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6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浮游生物调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学科组首次开放航次采样成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星宇 黄良民 +2 位作者 许战洲 李涛 苏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首次 南海海洋研究所 调查 外科学 准备 骨干 青年 南海北部 生态学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莎 肖少如 +1 位作者 黄林丛 李林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93,共3页
本文回顾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发展的历史过程,着重说明了海洋研究所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设计的要点及实施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 图书馆 网络系统 系统设计 海洋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红兵
3
作者 高晓霞 于红兵 《海洋与渔业》 2018年第5期93-94,共2页
“依托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这是《海洋与渔业》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红兵时,他给的建议。2018年,广东将有16个海上风电项目上马,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能否与其他产业如海洋牧场建设、海洋观光旅游... “依托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这是《海洋与渔业》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红兵时,他给的建议。2018年,广东将有16个海上风电项目上马,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能否与其他产业如海洋牧场建设、海洋观光旅游等实现融合,提升规模效应。为此,《海洋与渔业》记者特地来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访了该所研究员于红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海上风电场 研究员 观测网 风电场建设 南海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背散射数据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4
作者 熊鑫 冯英辞 +4 位作者 杨仁辉 孙杰 李健 詹文欢 吕开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温度剖面图的比较结果显示声学图像可对150m以上水体结构精细成像。声学数据探测到3组内孤立波(ISW1、ISW2、ISW3)。内孤立波最大振幅−20~30m,半波宽−160~380m。ISW1-3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别为1.0、1.2和1.5m·s^(−1)。内孤立波的波形特征和传播速度的观测参数更符合简化两层KdV(Korteweg-de Vries)模型的结果。ISW1具有复杂的波形特征,而ISW3受到陆坡地形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波形结构,表明这两组内孤立波发生强烈的耗散。高分辨率声学和物理海洋联合同步观测,可有效弥补单一手段的不足,提高人们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声学背散射数据 南海北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终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竣策 李开枝 谭烨辉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2,共15页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形态差异小,标本不易完整保存和鉴定参考资料混乱等问题,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的研究未受到充分重视。本文概述了翼足类和异足类的分类学发展进程,归纳了不同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软体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国内学者对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关注和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软体动物 翼足类 异足类 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细足磷虾属Hansarsia的分类学研究
6
作者 周志乾 连喜平 谭烨辉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14,共15页
细足磷虾属Hansarsia (原Nematoscelis)的物种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常存在混淆和错误鉴定。文章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在南海和东印度洋海域采集到的细足磷虾属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 细足磷虾属Hansarsia (原Nematoscelis)的物种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常存在混淆和错误鉴定。文章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在南海和东印度洋海域采集到的细足磷虾属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明确种间差异并解决分类上的混淆。文章补充和修订了秀细足磷虾、瘦细足磷虾、小细足磷虾和长细足磷虾的特征描述;描绘了4个种从亚成体到成体的第一和第二胸足的变化;指出了成体瘦细足磷虾的额角二型现象以及第一胸足掌节刚毛的数量变化;明确了在南海和东印度洋海域的小细足磷虾和长细足磷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虾 细足磷虾属 形态学 分类 第一胸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珊瑚礁2015-2023年间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7
作者 赵中伟 赵璇 +1 位作者 陈天然 李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4,共20页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扩大西沙珊瑚礁海岸的使用规模,加上全球气候日益恶化多重威胁所加重的海洋环境灾害风险,使得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岸的海洋防灾减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揭示珊瑚礁海岸对于海洋环境的地貌响应,就成为了厘清珊瑚礁在未来海洋环境影响下的生存前景和经略海洋可持续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本文选取西沙群岛的18个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了它们在2015和2023年的海岸地貌影像,通过海洋地质和海岸地貌理论分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的演化特征,利用物理海洋分析方法刻画了它们所处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尝试利用海洋环境特征解释其海岸地貌演化空间差异性的原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珊瑚礁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之间强关联性较弱(R2仅在0.06~0.21区间)。因此本文建议未来在科学评判西沙珊瑚礁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下的生存前景时,需要在综合考虑海洋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加强对珊瑚礁所处地貌演化阶段、原始地形地貌、沉积动力过程、生物种群类型等影响作用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 岸线演化 海洋遥感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青 李琦琦 +1 位作者 李洁 杨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归纳总结了海洋发光菌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通信遥感、生活照明等4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海洋发光菌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或调控底物、利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进行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物采用先检测后筛选的分离培养策略等后续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发光菌 分离方法 培养技术 物种多样性 生境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连续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观测研究
