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孕妇抗病毒治疗停药后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俞冲 顾玉玲 +1 位作者 顾桂芳 顾尔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121-312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孕妇母婴抗病毒阻断后,停用抗病毒药物导致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93例,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产后0~3个月停...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孕妇母婴抗病毒阻断后,停用抗病毒药物导致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93例,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产后0~3个月停用抗病毒药物,分别于抗病毒治疗前、停用抗病毒药物后0、1、3及6个月随访肝功能、HBV⁃M及HBV⁃DNA滴度,了解停用抗病毒药物后肝炎活动情况及评估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停用抗病毒药物后6个月内33例(35.48%)患者出现肝炎活动,根据6个月时肝功能状况,将观察对象分为肝炎活动组和无肝炎活动组。组间比较发现既往抗病毒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次妊娠、抗病毒孕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产后2⁃3个月停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时间及停用抗病毒药物时HBeAg滴度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停用抗病毒药物时HBeAg滴度水平与肝炎活动独立相关,其OR=3.253,P=0.025,95%CI:1.225~8.163),ROC曲线下面积为0.733,其最大约登指数为0.561,最佳临界值258 S/CO,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3%和83.33%(P<0.001,95%CI:0.632~0.820)。结论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可于妊娠中晚期选用替诺福韦抗病毒阻断,动态监测HBeAg滴度可为抗病毒药物的停用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妊娠 抗病毒 HBeAg滴度 肝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联合索拉菲尼治疗肝癌伴门脉癌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丁丁 付守忠 +7 位作者 戴锋 丁苇 薛红 王斌 王晓维 殷梦杰 沈建东 张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索拉非尼联合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链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予TACE序贯索拉...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索拉非尼联合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链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予TACE序贯索拉非尼联合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链治疗,对照组予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链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PIVKA-Ⅱ)、甲胎蛋白(AFP)水平、近期疗效、36个月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PIVKA-II、AFP水平均低于各自治疗前的水平,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11个月,观察组的生存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序贯索拉非尼联合门静脉支架及碘125粒子链治疗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碘125粒子 门静脉支架 肝动脉栓塞化疗 索拉菲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水平与HBV感染者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俞冲 顾玉玲 +1 位作者 李民 顾尔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61-246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患者不同阶段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差异,及其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HBV感染者86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n=2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患者不同阶段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差异,及其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HBV感染者86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n=2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n=31)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n=30)。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同时采用FibroTouch进行肝脏硬度检测(LSM)。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AngⅡ、Ang(1-7)水平与LSM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血浆AngⅡ、Ang(1-7)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ngⅡ、Ang(1-7)水平、LSM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肝硬化进展,A、B、C 3组患者病程逐渐延长[(5.2±1.3)年vs(7.8±1.6)年vs(10.1±1.5)年,F=4.266,P=0.002],抗病毒治疗比率逐渐下降[76.00%vs 64.52%vs 53.33%,χ^2=5.544,P=0.001],AngⅡ[(51.01±8.68)pg/ml vs(74.38±10.05)pg/ml vs(102.78±13.22)pg/ml,F=520.26,P<0.001]、AngⅡ/Ang(1-7)[(1.06±0.41)vs(2.32±0.23)vs(5.82±1.24),F=18.860,P<0.001]及FibroTouch LSM值[(6.85±1.26)kPa、(18.25±3.22)kPa、(26.84±7.57)kPa,F=93.260,P<0.001]逐渐升高,而Ang(1-7)[(45.93±10.24)pg/ml vs(31.52±9.62)pg/ml vs(16.55±9.48)pg/ml,F=209.860,P<0.001]则逐渐下降;随着FibroTouch LSM值的升高,AngⅡ、AngⅡ/Ang(1-7)同步升高,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813,P值均<0.01),而Ang(1-7)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7,P<0.01);随肝硬化进展,AngⅡ、AngⅡ/Ang(1-7)及FibroTouch LSM值逐渐升高,三者与肝硬化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0.886和0.712,P值均<0.01),而Ang(1-7)与肝硬化进展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3,P<0.01);AngⅡ/Ang(1-7)、FibroTouch LSM值对HBV感染者出现肝硬化有预警效能(比值比分别为1.884、2.015,P值均<0.01)。结论对于HBV感染者,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AngⅡ、AngⅡ/Ang(1-7)水平逐渐升高,而Ang(1-7)则逐渐下降,动态监测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可为肝硬化的实时评估及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血管紧张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