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泡抑制素通过伤害性神经元中的IGF1R信号通路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
1
作者 凌月娟(译) 朱冰(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4,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卵泡抑制素(follistatin, FST)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既往的研究证明FST通过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卵泡抑制素(follistatin, FST)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既往的研究证明FST通过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但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模型对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NL诱导FST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大直径Aβ神经元中大幅度上调。抑制或敲除FST减轻了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降低了伤害性神经元过度兴奋。相反,鞘内或足底注射FST重组蛋白或在DRG神经元中过表达FST,诱导疼痛过敏反应。此外,FST孵育增加了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分子互作研究显示FST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 IGF1R)直接结合。抑制IGF1R降低了FST诱导的DRG神经元中ERK和AKT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进一步结果证明,FST的N末端对IGF1R表现出高亲和力,而且靶向FST的N末端的短肽减弱了离子通道Nav1.7介导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和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FST通过IGF1R增强了人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本研究揭示了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以及一种新的作用机制,即外周神经损伤诱导FST在DRG的大直径神经元表达增加并释放,其通过与IGF1R结合激活ERK和AKT激酶,进而增强Nav1.7介导的伤害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提示FST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1R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卵泡抑制素 神经炎症 外周神经损伤 背根神经节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CL10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雨涛 程祝强 +1 位作者 高永静 姜保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目前临床上缺乏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和人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10的表达情况。方法:结扎ICR小鼠L5脊神经(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构建... 目的:目前临床上缺乏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和人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10的表达情况。方法:结扎ICR小鼠L5脊神经(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模型,足底注射福尔马林或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炎症性疼痛模型;收集捐献者的脑脊液和血液,采用Real-time PCR、半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CXCL10和CXCR3的mRNA和蛋白表达、CSF和血清中CXCL10的表达。结果:①Cxcl10在正常ICR小鼠的脾脏、淋巴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脊髓和脑中有不同程度的基础表达;②Cxcr3在正常ICR小鼠的脾脏、淋巴结、DRG、脊髓和脑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基础表达;③与假手术组相比,SNL模型小鼠CSF与血清中CXC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急性炎症性疼痛小鼠CSF和血清中CXCL1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慢性炎症性疼痛小鼠CSF中CXCL1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血清中CXCL10显著增加(P<0.05);④健康人类受试者的脊髓、DRG和淋巴结中有CXCL10和CXCR3表达;⑤疱疹后神经痛病人CSF与血清中CXCL1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骨性关节炎病人CSF和血清中CXCL10无显著增加。结论:神经病理性小鼠CSF和血清以及疱疹后神经痛病人CSF和血清中CXCL10表达显著增加,CXCL10可能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脑脊液 血清 趋化因子 CXC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中STING通过诱导抗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促进小鼠疼痛的消退 被引量:1
3
作者 凌月娟(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1-644,共4页
炎症和疼痛是损伤、感染或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虽然急性炎症对疼痛缓解和阿片类镇痛至关重要,但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向慢性疼痛的转变。该研究发现,炎症激活了背根神经节伤害性感受器中干扰素(interferon, IFN)基因的胞... 炎症和疼痛是损伤、感染或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虽然急性炎症对疼痛缓解和阿片类镇痛至关重要,但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向慢性疼痛的转变。该研究发现,炎症激活了背根神经节伤害性感受器中干扰素(interferon, IFN)基因的胞质DNA感应蛋白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STING在神经元激活通过TANK结合激酶1 (TANK binding kinase 1, TBK1)促进信号传导,并触发IFN-β反应,介导疼痛消退。该研究还发现,在伤害感受器特异性获得性STING突变的小鼠表现出IFN基因特征,并通过KCh IP1-Kv4.3降低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和炎症性痛觉过敏。