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运动及膳食不良习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向东 蔡晋 沈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7-1799,共3页
目的 :研究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的运动及膳食不良习惯,以及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以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诊断为矮身材的患儿10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其和114例正常儿童进行运动、膳食习惯的问卷调... 目的 :研究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的运动及膳食不良习惯,以及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以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诊断为矮身材的患儿10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其和114例正常儿童进行运动、膳食习惯的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儿童矮身材的营养及运动情况。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激烈运动(P<0.001,OR=6.606)为矮身材发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不良习惯的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无意义。结论:激烈运动是矮身材儿童的发病因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儿童矮身材的治疗,膳食不良习惯与儿童矮身材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身材 儿童 运动 膳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不同病因的运动、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斌 蔡晋 沈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探究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常见病因及运动、学习状况,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矮身材儿童的相关资料,通过详尽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矮小以明确病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8例矮身材儿童进行运动... 目的:探究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常见病因及运动、学习状况,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矮身材儿童的相关资料,通过详尽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矮小以明确病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8例矮身材儿童进行运动、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列联系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南通地区矮身材儿童的运动和学习情况,及其与病因的相关性。对照组按年龄成组匹配的原则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8名儿童。结果在确诊的108例矮身材患儿中,生长激素缺乏症(GHD)61例,占56.5%;非生长激素缺乏矮身材(NG-HD)47例,占43.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参加体育锻炼则为保护因素;好动不安且注意力不集中为危险因素,经常好动不安且注意力不集中所起作用更大( P <0.001,OR =7.483,95% CI =2.620~21.374);常见病因与运动和学习情况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各种类型的运动(篮球、羽毛球、跑步、骑脚踏车)均为儿童矮身材的保护因素,好动不安且注意力不集中为儿童矮身材的危险因素;无论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矮身材儿童都应当尽量增加正确的运动,避免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身材 运动 学习状况 儿童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的关系
3
作者 陈尚明 黄海英 +1 位作者 金爱琴 龚红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0-2385,共6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54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54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将训练集患儿分为CAL组(45例)和NCAL组(117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KD患儿MHR与CAL的相关性。再按照MHR三分位数将CAL组患儿分为低MHR组(≤0.28)、中MHR组(0.29~0.42)和高MHR组(≥0.43),并进行分析比较。Cox回归模型分析KD患儿MHR与CAL风险的关系,并依据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62例KD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且夏季为高发病期;与NCAL组相比,CAL组在年龄、性别、发热时间、KD分型、MHR、WBC、PLT、NLR、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HR与CAL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43,P=0.001),高MHR组KD患儿并发CAL风险显著高于低MHR组(HR=2.857,95%CI:1.329~6.431,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时间、MHR、WBC、NLR及CRP是KD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Logit(P)=1.342+0.359×性别+0.181×发热时间+1.064×MHR+0.459×WBC+0.146×NLR+0.211×CRP,P=e logit(P)/1+e logit(P),该模型(AUC=0.874,95%CI:0.799~0.892),与测试集比较(AUC=0.881,95%CI:0.785~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AUC=0.796,灵敏度为0.896,特异度为0.824,其以作为KD患儿并发CAL的早期预测因子。结论:MHR在诊断KD患儿并发CAL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KD患儿并发CAL程度,因此临床上应及时关注KD患儿MHR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 早期识别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18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CCRF-CEM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金爱琴 倪红兵 +5 位作者 孙宝兰 徐美玉 吴尤佳 宋红花 杨治平 顾健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检测microRNA-218(miR-218)在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CCRF-CEM)中的表达情况和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观察miR-218对靶基因c-kit表达的影响,为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 目的:检测microRNA-218(miR-218)在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CCRF-CEM)中的表达情况和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观察miR-218对靶基因c-kit表达的影响,为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218在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CCRF-CEM中的表达情况。在CCRF-CEM细胞中转染miR-218 mimic后48 h,qRT-PCR检测CCRF-CEM细胞中miR-218表达变化;MTT检测miR-218对CCRF-CEM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miR-218对细胞CCRF-CEM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利用荧光报告酶系统检验c-kit是miR-218调控靶基因,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218对CCRF-CEM细胞中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比,miR-218在CCRF-CEM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CCRF-CEM中转染miR-218 mimic 48 h后,细胞中miR-218的表达显著上升(P<0.01)。MTT结果显示:在CCRF-CEM细胞中过表达miR-218后,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18后,miR-218mimic转染组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细胞的凋亡显著增加(P<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218 mimic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CCRF-CEM中转染miR-218 mimic 48 h后,细胞中KIT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miR-218在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CCRF-CEM)中表达下调,miR-218可负性调节KIT蛋白的表达,并抑制CCRF-CEM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强miR-218表达的治疗策略有望使白血病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MIR-218 增殖 凋亡 K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龚红蕾 黄锋 +1 位作者 陈尚明 吴月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79,共2页
