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癌中磷酸化p27^kip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酉 陈莉 +3 位作者 陆牡丹 李鹏 崔晓鹏 沈爱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36-639,共4页
目的:探讨p27kip1(p27)10号位丝氨酸(S10)和187号位苏氨酸(T187)磷酸化形式的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76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187、S10磷酸化p27(P-p27T187、P-p27S... 目的:探讨p27kip1(p27)10号位丝氨酸(S10)和187号位苏氨酸(T187)磷酸化形式的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76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187、S10磷酸化p27(P-p27T187、P-p27S10)和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磷酸化p27和p27在6例HCC及癌旁肝新鲜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比较。结果:Western blot显示,P-p27T187与P-p27S10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CC中磷酸化p27、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血管瘤旁肝组织(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CC中两种磷酸化的p27与p27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01)。P-p27T187和P-p27S10在HCC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血清AFP值及坏死之间相关(P<0.05),此外,P-p27S10的表达还与转移相关。结论:P-p27T187、P-p27S10在HCC中高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相关,在临床病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肿瘤中HSP27、HSP70与PCNA、CD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桂兰 顾晓林 +2 位作者 陈莉 鄂群 曹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27和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移动相关蛋白-1(MRP-1,CD9)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27和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移动相关蛋白-1(MRP-1,CD9)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SPs的表达。结果 (1)涎腺肿瘤中HSP27和HSP70高表达,但表达定位和强度存在差异。(2)涎腺恶性肿瘤中HSP27和CD9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降低(P<0.05和P<0.01)而HSP70和PCNA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增高(P均<0.05)。(3)HSP70的阳性率与阳性强度均与PCNA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Cramer’sV=3797和r=0.5123,P均<0.01);HSP27的表达率与CD9的阳性率正相关(Cramer’sV=0.3477),但阳性强度比较无相关(r=0.1762,P>0.05)。结论 (1)HSP70可能促进PCNA高表达,有用于涎腺肿瘤细胞的增殖。(2)HSP27可能不完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HSP27和CD9的表达减少均可能是肿瘤细胞分化降低的标志,协同于增殖的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热休克蛋白27 70 增殖细胞核抗原 移动相关蛋白-1 双标双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2 位作者 鄂群 李小秋 朱雄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6-398,40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CB-DLBCL和非GCB-DLBCL两个亚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5例淋巴结结内DLBCL新鲜组织中由t(14;18)易位所形成的MBR/JH和lnfr/JH重组基因。结果:142例DLBCL中,75例(52.8%)表达BCL2。分型为GCB-DLBCL的51例中,18例(35.3%)表达BCL2;分型为非GCB-DLBCL的91例中,57例(62.6%)表达BCL2,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同时,BCL2的表达阳性率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作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8.7%的淋巴结结内DLBCL中有t(14;18)易位,阳性病例主要见于GCB-DLBCL之中。结论:t(14;18)易位是GCB—DLBCL亚型的遗传学特征,BCL2表达在不同亚型和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14 18)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启成 陆锦标 汤春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0-452,共3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对SFR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对SFR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率为47.2%,癌旁组织中为1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4例存在启动子甲基化和5例无启动子甲基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缺乏SFRP1 mRNA表达或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结论SFR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常见,部分成为其表达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SFRP1基因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