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叶辉 丁斐 王兆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3期11885-11887,共3页
通过对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概念的阐述,介绍了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和生物学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基本思路,从专业和学科发展现状,修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凝练重点学科建设方向,贯彻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深... 通过对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概念的阐述,介绍了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和生物学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基本思路,从专业和学科发展现状,修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凝练重点学科建设方向,贯彻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引培"并举,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教学管理,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优化环境,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和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专业 重点学科 一体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白蒲黄酒麦曲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于丽娟 丁斐 叶辉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7期100-103,共4页
黄酒的主要产地是我国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南通白蒲黄酒是中国清爽型黄酒的典型代表,与上海和浙派黄酒在口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麦曲作为黄酒发酵的粗酶制剂,是引起黄酒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实验运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并运... 黄酒的主要产地是我国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南通白蒲黄酒是中国清爽型黄酒的典型代表,与上海和浙派黄酒在口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麦曲作为黄酒发酵的粗酶制剂,是引起黄酒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实验运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并运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南通白蒲黄酒麦曲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并与已报道的绍兴黄酒麦曲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经分离鉴定,南通白蒲黄酒麦曲中的主要丝状真菌为芽枝状枝孢霉、白曲霉、米曲霉、粒状青霉和产黄青霉,其含量分别为24%、25%、6%、18%和22%。与绍兴麦曲中的真菌种群(主要是伞枝犁头霉、米根霉、微小毛霉、米曲霉、烟曲霉和少量青霉)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麦曲 ITSrDNA序列分析 霉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 被引量:7
3
作者 吉明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0,122,共3页
文章聚焦于学业不良大学生群体,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和细化以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个群体如何解决学业不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业成就。
关键词 学业不良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GRA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及其对外源赤霉素的响应研究
4
作者 李静 华鑫涛 +5 位作者 杨芸 鲁若妍 刘畅 孙健 戴志刚 谢冬微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重要的纤用作物,GRAS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从亚麻全基因组数据库鉴定LuGRAS蛋白序列,经SMART和Pfam-search去除冗余序列后,通过ExPASy-ProParam、TBtools以及MEGA7.... 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重要的纤用作物,GRAS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从亚麻全基因组数据库鉴定LuGRAS蛋白序列,经SMART和Pfam-search去除冗余序列后,通过ExPASy-ProParam、TBtools以及MEGA7.0等进行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亚麻GRAS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部分具有显著差异的LuGRAS基因在赤霉素处理后的表达情况,通过共表达网络对LuGRAS基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亚麻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14个LuGRAS转录因子,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分为10个亚族;亚麻GRAS蛋白氨基酸数介于135~1377个,分子量介于15.3~152.9 kDa,平均等电点5.96,除LuGRAS114外,其他LuGRAS基因分布在15条染色体上;基于亚麻RNA-seq数据,可以将LuGRAS基因分为7组;通过qRT-PCR验证8个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的LuGRAS基因,结果显示,有4个LuGRAS基因经赤霉素处理后不同时间段的表达量变化明显。LuGRAS50与LuGRAS94的表达模式表现出极高的正相关关系,LuGRAS38和LuGRAS50与LuGRAS94之间可能存在负调控关系。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LuGRA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亚麻生长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GRAS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转基因抗虫常规棉湘棉3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匡政成 郭利双 +5 位作者 丁世勇 汪保华 刘方 王为 何叔军 陈浩东 《中国棉花》 2024年第3期50-52,共3页
早熟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湘棉37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夏播生育期102.9 d,单株结铃17.9个,铃重5.5 g,衣分40.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4.8 cN·tex^(-1),马克隆值5.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早熟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湘棉37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夏播生育期102.9 d,单株结铃17.9个,铃重5.5 g,衣分40.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4.8 cN·tex^(-1),马克隆值5.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于轻简化栽培和机械采收。2020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3.4 kg、86.8 kg和86.8 kg,分别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2.6%、0.7%和0.7%;2021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73.5 kg、111.4 kg和110.4 kg,分别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9.5%、9.4%和9.0%。主要介绍了湘棉3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湘棉37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秋葵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康泽培 孙健 +10 位作者 张小雨 赵大伟 陈基权 杨泽茂 谢冬微 唐蜻 许英 邓灿辉 程超华 粟建光 戴志刚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75,共10页
