和遥感反演最小无干扰时间的改进机会窗口模型,在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平均绝对误差对模型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花米草前缘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8—2010年,互花米草前缘全面向海推进;2010—2020年,前缘自北向南呈现淤-蚀-淤-蚀-淤的W形态变化趋势;2020—2021年,前缘北部持续侵蚀后退,中部相对稳定,南部大面积向海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机会窗口 时空变化 遥感 盐城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叶片上涡流发生器参数化模型应用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明 赵振宙 +3 位作者 孟令玉 冯俊鑫 江瑞芳 玛尔瓦提·黑扎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6-242,共7页
为提高涡流发生器(VG)参数化模型计算精度,对参数化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参数化模型在计算域作为源项而添加的位置和涡核半径取值方法。然后,采用考虑VG叶片间影响的最大涡环量算法,基于DU91-W2-250叶段,从不同VG间距、VG... 为提高涡流发生器(VG)参数化模型计算精度,对参数化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参数化模型在计算域作为源项而添加的位置和涡核半径取值方法。然后,采用考虑VG叶片间影响的最大涡环量算法,基于DU91-W2-250叶段,从不同VG间距、VG入流角、翼型攻角来比对参数化模型和实体模型的计算结果,来验证应用上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参数化模型、实体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两种模拟方法精度较高;此外,在不同工况下,两种模型得到的速度矢量和边界层速度型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参数化模拟方法有效,且在风力机叶片上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力机 涡流发生器 参数化建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随涡对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17
作者 陈明 赵振宙 +2 位作者 孟令玉 冯俊鑫 江瑞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6-202,共7页
以PhaseⅥ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以r/R=30%、63%和95%处叶素为参考,建立与7、9、15 m/s试验风速下该风力机叶片附着涡环量沿展向分布相同的叶片模型,分析尾随涡对风力机当地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带转捩效应的SST k-ω湍流模型,... 以PhaseⅥ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以r/R=30%、63%和95%处叶素为参考,建立与7、9、15 m/s试验风速下该风力机叶片附着涡环量沿展向分布相同的叶片模型,分析尾随涡对风力机当地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带转捩效应的SST k-ω湍流模型,对所建立的叶片模型和二维S809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转叶片尾随涡对分离现象产生抑制作用且随攻角的增大减弱;尾随涡的影响表现出多重效应,除了减小当地翼型的攻角,还降低其吸力面负压系数和压力面正压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涡脱落 计算流体动力学 叶片 尾随涡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加筋板本征动力特性的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冬 马梓铜 +1 位作者 罗锋 陈梦柯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尺度板架结构本征动力特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并探讨正交加筋板中梁、板构件及其耦合结构本征动力特性的尺度效应。[方法]以不同尺度的梁、平板和正交加筋板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不同尺度梁、平板和...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尺度板架结构本征动力特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并探讨正交加筋板中梁、板构件及其耦合结构本征动力特性的尺度效应。[方法]以不同尺度的梁、平板和正交加筋板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不同尺度梁、平板和正交加筋板模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对比自由边界和简支边界下单位尺度模型固有频率和振型随尺度变化规律的异同,探讨边界条件对尺度效应的影响;通过对比耦合结构与梁和平板模型固有频率和振型随尺度变化规律的异同,探究梁、板构件动力耦合对正交加筋板本征动力特性尺度效应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自由边界条件下单位尺度内模型固有频率随尺度的变化规律虽然不再遵循“固有频率与尺度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但大体上与之相近。[结论]梁、板构件动力耦合会导致单位尺度内正交加筋板模型特定阶数固有频率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发生由急剧减小到逐渐增大的转变,还会引起特定尺度和特定阶数模态的错位分布和形态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动力特性 正交加筋板 有限元分析 尺度效应 动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分布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锋 代建成 +3 位作者 陈治澎 周光淮 曾靖伟 张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13.2 hm^(2)增长至16528.14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主要得益于互花米草的保滩促淤能力;互花米草和芦苇通过占领大量碱蓬滩、茅草滩和光滩,面积分别增加了4968.62 hm^(2)和8806.95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67%和6.88%;受生态位竞争等自然因素和水产养殖基地等人工干扰的叠加影响,碱蓬和茅草面积分别减少了3494.25 hm^(2)和4867.38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4%和-8.11%,适宜生境破碎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植被 物侯分析 时空变化 动态监测 遥感 盐城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机时风力机塔筒与叶片的涡激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丁丁 赵振宙 +3 位作者 刘岩 刘惠文 马远卓 罗乔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3,共8页
大型化风力机存在塔筒与叶片的脱落涡相互诱导的现象,极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为探究两者涡激互扰特性,该文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距离地面65、70、75和80 m高度的塔筒与叶片共存的二维截面,开展6、8、10、12与14 m/s... 大型化风力机存在塔筒与叶片的脱落涡相互诱导的现象,极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为探究两者涡激互扰特性,该文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距离地面65、70、75和80 m高度的塔筒与叶片共存的二维截面,开展6、8、10、12与14 m/s风况下数值模拟,并与单塔筒工况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与塔筒的尾涡存在严重相互诱导干涉;与单塔筒绕流工况相比,塔筒特定点压力值增长了1.5倍,升力系数出现多个响应幅值且其最大约为单塔筒的6倍;塔筒与叶片尾涡出现相互合并且脱落频率一致,涡激作用增强;塔筒-叶片工况下的涡脱频率较单塔筒降低,更易与风力机低阶固有频率出现交叉,风力机极可能出现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涡脱落 计算流体力学 涡激振动 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