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I-RADS v2018及MRI特征对肝细胞癌CK19表达的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鲁梦恬 瞿琦 +5 位作者 徐磊 张继云 刘茂童 姜吉锋 张涛 张学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3,121,共8页
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018,LI-RADS v2018)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表达的术前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 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018,LI-RADS v2018)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表达的术前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术前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包括CK19阳性组59例,CK19阴性组161例。将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计算患者的列线图得分并进行高低风险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亚组患者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晕状强化(OR=3.432,P=0.045)、环形动脉期高强化(OR=32.073,P=0.017)、靶样扩散受限(OR=12.941,P=0.006)、不光滑肿瘤边缘(OR=4.590,P=0.014)及肝胆期肿瘤-肝实质相对增强比(the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RER)(OR=0.014,P=0.023)是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4(95%CI:0.823~0.930)、0.748(95%CI:0.625~0.846),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较好。CK19阳性与阴性组的总体无复发生存率、高与低风险组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晕状强化、环形动脉期高强化、靶样扩散受限结合不光滑肿瘤边缘、肝胆期增强定量参数可对HCC的CK19表达进行术前风险预测,并有助于评估HCC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细胞角蛋白19 预测模型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特征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肝细胞癌 被引量:2
2
作者 鲁梦恬 张学琴 +5 位作者 张涛 瞿琦 闫祖仪 顾春燕 徐磊 姜吉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4-879,共6页
目的观察MRI特征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经病理证实HCC患者,包括90例增殖型HCC、151例非增殖型HCC;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组间临床及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估的MRI... 目的观察MRI特征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经病理证实HCC患者,包括90例增殖型HCC、151例非增殖型HCC;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组间临床及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估的MRI表现,筛选增殖型HCC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其权重赋分并构建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根据评分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增殖风险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早期RFS率。结果MRI显示肿瘤晕状强化、动脉期环形高强化、瘤内血管、大量病灶实质低强化及边缘不规则均为增殖型HCC的独立预测因素(OR=3.287、2.362、4.542、2.997、2.379,P均<0.05),分别赋分7、5、9、7、5分,总分0~33分;以之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HCC的AUC为0.818。以9分为最佳截断值进行判断,高、低增殖风险分别为97例及144例。组间、亚组间RFS率及早期R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特征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增殖型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一项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珠 郁义星 +5 位作者 陆健 许大波 张涛 方伟 陆心雨 顾文豪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3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3年间在三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钆塞酸二钠(Gd-EO...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3年间在三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图像,以及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有无乙肝7项临床信息。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胆期图像中勾画瘤内及瘤周5 mm、10 mm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中,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联合瘤周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共10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以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优势比(odds ratio,OR):1.4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2~1.733]及AFP(OR:1.645,95%CI:0.665~4.071)是基于训练集的MVI独立临床预测因子。验证集中,临床模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值分别为0.728、0.764~0.820、0.791~0.795、0.804~0.828和0.747,瘤内+瘤周5 mm模型、瘤内+瘤周10 m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28(95%CI:0.728~0.929)、0.804(95%CI:0.696~0.913)。各模型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与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8),其余模型间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HCC MVI,其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对HCC MVI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微血管侵犯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CT诊断 被引量:6
4
作者 缪小芬 陆健 +2 位作者 石甜甜 张学琴 朱纪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讨CT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CT检查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腹股沟斜疝9例,C... 目的探讨CT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CT检查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腹股沟斜疝9例,CT表现为疝囊内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走行,行经腹股沟管内;直疝1例,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Hesselback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疝囊不进入阴囊;股疝3例,CT表现为股疝疝囊位于股三角区、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闭孔疝4例,CT表现为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的肠管影和腹部肠管相连。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闭孔 肠梗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在肝脏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黎美玲 陆健 曹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2,共4页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一种基于对比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MR成像方法,可用于观察、分析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肝脏接受双重血供,又受到周围器官运动的影响,因此将DCE-MRI用于肝脏面临更多挑战。但随着技术成熟与研究深入,肝脏DCE-MRI...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一种基于对比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MR成像方法,可用于观察、分析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肝脏接受双重血供,又受到周围器官运动的影响,因此将DCE-MRI用于肝脏面临更多挑战。但随着技术成熟与研究深入,肝脏DCE-MRI应用研究逐渐开展,主要包括抗血管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疗效反应监测与预后评估、肿瘤诊断与分级、肝纤维化诊断与分级、肝功能评估等。本文对DCE-MRI在肝脏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6
作者 缪小芬 周建军 +2 位作者 陆健 孙春锋 石甜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脾动脉盗血综合征3例以及肝段缺血或梗死3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MSCTA表现明确,MSCTA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可发现因血管源性并发症而引起的继发改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源性并发症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评估全肝及各肝段肝功能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继云 陆健 +2 位作者 张学琴 张涛 姜吉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9-883,共5页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评估肝功能正常者及肝功能受损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方法将9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者分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A级组;n=48)、B级(Child-Pugh B级组;n=40)、C级(Child-Pugh C级组;n=11)...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评估肝功能正常者及肝功能受损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方法将9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者分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A级组;n=48)、B级(Child-Pugh B级组;n=40)、C级(Child-Pugh C级组;n=11),以21例无慢性肝病肝功能正常者为肝功能正常组(n=21)。行Gd-EOB-DTPA增强MRI,于注射对比剂后3min、10min、20min图像计算全肝及各肝段相对强化程度(RE),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组间、各肝段间(S1~S8)肝脏RE的差异。结果增强后3min、10min、20min,Child-Pugh A级、B级、C级组与肝功能正常组间全肝RE和各肝段RE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后3 min、10 min、20 min,肝功能正常组及Child-Pugh A级组各肝段间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ild-Pugh B级组增强后10min、20min和Child-Pugh C级组增强后20min各肝段间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可准确评估全肝及各肝段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钆塞酸二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外肝样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爱娜 陆健 +5 位作者 曾蒙苏 周国锋 张学琴 张涛 顾红梅 冯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9例胃外肝样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外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搜集9例经病理确诊为胃外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肝炎病史、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免疫组化AFP、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强化... 目的:总结分析9例胃外肝样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外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搜集9例经病理确诊为胃外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肝炎病史、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免疫组化AFP、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程度及方式、淋巴结转移、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等情况,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发病年龄32~69岁,平均(56.2±14.1)岁,均无肝炎病史。7例治疗前血清AFP升高,免疫组化AFP 7例阳性表达。发病部位分别为肺3例、胆囊2例、胰腺1例、小肠1例、结肠1例、腹腔1例。除1例小肠肝样腺癌表现为肠壁增厚外,其余8例均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9例胃外肝样腺癌均呈不均匀强化,5例行CT多期增强扫描者表现为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4例延迟强化、1例强化轻度减弱;2例未行CT多期增强扫描者表现为中度强化;2例行MRI检查者表现为中度延迟强化。3例肺肝样腺癌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1例小肠及1例结肠肝样腺癌有肠旁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1例腹腔肝样腺癌有腹腔及肠系膜转移。8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化疗治疗。结论:胃外肝样腺癌罕见,中老年男性好发,临床上血清AFP升高为其特点,增强扫描常呈不均匀强化的肿块,动脉期中度强化及延迟强化有一定特征性,常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样腺癌 甲胎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