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烟花”(2106)期间江苏南通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思帆 刘张齐 +3 位作者 毕丽丽 丁文娜 姜修洋 董进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2021年第6号(2106)台风“烟花”是我国有监测记录以来对大陆影响时间最长的台风,为华东地区带来了暴雨级的降水。基于台风“烟花”(2106)影响江苏南通地区期间小时尺度高分辨率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2021年第6号(2106)台风“烟花”是我国有监测记录以来对大陆影响时间最长的台风,为华东地区带来了暴雨级的降水。基于台风“烟花”(2106)影响江苏南通地区期间小时尺度高分辨率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δ^(18)O值为-11.7‰~-2.3‰,加权平均值为-7.4‰。台风影响前期,采样点水汽主要来源于附近海域,受云下蒸发效应的影响,降水δ^(18)O值相对偏正;台风影响中期,受相对湿度与上游累积对流强度的共同控制,降水δ^(18)O值逐渐偏负。但相较于已发表的我国台风降水δ^(18)O极端偏负值(-20.1‰~-12.6‰),台风“烟花”(2106)降水δ^(18)O极值并未显著偏负,主要是由于上游累积对流降水历时较短以及台风登陆后水汽缺乏大规模有组织性的对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稳定同位素 台风“烟花”(2106) 云下蒸发效应 对流强度 上游降水 华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区河流底泥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力 蒋慧 +2 位作者 董艳 钱鹏 方淑荣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南通市区的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及西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河流表层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指标,分析了污染最重的监测点的污染原因。此外,采用有机指数法、营养物质比... 以南通市区的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及西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河流表层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指标,分析了污染最重的监测点的污染原因。此外,采用有机指数法、营养物质比值法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得出各条河流底泥均为肥污染级,尤其污染最重的是西山河;各研究河流底泥的碳氮比都很高,说明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学田河和西山河底泥的氮磷比较高,说明它们的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高。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及城山河底泥中有机质与总氮及南川河有机质与总磷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质 底泥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蒋庆丰 游珍 +1 位作者 倪黎明 钱鹏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5期11-15,19,共6页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分为未受干扰、正常沉积的"表层高、底层低"和受清淤治理措施影响的非正常沉积的"表层低、底层高"两种分布格局,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城市中间河流高、外围河流低"和"中上游河段高、下游河段低"的分布特征;③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濠河和法伦寺河潜在生态风险强,姚港河生态风险中等,任港河和南川河生态风险轻微。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Hg>Cu>Zn>Cr>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市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河流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河网格局特征及水环境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游珍 刘波 姚红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4,90,共5页
对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与地表水污染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对南通市的河网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定量计算了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指标,据此分析了不同排污功能河流的景观格局特点:①就污染程度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为严重,生活... 对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与地表水污染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对南通市的河网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定量计算了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指标,据此分析了不同排污功能河流的景观格局特点:①就污染程度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为严重,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水质最好;②就河流污染物分布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不均匀,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最为均匀。这与实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城市河网景观格局是影响污染物分布、运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格局 水污染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视角的南通市宜居度差异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娄彩荣 游珍 +1 位作者 陶菲 刘卫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3,共6页
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MapInfo软件,从生活便捷度、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健康度、安全度和出行便利度6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南通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南通市总体居住环境的宜居度为一般,尤其是健... 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MapInfo软件,从生活便捷度、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健康度、安全度和出行便利度6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南通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南通市总体居住环境的宜居度为一般,尤其是健康度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体现新形势下居民对健康环境的渴望和关注;城市从中心到外围,宜居度先增大后减小,呈"Ⅰ地区>核心区>Ⅱ地区"的圈层波动变化趋势,但各方向上并不均衡。这种差异与居民的属性、居住小区属性和城市发展政策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视角 居住环境 宜居度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波 丁贤俊 姚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757-8760,共4页
在辨析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基础上,结合南通市的水资源问题实际,构建符合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模型。收集大量资料,以2004年为基础年,预测该市2010、2015、20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用水量,计算了南通市各规划年的水资源总量和水资... 在辨析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基础上,结合南通市的水资源问题实际,构建符合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模型。收集大量资料,以2004年为基础年,预测该市2010、2015、20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用水量,计算了南通市各规划年的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根据预测数据,利用建立的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模型,运用Lingo软件计算南通市在各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水平;在污水处理率提高的条件下,无需增加新的供水量,该市的水资源承载力都能达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单目标模型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年来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红 游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71-1375,共5页
