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顾红林 张烽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为颈前外侧入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标本模拟右侧颈前外侧入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总动脉的分叉在C4水平为70%。面静脉70%在C3/4椎间盘水平注入颈内静脉。颈交感干位于椎前筋膜下方,行于颈动脉鞘的正后方,并在头长... 目的为颈前外侧入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标本模拟右侧颈前外侧入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总动脉的分叉在C4水平为70%。面静脉70%在C3/4椎间盘水平注入颈内静脉。颈交感干位于椎前筋膜下方,行于颈动脉鞘的正后方,并在头长肌和颈长肌表面纵向延伸。C6水平颈交感干和颈长肌内侧缘之间的距离(14.5±4.8)mm,C6水平颈交感干的直径为(2.6±1.2)mm。上神经节位于C2水平,长度和宽度分别是(11.9±2.5)mm和(7.4±4.2)mm。中神经节位于C5水平4例,C6水平6例。长度和宽度分别是(8.9±5.9)mm和(5.1±3.2)mm,椎动脉无一例外都穿过C6横突孔上行。C5的钩突的高度和宽度是最小的,但是从钩突的内侧缘到横突的前结节却拥有最长的距离(P<0.05)。结论采用该入路对于颈椎前外侧的病理性损害具有直达病变部位、损伤小、减压彻底,最大程度上保留病变节段的运动性和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应用解剖 前外侧入路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烽 段广超 +3 位作者 王素春 陈兵乾 居建文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微创 椎体间融合术 血管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烽 段广超 金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59-861,I0001,共4页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距相邻下位椎间盘、腹主动脉后缘(左侧手术窗)和下腔静脉后缘(右侧手术窗)的距离。结果: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逐渐增大;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XLIF在L3/4、L4/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微创 椎体间融合术 血管神经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支架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衣昕 金国华 +4 位作者 田美玲 秦建兵 毛伟峰 黄镇 谭雪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6-510,共5页
为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与神经干细胞(NSCs)的生物相容性,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神经干细胞克隆球接种于壳聚糖支架载体上,分为NSCs+支架组和NSCs+支架+NGF组。培养2周后冰冻切片,行Nissl染色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 为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与神经干细胞(NSCs)的生物相容性,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神经干细胞克隆球接种于壳聚糖支架载体上,分为NSCs+支架组和NSCs+支架+NGF组。培养2周后冰冻切片,行Nissl染色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免疫组化染色来检测NSCs的分化,并进行MAP-2阳性细胞计数、胞体面积、细胞周长的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壳聚糖支架孔隙率为90%,支架孔径为50~350μm。NSCs可以在壳聚糖支架上存活、迁移并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NSCs+支架+NGF组的MAP-2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NSCs+支架组,且胞体较大,突起较多且长。上述结果提示,壳聚糖支架与N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外源性的NGF能够促进壳聚糖支架中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多孔支架 神经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生物相容性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istein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影响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志军 董玉林 +4 位作者 郁晓燕 何志贤 胡燕 杨学峰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切除2周后用genistein和雌激素替代治疗1周。称子宫重量以确定手术是否成功及雌二醇(E2)的治疗是否有效。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Westernb... 本文旨在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切除2周后用genistein和雌激素替代治疗1周。称子宫重量以确定手术是否成功及雌二醇(E2)的治疗是否有效。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对胆碱能神经元数量、ChA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去卵巢3周后子宫变轻,雌激素替代治疗能增加去卵巢子宫的重量,而genistein替代治疗对去卵巢子宫的重量影响不明显;去卵巢3周后,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臂核(VDB)内的胆碱能神经元数量、ChA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雌激素和genistein替代治疗后能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MS和VDB内的胆碱能神经元数量、ChA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本研究结果提示:genistein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神经保护作用,而对子宫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雌激素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胆碱能神经元 基底前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蛋白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秦建兵 朱蕙霞 +3 位作者 王磊 谭雪锋 田美玲 金国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4-628,共5页
通过切割右侧海马伞制备大鼠海马伞损伤模型,应用Western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切割海马伞后不同时程海马中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NOV)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NOV蛋白... 通过切割右侧海马伞制备大鼠海马伞损伤模型,应用Western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切割海马伞后不同时程海马中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NOV)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NOV蛋白在切割海马伞后3d表达开始上升,14d达高峰后缓慢下降。切割海马伞后14d切割侧和正常侧相比较,海马CA1-CA3区的锥体细胞层及齿状回颗粒层NOV阳性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切割侧NOV阳性细胞明显比正常侧深染,两侧比较平均灰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本课题组以往的工作,本研究结果提示,切割海马伞后海马中高表达的NOV蛋白可能参与了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蛋白 蛋白质印迹 免疫组化 切割海马伞 海马 大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BP在切割穹窿海马伞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浩明 张蕾 +3 位作者 金国华 秦建兵 朱蕙霞 田关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9-624,共6页
