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苯乙烯苷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伟 李锋 +2 位作者 王玉琴 王春华 沈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组);模型组(高脂饲料);TSG低剂量组(30mg·kg-1·d-1);TSG中剂量组(60mg·kg-1·d-1);TSG高剂量组(12...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组);模型组(高脂饲料);TSG低剂量组(30mg·kg-1·d-1);TSG中剂量组(60mg·kg-1·d-1);TSG高剂量组(120mg·kg-1·d-1);舒降之对照组(2mg·kg-1·d-1)。采用高脂饲料喂饲+VitD3复制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颈动脉取血,检测血清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6、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取血后分离主动脉,置于4%多聚甲醛液,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数据采用STATA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SG120mg·kg-1·d-1和60mg·kg-1·d-1能显著降低血浆TG、TC、LDL-C、IL-6、TNF-α、CRP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主动脉的苏丹Ⅳ和HE染色病理观察显示,TSG给药组主动脉内皮脂质沉积较模型组少见。结论:TSG对高脂饲料+VitD3诱导的大鼠AS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乙醇提取物的UPLC-MS/MS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窦志华 罗琳 +2 位作者 安莉萍 施忠 杨爱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9-241,共3页
目的分析五味子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方法 UPLC-MS/MS检测,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相比对,鉴定部分成分;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相关文献比对,推测部分化合物结构。结果鉴定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 目的分析五味子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方法 UPLC-MS/MS检测,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相比对,鉴定部分成分;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相关文献比对,推测部分化合物结构。结果鉴定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推测另外17种成分,所有22种成分均为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结论五味子乙醇提取物中主要存在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乙醇提取物 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 色谱-串联质谱 超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蒿汤不同提取物对黄疸模型小鼠的药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安莉萍 窦志华 +2 位作者 罗琳 陈敏 杨爱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筛选茵陈蒿汤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方法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制备小鼠黄疸模型,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茵陈蒿汤75%乙醇提取物及其药渣水提取物,观察小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目的筛选茵陈蒿汤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方法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制备小鼠黄疸模型,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茵陈蒿汤75%乙醇提取物及其药渣水提取物,观察小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及胆汁分泌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醇提部位低剂量组T-BiL、ALP、ALT、TBA及水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P、ALT显著下降(P<0.01或P<0.05);醇提部位低、中剂量组及水提部位高剂量组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茵陈蒿汤醇提部位及醇提后的水提部位具有一定保肝退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黄疸 保肝退黄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机制与治疗:蛋白激酶及其抑制剂与心血管疾病(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东芹 祁峰 +1 位作者 张伟 朱卫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7-825,共9页
在当今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治疗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人体心血管系统有许多细胞信号级联放大系统,其中一些是有益的,一些是代偿的,而其它则是... 在当今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治疗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人体心血管系统有许多细胞信号级联放大系统,其中一些是有益的,一些是代偿的,而其它则是有害的。这些信号级联放大系统中转导途径是否平衡决定了机体有无疾病。在这其中,把细胞外刺激转导到细胞内是通过蛋白质磷酸化来完成的,而蛋白质磷酸化又被蛋白激酶介导。这种用来选择性地阻断信号转导途径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有利的受体阻断剂。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可用于治疗一些疾病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并且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成功治疗肿瘤强有力地支持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在此,我们将总结一些已经能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蛋白激酶靶位,以及一些鉴定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蛋白激酶假定的治疗靶位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类 蛋白激酶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