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海洋环流的诊断计算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江伟 梁广建 叶丽娜 《海洋测绘》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利用GDEM温盐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计算了与温盐资料时间序列相对应的不同季节、不同层深的南海海洋环流及流涡系统,并且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 海洋环流 P矢量法 GDEM温盐资料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WATCH Ⅲ模式模拟南海冷空气过程海浪场的有效性检验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兆黎 杨显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验证了WWATCH Ⅲ海浪模式在模拟南海冷空气过程海浪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发现,以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的WWATCH Ⅲ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冷空气影响南海时的海浪变化,模拟结果与Jason-1卫星高度计的观测... 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验证了WWATCH Ⅲ海浪模式在模拟南海冷空气过程海浪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发现,以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的WWATCH Ⅲ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冷空气影响南海时的海浪变化,模拟结果与Jason-1卫星高度计的观测资料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在近海岸地区以及冷空气活动末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但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说明WWATCH Ⅲ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南海地区海浪模拟预测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WATCH-Ⅲ 卫星高度计 冷空气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辐合带与南海气候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彩福 焦新龙 彭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7,共5页
统计分析最近 11 a 资料,得出热带辐合带 ( ITCZ) 各月都有,其纬度以 2 月最低,8 月最高。850 hPa 的 ITCZ 比 500 hPa 明显偏多,尤其在冬季,更是偏多一倍以上。ITCZ 对南海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南海热带气旋的纬度和个数与 50... 统计分析最近 11 a 资料,得出热带辐合带 ( ITCZ) 各月都有,其纬度以 2 月最低,8 月最高。850 hPa 的 ITCZ 比 500 hPa 明显偏多,尤其在冬季,更是偏多一倍以上。ITCZ 对南海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南海热带气旋的纬度和个数与 500 hPa ITCZ 的纬度和频率有着一致的逐月变化趋势;南海各站的降雨、相对湿度和温度与 850 hPa 的 ITCZ 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辐合带 纬度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彩福 谭杰 徐海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0-38,共9页
对中央气象台近10年的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结论进行全面普查,结果表明;预报质量受定位误差和路径类别影响显著;年预报误差不稳定,5年平均预报误差有减小的趋势;在预报误差总量中,偏西误差占的份额最大。预报质量和预报偏差都... 对中央气象台近10年的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结论进行全面普查,结果表明;预报质量受定位误差和路径类别影响显著;年预报误差不稳定,5年平均预报误差有减小的趋势;在预报误差总量中,偏西误差占的份额最大。预报质量和预报偏差都有显著的季度差异。在弄清其在什么条件下预报准确率较高、在什么条件下预报有规律性偏差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对中央气象台未来24h预报位置的订正预报方法。用2000年资料试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气旋 预报准确率 定位误差 预报误差 路径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空气影响南海日变化统计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彩福 刘爱国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4,共6页
统计分析近10年资料,得出冷空气影响南海的频数昼夜分布和时段分布都显著不均,且具有昼少夜多,14~20时开始增多,20~02时继续增多,02~08时增至最多,08~14时迅速减少至最少的日变化规律。冷空气影响南海日变... 统计分析近10年资料,得出冷空气影响南海的频数昼夜分布和时段分布都显著不均,且具有昼少夜多,14~20时开始增多,20~02时继续增多,02~08时增至最多,08~14时迅速减少至最少的日变化规律。冷空气影响南海日变化的大小,用昼夜变率、日变率和日综合变率来表示。其中日综合变率海域分布和月份分布都显著不均,且具有沿海大,远海小;气温高的月份大,气温低的月份小;低云量少的月份大,低云量多的月份小;海气温差大的月份大,海气温差小的月份小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 昼夜变率 日变率 日综合变率 冷空气 南海 气温 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彩福 张朝锋 孙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4,共6页
统计分析最近 23 a 资料,得出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平均为 3.3纬度/日,其中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较快,达 3.9 纬度/日,南海热带气旋较慢,仅 2.8 纬度/日。两类热带气旋都是在 7 月最快。过去一天移动速度快于平均值,未来一天容易减慢,... 统计分析最近 23 a 资料,得出热带气旋在南海的移动速度平均为 3.3纬度/日,其中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较快,达 3.9 纬度/日,南海热带气旋较慢,仅 2.8 纬度/日。两类热带气旋都是在 7 月最快。过去一天移动速度快于平均值,未来一天容易减慢,反之容易加快。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以减慢为主,南海热带气旋以加快为主。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 南海热带气旋 移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长周期波的传播计算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千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2-96,共5页
基于 Sverdrup-Munk 有效波理论,选取了—年间的南海水文气象资料,阐述了南海涌 19902000 浪传播的特性和规律,并建立了南海涌浪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无系统偏差。
关键词 波浪 涌浪 南海 水文气象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层递阶周期法做影响南海热带气旋年个数的周期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崇 王红波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9-75,共7页
