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TNF-α和8-isoPGF2α浓度与术后ARDS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姚雷 宋杰 +3 位作者 赵露林 刘增慧 刘麟 杜伯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检测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浓度变化,探讨该变化与患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9... 目的检测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浓度变化,探讨该变化与患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34~80岁,BMI 20~29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ARDS组(A组)和非ARDS组(N组)。于气管插管后即刻(T0)、停CPB后(T1)、手术结束前30 min(T2)、术后4 h(T3)采集患者EBC和桡动脉血标本,检测TNF-α和8-isoPGF2α浓度,分析EBC中两种指标浓度与血清中的相关性,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记录两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高热、脑梗死、心律失常等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共27例(55%)患者术后发生ARDS。T1-T3时A组EBC中TNF-α和8-isoPGF2α浓度均明显高于N组(P<0.05)。两组血清中与EBC中TNF-α浓度明显正相关(P<0.05),8-isoPGF2α浓度明显正相关(P<0.05)。T1-T3时EBC中TNF-α浓度以及T1和T3时EBC中8-isoPGF2α浓度对ARDS的发生均具有中等诊断价值(P<0.05)。A组呼吸支持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两组术后高热、脑梗死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出气冷凝液中TNF-α和8-isoPGF2α浓度与血清中浓度明显正相关,其用于预测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呼出气冷凝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8-异前列腺素F2Α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和芬太尼用于静脉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狄伟文 顾天玉 狄高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0期2430-2431,共2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骨科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K1组,0.1%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2组,0.2%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3组0.3%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F组,0.1%芬太尼+咪唑安定10mg... 目的:探讨氯胺酮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骨科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K1组,0.1%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2组,0.2%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K3组0.3%氯胺酮+咪唑安定10mg;F组,0.1%芬太尼+咪唑安定10mg。应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泵LCP给药模式设置;总量100mL,负荷量4mL,背景输注2mL/h,PCA2mL,锁定时间30min。手术后感觉疼痛明显时(VAS50mm左右)启动PCA泵。观察PCIA开始2、4、8、12、16、24、36、48h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效果K1组较F组差,K2组与F组相当,K3组优于F组(P<0.05)。K1、K2、K3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仅个别出现轻微的幻觉或恶心呕吐,且明显少于F组(P<0.01)。结论:0.3%的氯胺酮为合适镇痛浓度,可有效安全地用于骨科手术术后PCIA的镇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氯胺酮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赛帅 陈佳佳 +3 位作者 虞铭哲 宋杰 宋滇文 崔志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3-1108,共6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镇痛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拟行腰椎后路多节段(≥2)单侧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腰椎管狭窄症和...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镇痛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拟行腰椎后路多节段(≥2)单侧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腰椎管狭窄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TLIF,B组采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后正中入路TLIF,C组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TLIF,D组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联合后正中入路TLIF。比较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用量,术前及术后6 h、1 d、3 d、7 d、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及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节段、术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均少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 h时A、B组VAS评分低于C、D组,术后3 d、7 d时A、C组VAS评分低于B、D组,术后3 d、3个月时A、C组ODI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超前镇痛联合Wiltse入路应用于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镇痛效果显著,术后短期内腰背部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入路 罗哌卡因 腰椎减压术 椎体间融合术 加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