切割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切割后海马中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PEBP)的表达的时空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BP在切割后3 d表达开始上升,7 d达最高水... 切割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切割后海马中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PEBP)的表达的时空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BP在切割后3 d表达开始上升,7 d达最高水平,随后缓慢下降,28 d时降至正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切割侧海马CA1~CA3区的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层的PEBP阳性细胞数与正常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切割侧PEBP阳性细胞染色加深,7 d时最为明显,两侧比较灰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切割侧齿状回门区和颗粒下层中可见较多深染的PEBP阳性细胞,其细胞数和灰度值与正常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课题组以往的工作,本结果提示切割穹窿海马伞后PEBP的高表达可能与海马神经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 切割穹窿海马伞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突触素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胡燕 张志军 +2 位作者 杨学峰 何志贤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突触素的影响,取孕14~16d 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部,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的中脑腹侧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雌二醇(E2)+MPP+组、GST+MPP+组、MPP+组。进行四...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突触素的影响,取孕14~16d 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部,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的中脑腹侧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雌二醇(E2)+MPP+组、GST+MPP+组、MPP+组。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代谢状态。采用TH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以及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活性产物表达亦减少,细胞活力差。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ISTEIN 多巴胺能神经元 突触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n-4抗体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田美玲 胡文忠 +3 位作者 金国华 秦建兵 谭雪锋 施金洪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为探讨Brn-4在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制备成年SD大鼠海马伞切割侧和正常侧海马提取液;将从鼠胚海马中分离、克隆和扩增的神经干细胞球分成6组:(1)切割组:加入含切割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培养基;(2)切割... 为探讨Brn-4在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制备成年SD大鼠海马伞切割侧和正常侧海马提取液;将从鼠胚海马中分离、克隆和扩增的神经干细胞球分成6组:(1)切割组:加入含切割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培养基;(2)切割阻断组:在切割组培养基中加入Brn-4多克隆抗体;(3)正常组:加入含正常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培养基;(4)正常阻断组:在正常组培养基中加入Brn-4多克隆抗体;(5)空白组:加入单纯的DMEM/F12培养基;(6)空白阻断组:在空白组培养基中加入Brn-4多克隆抗体。培养后第14d对NSCs分化的神经元进行MAP-2免疫荧光检测,图像处理系统计数各组MAP-2阳性神经元数、处理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STATA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以上三项形态学指标从优到劣的排列顺序为:切割组、正常组、切割阻断组、正常阻断组、空白组和空白阻断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空白组与空白阻断组三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Brn-4多克隆抗体在体外能部分地阻断切割海马伞侧海马提取液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因而Brn-4在海马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n-4 神经干细胞 海马提取液 分化 神经元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n-4在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金洪 田美玲 +4 位作者 朱蕙霞 秦建兵 谭雪锋 王磊 金国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1-435,共5页
为探讨Brn-4在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制备切割海马伞侧和正常侧海马提取液,将鼠胚海马神经干细胞球分成3组:(1)切割组加入含切割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2)正常组加入含正... 为探讨Brn-4在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制备切割海马伞侧和正常侧海马提取液,将鼠胚海马神经干细胞球分成3组:(1)切割组加入含切割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2)正常组加入含正常侧海马提取液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3)对照组加入单纯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后第14d行Brn-4/MAP-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每个视野下Brn-4单标神经元和Brn-4/MAP-2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并测量双标神经元的胞体面积、细胞周长以及Brn-4的免疫荧光强度。用图像处理系统和Stata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Brn-4/MAP-2双标神经元数在切割组中较多、胞体较大、突起较丰富,且Brn-4的免疫荧光亦较强;正常组次之,对照组最差。上述数据经组间比较分析,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Brn-4在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n-4 海马 神经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大鼠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表达Fos蛋白(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志军 倪衡建 +3 位作者 何志贤 杨学峰 胡燕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0-364,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缺氧刺激条件下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米高空缺氧模型,采用侧脑室注射CB(霍乱毒素B亚单位)标记中缝背核内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并用Fos免疫组化和CB/Fos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显示... 本文旨在研究缺氧刺激条件下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米高空缺氧模型,采用侧脑室注射CB(霍乱毒素B亚单位)标记中缝背核内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并用Fos免疫组化和CB/Fos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显示Fos在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大量的CB标记神经元(31.16±3.36/每张切片)。缺氧实验组中缝背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40.28±2.17/每张切片,P<0.05),并可见CB/Fos双标神经元(2.00±0.39/每张切片)。对照组中缝背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数较少(5.55±0.81/每张切片),未见CB/Fos双标神经元。