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鹏 许战洲 +9 位作者 李秀芹 熊小飞 吴玲玲 肖瑜璋 娄全胜 蔡伟叙 方宏达 王友绍 蔡卓平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201-209,共9页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有力手段能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论文概述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PCR、克隆文库、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环介导...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有力手段能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论文概述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PCR、克隆文库、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定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酸探针和基因芯片等)在鉴定海洋生物、评价海洋微生物安全、发现生物入侵种和评估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运用。期望为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为海洋环境监测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海洋环境 环境监测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强 阎玲 任洪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8-22,共5页
本文试图引用正交设计法来安排多因子试验,并用统计数学原理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海洋生物样的测定,以及内控制样和外控制样的验证,结果表明,用本方法安排试验简便可靠,由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的最佳试验条件是合理的.
关键词 海洋 海洋监测 环境监测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周鹏 李冬梅 +5 位作者 蒋跃进 黄楚光 方宏达 梁谦林 苏桂兴 蔡伟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4-550,共7页
通过比较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其他海洋环境监测的异同点,介绍了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数据处理的特点,标准差、仪器与方法探测限的推导方法和计算模式,提出了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数据科学表征和科学判断模式,为准确评价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 通过比较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其他海洋环境监测的异同点,介绍了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数据处理的特点,标准差、仪器与方法探测限的推导方法和计算模式,提出了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数据科学表征和科学判断模式,为准确评价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提供重要依据,为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数据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监测 放射性 数据处理 标准差 探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4
作者 孙永光 赵冬至 +3 位作者 郭文永 高阳 苏岫 卫宝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523-4538,共16页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监测已经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变化监测应用领域入手,综述了国内外红树林遥感监测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种间分类、群落结构(...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监测已经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变化监测应用领域入手,综述了国内外红树林遥感监测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种间分类、群落结构(叶面积指数、冠幅、树高等)、生物量、灾害灾情(病虫害、风暴潮等)、景观格局动态、驱动力、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等领域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应用领域遥感监测的理论、方法及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在红树林遥感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红树林遥感监测应在分类标准体系规范化、分类精度提升、红树林生态学特征参数(物种多样性、优势度等)、生态系统环境空间演变过程及遥感监测的尺度效应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区域综合监测模型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遥感监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遥感技术 应用领域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河口环境铜污染的状况 被引量:26
5
作者 潘科 朱艾嘉 +1 位作者 徐志斌 王文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8-631,共14页
我国铜消费量已稳居世界前列,但随之而来的是铜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铜污染问题不但在内陆环境逐渐突出,而且在近海和河口环境也日趋严重。通过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我国近海河口海水、沉积物、牡蛎的铜含量数据,评估我国近海和河口环境的... 我国铜消费量已稳居世界前列,但随之而来的是铜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铜污染问题不但在内陆环境逐渐突出,而且在近海和河口环境也日趋严重。通过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我国近海河口海水、沉积物、牡蛎的铜含量数据,评估我国近海和河口环境的铜污染现状。数据显示,我国近海和河口环境大部分地区铜污染水平较低,但存在个别污染严重的区域。沉积物柱状样的数据显示,我国近海河口环境铜污染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呈逐渐上升趋势。铜污染已经开始威胁我国近海和河口环境的健康发展。"蓝牡蛎"和"绿牡蛎"是我国近海河口生物受铜污染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多地发现"蓝牡蛎"的现象印证了铜污染源在近海河口环境普遍存在的观点。牡蛎受重金属污染而变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污染现象,它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因素。本文探讨了"蓝牡蛎"和"绿牡蛎"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污染 沉积物 牡蛎 蓝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珠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肖瑜璋 王蓉 +1 位作者 欧强 方宏达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8-495,共8页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其次为鲱形目(为20.7%).鱼卵和仔稚鱼大致分成半咸水性、近岸性和近海性3个生态类群.鱼卵和仔稚鱼优势种类共9种,其中鱼卵优势种为6种,仔稚鱼的也为6种.青洲附近水域是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最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鱼卵和仔稚鱼数量的年际变化明显,鱼卵和仔稚鱼个体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06年.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鱼卵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和溶解氧含量为影响仔稚鱼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pH值及溶解氧、悬浮物、叶绿素a含量对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卵 仔稚鱼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水温 盐度 珠江口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晓收 许嫚 +3 位作者 张敬怀 牟刚 刘丹 李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9,共8页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寡毛类、涡虫、无板类和等足类。从丰度来看,线虫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百分比为94.72%;桡足类次之,占2.70%;多毛类再次,占1.62%;其他类群之和仅占0.96%。