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南海海域的深海温差能利用开发效益分析
1
作者 吴红华 杨欣 +1 位作者 李正农 匡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544,共9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柔性立管中冷海水泵送时的传热过程进行模拟,确定不同材料管道对冷海水出口温度的影响,同等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管(FRP)的冷海水温度比钢管低近3 K,并基于此分析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以FRP管和钢管作... 利用Fluent软件对柔性立管中冷海水泵送时的传热过程进行模拟,确定不同材料管道对冷海水出口温度的影响,同等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管(FRP)的冷海水温度比钢管低近3 K,并基于此分析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以FRP管和钢管作为海水立管,FRP管对应系统的平准化度电成本比钢管低23.78%;利用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系统将温海水温度提高5~20 K,结果发现温度越高,平准化度电成本越低,FRP管对应成本下降25.44%,钢管对应成本下降29.48%,钢管系统的优化效果更明显;分析扩大装机功率对系统的成本优化效果,并将提高热源温度与扩大装机功率两种优化方式结合,确定最优组合系统的平准化度电成本相对原始配置降低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温差能发电 保温 经济分析 平准化度电成本 成本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动
2
作者 王远航 黄亮华 +6 位作者 孙春阳 贾程豪 田超 高菲 徐勤增 许强 王爱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312-326,共15页
为查明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基于群落特征指标对该海洋牧场海域的水质进行评价,于2020年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分别对蜈支洲岛近岛及远岛海域12个站位的... 为查明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基于群落特征指标对该海洋牧场海域的水质进行评价,于2020年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分别对蜈支洲岛近岛及远岛海域12个站位的浮游动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5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217种,以硅藻门(116种)和甲藻门(97种)为主,年平均丰度为2.53×10~6个·m^(-3);浮游动物8门187种,以节肢动物门种类最多(118种),年平均丰度为1.83×10~3个·m^(-3)。春季浮游动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较高,生态系统结构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差异显著但不同区域之间未见显著差异,人工鱼礁投放初见成效。此外岛北近岛区频繁的旅游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且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海域水质优良,为寡污或无污类型。本研究结果将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未来建设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支洲岛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国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机遇、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2
3
作者 许强 刘维 +1 位作者 高菲 王爱民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80,共8页
广阔的南海热带海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岛礁资源与环境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稳步践行的背景之下,加快南海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迫在眉睫。现代海洋牧场是集生境修复、... 广阔的南海热带海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岛礁资源与环境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稳步践行的背景之下,加快南海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迫在眉睫。现代海洋牧场是集生境修复、资源养护、休闲渔业和景观生态于一体的渔业生产新业态,真正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但目前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建设仍严重滞后。充分利用南海热带岛礁海域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发展热带海洋牧场可以有力振兴岛礁经济、保护与合理开发岛礁资源,同时也是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力举措。本文论述了南海热带岛礁海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自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等;提出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的适宜建设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养护与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综述了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在热带近岸和岛礁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进展;阐述了热带岛礁牧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包括气候与自然灾害、生物敌害、基础设施落后、海域使用权审批严格等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包括科学选址、优化设施设计与投放方案、研发敌害应对技术、提升自动化信息化运营管理能力、创新牧场投资与运行模式、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策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岛礁 热带 海洋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现状及季节变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新元 李建龙 +9 位作者 章翔 陈孟玲 吴沛霖 马文刚 彭思颖 张玺 谢建军 高菲 许强 王爱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7-1566,共10页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评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进而为下一步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渔业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对蜈支洲海洋牧场近岛人工鱼礁区及海棠湾湾区的渔业资源现...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评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进而为下一步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渔业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对蜈支洲海洋牧场近岛人工鱼礁区及海棠湾湾区的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2019年4月、8月、12月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显示:4月近岛人工鱼礁区域共捕获游泳生物63种,平均资源量密度为63.71t/km^(2),8月、12月海棠湾湾区共捕获游泳生物68种和120种,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8.29 t/km^(2)和7.21 t/km^(2)。