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基于4F动态引导反思法的案例教学
1
作者 顾海燕 赵春梅 崔佰红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新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基于4F(Fact、Feel、Find、Future)动态引导反思法的案例教学效果。方法将2023年7月入职的48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按常规培训方法进行人文理论授课联合案例分析;将2024年7月入职的50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新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基于4F(Fact、Feel、Find、Future)动态引导反思法的案例教学效果。方法将2023年7月入职的48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按常规培训方法进行人文理论授课联合案例分析;将2024年7月入职的50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在常规人文理论授课基础上实施基于4F动态引导反思法的案例教学的人文关怀培训。培训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投诉情况。结果培训后,观察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及关怀理念、关怀能力、关怀知识及关怀感知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培训后第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培训结束时观察组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培训后1年内对照组发生5起护理投诉,观察组未发生护理投诉。结论对新护士开展基于4F动态引导反思法的案例教学,能提高其人文关怀品质,减少护理投诉,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4F动态引导反思法 案例教学 人文关怀品质 关怀能力 人文素养 岗前培训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宏星 卞晓云 +1 位作者 潘芳 周国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04,108,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地区住院孕妇的资料,统计妊娠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数,分析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占比例,同...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地区住院孕妇的资料,统计妊娠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数,分析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占比例,同时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年龄、孕前体重指数、胎次、不良妊娠史(自然流产或早产)、家族史、饮食、受精方式、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的相关性。结果:99 523例妊娠晚期孕妇中,肝损害3 712例(发病率为3.73%),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98例(占26.89%)。单因素分析发现单胎及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人工受精、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25、2.06、4.01、5.2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双胎及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肝损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熊德君 丁晓凌 周晓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9-365,共7页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胃癌筛查率低和早期症状轻微,多数患者在晚期才被确诊,影响预后。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胃癌的免疫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对不可切除和转移性病例效果显著,使其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胃癌筛查率低和早期症状轻微,多数患者在晚期才被确诊,影响预后。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胃癌的免疫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对不可切除和转移性病例效果显著,使其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的有效治疗方法。免疫治疗通过人为调控免疫系统生效,包括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肿瘤疫苗等。目前,免疫治疗虽然前景广阔,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就胃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治疗 过继细胞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变化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蓓蓓 谢琴 +2 位作者 徐相勤 马宇敏 刘肇修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1,166,共9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速变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FI)的影响及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内营养开始的第...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速变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FI)的影响及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内营养开始的第1、3、7天(D1、D3、D7)SMA血流参数及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研究肠内营养不耐受组和耐受组、不耐受组各亚组(轻、中、重度)病人SMA血流速参数差异;评估SMA血流参数对FI的预测价值,探索FI的风险因素,初步探究SMA血流参数与肠道屏障功能的关系。结果:D1、D3及D7耐受组病人SMA血流速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及舒张末期速度(EDV)均高于不耐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D7随着不耐受程度逐步加重,PSV逐渐下降;D1、D3、D7 EDV随着不耐受程度逐渐加重,EDV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3、D7病人PSV及EDV预测FI的AUC分别为0.752(95%CI:0.660~0.830)及0.773(95%CI:0.682~0.848)、0.774(95%CI:0.683~0.849)及0.796(95%CI:0.708~0.868)、0.743(95%CI:0.650~0.822)及0.713(95%CI:0.618~0.796);D3病人PSV、去甲肾上腺素使用、血磷水平是FI的独立预后因素;肠内营养不耐受病人PSV、EDV与二胺氧化酶均呈负相关(PSV:r=-0.857,P<0.001;EDV:r=-0.795,P<0.001);PSV与脂多糖内毒素呈正相关(r=0.377,P=0.040)。结论:超声监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变化有效预测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不耐受 超声监测 肠系膜动脉血流 影响因素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蒋伟 张健锋 +2 位作者 李山峰 姜岱山 黄中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525-2529,共5页
背景细胞黏附分子是急性重症脓毒症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明确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是否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有临床价值。目的研究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 背景细胞黏附分子是急性重症脓毒症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明确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是否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有临床价值。目的研究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84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入院后24 h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CI)评分,检测患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LAC)〕及血清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n)、内皮选择素(E-selectin)〕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炎性指标、血清细胞黏附分子与AKI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炎性指标、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出现休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肌酐(Scr)、LAC、ICAM-1、VCAM-1、E-selectin水平高于非AKI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selectin与Scr呈正相关(r=0.223,P=0.041)。