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氧化氮合酶和5-羟色胺在体外培养的胚鼠脑干神经元内的共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邱梅红 凌树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3-226,T005,共5页
采用 NADPH-d组织化学和 5 -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技术 ,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E14 d SD胚鼠脑干神经元中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体外生长发育过程以及 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的共存。将 E14 d SD胚鼠脑干细胞悬... 采用 NADPH-d组织化学和 5 -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技术 ,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E14 d SD胚鼠脑干神经元中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体外生长发育过程以及 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的共存。将 E14 d SD胚鼠脑干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 ,实验按培养龄分 4组分别在接种后 5 d、10 d、15 d和 2 1d终止培养 ,先进行 NADPH-d组织化学反应 ,再行 5 -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 :各实验组均可观察到三种神经元 ,即 5 -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两者的双重阳性神经元 ,其中双重阳性神经元占多数 ,并以梭形神经元为主 ,胞体呈三角形、多角形、梭形或卵圆形。 10 d组的双重阳性神经元突起最长可达 60 0μm以上 ,末端可见明显的生长锥 ,轴突终末分支上分布有大量的膨体 ,并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之间形成接触。本研究结果证明一氧化氮合酶和 5 -羟色胺可以在体外培养的胚鼠脑干神经元内共存 ,提示一氧化氮合酶可能与 5 -羟色胺共同参与胚脑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5-羟色胺 体外培养 胚鼠 脑干神经元 共存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对植入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新化 金国华 +3 位作者 秦建兵 田美玲 黄镇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0-364,共5页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穹窿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存活和分化为神经元的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神经干细胞 ,进行 Brd U标记和扩增。切割 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 ,术后 2周将标记有 ...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穹窿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存活和分化为神经元的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神经干细胞 ,进行 Brd U标记和扩增。切割 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 ,术后 2周将标记有 Brd U的神经干细胞植入双侧海马齿状回。 2月后 ,行 Nissl染色、Brd U免疫荧光、NF -2 0 0 / Brd U免疫荧光、β-tubulin- / Brd 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ACh E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齿状回中存活并沿颗粒下层迁移 ,切割侧海马齿状回中有较多的 Nissl深染的大胞体神经元样细胞 ,而正常侧多为小胞体胶质样细胞。切割侧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中见有数个NF-2 0 0 / Brd U、β-tubulin- / Brd U双标神经元和 ACh E阳性神经元 ,而正常侧海马中则未能见到。上述结果提示 ,移植到海马中的神经干细胞能存活、迁移 ,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中某些物质的表达增强 ,可诱导植入其内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或 ACh E阳性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移植 分化 穹窿海马伞切割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迁移 被引量:22
3
作者 金国华 张新化 +3 位作者 田美玲 黄镇 秦建兵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8-382,共5页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的存活和迁移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组织的神经干细胞 ,并用 Brd U标记、扩增。在切割 SD大鼠右侧海马伞术后 14 d,将标记有 Brd U的...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的存活和迁移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组织的神经干细胞 ,并用 Brd U标记、扩增。在切割 SD大鼠右侧海马伞术后 14 d,将标记有 Brd U的神经干细胞植入双侧海马齿状回中。分别于术后 1周、2周、1个月和 2个月时取脑、冰冻切片 ,进行 Nissl染色和 Brd U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 ,1周和 2周时移植细胞主要围绕在移植点周围 ;1个月和 2个月时 ,移植细胞沿着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迁移排列成条带。在所有的脑组织切片中 ,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内移植细胞的密度均明显地大于正常侧海马内的移植细胞密度 ,且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内 Nissl深染的大胞体神经元样细胞明显地多于正常侧。提示 ,移植至海马齿状回中的神经干细胞可存活并可沿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迁移 ;切割海马伞侧海马中存活和迁移的神经干细胞密度大于正常侧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移植 存活 迁移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克隆和分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谭雪锋 金国华 +2 位作者 田美玲 秦建兵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266,共5页
探讨从人胚脑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增殖和分化方面的生物学特点。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 4月龄人胎中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 ,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克隆球 ,消化后用含 Brd U的培养液培养 ,待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后 ,进行 Brd U和n... 探讨从人胚脑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增殖和分化方面的生物学特点。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 4月龄人胎中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 ,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克隆球 ,消化后用含 Brd U的培养液培养 ,待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后 ,进行 Brd U和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取第 4代神经干细胞球用含 10 % FBS的培养液诱导分化 ,3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MAP-2、GFAP和 CNP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 ,单细胞悬液培养 2周后可形成神经干细胞球 ;神经球 Br-d U和 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阳性 ;神经干细胞分化后呈 MAP-2、GFAP和 CNP阳性的三种类型细胞 ,但分化的神经元数量较少、胞体较小、突起较少。提示从人胚中脑组织中分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 ,并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多分化潜能 ;与啮齿类动物相比 ,人神经干细胞增殖速度较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培养 克隆 分化 人胚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NGF对体外长期培养的胚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金国华 田美玲 +3 位作者 秦建兵 黄镇 徐慧君 钟世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41,T058,共6页
