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
1
作者 石艾秀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3,共3页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部及双上肢散在分布红斑、丘疹及斑丘疹,部分中央溃疡及结痂;双侧手背见数片紫红斑块,表面见白色网状纹;右手掌心、左手大鱼际见胼胝样黄色斑块,呈衣领样外观。诊断: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治疗:PD-1继续治疗,对症处理后皮损明显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皮肤不良反应 银屑病样皮损 扁平苔藓样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丽 王苏容 +1 位作者 王新 傅琳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1-64,共4页
目的调查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认知、态度、行为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落实患者皮肤护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信行问卷,对283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 目的调查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认知、态度、行为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落实患者皮肤护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信行问卷,对283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识维度得分为(10.20±3.22)分,得分率为72.86%;态度维度得分为(24.14±4.14)分,得分率为80.47%;行为维度得分为(17.63±5.36)分,得分率为70.5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患者的认知、态度或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信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认知和行为水平需要提高。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年龄、学历、病程对患者皮肤保湿护理知识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形成正确的皮肤保湿护理行为,以缓解银屑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皮肤瘙痒 皮肤护理 保湿护理 知信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部皮肤肿瘤263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安齐 张丽丽 +3 位作者 任旭琦 丁琦 杨圣菊 曹双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58-1760,共3页
目的:了解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住院治疗的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理分型特点;比较良恶性皮肤肿瘤的性别、年龄及病变... 目的:了解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住院治疗的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理分型特点;比较良恶性皮肤肿瘤的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分布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肿瘤201例(76.43%),癌前病变27例(10.27%),良性肿瘤35例(13.31%)。恶性肿瘤中非黑色素瘤性恶性皮肤肿瘤199例,主要为鳞状细胞癌131例、基底细胞癌56例,年龄≥60岁者233例,男女比例为1∶1.3。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均主要位于面颊区、额颞区及鼻及鼻旁区;良性肿瘤主要为头皮部、额颞区。良恶性肿瘤患者性别、年龄段及主要发病部位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头面部皮肤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应及早干预年龄≥60岁且肿瘤分布于面颊区等易晒部位的女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皮肤肿瘤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激酶M2通过活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影响皮肤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念念 缪旭 +3 位作者 施健 张冬梅 张俐 陈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52-660,共9页
目的:检测丙酮酸激酶(PK)M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CSCC A431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CSCC患者肿瘤组织和10例行皮... 目的:检测丙酮酸激酶(PK)M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CSCC A431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CSCC患者肿瘤组织和10例行皮肤美容手术患者术中修整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通过免疫组化SP法比较PKM2和p-STAT3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SCC中PKM2和p-STAT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采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靶向敲低PKM2基因的CSCC A431细胞模型,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验证敲低模型的构建效果。通过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探讨PKM2对A43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p-STAT3(Tyr705)、N-cadherin、Vimentin和Slug蛋白的表达。结果:PKM2和p-STAT3在CSCC中均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KM2和p-STAT3在CSCC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在A431细胞中敲低PKM2基因后,p-STAT3(Tyr705)、N-cadherin和Slug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AT3和Vimentin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KM2和p-STAT3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CSCC的发生及发展,且PKM2可能通过活化STAT3促进CSCC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激酶M2 皮肤鳞状细胞癌 上皮间质转化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
5
作者 刘光玮 曹逸新 +1 位作者 王建力 陈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组胺处理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细胞活力(CCK一8)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胺处理A431细胞的活性,筛选用于本研究的有效组胺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增殖周期细胞百分比与细胞增... 目的:探讨组胺处理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细胞活力(CCK一8)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胺处理A431细胞的活性,筛选用于本研究的有效组胺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增殖周期细胞百分比与细胞增殖指数;划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潜能。结果: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组胺处理A431细胞在48h出现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组胺10~4mol/L组在48h和72h处理癌细胞活力比其他浓度组更显著(均P〈0.01)。组胺10—4mol/L组处理后细胞在G1期比率显著增加,在S期比率明显降低(均P〈0.05),并抑制A43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均P〈0.05)。结论:组胺能有效抑制A4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黏附的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A431细胞株 皮肤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化脓性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男性乳腺癌
6
作者 许兵 陈海生 吴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51-752,共2页
1病例摘要患者男,66岁。因左侧胸壁皮肤肿痛伴溃疡1年余,于2018年10月25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左侧胸壁乳房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后皮肤表面逐渐出现溃疡,在当地医院门诊予头孢丙烯口服(具体不详),锡类散和有机... 1病例摘要患者男,66岁。因左侧胸壁皮肤肿痛伴溃疡1年余,于2018年10月25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左侧胸壁乳房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后皮肤表面逐渐出现溃疡,在当地医院门诊予头孢丙烯口服(具体不详),锡类散和有机硅季胺盐(洁悠神)等外用,效果不佳,溃疡迁延不愈。皮肤科门诊考虑乳腺肿瘤可能,收住心胸外科手术治疗。既往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无结核病史,无外伤手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疱样血管球瘤1例
7
作者 高启发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9-431,共3页