CRP、PCT、LAC、ICAM-1、VCAM-1和E-selectin预测脓毒症AKI的AUC分别为0.523〔95%CI(0.421,0.687)〕、0.637〔95%CI(0.435,0.618)〕、0.609〔95%CI(0.529,0.781)〕、0.702〔95%CI(0.619,0.846)〕,0.661〔95%CI(0.503,0.794)〕、0.774〔95%CI(0.623,0.871)〕,其中,E-selectin的诊断效能最高,其预测脓毒症AKI的最佳截断值为117.2μg/L(灵敏度79.8%,特异度71.0%)。结论脓毒症AKI的患者病死率高于脓毒症患者,而E-selectin与AKI的严重程度相关,是预测脓毒症AKI的重要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细胞黏附分子 预测价值 炎性指标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D2与E-cadher i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金霞 瞿利帅 +2 位作者 陆翠华 倪温慨 倪润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目的:研究EHD2、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方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肝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HD2与E-cadherin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HD2... 目的:研究EHD2、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方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肝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HD2与E-cadherin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HD2、E-cadherin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且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组织分化程度、静脉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参数无相关性。EHD2、E-cadherin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EHD2、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EHD2 E—cadherin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鸟苷酰环化酶C基因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毛振彪 王唯一 +2 位作者 张冬雷 黄介飞 鞠少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建立人鸟苷酰环化酶C(GC-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检测的新方法,观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GC-C 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GC-C基因高保守区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RT-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实时检... 目的:建立人鸟苷酰环化酶C(GC-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检测的新方法,观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GC-C 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GC-C基因高保守区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RT-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实时检测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30例健康献血员、11例大肠良性病变和37 例大肠癌)中GC-C mRNA准确含量,并以GC-C mRNA和β2微球蛋白 mRNA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GC-C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本法检测GC-C 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1 ~109 pg/ml,样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6.87%~11.12%和8.86%~15.19%.30例健康献血员和11例大肠良性病变样本的PBMC中均未检出GC-C mRNA表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GC-C mRNA的检出率为83.8%(31/37).大肠癌患者外周血PBMC GC-C mRNA表达水平为0.88±0.06,与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GC-C mRNA RFQ-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GC-C mRNA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大肠癌Duke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均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苷酰环化酶C 结直肠肿瘤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调节5-脂氧合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深宝 周国雄 +4 位作者 张弘 黄介飞 魏群 马鹏程 鄂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在胰腺癌细胞中5-脂氧合酶(5-LOX)蛋白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5-LOX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5-LOX蛋白表达的影...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在胰腺癌细胞中5-脂氧合酶(5-LOX)蛋白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5-LOX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5-LOX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 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和凋亡。结果: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均表达5-LOX,并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TL抑制SW1990中5-LOX蛋白的表达,并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和促进细胞的凋亡,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与5-LOX蛋白的表达相关(P<0.01)。结论:TL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中5-LOX的表达,并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5-LOX代谢途径在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胰腺肿瘤 5-脂氧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华婷琰 黄介飞 +1 位作者 章建国 秦正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U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包括远端型结肠炎17例(22.67%),左半结肠炎27例(36%),广泛性/全结肠炎31例(41.33%)。结果:不同病变...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U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包括远端型结肠炎17例(22.67%),左半结肠炎27例(36%),广泛性/全结肠炎31例(41.33%)。结果:不同病变范围UC组间,患者的性别和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病变范围扩大而增加,其中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肠外表现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UC病变范围与临床严重度(r=0.418,P<0.001)和内镜下活动度(r=0.239,P=0.039)呈正相关。肠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全结肠炎组显著高于远端型结肠炎组和左半结肠炎组(P<0.05)。结论:UC病变范围与其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有关,与临床严重度和内镜下活动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范围 临床特点 内镜检查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腺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唯一 毛振彪 +2 位作者 潘正平 黄介飞 邵建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人胰腺癌组织(n=20)及正常胰腺组织(n=10)APRIL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胰腺癌组织中APRIL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人胰腺癌组织(n=20)及正常胰腺组织(n=10)APRIL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胰腺癌组织中APRIL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APRIL阳性率为90.0%(18/20),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0(0/10)。