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男女比为3.7:1),3~5岁为发病高峰,近年来发现肾病综合征发病有年龄趋小之势。本病病因未明,易复发和迁延,年龄越小治疗难度越大。自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
关键词 低分子量肝素 贝那普利 儿童 肾病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儿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6
作者 俞杰 徐美玉 +1 位作者 赵建美 顾永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其行为问题。并按11配比性别、年龄相同健康幼儿为对照组。结果52例病综合征患儿中,20例(38.4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其行为问题。并按11配比性别、年龄相同健康幼儿为对照组。结果52例病综合征患儿中,20例(38.46%)存在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对照组6例(11.54%)(χ2=10.05,P<0.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促发行为问题的因素有肾病综合征发病持续时间、总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体重与年龄比、总激素持续时间、总激素使用量(标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39、0.47、0.11、0.40、0.47、0.60),而患儿父母受学校正规教育年限、坚持学习与应学习时间比例、一天平均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时间是保护因素(标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26、-0.25、-0.50、-0.20)。未发现本次发病的尿常规蛋白量、24小时尿蛋白量、血浆总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血清胆固醇水平及水肿程度等与行为问题有关。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存在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其病程关系越长越明显,而与目前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断面调查 儿童 行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1对体外培养胎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郑玉芹 姜正林 徐美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体外培养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胎鼠皮层NSCs,CCK-8法及BrdU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对NSCs增殖的影响,确定促进NSCs增殖的最佳人参皂苷Rb1浓度;细胞免...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体外培养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胎鼠皮层NSCs,CCK-8法及BrdU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对NSCs增殖的影响,确定促进NSCs增殖的最佳人参皂苷Rb1浓度;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β-Ⅲtubulin、GFAP及DAPI的表达,计算GFAP/DAPI、β-Ⅲtubulin/DAPI百分比;Western Blot、CCK-8法测定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干预下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及其OD值。结果:人参皂苷Rb1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增殖,最佳浓度为1μmol/L;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组GFAP/DAPI及β-Ⅲtubulin/DAPI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人参皂苷Rb1组(1μmol/L)的OD值及p-Akt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且这种作用可以被LY294002逆转。结论:人参皂苷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增殖,PI3K/Akt信号通路在人参皂苷Rb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人参皂苷RB1 增殖 P13K AKT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MCP-1、血浆IL-8在紫癜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蔡晋 徐美玉 +2 位作者 赵建美 吴尤佳 张向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探讨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在紫癜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纳入实验组,其中合并紫癜性肾炎的45例细胞,按照尿微量白蛋白(UMALB)测定分为正常尿白蛋白组(第1组)、微量尿白蛋白... 目的:探讨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在紫癜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纳入实验组,其中合并紫癜性肾炎的45例细胞,按照尿微量白蛋白(UMALB)测定分为正常尿白蛋白组(第1组)、微量尿白蛋白组(第2组)及大量尿白蛋白组(第3组);12例无尿常规异常者为单纯性紫癜组(第4组);同期选取1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尿MCP-1及血浆IL-8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尿MCP-1及血浆IL-8水平的差异;计算紫癜性肾炎病例尿MCP-1、血浆IL-8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其在紫癜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尿MCP-1水平在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2,P<0.01),且随着尿白蛋白的增加,尿MCP-1水平随之上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IL-8水平在1~4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55,P<0.01),两两比较显示:血浆IL-8水平在不同水平尿白蛋白组(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尿白蛋白组(第1组)与单纯性紫癜组(第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组血浆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MCP-1、血浆IL-8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83,其诊断界值分别为111.50、349.54 ng/L,灵敏度分别达到82.22%、68.89%。结论:尿MCP-1对紫癜性肾炎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优于血浆IL-8,且两者都有助于判断紫癜性肾炎肾脏损害的轻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季健玲 刘红 +2 位作者 孙超 姜胜华 丁润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5-288,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有2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28.57%,而12份正常人骨髓标本有10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83.3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EGF基因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显著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无1例表达VEGF,而正常人表达率为25%(5/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VEGF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都有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和造血减少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季健玲 徐美玉 +1 位作者 黄锋 刘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管生成 CD34细胞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尤佳 李海英 +1 位作者 孙宝兰 徐美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681-268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6例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纳入实验组,据生后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分为两组:≤35分为脑损伤组(36例),>35分为非脑损伤组(40例);同期选取健...