本文探讨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长期培养的胚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是否具有延缓退变的作用。实验分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加神经生长因子组及单纯对照组。取孕 17d SD大鼠胚... 本文探讨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长期培养的胚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是否具有延缓退变的作用。实验分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加神经生长因子组及单纯对照组。取孕 17d SD大鼠胚基底前脑原基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中 ,按分组加入含相应神经营养因子和不含神经营养因子的 DMEM培养液 ,分别于体外培养 12、18、2 4、3 0 d后进行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反应。显微镜下计数各孔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数 ,每孔随机测量和计数 2 5个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的平均胞体直径、发出的突起数和最长突起长度。数据用方差分析和 SNK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在培养的 4个时期 ,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加神经生长因子组的各项数据均明显地优于单纯对照组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加神经生长因子组的各项数据 ,特别是最长突起长度优于单独使用脑源性营养因子或神经生长因子组。提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不仅对体外培养的胚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可延缓体外长期培养的大鼠胚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退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胆碱能神经元 神经元退变 长期细胞培养 胚基底前脑 大鼠 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和bFGF对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黄镇 金国华 +3 位作者 张新化 田美玲 秦建兵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可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形成较多的克隆球以及其分化出较多神经元的因素。取成鼠前脑室下区的组织进行原代培养 ,将之分为三组分别加入 EGF、b FGF以及 EGF+ b FGF,观察克隆球的形成状况。一周后收集三组原代细... 本研究旨在探索可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形成较多的克隆球以及其分化出较多神经元的因素。取成鼠前脑室下区的组织进行原代培养 ,将之分为三组分别加入 EGF、b FGF以及 EGF+ b FGF,观察克隆球的形成状况。一周后收集三组原代细胞克隆球 ,加入完全培养液 (仅含 10 %胎牛血清 )进行分化实验。分化 14 d后 ,分别用 MAP-2和 GFAP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 ,计算阳性细胞数量。无血清培养结果显示 ,b FGF组和 EGF+ b FGF组原代培养液中形成的原代克隆球数量和直径的差别不明显 ,但都明显地大于 EGF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b FGF组和 EGF+ b FGF组中的克隆球分化出 MAP-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 EGF组 ,而 EGF组则能产生较多的胶质细胞。提示 ,b F GF能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 ,所形成的细胞克隆球能分化为较多的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分化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EGF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 被引量:8
7
作者 倪衡建 凌树才 +3 位作者 万人欣 徐慧君 武义鸣 秦建兵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生后发育各阶段(1、7、14、21、28和90d)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d时下丘脑室旁核内已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但随生长发育,室旁核的截面积逐渐变大,其中... 本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生后发育各阶段(1、7、14、21、28和90d)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d时下丘脑室旁核内已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但随生长发育,室旁核的截面积逐渐变大,其中的NOS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该核的外侧大细胞部以及腹侧部,单位面积中的NOS神经元的密度逐渐降低。到21d,下丘脑室旁核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较1d时下降50%。28d以后至成年鼠(90d),此密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提示下丘脑室旁核中NOS神经元的生后发育主要在生后1d至21d之间,并提示胚胎时期该核中已有NOS神经元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 正后脑室旁核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NGF对体外培养的胚胆碱能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金国华 徐慧君 +2 位作者 武义鸣 田美玲 钟世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本文用AChE组化方法,研究了BDNF、NGF对培养的胚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及BDNF和NGF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BDNF和NGF都具有增加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在于BDNF作用出现的时间较早、强度较小;而NGF作用出现的时间... 本文用AChE组化方法,研究了BDNF、NGF对培养的胚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及BDNF和NGF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BDNF和NGF都具有增加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在于BDNF作用出现的时间较早、强度较小;而NGF作用出现的时间较迟但强度较大。并发现BDNF对体外培养的胚胆碱能神经元胞体早期的生长发育作用比较明显,而NGF的作用则不甚显著。BDNF对胚胆碱能神经元发出突起和突起的延伸作用较NGF强。BDNF和NGF的联合作用较单独使用BDNF或NGF为好。本文的结果提示在体外培养中两种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较只用一种因子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神经元 生长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MPTP损害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陆璐 徐慧君 +1 位作者 武义鸣 田美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3-38,共6页