本文利用多层递阶周期法[1]分析了1949~1996年48a间影响南海热带气旋年个数(不含热带低压,下同)的变化规律,发现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的年个数存在着18a周期与20a周期最优组合,为预测影响南海热带气旋年个数提供了重要... 本文利用多层递阶周期法[1]分析了1949~1996年48a间影响南海热带气旋年个数(不含热带低压,下同)的变化规律,发现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的年个数存在着18a周期与20a周期最优组合,为预测影响南海热带气旋年个数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南海 周期分析 热带低压 发现 多层 线索
全文增补中
夏季风期间南海低纬地区中-β波的观测研究
9
作者 余欲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利用南沙群岛的加密观测资料,对南海低纬地区西南季风爆发时,大尺度季风环流下存在着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研究探讨;揭示了低纬热带地区中尺度重力波对天气的影响,并从动力学的角度对该地区中尺度重力波的产生、传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中-Β尺度 地转适度 重力波 夏季风 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菲 胡蓓蓓 +1 位作者 周晓 房永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50,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487站逐日气温资料,以35°N为界分北方区域和南方区域研究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北方区域极端低温站点发生率呈现出准双周的气候季节内振荡,南、北方区域冬季极端低温频数和强... 利用1961—2010年中国487站逐日气温资料,以35°N为界分北方区域和南方区域研究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北方区域极端低温站点发生率呈现出准双周的气候季节内振荡,南、北方区域冬季极端低温频数和强度的长期变化一致,均呈减小趋势,频数和强度的趋势变化分别为-0.247d/10a(北方)、-0.352d/10a(南方)和-0.332℃/10a(北方)、-0.467℃/10a(南方),南方区域减小更迅速。北方区域极端低温频数和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强度相当,南方区域则以年际变化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极端低温频数的线性趋势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应的大气环流由北极涛动负位相变为正位相。对年际变化分量(<8a),北方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多时,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2波的定常波结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增强,对流层中层贝加尔湖槽加强;南方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多时,海平面气压表现为偶极子型的1波结构,欧亚大陆和大西洋为正距平,北美大陆和太平洋为负距平,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加强南伸。对年代际变化分量(≥8a),大气环流形势都表现为北极涛动负位相,南方区域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频数 多尺度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正奇 谢巨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1-44,共4页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 ,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 :夏季 ,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 ,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 ,在海陆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 ,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 :夏季 ,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 ,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 ,在海陆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傍晚期间 ,海风锋随着更替的局地性环流移经上述两地区沿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局地性 降水 突发性 气压场 大尺度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的东风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吴阳 周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1,共4页
夏季,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并逐渐形成稳定的东西带状,在其南侧的东风气流中,常有一些天气尺度的波动西移,这种波动称为东风波。通过资料普查和个例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我国的东风波正常均生成于西太平洋上,其在西移的过程中逐... 夏季,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并逐渐形成稳定的东西带状,在其南侧的东风气流中,常有一些天气尺度的波动西移,这种波动称为东风波。通过资料普查和个例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我国的东风波正常均生成于西太平洋上,其在西移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并进入季风区后,由于受到西南气流的影响,其结构和性质均发生了变化。东风波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作为初始扰动而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可启动另外类型的扰动发展为热带风暴,并引导其向西移动而影响我国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季风区 启动 热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长模叠加方式及其对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立凤 于永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2,共8页
用增长模繁殖法(BGM)有效地构造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一个前提是,任两个扰动之间应尽可能的发散。本文从增长模发展和饱和的角度分析了增长模叠加方式与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取样性”的关系,无论是从扰动形势演变得出的定性结论还是定量计... 用增长模繁殖法(BGM)有效地构造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一个前提是,任两个扰动之间应尽可能的发散。本文从增长模发展和饱和的角度分析了增长模叠加方式与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取样性”的关系,无论是从扰动形势演变得出的定性结论还是定量计算的结果都显示:在相同初始模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扰动叠加方式分别构造多个扰动样本的做法是近似等效的。用这种方法增加的集合样本从“取样性”的角度来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多的是在浪费有限的计算资源。构造多个初值的有效方法应该是从不同初始模出发进行增长模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模繁殖 叠加方式 初始扰动 取样性 集合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区波浪特征分析与预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千龙 曾永明 王江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23,共5页