患者男,48岁。因右大腿皮损伴触痛7余年,于2022年6月7日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皮肤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大腿出现约芝麻大红色丘疹,无痒痛,未予诊治。5年前患者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右大腿原红色丘疹刺痛,4年... 患者男,48岁。因右大腿皮损伴触痛7余年,于2022年6月7日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皮肤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大腿出现约芝麻大红色丘疹,无痒痛,未予诊治。5年前患者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右大腿原红色丘疹刺痛,4年前皮损增至绿豆大,自行用刀片从中间切开时,流血不止,逐自行包扎止血,愈合后自觉无痛,但手或其他物体接触后,顿感针刺样疼痛,皮损逐渐增大,无其他不适。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外侧上1/3处可见一直径约1 cm蓝红色结节,触之较硬,表面少许鳞屑,未见渗液(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水疱样 少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扩张器埋植联合浅层放疗治疗64例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的护理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丽 江美娟 +2 位作者 顾黎雄 陈晓栋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3-815,共3页
目的:总结采用小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联合浅层放疗治疗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扩张器进行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64例患者共70个扩张器均顺利完成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扩张... 目的:总结采用小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联合浅层放疗治疗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扩张器进行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64例患者共70个扩张器均顺利完成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扩张皮瓣血液循环不良6例、扩张器注水壶机械性回缩4例、扩张器外露2个及扩张皮瓣表面张力性水疱1例。随访6~48个月,7例复发,余57例患者主诉瘙痒、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手术的不同阶段做好相应的护理,如心理护理、手术区皮肤准备、扩张皮肤的观察处理及二期手术后移植皮瓣的观察等,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器 瘢痕疙瘩 胸部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硬皮病成纤维细胞Smad3及Smad7 mRNA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施健 曹双林 +1 位作者 花卉 张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来自硬皮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受体活化的Smad3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4例硬皮病患者(患者组)及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来自硬皮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受体活化的Smad3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4例硬皮病患者(患者组)及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硬皮病患者组成纤维细胞及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中Smad3和Smad7 mRNA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体外培养的硬皮病患者组成纤维细胞的Smad3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P<0.05)。结论:Smad3在硬皮病中的上调,提示Smad3在硬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与TGF-β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硬皮病的纤维化过程。而Smad7在硬皮病中的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成纤维细胞 SMAD3 SMAD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抑制剂托法替尼治疗斑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琦 孙蔚凌 范卫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9-392,共4页
斑秃(AA)是一种由毛囊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A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托法替尼是一种作用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JAK抑制剂,具有抗炎作用,能... 斑秃(AA)是一种由毛囊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A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托法替尼是一种作用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JAK抑制剂,具有抗炎作用,能促进毛囊干细胞活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2年批准托法替尼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国外也有不少应用托法替尼治疗中、重度AA的报道。该文就JAK/STAT通路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托法替尼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JAK/STAT信号通路 托法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及其受体m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鞠少卿 张冬雷 +3 位作者 倪红兵 陈晓栋 孔宪涛 仲人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法测定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LyS)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方法,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表达的检测价值。方法:在BLyS及其受体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荧光探针,用... 目的: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法测定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LyS)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方法,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表达的检测价值。方法:在BLyS及其受体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荧光探针,用反转录(RT)-PCR扩增目的片段实时检测产物的荧光强度,用所建立的RFQ-PCR方法检测23例SLE患者、23名正常人外周血BLyS及其受体mRNA表达。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成熟抗原(BCMA)、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和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活动期患者的表达高于缓解期(P<0.01),抗ds-DNA抗体阳性和尿蛋白阳性的SLE患者BCMA、TACI和BAFF-RmRNA的表达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RFQ-PCR检测BLyS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SLE患者BLyS、TACI和BAFF-RmRNA表达含量升高,提示BLyS、TACI和BAFF-R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B细胞激活因子 受体 基因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皮病皮损中热休克蛋白4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花卉 曹双林 施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4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Ⅰ型胶原(COL-1)在硬皮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三者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硬皮病组(21例)、晚期硬皮病组(21例)及正...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4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Ⅰ型胶原(COL-1)在硬皮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三者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硬皮病组(21例)、晚期硬皮病组(21例)及正常对照组(10例)皮肤石蜡包埋组织中HSP47、b FGF及COL-1的原位表达情况。结果:HSP47、b FGF及COL-1均弥漫表达于正常皮肤和硬皮病皮损的细胞质中。HSP47在早期硬皮病组和晚期硬皮病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三者分别在早、晚期硬皮病组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皮病皮损中HSP47与COL-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9,P=0.000);b FGF与COL-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9,P=0.000);HSP47与b FGF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493,P=0.000)。结论:HSP47、b FGF及COL-1在早、晚期硬皮病皮损中表达均明显上调,HSP47、b FGF及COL-1可能参与硬皮病的病理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热休克蛋白4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Ⅰ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一步酶消化法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琦 周蓝波 +3 位作者 刘静静 徐宇轩 孙蔚凌 范卫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通过改良一步酶消化法,快速便捷地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方法:采用一步酶消化法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并鉴定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结果:通过镜下观察,发现一步酶消化法与改良二步酶消化法获得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的有效率相当;... 目的:通过改良一步酶消化法,快速便捷地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方法:采用一步酶消化法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并鉴定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结果:通过镜下观察,发现一步酶消化法与改良二步酶消化法获得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的有效率相当;相比传统方法,耗时更少,操作更便捷。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冻存复苏效果佳。结论:一步酶消化法可有效及高效地培养人头部毛乳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酶消化法 人毛乳头细胞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Merkel细胞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文艳 陈晓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69-772,共4页