研究结果揭示了IFN调节基因和STING下游的KCh IP1在炎症性疼痛消退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器 慢性疼痛 病理反应 背根神经节 痛觉过敏 刺激因子 基因特征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家族介导疼痛和痒觉信号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丽 白占涛 +2 位作者 王志红 高永静 刘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疼痛和瘙痒是两种主观体验不同的躯体感觉,两者存在密切联系,又有其独特的机制。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条件下,疼痛和瘙痒共享一些病理机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互作网络在慢性疼痛和瘙痒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位于神经免疫界面的... 疼痛和瘙痒是两种主观体验不同的躯体感觉,两者存在密切联系,又有其独特的机制。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条件下,疼痛和瘙痒共享一些病理机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互作网络在慢性疼痛和瘙痒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位于神经免疫界面的Toll样受体(TLRs)作为一类研究较为深入的模式识别受体,负责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危险相关分子模式,启动针对感染或组织损伤的天然或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外周组织感染或损伤后,表达在免疫细胞或者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中的多种TLRs被激活,进而诱导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间接的调节疼痛和瘙痒信号的产生和处理,并参与外周和中枢敏感化的形成。TLR家族成员还表达于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中,这些TLRs被激活后导致特定离子通道开放,诱导内向电流并启动动作电位的发放,进而直接激活感觉神经元或者增强其对致痛或致痒物质的敏感性。在慢性疼痛或瘙痒的病理条件下,TLRs的内源性配体可以被合成和释放,进而激活不同的TLR,最终促进慢性疼痛或瘙痒的外周或中枢敏化。总之,靶向TLR家族成员进行干预,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镇痛或止痒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疼痛 背根神经节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危险相关分子模式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血红素加氧酶1过表达缓解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4
5
作者 邵寒雨 符元元 +3 位作者 王娟 赵林霞 高永静 张志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的表达分布及在DRG中过表达HO-1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构建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行...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的表达分布及在DRG中过表达HO-1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构建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行为学检测机械性触诱发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RG中HO-1在神经元中表达和分布;免疫印迹检测DRG中HO-1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RG中HO-1阳性神经元在SNI后数量显著减少;DRG中HO-1阳性神经元主要是IB4阳性的小型神经元(<300μm2);连续5天腹腔注射原卟啉IX氯化钴(cobalt protoporphyrin-IX,CoPP)能增加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鞘内注射过表达HO-1的腺病毒相关病毒(adenovirus associated virus,AAV)能特异性浸染DRG神经元,并上调HO-1表达;同时能有效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此效应持续21天以上。结论:DRG中HO-1主要表达在IB4阳性的小型神经元;过表达DRG神经元中HO-1能有效缓解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元周围网络降解促进疼痛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宝童(译) 高永静(校) +2 位作者 Tansley S Gu N Guzman AU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位于脊髓背角I层的PNNs选择性地包裹脊髓-臂旁核投射神经元,整合脊髓伤害性感受信息,并向脊髓上脑区传递并诱发疼痛感觉。小胶质细胞对PNNs的降解增强了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并诱导疼痛相关行为。因此,神经损伤诱导的PNNs降解是小胶质细胞选择性地增加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信号输出并引起疼痛敏化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伤害性感受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背角 投射神经元 细胞外基质 损伤诱导 信号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靶点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保春 高永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05-813,共9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并不理想。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分泌蛋白,通过激活相应的G蛋白偶...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并不理想。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分泌蛋白,通过激活相应的G蛋白偶联受体启动胞内信号通路,参与细胞迁移、增殖、炎症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如CCL2/CCR2,CXCL1/CXCR2,CXCL12/CXCR4,CX3CL1/CX3CR1,CXCL13/CXCR5,CXCL10/CXCR3)在慢性疼痛下表达增加,它们通过介导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神经炎症从而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受到转录因子、mi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调控。作为分泌型的小分子蛋白,趋化因子从神经元或非神经元细胞释放后作用于同类或其他类型细胞上的同源受体,激活MAPK及PI3K等胞内信号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或通过胞内激酶调控离子通道的功能,提高神经元兴奋性或增强突触传递效能来促进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动物行为学实验证明,采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siRNA、中和抗体、小分子拮抗剂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表观遗传调控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1易位蛋白2调节足底炎症和炎性疼痛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庆余 李春华 +1 位作者 马灵杰 高永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39-746,共8页