根据西沙海洋站实测波浪及风要素资料,对西沙海区波浪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法,通过多元回归计算,得出波要素的预报方程,后报检验结果表明,预报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良好。
关键词 西沙海区 波浪特征 波浪预报 波周期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正奇 刘玉国 +1 位作者 哈瑶 张桁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为偶极子分布,此分布型是ENSO循环冷暖位相在次表层的同时表现。第二模态以次表层范围较广的海温异常趋势一致分布为显著特征,该模态是ENSO循环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Ni o-3.4指数具有较好的超前相关性,可作为ENSO事件的预测前兆信号,合成和个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次表层信号的预测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次表层海温异常模态 预测信号 赤道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黑潮季节变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剑 侯立培 谢巨伦 《海洋预报》 2006年第B09期60-63,共4页
本文根据吕宋海峡所处海域(17°~23°N、117°~122°E)1、4、7、10月的0、100、500m流场图、南海北部和台湾以东海域(17°~30°N、110°~130°E)逐月标准层温度场以及1、4、7、10月平均SSH场... 本文根据吕宋海峡所处海域(17°~23°N、117°~122°E)1、4、7、10月的0、100、500m流场图、南海北部和台湾以东海域(17°~30°N、110°~130°E)逐月标准层温度场以及1、4、7、10月平均SSH场等相关资料,分别从冬、夏、春秋三种季节描述吕宋海峡黑潮流的季节特征,并试图从黑潮产生的机制着手,结合季节性风场及实际温盐分布状况,分析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变化原因以及吕宋海峡黑潮对南海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 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华南沿海海-气边界层动力参数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菲 马应生 黄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共8页
通过对珠江口海岸边近地面边界层的观测资料的研究,发现该海岸带春季大气层结呈中性或近中性状态,强稳定或者强不稳定天气过程较少;摩擦速度不仅和稳定度有关,而且随平均风速呈线性增加,地形引起的扰动对它的离散性影响较大;无因次风速... 通过对珠江口海岸边近地面边界层的观测资料的研究,发现该海岸带春季大气层结呈中性或近中性状态,强稳定或者强不稳定天气过程较少;摩擦速度不仅和稳定度有关,而且随平均风速呈线性增加,地形引起的扰动对它的离散性影响较大;无因次风速方差满足相似规律并符合"1/3"次方定律,在中性或者近中性条件下,u,v,w3个方向分量的相似函数为常数:3.06、2.56、1.33;湍流强度在风速达到4~6 m/s时最弱,且变化不明显,在自由对流状态(风速小于2 m/s)时湍流发展最旺盛,风速大于6 m/s时随风速增大略有增加,水平分量比垂向分量的增幅明显;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在距离海面10 m高处风速为3.0 m/s时最小,其与风速成二次曲线关系;中性或近中性条件下拖曳系数平均值为1.180×10-3,与风速的关系在小于4 m/s和大于4 m/s时不同,且有不同的拟合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岸带 涡旋相关法 湍流结构特征 中性拖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GM的不同繁殖长度对集合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永锋 张立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3,共8页
利用T63L9全球谱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BGM方法中增长模的繁殖长度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预报相比,不同繁殖长度的集合预报都能使预报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特别是第4天预报以后,改进程度随预报时效... 利用T63L9全球谱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BGM方法中增长模的繁殖长度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预报相比,不同繁殖长度的集合预报都能使预报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特别是第4天预报以后,改进程度随预报时效而稳步提高。三组不同繁殖长度的集合预报对控制预报的改进存在差别,分析结果表明:繁殖长度为2 d的集合预报明显效果最差,而繁殖3 d和4 d的集合预报差别并不明显。对集合Ta-lagrand分布以及离散度的初步分析表明,繁殖长度取为3 d似乎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模繁殖 繁殖长度 集合预报 初始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港雾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彩福 吴阳 张佃波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39,共6页
统计分析港江气象观测站1978~1997年共20a的资料,得出湛江港的雾以3月最多,02:00时温度为21℃、24h变温为2℃、吹东风、风速小、相对湿度大等条件最有利于成雾.各成雾气象因素的主段均短,对应雾日多,对应的雾日机率规律性好;次段虽长,... 统计分析港江气象观测站1978~1997年共20a的资料,得出湛江港的雾以3月最多,02:00时温度为21℃、24h变温为2℃、吹东风、风速小、相对湿度大等条件最有利于成雾.各成雾气象因素的主段均短,对应雾日多,对应的雾日机率规律性好;次段虽长,对应雾日却少,规律性有的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 雾日机率 湛江港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湛江热带气旋的风雨分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彩福 李淑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利用国家气象局编制的《热带气旋年鉴》和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的天气图 1981—2000 年共 20 a 资料,对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得出: ⑴ 影响湛江热带气旋按其带来的不同风雨天气可分成 4 种类型:强型、弱型、风型和雨型;⑵... 利用国家气象局编制的《热带气旋年鉴》和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的天气图 1981—2000 年共 20 a 资料,对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得出: ⑴ 影响湛江热带气旋按其带来的不同风雨天气可分成 4 种类型:强型、弱型、风型和雨型;⑵ 影响湛江热带气旋的 42.3 % 为弱型,其所带来的灾害天气并不明显,有危害性的为强型、风型和雨型; ⑶ 影响湛江热带气旋的源地、出现月份、强度及移速与其分型有一定关系;⑷ 湛江历史上出现的大海潮,都是移速较快的风型和强型西太平洋台风在 7 月和 9 月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型 弱型 风型 雨型 湛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