本文研究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体外生存及其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取胚胎腹侧中脑制成细胞悬液,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在培养液中加入GM1(GM1组);第二组在培养过程中使用1... 本文研究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体外生存及其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取胚胎腹侧中脑制成细胞悬液,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在培养液中加入GM1(GM1组);第二组在培养过程中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破坏DA神经元(MPTP组);第三组在使用MPTP破坏DA神经元的同时给予GM1(GM1-MPTP组);第四组为正常对照组。四组培养细胞定期抽出作免疫组化和荧光组化染色。GM1组培养各阶段,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至体外培养2周时,每孔阳性细胞数平均可达72.8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MPTP组在加入MPTP1周左右,荧光组化阳性细胞已基本消失,此后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体外培养2周,每孔TH阳性细胞数平均仅剩14.5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残存的DA神经元中,突起变短或消失。GM1-MPTP组,体外培养期间均可看到荧光组化阳性细胞,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2周时平均每孔为31.7个,明显高于MPTP组。研究结果表明GM1能提高体外生长的DA神经元的生存率,并能减轻MPTP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多巴胺 神经元 MP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长期培养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璐 徐慧君 +1 位作者 武义鸣 田美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50-254,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动物选用胚胎14天SD大鼠,取中脑腹侧部制成细胞密度为2×10~5/ml的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1天至6周,以酪胺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方法、单纯荧光组化方法和外源性儿茶... 本文研究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动物选用胚胎14天SD大鼠,取中脑腹侧部制成细胞密度为2×10~5/ml的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1天至6周,以酪胺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方法、单纯荧光组化方法和外源性儿茶酚胺荧光组化方法,观察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长期培养发育状况。培养3天后多巴胺神经元已有单极或双极的突起发出,培养1周突起进一步伸长,并在沿途开始发出分支,有些末端见有生长锥。除散在分布的多巴胶神经元外,还能见到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群。培养2至3周,突起的分支增多,并明显出现念珠状膨大。在培养4-6周的标本中,仍可见到部分发育成熟的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外培养中的形态可分为二类,即梭形细胞和多极细胞。棱形细胞一般有两个突起,分别从胞体两极发出;多极细胞胞体呈圆形、多角形或三角形,可发出3-6个突起。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过程与在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神经元 体外培养 发育 中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NGF对AD模型鼠脑移植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发育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国华 徐慧君 +1 位作者 武义鸣 钟世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用使君子酸(QA)损毁SD 大鼠左侧M eynert基底大细胞核,制成老年性痴呆症(AD)模型。将同种鼠胚基底前脑制成的细胞悬液不加神经营养因子和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BDNF... 用使君子酸(QA)损毁SD 大鼠左侧M eynert基底大细胞核,制成老年性痴呆症(AD)模型。将同种鼠胚基底前脑制成的细胞悬液不加神经营养因子和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BDNF+ NGF者植入AD 模型鼠额、顶叶皮质,隔日通过脑室灌注人工脑脊液和相应神经营养因子共7 次。移植后4 个月,取脑切片作Nissl染色、NADPHd和NADPHd+ AChE 组化染色,计数移植区中NOS阳性神经元数及其纤维在16900 μm 2 网格中的交点数,并用MIAS300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移植区中NOS阳性神经元的细胞面积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动物,移植区中的NOS阳性神经元数、NOS阳性纤维交点数和NOS阳性神经元的细胞面积等形态学指标均较不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对照组为佳,而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的各组中又以BDNF+ NGF组为优,提示BDNF、NGF能促进移植区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生长,BDNF与NGF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本文对BDNF和NGF促进移植区中NOS阳性神经元发育生长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NGF 一氧化氮合酶 阳性神经元 老年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SDNF、GM_1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旭东 徐慧君 +1 位作者 武义鸣 田美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BDNF、SDNF、GM1对大鼠胚腹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孕15d鼠胚腹侧中脑细胞悬液将之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进行培养。实验分4组;对照组及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BDNF、SDNF、GM1等的三个实验组。... 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BDNF、SDNF、GM1对大鼠胚腹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孕15d鼠胚腹侧中脑细胞悬液将之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进行培养。实验分4组;对照组及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BDNF、SDNF、GM1等的三个实验组。培养7d后取出。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和比较了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状态。发现加入BDNF、SDNF、GM1的培养孔内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细胞突起的长度增加且数量增多,与单纯培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三个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BDNF、SDNF、GM1可促进体外培养的鼠胚腹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存活及突起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SDNF GM1 多巴胺神经元 体外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腹侧中脑移植入震颤麻痹症模型鼠靶区与非靶区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朱道立 黄镇 +2 位作者 倪恒建 徐慧君 武义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用6-羟基多巴胺注入SD鼠右侧被盖腹侧区黑质内侧端,制成震颤麻痹症动物模型.