为更好地利用黄秋葵种质资源,本研究以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66~1.79之间,10个数... 为更好地利用黄秋葵种质资源,本研究以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份黄秋葵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66~1.79之间,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46%~43.5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数,最小的是蒴果宽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黄秋葵产量与第一分枝节位、主茎节数,单株果数、果实棱数存在高度相关性;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产量与花蕾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3个数量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2.049%,这4个主成分反映了201份黄秋葵材料的主要遗传信息。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四个类群:类群Ⅰ黄酮含量高但产量最低;类群Ⅱ、类群Ⅲ产量高,花蕾和嫩果黄酮含量低,其中类群Ⅱ植株高大且分枝多,类群Ⅲ则反之;类群Ⅳ的果实大且重,但单株果数少,产量较低。可根据不同目的及需求,选择不同类群的材料作为黄秋葵育种亲本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种质资源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分析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雨晴 马子奇 +7 位作者 侯嘉欣 宗钰琪 郝晗睿 刘国元 魏辉 连博琳 陈艳红 张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3,共12页
盐胁迫是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植物在受到盐胁迫时,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会发生改变,对盐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 盐胁迫是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植物在受到盐胁迫时,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会发生改变,对盐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成分、检测方式、作用机制及变化调控。其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和酚酸等。目前对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检测方式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核磁共振。结合前人研究总结了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分泌物在盐胁迫下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然后从根际理化环境、根际微生物等方面总结并提出了根系分泌物在盐胁迫下的作用主要包括:(1)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植物耐盐能力;(2)维持根细胞内稳态;(3)影响根际环境。总结了氨基酸、糖类根系分泌物在盐胁迫下的变化机理,最后指出目前对根系分泌物成分功能的鉴定以及具体作用机制、通路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本综述旨在分析盐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生态效应,为今后深入挖掘植物响应盐胁迫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盐胁迫 成分鉴定 根际环境 根际微生物 耐盐机制 变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柳CCD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盐涝胁迫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兴月 陈金鑫 +4 位作者 王欣 刘国元 余春梅 张健 魏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57-2168,共12页
[目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催化多种类胡萝卜素裂解成更小的分子,这一过程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至关重要。深入理解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机制,对精确调控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至关重要。[方法]选取中... [目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催化多种类胡萝卜素裂解成更小的分子,这一过程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至关重要。深入理解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机制,对精确调控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至关重要。[方法]选取中国本土品种旱柳(Salix matsudana)为试验材料,利用旱柳的全基因组数据库采用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共线性、构建蛋白互作网络、GO注释分析,以及转录组分析等方法,对旱柳CCD家族成员(SmCC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从旱柳基因组中成功鉴定出17个CCD基因,这些SmCCD成员被归类为两个亚家族:SmCCD和SmNCED。SmCCD亚家族进一步细分为SmCCD1、SmCCD4、SmCCD7和SmCCD8等类别。共线性分析揭示片段重复是导致SmCCD基因扩增的关键因素。对杨树、拟南芥、水稻与旱柳之间的基因共线性进行分析,发现杨树与旱柳和拟南芥之间的基因对数量多于旱柳与水稻之间的基因对,这表明旱柳与杨树等双子叶植物之间存在较近的进化关系。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SmCCD基因在旱柳遭遇盐胁迫和淹水胁迫时表达水平显著变化,这暗示该基因在旱柳适应环境压力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结论]揭示SmCCD基因家族的多样性和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理解旱柳的适应性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分子证据。这有助于指导旱柳的育种和生态恢复工作,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CCD基因 共线性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孟祥凤 杨蕾 +6 位作者 韩缤莹 吴晨悦 帅鑫阳 顾洋帆 徐一凡 周蓉 曹云英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1期1-6,12,共7页
种植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粳稻日本晴为材料,采用人工直播和人工移栽等密度的两种种植方式,分析其对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移栽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直播稻,产量增加了23.7%~23.9%;整精米... 种植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粳稻日本晴为材料,采用人工直播和人工移栽等密度的两种种植方式,分析其对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移栽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直播稻,产量增加了23.7%~23.9%;整精米率显著高于人工直播稻,垩白米率和垩白大小两种种植方式各有优势。生物量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植株上三叶的叶面积从拔节期到抽穗后25 d间均显著高于人工直播方式,增加了15%~35%。人工移栽稻的光合荧光参数与人工直播稻差异不显著,但株高显著高于人工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显著高于人工直播稻。在不同生长阶段人工移栽稻积累更多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在抽穗后15 d茎和穗中更多,增加了10%左右。表明干物质积累、上三张叶片的叶面积、抽穗后15 d茎和穗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量及抽穗后叶片对产量和籽粒的贡献是移栽稻与直播稻在产量和稻米品质方面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直播 人工移栽 产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柳NAC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淹水和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0