9
作者 刘杰 闫桐 经志友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1,共16页
文章基于2020年10—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三个连续台风激发近惯性内波(near-inertialwaves,NIWs)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台风引起NIWs的特征参数、衰减时间尺度、垂向结构,以及背景涡度和流场对NIWs频率的调制作用。观测期间... 文章基于2020年10—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三个连续台风激发近惯性内波(near-inertialwaves,NIWs)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台风引起NIWs的特征参数、衰减时间尺度、垂向结构,以及背景涡度和流场对NIWs频率的调制作用。观测期间,台风Saudel、Molave和Vamco激发NIWs垂向波长分别为109m、133m和117m,垂向群速度分别为29m·d^(-1)、26m·d^(-1)和18m·d^(-1),衰减时间尺度分别为3d、7d和15d。分析表明,层结效应对垂向群速度变化影响显著,同时Vamco事件中的长时间衰减尺度应为远场传来的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第2模态NIWs所致。动力模态分解(dynamical mode decomposition, DMD)和EOF分析整体结果一致,第1模态贡献均显著占优,且海洋上层NIWs垂向分布结构相近。在100m以浅、100~150m和150~350m层内,近惯性动能(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NIKE)分别主要分布于DMD的第1、第3和第2模态中。观测的NIWs频率均表现出蓝移特征,台风Saudel与Molave事件中的蓝移是背景流场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和背景涡度的共同作用,Vamco期间气旋式涡旋带来的显著正背景涡度则是蓝移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强风致NIWs的结构、传播、衰减与能量分布等特征及其产生机理有裨益,并且为NIWs在数值模式中的模拟和合理刻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 近惯性内波 模态分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混合层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郭双喜 陈家静 +4 位作者 黄鹏起 鲁远征 岑显荣 屈玲 周生启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8,I0002,共18页
海洋底混合层是海洋底层水体中受强湍流混合作用影响的水层,其作为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交汇的重要界面,在全球海洋能量、物质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系统综述了海洋底混合层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结构特... 海洋底混合层是海洋底层水体中受强湍流混合作用影响的水层,其作为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交汇的重要界面,在全球海洋能量、物质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系统综述了海洋底混合层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结构特征、影响机制、厚度的确定及参数化方法以及全球海洋底混合层厚度分布规律,并展望了其未来研究方向。详细分析了底混合层温度、盐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的结构;探讨了底层剪切流引发湍流破坏水体密度层结、内波破碎产生强湍流混合、地形改变底层流流速方向并增大流速梯度、潮汐作用周期性调节底层流流速和流向、地热通量加热底层海水减弱层结稳定性等多种影响机制;介绍了阈值法、曲率法、最大角度法和相对方差法等确定海洋底混合层厚度的方法,并讨论了底混合层厚度与海水深度和湍流扩散系数呈正相关、与浮力频率呈负相关等参数化关系;总结了全球大洋底混合层厚度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洋中脊附近较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底混合层厚度中值分别为40 m、42 m和64 m,全球中值为47 m;最后对海洋底混合层未来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提出需发展深海坐底潜标、自主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观测技术,加强底层流剪切、内波破碎和地形效应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发展底混合层精细数值模拟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底混合层 湍流混合 内波破碎 底混合层厚度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mpel滤波的海洋磁测数据异常值检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谢宇轩 范琳琳 +2 位作者 郭鑫 黄彦铭 张锦昌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4,共12页
海洋磁测数据易受导航误差、仪器故障及人工记录错误等因素干扰,导致异常值频现。这些异常值不仅扭曲磁异常形态,还会破坏磁条带的连续性,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及后续解释的可靠性。因此,异常值的检测与去除是海洋磁测数据处理中的关键环节... 海洋磁测数据易受导航误差、仪器故障及人工记录错误等因素干扰,导致异常值频现。这些异常值不仅扭曲磁异常形态,还会破坏磁条带的连续性,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及后续解释的可靠性。因此,异常值的检测与去除是海洋磁测数据处理中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异常值,尤其是上下文异常值,且人工检测既耗时又易产生误判,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中位数加权策略的自适应Hampel滤波方法。该方法通过动态调整数据点权重,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去除海洋磁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尤其在数据分布异质性较大的区域表现优异。与自回归模型、孤立森林及自编码器等传统方法相比,加权Hampel滤波器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并去除全局异常值和上下文异常值,还能更好地保留数据的原始特征,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在对中西太平洋麦哲伦海隆地区实测数据的验证中,加权Hampel滤波器的F1分数始终领先于其他方法,证明其在异常值检测中的优越性。该方法为提升海洋磁测数据质量及可解释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并为未来大规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学 海洋磁测数据处理 异常值检测 Hampel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杜岩 王东晓 +2 位作者 陈举 王卫强 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92,共11页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南海准定常涡旋的空间分布,获得其时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因素;研究行星波动在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获得南海低阶行星波动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的典型时间尺度;分析并讨论南海与其周边海域,尤其是与西太平洋海域水交换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差异及其水平和垂向结构,提出黑潮入侵南海的几种形式。未来南海环流的研究方向将扩展到能量学机制方面,并包括热量、动能、动量和涡度等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涡旋 ROSSBY波 海峡水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1.资料整编技术及应用