滨海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且生态效应大、潜在经济价值大的特点。试验选用1991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定量分析了南通市滨海地区20年来的潮间盐水沼泽、淤泥质海滩、三角洲(沙洲、沙岛)... 滨海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且生态效应大、潜在经济价值大的特点。试验选用1991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定量分析了南通市滨海地区20年来的潮间盐水沼泽、淤泥质海滩、三角洲(沙洲、沙岛)、水产养殖场、滨海建设用地和陆域其他类型用地6类景观的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年间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景观面积不断增加,海域景观尤其是潮间盐水沼泽面积大幅减少,海陆分界线不断向海洋方向移动,且前10年(1991~2000年)变化幅度较小,后10年(2001~2010年)变化显著。南通市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沿海开发程度密不可分,建议在进行沿海开发时,包括开发方式、开发范围、开发速度及力度等在内的沿海开发方案制定与实施需慎之又慎,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景观变化 遥感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带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的依据及途径——以南通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英利 陈为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南通未来的城市定位应以都市圈及都市连绵区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共生理论为支撑。实现南通城市定位的途径有:依托港口、过江通道和信息技术构建立体交通通讯网络;综合分析长三角产业发展现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借鉴国内外城... 南通未来的城市定位应以都市圈及都市连绵区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共生理论为支撑。实现南通城市定位的途径有:依托港口、过江通道和信息技术构建立体交通通讯网络;综合分析长三角产业发展现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继承张謇城市建设思想,构建地方特色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大都市周边地区 城市定位 南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与南通城市结构演变 被引量:3
9
作者 余建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0-115,共6页
吴良镛称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通过创办实业,形成了以棉纺织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推动了以金融、商业和航运业为主体的近代城市第三产业产生和发展,构建了较为和谐的人居环境,使南通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民族工业城市,推动了... 吴良镛称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通过创办实业,形成了以棉纺织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推动了以金融、商业和航运业为主体的近代城市第三产业产生和发展,构建了较为和谐的人居环境,使南通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民族工业城市,推动了通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张謇创造性开展城市建设,改变了过去以中轴线对称的方形城廓和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形成了以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各具功能特色的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空间形态模式,但这种空间形态过早分散了南通城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南通 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人居环境 区域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红 单霞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93-95,共3页
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南通市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市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4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7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1.970 hm2,分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并将南通市2008年生态足迹与江苏其他城市进... 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南通市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市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4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7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1.970 hm2,分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并将南通市2008年生态足迹与江苏其他城市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减缓生态压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成伟 闫德智 贾凤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6-339,共4页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重等土壤质量指标的明显变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较低的容重,表明水稻—小麦轮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桑树种植需肥量较大,大量有机肥的施用使其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剧烈的人为扰动,菜地各土壤质量指标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质 容重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参数的计算——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2
12
作者 鲁凤 陶菲 +1 位作者 钞振华 胡秀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8,共6页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省域空间尺度下构建了"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生态足迹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加以本地化改进,并改进了化石能源土地的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省公顷模型参数的计算形...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省域空间尺度下构建了"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生态足迹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加以本地化改进,并改进了化石能源土地的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省公顷模型参数的计算形式,采用该区域2000-2010年间MOD17A3遥感数据的年NPP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不同年份江苏省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和13个地市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与全球或国家公顷的均衡因子差异显著,各地市的产量因子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更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基于NPP的省公顷模型使得动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快速简便,适用于省、市域等中小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公顷 净初级生产力 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PM_(2.5)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玉玲 刘红玉 +1 位作者 娄彩荣 孙一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5,21,共7页
基于江苏省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71个监测点PM_(2.5)日数据以及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年、季为时间尺度,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PM_(2.5)时空分异规律基础上,揭示PM_(2.5)浓度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基于江苏省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71个监测点PM_(2.5)日数据以及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年、季为时间尺度,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PM_(2.5)时空分异规律基础上,揭示PM_(2.5)浓度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PM_(2.5)浓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趋势。时间上,冬季浓度最高,达109.72μg/m^3,春季次之,为70.13μg/m^3,秋季最低,仅53.20μg/m^3;空间上,从各监测点一年PM_(2.5)浓度看,南京、泰州和宿迁数个监测点是PM_(2.5)高浓度区域,浓度范围81~85μg/m^3。盐城开发区管委会浓度最低,仅49.75μg/m^3,全省呈现"内陆高,沿海低;内陆南高北低"的趋势。(2)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与PM_(2.5)呈负相关,林地和建设用地则呈正相关。景观面积、密度、破碎度和聚散性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冬夏季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异 景观格局 泰森多边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可达性——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朱彬 尹旭 张小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60-1567,共8页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GIS软件平台,运用核密度估算、最近邻距离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等模型分析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可达性。