作者 钱超楠 徐孙然 +6 位作者 李梦茹 邓明超 孙硕 刘国元 连博琳 张健 陈艳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56-3070,共15页
【目的】对旱柳(Salix matsudana)N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差异,为研究SmNAC家族成员参与逆境胁迫调控机制及培育高耐非生物胁迫旱柳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敏淹旱柳品种Yanliu No.1、耐淹旱... 【目的】对旱柳(Salix matsudana)N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差异,为研究SmNAC家族成员参与逆境胁迫调控机制及培育高耐非生物胁迫旱柳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敏淹旱柳品种Yanliu No.1、耐淹旱柳品种Suliu 795和敏盐旱柳种质Yanjiang和耐盐旱柳品种9901等4份旱柳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基因组数据挖掘鉴定出旱柳全基因组范围内的NAC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理化性质、保守基序、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及其染色体位置、共线性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对SmN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谱分析;选取对淹水胁迫和盐胁迫均具有明显响应的基因构建拟南芥过表达载体并获取转基因拟南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在淹水胁迫下的表型差异,测定其生理指标。【结果】鉴定出290个SmNAC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SmNAC001~SmNAC290;SmNAC家族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量范围为105~710个,分子量为12.7~77.8 kD,理论等电点(pI)为4.33~9.65,大多数蛋白成员定位于细胞核。根据SmNAC家族蛋白与拟南芥NAC蛋白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及其保守基序分析结果,将SmNAC家族蛋白分为16个亚家族。大部分SmNAC家族基因中含有3个外显子,同一亚家族内的SmNAC成员基序组成和排列模式相似,如NAP和OsNAC7亚家族。大部分SmNAC家族基因成员启动子含有茉莉酸甲酯以及缺氧胁迫等响应元件。SmNAC基因家族中有244个基因随机分布在38条染色体上,其中存在13对串联复制事件。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淹水胁迫和盐胁迫后,ATAF亚家族(SmNAC007、SmNAC008、SmNAC009、SmNAC010、SmNAC011和SmNAC012基因)表达量在不同抗性旱柳种质中均明显上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中SmNAC00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为10~15倍;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鉴定出290个SmNAC基因家族成员,其中分别有102个和151个家族成员在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中差异表达;初步证实SmNAC007基因在淹水胁迫响应中发挥正向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NAC基因家族 盐胁迫 淹水胁迫 SmNAC007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粒子捕获的单列环状微流控芯片
11
作者 耿迁迁 张华丽 孙利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113,共4页
单细胞分析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是实现单细胞分析的有效工具。为了实现单个细胞的高效捕获与实时观测,基于流体力学设计了一种单列环状微流控芯片。对捕获腔设计了4种不同尺寸(15,20,25,30μm)的后端通... 单细胞分析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是实现单细胞分析的有效工具。为了实现单个细胞的高效捕获与实时观测,基于流体力学设计了一种单列环状微流控芯片。对捕获腔设计了4种不同尺寸(15,20,25,30μm)的后端通道。采用Fluent软件对单列环状微流控芯片进行速度流场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后端通道为15μm和20μm的微流控芯片粒子捕获效果最好。选用后端通道为20μm尺寸的微流控芯片,进行单个聚苯乙烯微粒的捕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单列环状微流控芯片的捕获粒子效率可达到91.67%,为后续细胞捕获与细胞培养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析 粒子捕获 细胞捕获 流场分析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柳SmERF B3-45的克隆及耐盐功能研究
12
作者 华炫 田博雯 +5 位作者 周欣彤 江梓涵 王诗琦 黄倩慧 张健 陈艳红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135,共12页
【目的】验证SmERF B3-45是否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起着正向调控的作用,为揭示AP2/ERF转录因子在调控旱柳耐盐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旱柳AP2/ERF超家族中SmERF B3-45的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利用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SmERF B3-45... 【目的】验证SmERF B3-45是否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起着正向调控的作用,为揭示AP2/ERF转录因子在调控旱柳耐盐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旱柳AP2/ERF超家族中SmERF B3-45的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利用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SmERF B3-45的CDS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亚细胞定位分析,并通过过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拟南芥突变体ERFOE1、ERF-OE2和进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阐明其功能。【结果】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SmERF B3-45可能参与逆境胁迫响应表达调控途径。RT-qPCR结果显示,NaCl处理可诱导SmERF B3-45的表达,且该基因在旱柳的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SmERF B3-45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转基因拟南芥中,SmERF B3-45的表达量大幅提高,在盐胁迫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SmERF B3-45拟南芥的根长显著增加,总蛋白含量、Na+含量、MDA含量和Na+/K^(+)显著降低,CAT含量和K^(+)含量显著升高。基因沉默植株显著下调了SmERF B3-45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基因沉默植株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MDA和脯氨酸含量却显著高于阴性对照植株,并且沉默植株出现了叶片萎蔫,表明SmERF B3-45的沉默降低了旱柳的耐盐性。【结论】SmERF B3-45是植物响应盐胁迫的正向调控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基因克隆 盐胁迫 ERF转录因子 转基因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玉米籽粒性状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候选基因预测
