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患者引流管固定带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杨秋 曹雪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7-620,共4页
目的自行设计引流管固定带,应用于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患者,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6例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PTCD导... 目的自行设计引流管固定带,应用于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患者,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6例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PTCD导管在思乐扣外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PTCD引流管固定带作二次固定,对照组采用3M胶布作二次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导管脱出率、引流不畅率、二次固定装置周围皮炎发生率、日均二次固定费用、护理时长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脱出率、引流不畅率、皮炎发生率、二次固定装置日均费用及护理时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术后使用引流管固定带作二次固定,能降低导管脱出、引流不畅和固定处皮炎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减少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管固定带 梗阻性黄疸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临床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