研究表明:在可达性成本上,镇中心半小时经济圈为5 km...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GIS软件平台,运用核密度估算、最近邻距离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等模型分析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可达性。研究表明:在可达性成本上,镇中心半小时经济圈为5 km,成本从中心沿公路网向外围呈增长态势;村中心半小时经济圈半径为1km,呈现"满天星"分布格局;耕作成本一般为5 min,西部村庄可达性高于东部。在点格局上,农村居民点分布集聚,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特征。在规模空间格局上,农村居民点规模普遍较小,具有"太极"状结构。在可达性空间格局上,镇中心平均可达性呈现"双管"结构,高值区在射阳县西部和中部形成条带状分布;村中心平均可达性空间上类似"树枝"结构,呈现中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连片分布的格局;耕作平均可达性具有南部高值、东部低值连片和中部高值集聚特征。空间可达性可划分为可达性高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和可达性低值区三级,射阳县可达性以中值为主,具有圈层状和"公路沿线"布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空间可达性 射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分维模型的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崔世林 龙毅 +1 位作者 周侗 王丽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基于滑动窗口的局部分维分析方法——元分维模型,采用2005年江苏省城镇基础数据,对江苏省1850个城镇及街道办的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程度差异明显,自南向北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梯度递减,其中江苏南... 基于滑动窗口的局部分维分析方法——元分维模型,采用2005年江苏省城镇基础数据,对江苏省1850个城镇及街道办的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程度差异明显,自南向北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梯度递减,其中江苏南部城镇分布最为密集且较为均衡,江苏中部次之,而江苏北部除徐州市区外,均衡程度较低;②江苏城镇分布上东部比西部均衡;③江苏城镇轴线集中发展的分布特征突出,沿长江分布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南京8个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且均衡程度较高;④城镇体系的空间均衡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一致。实验证明,元分维模型可以用于定量分析特定尺度下的城镇局部空间均衡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元分维模型 空间分布 均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分析——基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凯 施险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2-34,共3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支柱,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高校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支柱,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高校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从制度建设、品牌建设、社团结构、软硬件保障等多方面重新定位和规划社团的长远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大学生社团 策略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英利 娄彩荣 张丽霞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大学城"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与国外大学城自然生成、成长不同,我国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增强城市实力是主要动因。大学城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大学... "大学城"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与国外大学城自然生成、成长不同,我国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增强城市实力是主要动因。大学城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大学城在功能上互相支撑,所以我国大学城在空间分布、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大学城功能等方面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城校互动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政府决策的差异,体现着经济、文化扩散规律,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宏观布局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城 城市 城校互动 地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口号的评价与设计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凤龙 阚耀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6-21,共6页
旅游城市最佳的形象口号是在对城市独特资源、受众心理和客源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旅游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时机,突出语言表述的艺术化、情感化。江苏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较大,通过设计相应的旅游形象口号,实现价值内容和表... 旅游城市最佳的形象口号是在对城市独特资源、受众心理和客源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旅游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时机,突出语言表述的艺术化、情感化。江苏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较大,通过设计相应的旅游形象口号,实现价值内容和表述方式上的和谐统一,加强形象营销,激发国内外旅游者旅游的欲望,从而树立江苏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缩小江苏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也将为推进江苏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江苏 旅游城市 形象口号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等地理教育本科课程“功用分类”体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英利 姜雅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37,共3页
根据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科学层次的划分及其关于地理科学的思想,依据地理科学特征、本科地理教育培养目标,对我国高等本科地理教育课程分类中普遍执行的“属性分类”、“程度分类”、“理论—应用—技术分类”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根据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科学层次的划分及其关于地理科学的思想,依据地理科学特征、本科地理教育培养目标,对我国高等本科地理教育课程分类中普遍执行的“属性分类”、“程度分类”、“理论—应用—技术分类”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提出高等地理本科教育应实施按功用将课程划分为“培养地理素养课程”、“培养地理技术能力课程”、“培养地理工程能力课程”的课程“功用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 地理教育 课程功用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季风边缘区表土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吴思琪 魏海芹 +7 位作者 陈春珠 魏立斯 赵文伟 李焕 孙义 蒋庆丰 张肖剑 赵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研究中国季风边缘区表层土壤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化石孢粉重建区域植被和古季风演变的可靠性。通过对中国季风边缘区的38个样点(年降水量区间30~650 mm)的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研究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人类活... 研究中国季风边缘区表层土壤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化石孢粉重建区域植被和古季风演变的可靠性。通过对中国季风边缘区的38个样点(年降水量区间30~650 mm)的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研究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低海拔、温带草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干燥,孢粉组合以苋科和蒿属为主,且蒿藜比(A/C比值)与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中国季风边缘区的高海拔、高寒草原草甸地区,气候相对寒冷湿润,孢粉组合以莎草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导,蒿属和苋科花粉的百分比之和平均为25.8%,并且该区域A/C比值与年均降水量未呈现明显相关性。(3)乔灌木孢粉总百分比与年均气温/最热月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要强于与年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4)这些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中国季风边缘区植被和水热条件在海拔上的分布特征,孢粉数据冗余分析(RDA)结果也清晰揭示了孢粉组合及主要花粉类型在最热月气温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此外,真菌孢子在研究区高寒地区土壤表层中大量出现,反映了该区域放牧强度大、伴随土壤侵蚀速率高的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边缘 表土孢粉 植被 气候 放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