报告1例肝移植术后Merkel细胞癌。患者女,64岁。因左颧部皮损4个月,增大2个月就诊。患者自诉肝硬化病史4年,3年前行肝脏移植手术。其母有肝硬化病史。皮肤科检查:左侧颧部一3.0 cm×2.5 cm紫红色圆顶状结节,基底浸润,触之较韧,表面... 报告1例肝移植术后Merkel细胞癌。患者女,64岁。因左颧部皮损4个月,增大2个月就诊。患者自诉肝硬化病史4年,3年前行肝脏移植手术。其母有肝硬化病史。皮肤科检查:左侧颧部一3.0 cm×2.5 cm紫红色圆顶状结节,基底浸润,触之较韧,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及横纹肌束间团块状基底样小细胞增生,增生细胞核深染,胞质稀少。免疫组化检查:嗜铬素(Cg)A、突触素(Syn)、细胞角蛋白(CK)20、CK18及广谱角蛋白(CKpan)均(+),增殖核抗原(Ki-67)40%+;CK7、melan-A、高分子角蛋白(CKH)及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均(-)。诊断:Merkel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MERKEL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任山 钱雷 +1 位作者 曹双林 于建秀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05-709,共5页
目的:检测自发性荨麻疹(SU)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9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6例SU患者,将其分为急性自发性荨麻疹(ASU)组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组,各28例;同时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8例作为对... 目的:检测自发性荨麻疹(SU)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9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6例SU患者,将其分为急性自发性荨麻疹(ASU)组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组,各28例;同时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转录因子PU.1 mRNA水平,Luminex200液相芯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9、IL-17A、IL-33、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结果:与对照组和CSU组相比,ASU组患者Th9细胞比例、PU.1 mRNA、IL-9及IL-4水平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U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U患者Th9细胞比例与PBMCs PU.1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ASU组和CSU组外周血细胞因子TGF-β1浓度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SU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比例与IL-9(r=0.42,P<0.05)和IL-4(r=0.60,P<0.05)均呈正相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Th9细胞在ASU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通过调控Th9细胞可能是治疗ASU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自发性 TH9细胞 白细胞介素-9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玲 陈晓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7-370,共4页
鲜红斑痣是一种存在于真皮层的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好发于面部及颈部等暴露部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逐渐加深,甚至出现结节。随着激光医学的进步,鲜红斑痣的治疗手段有着飞跃的进展,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又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该文对... 鲜红斑痣是一种存在于真皮层的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好发于面部及颈部等暴露部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逐渐加深,甚至出现结节。随着激光医学的进步,鲜红斑痣的治疗手段有着飞跃的进展,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又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该文对鲜红斑痣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红斑痣 激光 光动力疗法 联合疗法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艳 张豫凤 +1 位作者 陈晓栋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7-478,共2页
瘢痕疙瘩最显著的特征是成纤维细胞持续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的过度堆积,导致真皮纤维化。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由血小板以及各种炎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性痒疹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艾秀 顾黎雄 +1 位作者 沈钰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18-419,共2页
报告1例色素性痒疹。患者男,27岁。肩背部反复红斑伴瘙痒6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颈部、肩背部及上肢伸侧近端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红色斑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部分融合成网状,其间有斑状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棘... 报告1例色素性痒疹。患者男,27岁。肩背部反复红斑伴瘙痒6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颈部、肩背部及上肢伸侧近端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红色斑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部分融合成网状,其间有斑状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棘层浅部见大量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呈苔藓样浸润,散在噬色素细胞。诊断:色素性痒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性痒疹 米诺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治疗出现阿瑟氏反应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妍艳 顾黎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35-436,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阑尾炎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滴度1∶8 10 d,于2018年11月12日至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梅毒临床症状,但10 d前行阑尾炎手术术前常规...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阑尾炎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滴度1∶8 10 d,于2018年11月12日至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梅毒临床症状,但10 d前行阑尾炎手术术前常规检查时发现TPPA阳性,RPR试验滴度1∶8。既往无梅毒病史,诊断为潜伏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阿瑟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性囊性汗腺瘤1例
20
作者 陈丹丹 牛妍艳 +2 位作者 高晓 王前玉 顾黎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91-491,共1页
患者男,32岁。因头皮结节3年,于2019年11月4日来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3年前头皮出现米粒大的丘疹,无明显瘙痒或疼痛,未予诊治。后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结节,伴轻度疼痛,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 患者男,32岁。因头皮结节3年,于2019年11月4日来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3年前头皮出现米粒大的丘疹,无明显瘙痒或疼痛,未予诊治。后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结节,伴轻度疼痛,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性囊性汗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