4-12月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532、3.478、4.414。三次调查中,鱼类优势种中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宽条鹦天竺鯛(Ostorhinchus fasciatus)均出现2次,其余种类均只出现一次。4-12月重要经济生物占总资源量的比重依次为72.46%、64.74%、57.59%。综上所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近岛人工礁区及海棠湾湾区渔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尤其是海洋牧场建设对于渔业资源的聚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重要经济鱼类少,个体较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渔业水声学 蜈支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鱼礁发展现状及其在南海海洋牧场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博轩 许强 +3 位作者 孙春阳 高菲 王爱民 朱宇鹏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发展现代化热带海洋牧场是养护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南海水深较深,常规鱼礁难以发挥作用,而浮鱼礁可以利用... 发展现代化热带海洋牧场是养护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南海水深较深,常规鱼礁难以发挥作用,而浮鱼礁可以利用中上层的水体空间,是营造深水渔场的最佳设施。本研究综述了浮鱼礁的类型、功能和应用场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浮鱼礁未来在南海海洋牧场信息化监测、休闲渔业、中上层鱼类资源养护和构建大洋性海洋牧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鱼礁 锚定型浮鱼礁 资源养护 热带海洋牧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礁羊鲍(Haliotis ovina)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研究
6
作者 王公嗣 符翔超 +1 位作者 黄勃 罗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40,共5页
鲍是重要的海珍品,羊鲍(Haliotis ovina)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岩岸潮间带大型经济鲍类底栖动物。为了研究南海岛礁羊鲍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我们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和七连屿,永乐群岛的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进行了羊鲍资源分布及其栖息水环... 鲍是重要的海珍品,羊鲍(Haliotis ovina)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岩岸潮间带大型经济鲍类底栖动物。为了研究南海岛礁羊鲍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我们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和七连屿,永乐群岛的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进行了羊鲍资源分布及其栖息水环境研究。按照《海岛调查技术规程》中潮间带岩岸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对羊鲍进行取样调查。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 T 12763.4-2007),对羊鲍栖息地水环境的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海水化学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鲍在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都有分布,这些岛礁按永兴岛、七连屿、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的顺序,分布密度依次增加,个头大小依次增大,总体来说羊鲍资源量小,有的岛礁海区几乎绝迹,亟需开展生态增殖和资源养护研究工作。水质调查表明,除永兴岛站位的悬浮物指标因填海作业未达标外,各站位的水质指标均达一类水标准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因此,尽管南海岛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该海域仍适合羊鲍栖息,是羊鲍资源养护、底播生态增殖和生态养护的适宜场所,符合建立海洋保护区的国家水质标准和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鲍(Haliotis ovina) 宣德群岛 永乐群岛 海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谱模型评估捕捞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乔家乐 栗小东 +3 位作者 李建龙 夏锴铭 刘琦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根据物种对渔业的重要性制定可行且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谱模型 海洋牧场 管理策略 生态指标 营养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黄鳍金枪鱼性腺发育形态观察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雯晓 符文雅 +4 位作者 潘帅 吴耀刚 肖娟 黄海 郭志强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8-106,共9页
为了解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特征,2021年5月—2022年5月,用延绳钓在南海(17.41°N,110.61°E)采集黄鳍金枪鱼41尾,体质量0.6~35.0 kg,采用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南海黄鳍金枪鱼的性腺发育... 为了解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特征,2021年5月—2022年5月,用延绳钓在南海(17.41°N,110.61°E)采集黄鳍金枪鱼41尾,体质量0.6~35.0 kg,采用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南海黄鳍金枪鱼的性腺发育周期和各发育时期性腺中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卵母细胞发育共分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增殖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皮质液泡形成期、卵黄颗粒积累期、排卵期、退化期。黄鳍金枪鱼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精原细胞分化期、精原细胞增殖期、早期成熟期、中期成熟期、排精期、退化期。本文阐明了黄鳍金枪鱼性腺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组织结构特征及发育规律,以丰富黄鳍金枪鱼繁殖生物学基础资料,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黄鳍金枪鱼 卵巢 精巢 性腺发育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新技术揭示海洋化能自养硝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下行控制
9