从生物量来看,线虫的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3.83%;其次是多毛类,占32.17%;居生物量第三位的是桡足类,占7.14%;其他类群之和占6.85%。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66.12±635.61个·(10cm2)-1和398.43±431.98μg·(10cm 2)-1,线虫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36.21±593.48个·(10cm 2)-1和214.48±237.39μg·(10cm 2)-1。研究站位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线虫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底层水pH值、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结果表明,线虫丰度、桡足类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位均有显著差异。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长江口、芽庄湾(越南)、大亚湾、北部湾、南海近海等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南海北部 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孟兰 郑西来 +6 位作者 韩联民 林端 罗一丹 方宏达 柯东胜 彭晓娟 陈嘉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4,共5页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度的平均速度为200m/a,宽度的平均速度为20m/a,面积的平均速度为4000m2/a。应用了地质分析、水动力分析、极端海洋气候影响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 海岸侵蚀 现状成因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物硅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鹏 李冬梅 +2 位作者 刘广山 门武 纪利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7,共8页
本研究测定了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SiO2%),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08%—3.01%和0.79%—9.06%,平均值分别为1.76%和4.22%。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站位水深呈正相关关系;南海东北部的表层沉积... 本研究测定了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SiO2%),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08%—3.01%和0.79%—9.06%,平均值分别为1.76%和4.22%。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站位水深呈正相关关系;南海东北部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其中的矿物含量、铁离子浓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南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烧失量、有机碳含量、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粘土矿物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表层沉积物 南海东北部 南海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II.环境因子与微量元素主导型赤潮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京洪 杨秀环 +3 位作者 唐宝英 张展霞 李锦蓉 梁舜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0,共8页
根据1998年4月至6月和1999年3月至6月对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监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sub tilis与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dis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铁分别对... 根据1998年4月至6月和1999年3月至6月对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监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sub tilis与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dis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铁分别对细弱海链藻水华、远距角毛藻水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采用单纯形法建立了藻类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多元非线性Cobb Douglass方程,对2种藻类水华发生状态的模拟结果准确率分别为77.8%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环境因子 微量元素 赤潮 细弱海链藻 远距角毛藻 单纯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头港海域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及排放总量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静 柯东胜 +1 位作者 方宏达 孙省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4,共8页
采用带有干湿网格技术的POM08模型,对汕头港海域的二维垂向平均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耦合二维物质输运方程,采用分担率法计算了该海域6个入海污染源的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减排方案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水动力... 采用带有干湿网格技术的POM08模型,对汕头港海域的二维垂向平均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耦合二维物质输运方程,采用分担率法计算了该海域6个入海污染源的氮、磷营养盐环境容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减排方案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在对汕头港6个污染源的氮、磷营养盐的总量控制中,应重点关注榕江、外沙河、梅溪和新津河各污染物的入海通量;整个汕头港海域氮污染较严重,现有监测质量已不满足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需采取严格的削减措施;整个汕头港海域磷污染相对较轻,采取一定的减排措施可以达到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对于无机氮,榕江至少要减排95%,外沙河减排65%,其余污染源减排90%或适当降低减排率,才能使整个汕头港海域无机氮浓度基本满足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对于活性磷酸盐,榕江至少要减排5%,梅溪、外沙河减排25%,其余污染源减排5%,才能使整个汕头港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基本满足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汕头港 POM08模型 干湿网格 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柘林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小山 杨炼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根据 1999年 10月至 2000年 月对广东柘林湾每月进行 次环境监测的结果,用单因子污染指 9 1数法、营养指数 (E)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 (A)法对广东柘林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 根据 1999年 10月至 2000年 月对广东柘林湾每月进行 次环境监测的结果,用单因子污染指 9 1数法、营养指数 (E)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 (A)法对广东柘林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无机氮、总磷、PO4-P 和石油类,其中除无机氮超标率为 71 %外,其它指标超标率都为 100 %;整个柘林湾海域富营养化极为严重,平均 E 值达 5.145。柘林湾水体生态系统已处于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影响了海水增养殖区主导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湾 环境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特征分析与预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蓉 肖瑜璋 +2 位作者 俞胜宾 宋萍萍 杨凡 《海洋预报》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北靠东亚大陆,南面广阔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本文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的相关分析,阐述大气环流异常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北靠东亚大陆,南面广阔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本文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的相关分析,阐述大气环流异常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因气候年际变化的强弱,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循环、南海暖池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强度也具有相关性。除使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外,前期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大气外部强迫因子的前期强信号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等的综合运用、综合诊断分析,是改进、提高中长期天气过程和短期气候预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近岸海域 风场特征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P试验在珠江口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韦桂秋 李兰生 +2 位作者 欧强 余汉生 易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59,共5页