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6例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纳入实验组,据生后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分为两组:≤35分为脑损伤组(36例),>35分为非脑损伤组(40例);同期选取健康母亲所生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30例)。三组分别采集脐静脉血及生后24、72 h静脉血,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在三个时间点,脑损伤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后24 h,S100B蛋白诊断脑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87.5%,均高于其他两个时间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生后24 h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他两个时间点。结论:监测血清S100B蛋白有助于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其中生后24 h诊断价值最高,可以作为临床采血最佳时间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OB蛋白 妊娠高血压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高滤过对儿童1型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评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辉 薛颖 +6 位作者 黄锋 吴海瑛 谢蓉蓉 王凤云 陈秀丽 陈婷 陈临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5-579,共5页
目的研究肾小球高滤过(GHF)对于早期1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入选100例1型糖尿病患儿,用Macisaac’s公式估算其肾小球滤过率(e GFR),并按照e GFR水平将患儿分为高滤过组43例,正常滤过率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高... 目的研究肾小球高滤过(GHF)对于早期1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入选100例1型糖尿病患儿,用Macisaac’s公式估算其肾小球滤过率(e GFR),并按照e GFR水平将患儿分为高滤过组43例,正常滤过率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高滤过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正常滤过率组,而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AGL)水平低于正常滤过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滤过组和正常滤过率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肌酐比值(NAG/Cr)、尿α1微球蛋白/肌酐比值(α1-MG/Cr)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短、Hb A1c高为GHF的危险因素。结论 GHF可反映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血脂的紊乱情况,其与糖尿病患儿肾脏损伤的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小球高滤过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紫癜性肾炎患儿尿MPC-1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晋 徐美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52-2353,共2页
目的观察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不同尿白蛋白(albuminuria,ALB)水平紫癜性肾炎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紫癜性肾炎患儿45例,按尿白蛋白测定分为A组:正常尿白蛋白患儿12例;B组:微量尿白蛋白患... 目的观察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不同尿白蛋白(albuminuria,ALB)水平紫癜性肾炎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紫癜性肾炎患儿45例,按尿白蛋白测定分为A组:正常尿白蛋白患儿12例;B组:微量尿白蛋白患儿19例;C组:大量尿白蛋白患儿14例;过敏性紫癜无肾损害患儿12例作为D组;以上4组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健康儿童19例。分别测定患儿的尿MCP-1、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红细胞计数(RBC),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尿MCP-1水平在紫癜性肾炎患儿A^C组中均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组(P<0.01),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β2-MG水平在紫癜性肾炎患儿B、C组中升高,明显高于A、D和对照组(P<0.01),B、C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红细胞计数A^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A^C组尿MCP-1与尿β2-MG水平比较变化一致呈正相关(r=0.560,P=0.000),尿MCP-1、尿β2-MG水平与尿RBC计数比较无相关性(r=0.216、0.150,P=0.155、0.325)。结论尿MCP-1随紫癜性肾炎患儿不同尿白蛋白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紫癜性肾炎病情轻重作早期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 尿MCP-1 尿β-MG 尿红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儿童缓解期治疗不依从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倪海东 李敏敏 周小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6-976,共1页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治疗不仅包括合理使用抗炎平喘药物控制急性发作期的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同时包括缓解期的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儿童 缓解期 行为调查 治疗 不依从 呼吸道疾病 急性发作期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肾病诊疗体会 被引量:3
15
作者 龚红蕾 徐坚 陈尚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83-1485,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难治性肾病的诊疗技术,以提高难治性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儿童难治性肾病30例患者资料,包括临床检测指标、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30例难治性肾病患儿均口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难治性肾病的诊疗技术,以提高难治性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儿童难治性肾病30例患者资料,包括临床检测指标、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30例难治性肾病患儿均口服泼尼松治疗,其中耐药25例,复发5例。经甲泼尼龙、盐酸贝那普利及百灵、黄葵等中药治疗后,17例尿蛋白转阴,另外13例尿蛋白未转阴,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使用甲泼尼龙治疗尿蛋白转阴患儿临床及病理类型比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患儿复杂。甲泼尼龙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以及感染,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有感染、高血糖、个别高尿酸血症。结论:难治性肾病应及早进行肾活检,积极治疗。目前主张使用激素或者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多靶点治疗,辅助百灵、黄葵、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 IGA肾病 膜性肾病 甲基强的松龙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癎首发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儿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斌 周辉 金爱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相关性癫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儿童癫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合并CCM分为癫组和CCM组,并以同期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每组各2... 