胰腺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肿瘤大小),APRIL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APRIL蛋白表达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增殖诱导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伟燕 沈雁波 黄中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51-1553,共3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两者比值,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与MAP组相比,SAP组与MSAP组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22.87±3.13)%、(34.74±3.25)%vs.(42.45±4.23)%]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0.88±0.21、1.38±0.35 vs. 1.86±0.37)均明显降低(P <0.05);与MSAP组相比,SAP组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22.87±3.13)%vs.(34.74±3.25)%]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0.88±0.21 vs.1.38±0.35)均明显降低(P <0.05)。治疗后,SAP组、MSAP组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42.87±5.13)%、(44.74±6.53)%]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2.14±0.56、2.20±0.5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结论:SAP、MSAP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经治疗病情好转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4^+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变化在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急性胰腺炎 中度急性胰腺炎 重度急性胰腺炎 CD4^+淋巴细胞 CD4^+/CD8^+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AFP GGT-Ⅱ对肝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润洲 杨磊 +3 位作者 肖明兵 李峰 陆翠华 朱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前后的血清HS-AFP、GGT-Ⅱ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患者的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 目的:探讨血清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前后的血清HS-AFP、GGT-Ⅱ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患者的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肝癌患者术前HS-AFP﹑GGT-Ⅱ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7.5%,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0%。术后发生复发转移者在HS-AFP和GGT-Ⅱ阳性组分别为90.9%和58.8%,而阴性组仅分别为20.7%和26.1%。术后HS-AFP和GGT-Ⅱ二者均为阳性的患者则均有复发转移。而术后二者均为阴性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仅为9.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HS-AFP和GGT-Ⅱ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术后血清HS-AFP﹑GGT-Ⅱ对肝癌患者手术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异质体 γ-谷氨酰转肽酶了肝细胞肝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B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管程齐 肖明兵 +3 位作者 陆翠华 倪温慨 江枫 倪润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研究羧基末端结合蛋白2(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CtB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8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新鲜冰冻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 目的:研究羧基末端结合蛋白2(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CtB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8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新鲜冰冻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组织中CtBP2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析CtBP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两法检测结果均显示CtBP2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且CtBP2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组织学分级(P=0.002)、浸润深度(P=0.032)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等参数无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CtBP2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CtBP2低表达组患者。结论:CtB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其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CtBP2 转录因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AFP在肝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贲其稳 倪润洲 +3 位作者 肖明兵 陆翠华 李立人 毛振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肝癌患者及151例良性肝病血清HS—AFP及AFP进行检测,并对10例HS—AFP阳性的良性肝病患者进行15个月随访观察。HS—AFP采用不连续缓冲系统PAGE结...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肝癌患者及151例良性肝病血清HS—AFP及AFP进行检测,并对10例HS—AFP阳性的良性肝病患者进行15个月随访观察。HS—AFP采用不连续缓冲系统PAGE结合Westernblot分离检测,AFP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105例肝癌患者HS—AFP和AFP〉200μg/L阳性率分别为60.0%和50.5%(P〉0.05),良性肝病患者HS—AFP阳性率显著低于AFP〉200μg/L的阳性率(P〈0.05)。AFP处于50~400μg/L范围的肝癌组HS—AFP阳性率为77.1%,良性肝病组阳性率为13.6%(P〈0.01),151例良性肝病中有10例HS-AFP出现阳性,其中3例于随访期间检出肝癌。11例小体积肝癌HS—AFP阳性率(45.5%)高于AFP〉200μg/L的阳性率(18.2%)。结论:HS—AF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浓度。对肝癌高危人群监测HS—AFP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血清AFP中低浓度升高的良恶性肝病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异质体 肝细胞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AFP GGT-Ⅱ及AFP预测肝硬化癌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敏星 倪润洲 +4 位作者 肖明兵 江枫 陆翠华 魏群 李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甲胎蛋白(AFP)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一Ⅱ)对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HS-AFP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结合Western blot分离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G...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甲胎蛋白(AFP)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一Ⅱ)对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HS-AFP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结合Western blot分离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GGT-Ⅱ采用PAGE分离检测。