13
作者 徐超 龙丽娟 +3 位作者 李莎 何云开 袁丽 徐晓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49,共7页
南海宽广深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的核心利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十数次大规模的南海与诸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取得了大批重要原始数据。但是,早期资料无电子化手段,记录标准不一、质控标准... 南海宽广深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的核心利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十数次大规模的南海与诸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取得了大批重要原始数据。但是,早期资料无电子化手段,记录标准不一、质控标准不一、归档标准不一、原始资料散落或濒于遗失,抢救与整编需求迫切。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规范化整编了1950年至2019年共353个项目664个航次超过200多种要素的历史数据,构建了包含水文气象、海洋化学、生物生态、渔业资源、地质环境、岛礁地质样品等第一手实测的宝贵科学数据的综合数据库,同时对整编数据完成了相关科学分析,新形成一些分析数据产品,出版了《南海科学考察历史资料整编丛书》1套共12部,以及其他专著7部。本系列文章共3篇,文章1针对历史数据的系统整编,简要论述规范化整编的实施步骤,针对技术难点提出相应实践策略;文章2针对整编数据的科学管理,简要论述南海海洋数据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文章3针对整编数据的共享服务,简要论述“数字南海”的建设实践与创新应用。通过本系列文章完整地论述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暨“数字南海”的研究过程与实践经验,为其他海洋科学考察资料系统整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科学考察 历史资料 系统整编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长建 毛华斌 +1 位作者 陈荣裕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观测 海洋调查 剖面 水文要素 南海北部 站点 断面 水温 海鸟 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3.数据共享服务及应用
15
作者 徐超 龙丽娟 +2 位作者 李莎 袁丽 徐晓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5,共8页
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实施过程中,数据共享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主要介绍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暨“数字南海”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首先阐述“数字南海”的设计与开发重点,实现数据管理共享的流... 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实施过程中,数据共享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主要介绍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暨“数字南海”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首先阐述“数字南海”的设计与开发重点,实现数据管理共享的流程集约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其次以“航次一张图”和“岛礁一张图”模块介绍数据的交互分析应用及动态可视化应用。“数字南海”平台建设按照项目目标,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成果发布,数据服务贯穿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数据工作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历史资料 系统整编 数字南海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2.数据治理技术与应用
16
作者 徐超 龙丽娟 +2 位作者 李莎 徐晓璐 袁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57,共8页
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实施过程中,数据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从数据管理者的角度,以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数据治理为研究核心,探讨数据的科学管理工作,构建一个简单的数据治理模型,包含安全体系、组织体... 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实施过程中,数据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从数据管理者的角度,以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数据治理为研究核心,探讨数据的科学管理工作,构建一个简单的数据治理模型,包含安全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资源体系、共享体系、对接体系共6大体系,为项目数据以及南海海洋数据的数据治理工作提供保障。文章重点围绕数据安全体系、数据标准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做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历史资料 系统整编 数据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17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钻探选址:滨海断裂带大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晓东 张锦昌 +1 位作者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3-2865,共13页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大洋钻探 断裂结构 钻孔沉积 地震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研究进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友绍 韩广轩 +2 位作者 盛彦清 程皓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公顷,中国现有594万公顷。随着全球滨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严重,亟需加强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措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最后,面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的建议和推进措施,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修复 环境优化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气象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气象观测意义及数据采集成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超 张燕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海洋气象 嫩江流域 天气灾害 观测 气候灾害 旱涝灾害 南海北部 经济损失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