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n-MIP不同重组方式在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显示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盛美红 何伯圣 +3 位作者 龚沈初 季娟 陈嘉君 何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评估Thin-MIP不同重组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分级数和血管连续的显示能力,优化肠系膜血管多层CT血管造影(MSCTA)图像后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肠系膜血管MSCTA检查正常的患者60例,原始图像进行3种... 目的:评估Thin-MIP不同重组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分级数和血管连续的显示能力,优化肠系膜血管多层CT血管造影(MSCTA)图像后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肠系膜血管MSCTA检查正常的患者60例,原始图像进行3种Thin-MIP方式重组,两位经培训的中高级医师独立观察,统计4种重组模式显示空肠、回肠、回结肠和中结肠动脉的分支分级数和血管连续显示能力,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空回肠动脉9~13支,平均10.2支,回结肠动脉1支,中结肠动脉1支。回结肠动脉显示3级及以上分支联合冠状位较单一冠状位Thin-MIP有优势(P〈0.05),但连续性显示无统计学差异;联合冠状位显示中结肠动脉、空回肠动脉的分级数及连续性较单一冠状位Thin-MIP有优势(P〈0.05)。结论:常规冠状位联合斜冠状位Thin-MIP能够完整显示回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和空回肠动脉及其分支,为小肠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依据,可作为后处理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处理图像 肠系膜上动脉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