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密度时空变迁与趋同演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银银 杨俊文 开燕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6,共10页
在回顾海洋经济与经济密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沿海53个城市海洋经济密度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和变迁轨迹,分别运用传统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得到4种类型下一步转移、条件转移概... 在回顾海洋经济与经济密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沿海53个城市海洋经济密度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和变迁轨迹,分别运用传统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得到4种类型下一步转移、条件转移概率矩阵,探析考虑邻域类型与否对海洋经济密度趋同演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密度差异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点数目不断减少;密度重心整体由东北方朝着西南方变动,分布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变化方向"先减小、后增加";不考虑邻域类型时,本地密度类型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较强,短期内不会跨越式跃迁;考虑邻域类型时,本地区状态类型的趋同演化程度和方向会因邻域类型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密度 时空变迁 趋同演化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重塑 被引量:31
2
作者 戴翔 张二震 张雨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7,共7页
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实施了"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在特定发展阶段是具备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的。更确切地说,既充分发挥了自身要素优势,也契合了全球要素分工演进的大势,符合经济学比较优势基本原理,从而取... 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实施了"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在特定发展阶段是具备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的。更确切地说,既充分发挥了自身要素优势,也契合了全球要素分工演进的大势,符合经济学比较优势基本原理,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促进了国内市场发育发展。然而,当前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得上述模式局限性日益凸显,转向"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重塑竞争新优势,具体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需求引致创新作用、诱发高端价值链向国内转移作用、虹吸全球高端要素向国内集聚作用、发挥扩大进口产生的溢出效应、构建双向循环开放型经济体系作用等。而充分发挥上述具体作用机制,亟待在尽快打破市场分割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为引领有序推动国内市场统一、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循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原因、基础和路径 被引量:11
3
作者 安礼伟 张二震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5,共7页
低技能劳动力禀赋优势减弱和外需下降使得中国传统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逐步消失,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禀赋优势逐步显现,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对高质量产品的巨大潜在需求以及信息通讯产业较为完整价值链的存... 低技能劳动力禀赋优势减弱和外需下降使得中国传统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逐步消失,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禀赋优势逐步显现,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对高质量产品的巨大潜在需求以及信息通讯产业较为完整价值链的存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现实基础。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向是投入高技能劳动力,形成在高质量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以此解决生产方式和要素禀赋以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要从本质上把握新旧动能转换,不能将新旧动能转换理解成新旧产业转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重视企业微观竞争力的塑造,重视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要重视通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整合全球优势要素形成企业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劳动力结构 消费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