本文结果提示在缺氧刺激条件下,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功能调节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大鼠 中缝背核 远位触液神经元 FOS蛋白 信息传递 功能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模型大鼠黑质中Nurr1和TH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雪锋 金国华 +4 位作者 刘娟 秦建兵 田美玲 李浩明 朱蕙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为探讨孤儿核受体(Nurr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修复过程中对特异性表型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本研究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大鼠一侧前脑内侧束(MFB)制备单侧帕金森病(PD)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 为探讨孤儿核受体(Nurr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修复过程中对特异性表型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本研究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大鼠一侧前脑内侧束(MFB)制备单侧帕金森病(PD)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中脑黑质中Nurr1、TH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Nurr1蛋白表达在术后1d损伤侧黑质中即明显下降,7d后开始逐渐上升,14d接近正常水平,28d明显升高;TH蛋白表达在术后1d损伤侧黑质中无明显变化,7d开始下降,14d达最低,28d开始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在6-OHDA损伤黑质-纹状体通路后,Nurr1的表达先下降后上升,其表达变化早于TH,可能在PD模型大鼠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孤儿核受体 酪氨酸羟化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炎性痛刺激诱导杏仁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衡建 郁晓燕 高永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为了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对杏仁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以及细胞因子(IL-β,TNF-α)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行为学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了大鼠后爪注射CFA后的痛行为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时间点杏仁核内GFA... 为了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对杏仁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以及细胞因子(IL-β,TNF-α)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行为学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了大鼠后爪注射CFA后的痛行为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时间点杏仁核内GFAP、IL-β和TNF-α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注射CFA后,注射侧后爪出现热痛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大鼠的热痛敏在14d时基本恢复正常,但机械性痛敏持续至21d时仍未恢复正常;GFAP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增加;而IL-β和TNF-α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均有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疼痛的维持相关,而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可能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均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弗氏佐剂 细胞因子 炎症 痛觉过敏 触诱发痛 星形胶质细胞 杏仁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istein对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发育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军 董玉林 +3 位作者 胡燕 何志贤 杨学峰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7-451,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取孕18d胎鼠基底前脑神经元,体外有血清培养7d后,随机分为3组:无血清培养液组(control组),genistein+无血清培养液组(G组)、E2+无血清培养液组(E2组)。48... 本文旨在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取孕18d胎鼠基底前脑神经元,体外有血清培养7d后,随机分为3组:无血清培养液组(control组),genistein+无血清培养液组(G组)、E2+无血清培养液组(E2组)。48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代谢状态;用AChE组化染色以及ChAT和MAP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镜下计数AChE阳性和ChAT阳性神经元数,并对两种神经元的细胞面积、第一级突起数及最长突起长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TT法所测的OD值、AChE阳性和ChAT阳性神经元数、细胞面积、第一级突起数及最长突起长度在G组与contro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然而E2组中的上述数值均明显增加。本研究的结果提示: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无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和营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雌激素 胆碱能神经元 细胞培养 基底前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磷酸化p27^kip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酉 陈莉 +3 位作者 陆牡丹 李鹏 崔晓鹏 沈爱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36-639,共4页
目的:探讨p27kip1(p27)10号位丝氨酸(S10)和187号位苏氨酸(T187)磷酸化形式的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76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187、S10磷酸化p27(P-p27T187、P-p27S... 目的:探讨p27kip1(p27)10号位丝氨酸(S10)和187号位苏氨酸(T187)磷酸化形式的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76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187、S10磷酸化p27(P-p27T187、P-p27S10)和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磷酸化p27和p27在6例HCC及癌旁肝新鲜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比较。结果:Western blot显示,P-p27T187与P-p27S10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CC中磷酸化p27、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血管瘤旁肝组织(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CC中两种磷酸化的p27与p27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01)。P-p27T187和P-p27S10在HCC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血清AFP值及坏死之间相关(P<0.05),此外,P-p27S10的表达还与转移相关。