目的:探讨10-11易位蛋白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TET2)在小鼠外周组织炎症和炎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和Tet2^(-/-)小鼠足底皮肤中神经纤维标记物TUJ1的表达与分布;行为学方法检测福... 目的:探讨10-11易位蛋白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TET2)在小鼠外周组织炎症和炎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和Tet2^(-/-)小鼠足底皮肤中神经纤维标记物TUJ1的表达与分布;行为学方法检测福尔马林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疼痛行为;HE染色检测WT小鼠与Tet2^(-/-)小鼠在CFA 7天足底皮肤组织结构;蛋白芯片检测CFA 7天,WT小鼠与Tet2^(-/-)小鼠足底皮肤中差异表达的炎症介质。结果:与WT小鼠相比,Tet2^(-/-)小鼠足底神经纤维分布未见异常;足底注射0.5%福尔马林诱导小鼠出现双时相自发性疼痛,Tet2^(-/-)小鼠比WT小鼠更强烈;足底注射50%CFA诱发WT小鼠和Tet2^(-/-)小鼠出现较长时间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Tet2^(-/-)小鼠比WT小鼠更严重。在Tet2^(-/-)小鼠,0.5%福尔马林和50%CFA引起的足底肿胀程度比WT明显;CFA注射后7天,Tet2^(-/-)小鼠的足底皮肤真皮层与皮下组织厚度大于WT小鼠。蛋白芯片检测显示,在炎性疼痛条件下,敲除Tet2基因可使104种炎症介质表达发生变化,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抗素(resistin)、MMP3等19种炎症介质表达明显上调。结论:Tet2基因参与疼痛的调节。敲除Tet2基因通过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增强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小鼠的急、慢性炎性疼痛行为,表明TET2在外周炎性疼痛中可能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2 福尔马林 完全弗氏佐剂 炎性疼痛 足底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3通过CXCR5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JNK参与痛觉过敏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敏 曹德利 +1 位作者 姜保春 高永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181,共8页
目的:探讨CXCL13及其受体CXCR5参与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中CXCL13的表达;通过转染CXCL13和CXCR5过表达质粒研究CXCL13和CXCR5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XCL13重组因子刺激原代星形胶... 目的:探讨CXCL13及其受体CXCR5参与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中CXCL13的表达;通过转染CXCL13和CXCR5过表达质粒研究CXCL13和CXCR5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XCL13重组因子刺激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后JNK磷酸化水平变化和鞘内注射CXCL13后脊髓中JNK磷酸化水平变化;行为学检测鞘内注射JNK抑制剂SP600125对CXCL13引起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表达并释放CXCL13;CXCL13分泌后与受体CXCR5结合并发生内化;CXCL13孵育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快速而短暂地激活JNK;鞘内注射CXCL13快速且短暂激活脊髓中的JNK;鞘内注射JNK抑制剂缓解了CXCL13诱导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结论:CXCL13通过CXCR5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JNK参与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觉过敏 趋化因子 CXCL13 CXCR5 星形胶质细胞 J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餐后腹痛的“真凶”——食物抗原引起的局部免疫反应
10
作者 Aguilera-Lizarraga J Florens MV +5 位作者 Viola MF 卢焕俊(译) 朱林鹏(译) 徐梦林(译) 叶思雨(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68-570,共3页
全世界多达20%的人在用餐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该症状发病率高、医疗费用昂贵,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那么,究竟食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引起腹痛?其中关联的机制又是什么?本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和细菌毒素可以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小鼠的... 全世界多达20%的人在用餐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该症状发病率高、医疗费用昂贵,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那么,究竟食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引起腹痛?其中关联的机制又是什么?本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和细菌毒素可以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小鼠的肠道中产生饮食抗原特异性Ig E抗体。此时口服相应的膳食抗原会通过Ig E-肥大细胞激活机制加剧内脏疼痛。这种异常的痛觉信号是组胺受体H1介导的内脏传入敏化的结果。另外,将食物抗原(面筋、小麦、大豆和牛奶)注入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直肠乙状结肠黏膜也会引起局部水肿和肥大细胞激活。因此,食物抗原在肠道内的局部免疫反应是诱发餐后腹痛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阐明了食物引起腹痛的外周机制,为肠易激综合征和相关腹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水肿 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抗原 肥大细胞 细菌毒素 细菌感染 免疫反应 激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