13
作者 陈昕怡 刘晨艳 +4 位作者 华明珠 徐欣 冯汶祥 汪保华 方辉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6-36,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自然变异,以期为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50份遗传变异丰富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研究。通过结合34342个SNP标记和3种模型,对5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1... 本研究旨在探索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自然变异,以期为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50份遗传变异丰富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研究。通过结合34342个SNP标记和3种模型,对5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18个独立位点与目标性状显著关联,每个位点能够解释12.24%~15.41%的表型变异。同时,研究发现4对与籽粒长度相关的SNP之间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互作,这些互作共能解释5.32%的表型变异。为了深入理解这些关联位点背后的分子机制,结合B73自交系籽粒发育的动态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功能注释,预测了19个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以分为4类:6个酶、3个核糖体蛋白、1个转录因子和9个其他蛋白。这些候选基因的发现为解析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改良籽粒大小和作物产量提供新的基因资源。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揭示了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自然变异,还为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这些成果有望为玉米育种工作带来新的突破,提高玉米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大小 产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光合能力分析
14
作者 张兴月 陈金鑫 +4 位作者 刘国元 余春梅 张健 姚彬 魏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4期49-54,共6页
为研究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对不同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响应能力,本研究以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为材料,研究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随CO_(2)浓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的CO_(2)浓度... 为研究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对不同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响应能力,本研究以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为材料,研究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随CO_(2)浓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的CO_(2)浓度下,无刺枸骨的净光合速率始终比有刺枸骨的大,即无刺枸骨的光合能力强于有刺枸骨。无刺枸骨和有刺枸骨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随CO_(2)浓度升高而降低,说明无刺枸骨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并不主要由气孔因素的差异引起。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胞间CO_(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呈现正相关,并且无刺枸骨的CO_(2)饱和点较有刺枸骨高,而CO_(2)补偿点较有刺枸骨低,说明无刺枸骨的CO_(2)同化能力强于有刺枸骨。因而,无刺枸骨高净光合速率可能是因为CO_(2)同化能力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刺枸骨 无刺枸骨 净光合速率 胞间CO_(2)浓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和灌浆早期高温对耐热性不同籼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91
15
作者 曹云英 段骅 +3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的花粉可育率、受精率,而耐热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明显降低热敏感品种的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且抽穗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早期处理。高温胁迫显著增加耐热品种黄华占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不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耐热品种结果则相反。高温处理增加两类品种叶片温度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耐热品种增降的幅度显著小于热敏感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及较高的籽粒ATP酶活性是耐热性品种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也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 产量 耐热性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110
16
作者 曹云英 段骅 +3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周少川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34-2142,共9页
以两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5℃)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3℃)为对照,研究减数分裂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的... 以两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5℃)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3℃)为对照,研究减数分裂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的花药开裂率及花粉育性,对耐热品种黄华占影响较小;明显降低了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耐热品种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热敏感品种粒宽显著缩短,长宽比显著增大,而对耐热型品种影响不大;明显降低了水稻的根系活力和幼穗的核糖核酸(RNA)含量,显著增加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热敏感品种变化幅度大于耐热品种;显著增加了耐热品种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无显著影响。总之,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强、RNA含量高、MDA含量低及乙烯合成少是耐热性品种在高温胁迫下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期 高温 耐热性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纹东方鲀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常燕 王兆慧 +2 位作者 刘思园 徐磊 曹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9-632,共4页