作者 倪司麟 徐敏 高树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1]。该研究将同位素优势引入经典的生物稀释法,原创“创新稀释法”,解决了海洋中难标记硝化微生物被摄食速率的测定难题。研究团队通过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首次成功定量了海洋中氨氧化微生物的被摄食速率,并发现了海洋真光层底部的氨氧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强烈影响(受到强下行控制)。该研究为海洋中下行控制对硝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食速率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资源利用 海南大学 下行控制 稀释法 化能自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黄鳍金枪鱼不同副产物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耀刚 何雨珂 +3 位作者 赵洲 余慧 郭志强 肖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54-262,共9页
为探究黄鳍金枪鱼不同副产物的重量占比和营养成分差异,本研究选用黄鳍金枪鱼的副产物作为原材料,探究不同大小黄鳍金枪鱼的暗色肉、鱼头、肝脏、脾脏和胰脏等副产物重量占鱼体重量百分比差异,并分析其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及脂肪酸构成谱... 为探究黄鳍金枪鱼不同副产物的重量占比和营养成分差异,本研究选用黄鳍金枪鱼的副产物作为原材料,探究不同大小黄鳍金枪鱼的暗色肉、鱼头、肝脏、脾脏和胰脏等副产物重量占鱼体重量百分比差异,并分析其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及脂肪酸构成谱差异。结果显示,黄鳍金枪鱼暗色肉、鱼头、内脏团重量占鱼体重量百分比分别为5.85%~6.81%、10.62%~21.05%、4.20%~7.47%;不同副产物的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胰脏水分含量最低(65.37%),而心脏水分含量最高(72.93%);各副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干基和湿基中分别为49.25%~88.42%、16.92%~29.24%;而脂肪含量在干基和湿基中分别为2.98%~30.43%、0.98%~10.46%,且鱼头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此外,鱼头的灰分含量在干基和湿基中分别高达17.44%、5.99%,而其他副产物灰分含量在干基和湿基中分别为4.10%~8.25%、1.21%~2.43%。七种副产物中均检测出26种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花生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为主要脂肪酸,且含量差异显著(P<0.05),除脾脏外,其余六种副产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均达到50.00%以上,最高可达66.07%。综上,黄鳍金枪鱼副产物重量占鱼体重量的21.63%~34.36%,不同副产物均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作为制备呈味氨基酸、抗氧化肽、胶原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功能性成分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副产物 营养成分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
11
作者 李凤莹 罗阳 +1 位作者 杜川军 高树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0,共8页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与产业发展是国家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接连取得突破,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与行业调研,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与产业发展是国家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接连取得突破,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与行业调研,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发展存在高端装备及核心器件国际依赖性高、产业协作网络不发达、主研发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等问题,导致我国海洋监测产业在国际海洋监测产业链领域中缺乏竞争力。围绕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与国内技术短板,从政策、技术、市场与价格、标准化等4个方面剖析了制约国内海洋监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计15项,并对其中制约程度最高的5项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产业发展建议与解决路径,以期针对性补强产业技术不足,切实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监测产业 发展瓶颈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与传统渔具调查方法的万泉河鱼类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俊 苏园园 +5 位作者 尹连政 曾若菡 黎平 秦永强 蔡杏伟 刁晓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万泉河是海南岛重要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探究万泉河流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结合传统渔具调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eDNA技术与传统渔具调查方法在鱼类监测方面的... 万泉河是海南岛重要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探究万泉河流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结合传统渔具调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eDNA技术与传统渔具调查方法在鱼类监测方面的优势。结果显示,通过eDNA技术共检测到6目32科65属76种鱼类,传统渔具调查方法共获得4目14科44属44种鱼类。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鱼类有19种,总体上eDNA在所有采样点检测出的鱼类物种均比传统调查方法多。两种方法检测的鱼类中均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为主,其次是鲈形目(Perciformes)和鲇形目(Siluriformes)。本研究结果表明,eDNA技术是对万泉河传统渔具调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可为万泉河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万泉河 鱼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接枝聚己内酯共聚物对PLA/PBA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刘佳 余时明 +3 位作者 王敦 龙仕杰 刘钟馨 王洁琼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木质素是一种储量较大的有机生物质资源,具有价格较低、可降解性、丰富的活性基团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采用绿色无溶剂开环聚合,将己内酯接枝到木质素上,制备了木质素接枝聚己内酯共聚物(Lignin-g-PCL)。Lignin-g-PCL的加入能够... 木质素是一种储量较大的有机生物质资源,具有价格较低、可降解性、丰富的活性基团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采用绿色无溶剂开环聚合,将己内酯接枝到木质素上,制备了木质素接枝聚己内酯共聚物(Lignin-g-PCL)。Lignin-g-PCL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改善PLA/PBAT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当Lignin-g-PCL的添加量为20%时,复合材料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与PLA/PBAT(70/30)的断裂伸长率(91.6%)相比,添加了20%PCL-10LG的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提高至257.3%,添加了5%PCL-15LG的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提高至214.2%,添加了5%PCL-20LG的断裂伸长率提高至160.7%。此外,制备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紫外屏蔽性能。添加了20%PCL-10LG的复合材料在长波UVA波段的紫外线透过率小于20%,所有添加Lignin-g-PCL的复合材料紫外屏蔽性能均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PBAT 木质素 聚己内酯 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多孔ZnAl_(2)O_(4)涂层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4
