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琛 顾志峰 +2 位作者 王朔 沈良兰 张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9期2276-2279,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96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肾康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前列...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96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肾康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两组均给予治疗12d。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尿β2-微球蛋白(Uβ2-MG)、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24hUpro、Uβ2-MG、SCr、BUN及UA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Upro、Uβ2-MG、SCr、BUN及UAE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联合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TNF-α、IL-6、IL-8及IL-18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实验组以上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更能够明显减低尿蛋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肾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肾康注射液 慢性肾炎 尿蛋白 肾功能 血清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或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联素与高血压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2
作者 洪宏 喻海忠 +2 位作者 赵枰 胡晓蓉 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799-3800,共2页
目的:分析肥胖及超重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压关系,探讨脂联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和体检肥胖及超重者43例,以及2008年3月南通市区高考健康体检正常对照37例,检测一般项目、红细胞压积... 目的:分析肥胖及超重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压关系,探讨脂联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和体检肥胖及超重者43例,以及2008年3月南通市区高考健康体检正常对照37例,检测一般项目、红细胞压积、血糖、甘油三酯(TG)、胰岛素、脂联素等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配对设计的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以收缩压(SBP)、IMT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肥胖及超重组BMI、TG、红细胞压积(HCT)、SBP、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MT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舒张压(DBP)差异无显著性;APN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与BMI、TG、HCT、SBP、IR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IMT、DBP呈负相关(P=0.160、0.298)。以SBP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IMT、IR是形成青少年SBP升高的主要因素;以IMT为应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BP、BMI、DBP对青少年IMT增厚影响最大。结论:肥胖及超重青少年存在显著低脂联素血症,血清脂联素与BMI和IR呈显著负相关,低脂联素血症与IR是形成肥胖或超重青少年SBP升高和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超重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p53基因转染后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卡维地洛干预研究
3
作者 叶炳华 管耘园 +4 位作者 卢辉和 盛臻强 华守明 陶国华 杨其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卡维地洛(CAR)稳定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5组。一组予普通饲料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其中3组予野生p53基因转染...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卡维地洛(CAR)稳定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5组。一组予普通饲料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其中3组予野生p53基因转染颈总动脉,转染后再选2组分别加喂CAR和美托洛尔(MET),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前、实验后8、12周分别测定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实验结束后检测p53局部表达情况,并分析血管病理形态学。结果:球囊损伤组均出现典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组p53表达明显增加;与单纯转染组比较,MET及CAR组纤维帽厚度均明显增加,但以CAR组更显著(P<0.01);CAR较MET明显降低血清oxLDL、MDA(P<0.01),升高SOD、GSH-PX,但对血脂均无明显影响。结论:CAR和MET均能促进斑块稳定,但以CAR为优,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易损斑块 卡维地洛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