结论:P-p27T187、P-p27S10在HCC中高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相关,在临床病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肿瘤中HSP27、HSP70与PCNA、CD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桂兰 顾晓林 +2 位作者 陈莉 鄂群 曹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27和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移动相关蛋白-1(MRP-1,CD9)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27和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移动相关蛋白-1(MRP-1,CD9)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SPs的表达。结果 (1)涎腺肿瘤中HSP27和HSP70高表达,但表达定位和强度存在差异。(2)涎腺恶性肿瘤中HSP27和CD9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降低(P<0.05和P<0.01)而HSP70和PCNA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增高(P均<0.05)。(3)HSP70的阳性率与阳性强度均与PCNA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Cramer’sV=3797和r=0.5123,P均<0.01);HSP27的表达率与CD9的阳性率正相关(Cramer’sV=0.3477),但阳性强度比较无相关(r=0.1762,P>0.05)。结论 (1)HSP70可能促进PCNA高表达,有用于涎腺肿瘤细胞的增殖。(2)HSP27可能不完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HSP27和CD9的表达减少均可能是肿瘤细胞分化降低的标志,协同于增殖的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热休克蛋白27 70 增殖细胞核抗原 移动相关蛋白-1 双标双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脑室内移植对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谊芬 车彦军 +4 位作者 吴圆圆 刘灿均 董玉林 张志军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5-300,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到实验性脑外伤大鼠侧脑室后对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从GFP转基因SD大鼠分离MSCs,体外扩增至第五代。取SD大鼠96只,供制作模型。其中随机选取2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72只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建...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到实验性脑外伤大鼠侧脑室后对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从GFP转基因SD大鼠分离MSCs,体外扩增至第五代。取SD大鼠96只,供制作模型。其中随机选取2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72只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造模后7 d,随机分为三组:MSCs治疗组、IMDM对照组、TBI对照组,每组24只。MSCs治疗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IMDM对照组经侧脑室注射同体积的IMDM基础培养液,TBI对照组经侧脑室空白进针,分别于移植后2、4、8、12周末,以神经功能评分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MSCs移植后对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和在大鼠脑内存活迁移情况。结果:经侧脑室移植的MSCs可向脑损伤区域迁移,少数能表达一些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如NeuN和GFAP。侧脑室移植MSCs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优于侧脑室注射IMDM对照组和TBI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MDM对照组和TBI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s通过侧脑室同种异体移植后能存活并向损伤区域迁移聚集,少数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促进外伤性脑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S 脑外伤 侧脑室 移植 免疫荧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生理盐水对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宜录 刘志国 +2 位作者 沈剑虹 吕广明 张天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357-236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生理盐水对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及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6只,分成对照组、37℃组、20℃组、4℃组,每组24只。以T9为中心,打开椎管和硬脊膜。对照组不作生理盐水冲洗,其他3组分别...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生理盐水对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及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6只,分成对照组、37℃组、20℃组、4℃组,每组24只。以T9为中心,打开椎管和硬脊膜。对照组不作生理盐水冲洗,其他3组分别用37、20、4℃的生理盐水缓慢冲洗。1h后关闭椎管,各组术后24h取材,称干湿质量,进行HE染色、电镜检查和β-NADPH组化染色,每组8只大鼠。结果脊髓含水量:对照组为(66.53±0.61)%,37℃组为(66.75±1.00)%改变,20℃组为(70.55±0.77)%,4℃组为(71.92±2.50)%;对照组和37℃组含水量低于20℃组和4℃组。形态学改变:对照组和37℃组无明显改变。20℃组、4℃组: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脱髓鞘和神经元肿胀,部分尼氏体消失。电镜下表现为髓鞘部分崩解,线粒体肿胀,嵴部分消失。表达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对照组为(18.75±2.12)个,37℃组为(18.63±1.41)个,20℃组为(14.75±1.67)个,4℃组为(8.13±1.25)个;对照组与37℃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高于20℃组和4℃组。结论20℃以下温度的生理盐水冲洗对脊髓组织有损害,脑和脊髓手术中应选择37℃的生理盐水冲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盐水 温度 脊髓损伤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2 位作者 鄂群 李小秋 朱雄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6-398,40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CB-DLBCL和非GCB-DLBCL两个亚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5例淋巴结结内DLBCL新鲜组织中由t(14;18)易位所形成的MBR/JH和lnfr/JH重组基因。结果:142例DLBCL中,75例(52.8%)表达BCL2。分型为GCB-DLBCL的51例中,18例(35.3%)表达BCL2;分型为非GCB-DLBCL的91例中,57例(62.6%)表达BCL2,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同时,BCL2的表达阳性率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作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8.7%的淋巴结结内DLBCL中有t(14;18)易位,阳性病例主要见于GCB-DLBCL之中。结论:t(14;18)易位是GCB—DLBCL亚型的遗传学特征,BCL2表达在不同亚型和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14 18)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启成 陆锦标 汤春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0-452,共3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对SFR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对SFR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率为47.2%,癌旁组织中为1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4例存在启动子甲基化和5例无启动子甲基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缺乏SFRP1 mRNA表达或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结论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常见,部分成为其表达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SFRP1基因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