作者 陈险峙 骆丽杰 陈拥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共10页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涂层具有合适的弹性模量(58.9 GPa)和硬度(3.6 GPa),更接近于人体骨骼的力学性能。此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高于常见的通过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MC3T3-E1细胞形貌观测、CCK-8及ALP测试表明,多孔ZnAl_(2)O_(4)涂层具有优异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细胞黏附性能,并促进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ZrO_(2)–SiC ZnAl_(2)O_(4)涂层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力测试方法研究
15
作者 范楠贵 李正农 +1 位作者 任志刚 黄禾艺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7,共6页
为深入探究低速冲击下两物体冲击接触力的变化规律,使用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对小球冲击接触力测试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建立小球自由落体冲击模型,结合实测输出历时曲线获取冲击接触时间,进而得到冲击接触力。分别设置不同尺... 为深入探究低速冲击下两物体冲击接触力的变化规律,使用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对小球冲击接触力测试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建立小球自由落体冲击模型,结合实测输出历时曲线获取冲击接触时间,进而得到冲击接触力。分别设置不同尺寸小球和不同材质基底工况进行试验,并采用LS-DYNA软件模拟小球冲击平板过程,验证压电传感器测量冲击力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采用MFC传感器测得的冲击接触时间,进而计算冲击力这一方法所获取的结果与软件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在冲击接触过程中,小球尺寸和基底刚度对冲击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影响,小球尺寸越大,冲击力越大,基底刚度越大,冲击接触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 冲击 接触时间 力传感器 LS-DY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磷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周智愚 邓银生 +2 位作者 张金枫 梁程锦 吴小易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本文旨在探究饲料不同磷(P)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7组以干物质计,其等能(以每100 g计)、等蛋白、等脂分别为1421.2 kJ、47%、8%的实验饲料,饲料中磷的实测值分别为1.05%、1.10%、... 本文旨在探究饲料不同磷(P)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7组以干物质计,其等能(以每100 g计)、等蛋白、等脂分别为1421.2 kJ、47%、8%的实验饲料,饲料中磷的实测值分别为1.05%、1.10%、1.20%、1.37%、1.52%、1.59%和1.70%,相应缩写为P1.05、P1.10、P1.20、P1.37、P1.52、P1.59及P1.70,每组3个平行。实验鱼[初始体质量(12.14±0.05)g]每日表观饱食投喂两次(8:00和16:30),养殖周期为6周。分析结果显示,P1.05组体质量增长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蛋白质增长值(PPV)在P1.05和P1.10组高于其他实验组,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磷水平升高,P1.05组血浆及肝脏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酯(TG)含量高于其他实验组,而全鱼灰分以及血浆、肝脏总胆固醇(TC)含量呈现相反趋势。P1.05组血浆钙(Ca)含量在各实验组中最高,而磷含量最低,脊椎骨Ca、P含量在P1.05组均低于其他实验组。P1.05组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w=1.05%饲料磷水平已满足虎龙杂交斑幼鱼生长的需要,过高磷水平则会导致实验鱼生长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 饲料磷水平 生长 骨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海砗磲(Tridacninae)资源时空变化--以蜈支洲岛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萌 李秀保 +3 位作者 顾志峰 夏景全 王爱民 刘春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1529,共9页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 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均有分布,2018-2020年,未发现壳长≥15 cm的大规格个体。(3)尽管温度及各水质因子均与砗磲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水体硝酸盐NO_(3)^(-)浓度与砗磲密度相关系数最高(0.29)。(4)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底质(66.67%),其次为礁石(24.24%),砂石底质最低(9.09%)。(5)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存在相关性,空间上,站位3的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相关性高于站位11;时间上,2020年砗磲外套膜颜色与周边底质B值相关系数R高于2017年(0.899 vs.0.712)。研究首次开展了海南岛近岸海域砗磲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资源变动 珊瑚礁 水质 外套膜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污染元素光化学检测方法的发展与前景
18