通过进行珠江口一个航次 7 个站位海水藻类增长能力 ( Algal Growth Potential, AGP ) 试验,同时补充了温度和光照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试验结果表明,珠江口的主要营养限制因素是磷 (P),存在磷--氮双... 通过进行珠江口一个航次 7 个站位海水藻类增长能力 ( Algal Growth Potential, AGP ) 试验,同时补充了温度和光照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试验结果表明,珠江口的主要营养限制因素是磷 (P),存在磷--氮双重限制;在试验设计的温度和光照中,中肋骨条藻的 AGP 值与温度、光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适合生长的温度是 25 ℃,光照度是 4 50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P试验 营养盐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水环境质量变化与环境容量评估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国明 何桂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72-478,共7页
2004~2008年期间,在大亚湾进行了春、夏季两航次水质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PO4-P)、无机氮(DIN)、石油类(oil)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除溶解氧含量只是季节间变化外,其余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 2004~2008年期间,在大亚湾进行了春、夏季两航次水质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PO4-P)、无机氮(DIN)、石油类(oil)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除溶解氧含量只是季节间变化外,其余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升幅较明显,有超一类水质现象出现,且夏季水质普遍劣于春季.利用海湾内外水交换参数和这些年间污染物监测资料,估算以功能水质标准为控制目标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大亚湾水质化学需氧量、无机氮仍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为22 239 t/a和1 361 t/a;但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环境容量偏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仅有19 t/a和2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大亚湾 水质 环境容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卫生填埋场地质要求特征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秀蕾 刘敬勇 +2 位作者 曲念东 姜重臣 赵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6129-6130,6138,共3页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结合我国的标准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选址中应注意的地质问题,主要包括第四纪沉积层、基岩和地质构造对选址的影响,并说明了城市垃圾场地质勘察和渗滤的工作程序、方法。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卫生填埋 场地址选择 地质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广甲 史华明 +7 位作者 张纯超 庄泽彬 王伟平 冯艳青 王欣睿 邓伟 吕向立 谢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垂向变化特征,估算了该海域不同样点的有机碳储量,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多样,总体来看,表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底层。由于水深的变化,近岸有机碳储量低于离岸水域,但其有机碳含量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南海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含量(储量)与溶解有机碳含量(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动力变化机制或源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工程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技术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圣迎 连忠廉 +2 位作者 张敬怀 吴玲玲 黄楚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98-300,共3页
验收监测是海洋石油工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基础,是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验收监测容易忽视和较难把握一些问题,需对相关技术仔细分析,要做好验收监测评价标准选用、监... 验收监测是海洋石油工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基础,是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验收监测容易忽视和较难把握一些问题,需对相关技术仔细分析,要做好验收监测评价标准选用、监测点位布设、监测因子和频次确定、工况处理等工作,为完善海洋石油工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 环保设施 验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熙 李开枝 +1 位作者 谭烨辉 吕意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122,共13页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007年提升了72.73%;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区域第一优势种,其次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总丰度、硅藻丰度、甲藻丰度以及主要种类中的柔弱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丰度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呈下降趋势。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溶解无机氮浓度大幅升高以及外海水入侵加强所引起的海水温度降低和盐度上升导致了浮游植物丰度的上升、优势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浮游植物 长期变化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风暴GONI活动期间南海上层热结构变化及海浪、风暴潮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璐 黄楚光 +2 位作者 蔡伟叙 胡希声 龙小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2,共7页
基于遥感资料和实测的潮位、波浪数据,对2009年热带风暴GONI("天鹅")活动期间南海上层热结构的变化以及广东省台山市广海湾内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GONI活动期间,海表温度分布上明显出... 基于遥感资料和实测的潮位、波浪数据,对2009年热带风暴GONI("天鹅")活动期间南海上层热结构的变化以及广东省台山市广海湾内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GONI活动期间,海表温度分布上明显出现大片低温区,最大降温幅度达2℃左右,而且最大降温区域集中在热带气旋轨迹偏右的海域;热带气旋登陆时,广海湾内波浪波高急剧增大,达到峰值时的最大波高为2.63 m,有效波高为1.64 m,是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热带风暴GONI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风暴增水叠加在天文大潮高潮上,再加上风浪作用,使得当地水位异常增高,期间观测到的最大增水达6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GONI SST 海浪 风暴潮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