目的探讨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相关性癫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儿童癫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合并CCM分为癫组和CCM组,并以同期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每组各20例。通过磁珠捕获技术分选血清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表面ICAM-1表达;ELISA检测血清ICAM-1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ICAM-1表达变化和CD68+巨噬细胞数目。结果对照组、癫组和CCM组受试者血清ICAM-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癫组受试者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M组患儿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较癫组增加85.60%[(24.77±3.90)%对(45.97±5.06)%;t=3.317,P=0.008];海绵状血管瘤组织中ICAM-1平均光密度与巨噬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s=0.909,P=0.001);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外泌体表面ICAM-1平均荧光强度增加25.61%[(164.81±7.00)%对(207.03±9.18)%;t=3.652,P=0.004],脂多糖组则进一步增加,相对于共培养组增加71.13%[(354.31±18.22)%对(207.03±9.18)%;t=7.212,P=0.000],采用白细胞介素-6(t=4.570,P=0.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5.105,P=0.000)阻断后外泌体ICAM-1表达水平部分降低。结论CD31+外泌体ICAM-1在CCM相关性癫患儿体内呈高表达,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ICAM-1表达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内皮细胞 外泌体 细胞黏附分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K-8法检测阿糖胞苷对白血病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惠君 周妮娜 谢晓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索阿糖胞苷(Ara-C)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剂量、时间与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梯度范围内(0.1~200μmol/L)、Ara-C作用不同时间(4~48 h),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ALL)和NB4(AML)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与特征规律。结... 目的探索阿糖胞苷(Ara-C)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剂量、时间与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梯度范围内(0.1~200μmol/L)、Ara-C作用不同时间(4~48 h),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ALL)和NB4(AML)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与特征规律。结果 Jurkat细胞和NB4细胞在一定的Ara-C作用浓度范围内,均存在着随作用时间延长,增殖抑制逐渐提升的效应。在4 h和8 h 2个作用时间组中,随着Ara-C剂量递增,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而NB4细胞仅在0.5~50μmol/L浓度梯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与效应的相关性。结论 Ara-C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剂量相关性,Jurkat对Ara-C的敏感性高于NB4。[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60-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糖胞苷 剂量梯度 CCK-8法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向东 赵建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应。方法:62例HIE患儿随机分为Ⅰ组(n=30),Ⅱ组(n=32)。两组一般治疗相同,Ⅱ组加用GSH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天后分别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应。方法:62例HIE患儿随机分为Ⅰ组(n=30),Ⅱ组(n=32)。两组一般治疗相同,Ⅱ组加用GSH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天后分别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作为观察指标,同时比较两组临床显效率,并将20例正常新生儿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SOD和MDA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Ⅰ组:SOD和MDA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Ⅰ组和Ⅱ组在GSH治疗后比较,SOD和MDA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GSH对HIE有治疗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还原型谷胱甘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永新 刘俊 +1 位作者 李海英 吴尤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21-1523,1528,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7日龄SD大鼠制备HIE经典模型。分为HIE组、HIE+EphA5-Fc组和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测定各组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7日龄SD大鼠制备HIE经典模型。分为HIE组、HIE+EphA5-Fc组和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测定各组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其凋亡的神经元。结果:①HIE组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上调,在12 h达高峰,48 h仍高于对照组(P<0.05);与HIE组比较,HIE+EphA5-Fc组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下调(P<0.05),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②HIE组海马神经元凋亡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HIE+EphA5-Fc组海马神经元凋亡较HIE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阻断EphA5受体可抑制HIE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上调及海马神经元凋亡,表明EphA5受体活化是缺氧缺血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A5受体 凋12 缺氧缺血性脑病 大鼠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建美 徐美玉 蒋晓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KD组患儿42例(男25、女17),平均(3.25±0.75)岁;对照组健康儿童30例(男19、女11),平均(3.58±0.55)岁。对两组儿...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KD组患儿42例(男25、女17),平均(3.25±0.75)岁;对照组健康儿童30例(男19、女11),平均(3.58±0.55)岁。对两组儿童均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采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及主动脉内径。其中KD组患儿再分为冠脉扩张组和冠脉无扩张组并作比较。结果:KD患儿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63±18.36)vs(41.55±16.68)pg/ml,(3.18±0.60)vs(1.52±0.24)μmol/L;P<0.01],患儿组中冠脉扩张组该两指标显著高于无扩张组,且血清内皮素1水平与冠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42,P<0.01)。结论: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可能参与了KD的病理发病机制,内皮素1可作为预测KD并发冠状动脉炎尤其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生化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内皮素1 丙二醛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