从濒死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经形态观察、生化、16 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人工感染健康暗纹东方鲀和ICR小鼠等试验可知,该菌对小鼠和暗纹东方鲀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26×106CFU/mL、... 从濒死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经形态观察、生化、16 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人工感染健康暗纹东方鲀和ICR小鼠等试验可知,该菌对小鼠和暗纹东方鲀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26×106CFU/mL、5.96×104CFU/mL;其16 S rDNA序列与维氏气单胞菌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根据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命名为NT-HV。选择9种水产常用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新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敏感,对养殖场常用的四环素、强力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不敏感,提示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合理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致病性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棉花基因组基于毛细管电泳的MSAP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钱晓伟 袁有禄 +5 位作者 荣平 朱新宇 刘亚泰 江鹏 刘尚 汪保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以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为材料,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法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进行甲基化鉴定,以初步探讨棉花耐盐的分子机理.应用24个引物组合,中棉所29在0.4%盐水胁迫... 以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为材料,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法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进行甲基化鉴定,以初步探讨棉花耐盐的分子机理.应用24个引物组合,中棉所29在0.4%盐水胁迫及清水对照下,平均每引物组合检测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69.2和56.7,差异达显著水平.盐胁迫下的DNA甲基化水平与清水对照下相比,52.6%位点表现出甲基化水平提高,即发生了超甲基化;19.7%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即表现为次甲基化;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棉所29盐胁迫后发生了广泛的DNA甲基化变化,包括超甲基化和次甲基化,以及其它甲基化类型的转变;发生超甲基化位点极显著地多于发生次甲基化位点.盐胁迫下的中棉所29与对照相比,DNA总体甲基化水平显著提高,暗示中棉所29有提高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以应对盐胁迫的潜在机制,棉花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的提高可能与棉花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甲基化序列的初步克隆及比对分析表明,盐胁迫前后多个ATP合成相关基因甲基化程度维持在同一水平,其表达不受甲基化影响,这也可能是中棉所29耐盐性较强,在一定时间盐处理后能维持正常生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盐胁迫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从彦 曹震 +1 位作者 王磊 刘雪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89,共5页
自然界中很多种类的植物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故其自身可进行氮同化,尤以豆科植物为甚。豆科植物由于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所以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的氮素较高于非固氮类植物种类。由于氮素是微生物代谢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所以,豆科植物与非豆... 自然界中很多种类的植物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故其自身可进行氮同化,尤以豆科植物为甚。豆科植物由于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所以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的氮素较高于非固氮类植物种类。由于氮素是微生物代谢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所以,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根际微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而然两者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其代谢活性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拟选取两种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和豌豆Pisum sativum)及两种非豆科植物(樱花Prunus serrulata和艾蒿Artemisia argyi)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平板梯度稀释法测定其种群数量,并通过测定纤维素酶、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为切入点分析其代谢活性,进而分析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代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豆科植物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豆科植物的。木本非豆植物和木本豆科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差异,但是草本豆科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却显著高于草本非豆科植物的。另外,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非豆科植物的,而豆科植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却显著低于非豆科植物的。另外,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差异性不同棉花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及SNP/InDel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林池 王康 +2 位作者 魏小云 荣平 王亚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0-985,共6页
为探讨亲缘关系较近的耐盐棉花品种中棉所35与盐敏感棉花品种中棉所12耐盐差异性,用100mmol/L、200 mmol/L、300 mmol/L及400 mmol/L NaCl处理棉花幼苗,调查这2个棉花品种在盐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 为探讨亲缘关系较近的耐盐棉花品种中棉所35与盐敏感棉花品种中棉所12耐盐差异性,用100mmol/L、200 mmol/L、300 mmol/L及400 mmol/L NaCl处理棉花幼苗,调查这2个棉花品种在盐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中棉所35和中棉所12的SNP/InDel(单核苷酸多态性/碱基缺失或插入)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相比于盐敏感品种中棉所12,耐盐品种中棉所35的SOD活性随盐浓度上升变化较小,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盐敏感材料中棉所12的CAT及P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与中棉所35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定盐浓度内,随着盐浓度的上升而上升,超过一定的盐浓度后活性下降;盐敏感品种中棉所12的CAT及POD活性整体上低于耐盐品种中棉所35。此外,发现亲缘关系很近而耐盐水平差异显著的中棉所35和中棉所12存在点突变和插入/缺失,说明这些SNP/InDel可能对耐盐性状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盐胁迫 抗氧化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