对34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跟踪随访18个月,了解肝癌发生情况,分析比较HS-AFP、GGT-Ⅱ和AFP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风险的价值。结果:6、12、18个月随访期内HS-AFP、GGT-Ⅱ两项指标阳性组癌变率高于阴性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AFP阳性组癌变率高于阴性对照组;Hs-AFP、GGT-Ⅱ阳性组癌变率高于AFP阳性组,但前两者差异不明显;HS-AFP与GGT-Ⅱ及AFP之间存在互补性,其中HS-AFP和GGT-Ⅱ联合检测预测肝硬化癌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达71.6%、91.4%、91.6%。结论:HS-AFP、GGT-Ⅱ和AFP对肝硬化癌变均有预测价值;HS-AFP和GGT-Ⅱ预测肝癌的特异性、准确度优于AFP;HS-AFP与GGT-Ⅱ预测肝癌的特异性、准确度相似;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肝硬化癌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以HS-AFP和GGT-Ⅱ联合检测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 甲胎蛋白肝硬化肝细胞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弘 许可银 +3 位作者 周国雄 朱郁飞 魏群 李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80-2184,共5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乌司他丁(UT)的干预效应。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SAP组、乌司他丁治疗(SAP+UT)组和对照组(control),用4%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模型,SAP+UT组...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乌司他丁(UT)的干预效应。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SAP组、乌司他丁治疗(SAP+UT)组和对照组(control),用4%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模型,SAP+UT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注射UT进行干预治疗,用ELISA法测定3组大鼠不同时点血清中FKN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胰腺和肺组织不同时点FKN mRNA的表达水平;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各时点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SAP组血清中FKN水平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3 h后各时点血清FK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AP+UT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点均无差异,6 h后SAP组与SAP+UT组血清FKN水平差异显著(P<0.05);SAP组术后胰腺组织FKN mRNA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术后1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 h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6 h和12 h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P组术后肺组织FKN mRNA的表达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术后1 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3 h、6 h和12 h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显示SAP+UT组各时点与SAP组相比较,胰腺病理损伤显著减轻。结论:FKN可能在SAP发病过程及与SAP相关的急性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UT能有效干预SAP及SAP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趋化因子FK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趋化因子类 胰腺炎 乌司他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国雄 丁晓凌 +4 位作者 黄介飞 张弘 成建萍 吴深宝 魏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7,156,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在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其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方法:用Cy5和Cy3两种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加药组和对照组的SW1990细胞的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杂交,...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在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其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方法:用Cy5和Cy3两种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加药组和对照组的SW1990细胞的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寻找经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对芯片结果中两个表达有改变的基因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胰腺癌细胞SW1990受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h后,共筛选出11条差异表达基因,且全部下调。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部分通过下调C-MYC、ETS2、TGIF、RTP801等基因来发挥其有效的抗肿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胰腺癌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险预知训练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顾海燕 王芳 +1 位作者 赵春梅 马灵驭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71,91,共4页
目的探讨危险预知训练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新护士入科时间,将2018年8月入手术室的新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培训方法进行带教;将2019年8月入手术室的24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实施危险预知训... 目的探讨危险预知训练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新护士入科时间,将2018年8月入手术室的新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培训方法进行带教;将2019年8月入手术室的24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实施危险预知训练。培训6个月后比较两组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安全态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培训后观察组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安全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工作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手术室新护士开展危险预知训练,能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安全态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手术室 危险预知训练 评判性思维能力 安全态度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仇建伟 钱俊波 +2 位作者 王亚民 樊锦河 赵程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3-1215,共3页
目的:观察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病例,瘤体直径0.5... 目的:观察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病例,瘤体直径0.5~1.3 cm,实验组17例以7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GIST套扎,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证实GIST完整套入圈套中,再行ESD;对照组18例直接行ESD治疗。结果:35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整切除病变,两组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4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套扎器辅助性ESD在胃底GIST切除中,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结扎装置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