毁损后3~5周,用胚龄15d的胚鼠腹侧中脑混悬液植入模型鼠靶区──纹状体与非靶区──黑质、丘脑等部位.动物存活8~12周后处死,于尾壳核、黑... 用6-羟基多巴胺注入SD鼠右侧被盖腹侧区黑质内侧端,制成震颤麻痹症动物模型.毁损后3~5周,用胚龄15d的胚鼠腹侧中脑混悬液植入模型鼠靶区──纹状体与非靶区──黑质、丘脑等部位.动物存活8~12周后处死,于尾壳核、黑质及丘脑均可见有存活的移植区.移植区内均可见TH免疫阳性细胞.本实验表明,用胚腹侧中脑移植入震颤麻痹症模型鼠靶区及非靶区,移植物均能存活、生长并发挥其功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脑移植 胚腹侧中脑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毛伟峰 金国华 +3 位作者 秦建兵 田美玲 张毅 徐慧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3-607,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 ,伤后 1、2、3、4、5、7、10d取脑切片 ,经Nissl染色 ,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NADPH d组化染色观察NOS...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 ,伤后 1、2、3、4、5、7、10d取脑切片 ,经Nissl染色 ,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NADPH d组化染色观察NOS阳性细胞 ,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隔区ChAT阳性细胞。结果 :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伤后 3d达到高峰 ;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 5d达到高峰 ;损伤侧隔区凋亡细胞 7d达到高峰。正常侧上述脑区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和隔区i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也明显减少。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凋亡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CA1区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倪衡建 张志军 +3 位作者 凌树才 徐慧君 董玉林 石中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3-458,共6页
本文旨在观察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 h,复氧0、24、72 h时段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Nissl染色变化及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细胞变化的影响。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米高空缺氧模型,以Nissl染色及还原型尼克酰... 本文旨在观察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 h,复氧0、24、72 h时段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Nissl染色变化及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细胞变化的影响。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米高空缺氧模型,以Nissl染色及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图像分析等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参银杏复方制剂能防止缺氧24 h、复氧72 h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的丢失,并能减少缺氧24 h、复氧0、24、72 h时段NOS阳性细胞数量。本研究结果提示: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缺氧复氧后海马CA1区NOS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制剂 缺氧复氧 一氧化氮合酶(NOS) 人参 海马CA1区 神经元 海马CAL区 银杏 还原型 锥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额叶皮质损害后诱导型i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广明 金国华 +2 位作者 徐慧君 武义鸣 田美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 :一氧化氮在脑内的许多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并参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实验性脑损伤后的NOS阳性细胞的来源及成份。方法 :利用机械抽吸法制成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动物模型 ,应用NADPH d组织化学及GFAP免疫组化法... 目的 :一氧化氮在脑内的许多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并参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实验性脑损伤后的NOS阳性细胞的来源及成份。方法 :利用机械抽吸法制成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动物模型 ,应用NADPH d组织化学及GFAP免疫组化法观察损伤后 1、3、7、14、2 1、3 0及 60d皮质损害区NOS阳性细胞的类型和变化。结果 :损害后 1d即见皮质损害区底部和两侧nNOS阳性细胞增加 ,损害底部出现诱导型胶质细胞 ,尤以胼胝体中更为密集。这种反应 3~ 7d时逐渐增强 ,2周时最明显 ,以后随时间推移及损害的修复而降低 ,研究发现部分iNOS阳性细胞与GFAP者共存 ,提示系反应性胶质细胞 ,未见eNOS阳性细胞上调现象。结论 :皮质受损时 ,出现 2种不同表型的NOS阳性细胞且上调 ,即出现诱导型神经元nNOS和诱导型iNOS胶质细胞。究其来源各不相同 ,但均能合成NO ,NO主要集中在损伤部位的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皮质损害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移植时星状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家笙 徐慧君 +3 位作者 武义鸣 黄镇 吕广明 陆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本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帕金森氏病模型鼠、老年性痴呆模型鼠及皮质损伤鼠等在脑移植2~3个月后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细胞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动物模型的胚脑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变化基本相同... 本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帕金森氏病模型鼠、老年性痴呆模型鼠及皮质损伤鼠等在脑移植2~3个月后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细胞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动物模型的胚脑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变化基本相同.Nissl染色切片上可见移植区和宿主之间有直径小于8μm的小细胞集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移植区和宿主脑交界面有深染的阳性纤维及细胞或交界面形成一包膜状结构;还有的在交界面无明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纤维分隔,呈现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移植区内可见两种胶质细胞,一种与正常胶质细胞近似,另一种为胞体大、突起粗且深染的反应性胶质细胞;移植区内的血管周围也见有反应性胶质细胞包绕。本研究表明移植也可引起胶质反应,并且移植区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可能对植入的神经元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移植 移植物 星状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