作者 贾琪琪 都新丰 +1 位作者 袁益辉 王宁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2-1202,共11页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核能对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核事故和核废料处理可能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对核污染元素进行...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核能对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核事故和核废料处理可能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对核污染元素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管,能够及时预警核事故,确保核工业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该文综述了常见的核污染元素,包括铀、锶、铯、碘等,分析了它们对人体生理机能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理解核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围绕核污染元素检测的研究现状,全面介绍了包括放射性检测、原子光谱分析、质谱法以及化学探针在内的多种先进检测手段,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光化学探针检测方法的发展。光化学探针检测方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实时监测能力和便携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核污染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有力工具。随着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小分子、金属纳米粒子、碳基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与光化学探针技术深度融合,使得光化学探针在检测铀酰离子、锶离子、碘离子、碘蒸汽、铯离子等性能上大幅度提升,其中,对铀酰离子的检测限可低至0.024 nmol·L^(-1),对锶离子的检测限最低可达0.500nmol·L^(-1),对铯离子的检测限可低至0.096μmol·L^(-1),对碘离子的检测限可低至0.176 nmol·L^(-1),低浓度下高灵敏性为核污染的实时监测与现场快速评估技术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今后的发展中,核污染光化学检测方法将更加注重环境适应性、操作简便性和成本效益,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实际需求,为全球核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污染 放射性核素 光化学探针 离子检测 放射性测量 现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wo-stage GAM模型探究万泉河口须鳗虾虎鱼和真吻虾虎鱼仔鱼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9
作者 李政 王硕 +6 位作者 杨羽睿 罗金萍 王智豪 程飞 谢松光 宋一清 蔡杏伟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183,共12页
分析海南岛万泉河口2种虾虎鱼仔鱼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制定热带河口鱼类资源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基础。2021—2022年在万泉河口7个站位采集须鳗虾虎鱼(Taenioidescirratus)和真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imilis)仔... 分析海南岛万泉河口2种虾虎鱼仔鱼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制定热带河口鱼类资源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基础。2021—2022年在万泉河口7个站位采集须鳗虾虎鱼(Taenioidescirratus)和真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imilis)仔鱼样品并收集环境因子,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two-stage GAM)研究2种仔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2种仔鱼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异质性。须鳗虾虎鱼仔鱼丰度在雨季(5—10月)显著高于旱季,其中8月达到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潟湖内部的红树林边缘区域;真吻虾虎鱼仔鱼丰度在旱季(12—翌年4月)明显高于雨季,其中2月达到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河口近岸的砂质底质区域。GAM模型结果表明,须鳗虾虎鱼的出现概率主要受溶解氧、总氮和pH影响(累计解释率68.3%),丰度则受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调控(累计解释率68.7%);真吻虾虎鱼的出现概率主要受温度和溶解氧影响(累计解释率57.5%),其丰度则受溶解氧、总氮、叶绿素a和pH影响(累计解释率75.4%)。研究表明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可有效解决数据中的零膨胀与非线性问题,为仔鱼分布格局与环境响应机制提供更高精度的量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鱼 须鳗虾虎鱼 真吻虾虎鱼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 万泉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典型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评价
20
作者 肖玉林 施凯 许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7-1710,共14页
全球天然牡蛎礁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中国多数礁区的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以海南文昌龙楼(东岸)和儋州海头(西岸)典型潮间带天然牡蛎礁为研究对象,使用Ecopath静态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比分析2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和能量流... 全球天然牡蛎礁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中国多数礁区的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以海南文昌龙楼(东岸)和儋州海头(西岸)典型潮间带天然牡蛎礁为研究对象,使用Ecopath静态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比分析2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和能量流动途径。结果表明,2个牡蛎礁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营养级结构,第Ⅱ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低,均以碎屑食物链为主,主要关键种为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浮游植物。2个生态系统中的第I营养级承受着极高的捕食压力,其被捕食量分别高达总捕食量的99.48%和99.16%,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前两个营养级,第Ⅰ、II营养级的总流量分别占系统总流量的99.88%和99.67%。龙楼牡蛎礁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显示出更强的上行效应,而海头牡蛎礁生态系统则具有更高的平均能量转移效率,达到7.046%。海头的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Finn′s循环指数、Finn′s平均路径长度和聚合度(A)分别为0.301、0.111、23.70%、4.510和39.42%,高于龙楼(0.281、0.110、9.927%、3.170和33.14%)。龙楼的TPP/TR(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和TPP/TB(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分别为2.442、6.557,海头分别为1.026、2.927,说明海头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更强。研究发现,2处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海头的牡蛎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优于龙楼,但均存在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受到阻碍的问题,大部分能量流向了碎屑,说明系统中均缺乏高营养级的生物,未来的管理策略应着重于减少对近岸肉食性鱼类和蟹类等高营养级生物的人为捕捞活动,进一步提升牡蛎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潮间带 天然牡蛎礁 ECOP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