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季节凡纳滨对虾室内生物絮团养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晖 韩满强 +8 位作者 汤保贵 伍栩民 杜书敏 谭瑞华 龚汉夫 林志豪 何益荀 钟育麒 林桂腾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430,共7页
在低温季节研究凡纳滨对虾在室内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的生长与体成分。试验设置清水养殖(饱食投喂)为对照组,生物絮团养殖(投喂量为清水组70%)为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桶放凡纳滨对虾[(3.17±0.37)g]18尾,养殖42 d,记录摄食率,测定... 在低温季节研究凡纳滨对虾在室内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的生长与体成分。试验设置清水养殖(饱食投喂)为对照组,生物絮团养殖(投喂量为清水组70%)为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桶放凡纳滨对虾[(3.17±0.37)g]18尾,养殖42 d,记录摄食率,测定体质量和体成分,计算生长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清水组的平均水温为(21.3±2.0)℃,凡纳滨对虾的平均日摄食率为(1.87±0.30)%,变化不显著(P>0.05),水温与凡纳滨对虾平均日摄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2)31~42 d,絮团组水温显著高于清水组(P<0.05);(3)在投喂量仅为清水组70%的条件下,絮团组与清水组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体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絮团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清水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季节,室内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可以在维持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与清水养殖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维持较高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物絮团 水温 饲料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混养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分析
2
作者 班庭辉 黄剑强 +2 位作者 陈振国 王庆恒 廖永山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6期325-331,共7页
为提高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养殖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的混养生产试验。试验以相同密度(25 ind/m^(2))的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进行混养,皱肋文蛤的密度分别为150 ind/... 为提高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养殖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的混养生产试验。试验以相同密度(25 ind/m^(2))的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进行混养,皱肋文蛤的密度分别为150 ind/m^(2)(S1组)、200 ind/m^(2)(S2组)和250 ind/m^(2)(S3组),对照组为单养光裸星虫(C组,25 ind/m^(2))。结果显示,养殖300 d后,各组间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养皱肋文蛤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S3组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C组低了19.26%和22.24%。不同养殖密度对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影响显著,其中S1组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显著高于S3组(P<0.05),但与S2组差异不显著(P>0.05);S1组文蛤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显著高于S2组、S3组(P<0.05),其中S3组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S1组低了28.99%和39.19%。随着皱肋文蛤放养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产量和产值均呈下降的趋势,而皱肋文蛤的产量和产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S1组经济效益最佳,比单养光裸星虫的对照组提高了35.88%。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效益高于光裸星虫单养,但混养密度过高会导致产品规格小、毛利率和产出投入比降低。以毛利为评价指标,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皱肋文蛤的最佳混养密度为157 in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裸星虫 皱肋文蛤 混养 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弓背青鳉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健旋 刘悦 +3 位作者 黎学友 王中铎 郭昱嵩 董忠典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3期114-120,共7页
研究盐度对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游泳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青鳉饲养于0(L组)、15(M组)和30(H组)盐度水体中,通过行为分析和16S rDNA测序探究其游泳行为特征和肠道菌群组成结构。M组弓背青鳉处于大运动状态时间显著低于H组... 研究盐度对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游泳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青鳉饲养于0(L组)、15(M组)和30(H组)盐度水体中,通过行为分析和16S rDNA测序探究其游泳行为特征和肠道菌群组成结构。M组弓背青鳉处于大运动状态时间显著低于H组。各盐度组弓背青鳉肠道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属水平上,M组中Haloferula总丰度显著高于L组和H组(P<0.05);不同盐度组中弓背青鳉肠道丰度(ACE指数、Chao1指数)无显著差异,H组香农指数显著高于M组(P<0.05),L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M组(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盐度组弓背青鳉肠道菌群之间有一定的差异。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弓背青鳉肠道菌群涉及6个主代谢通路,新陈代谢为最主要的功能。弓背青鳉对0~30盐度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盐度变化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为阐明弓背青鳉广盐性适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弓背青鳉的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盐度 行为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F对海水青鳉仔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毒性效应
4
作者 周天洋 陈月碧 +3 位作者 高佳豪 王中铎 郭昱嵩 董忠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4-2732,共9页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探究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82.91μg/L BPAF暴露显著降低了仔鱼的存活率;7.96和82.91μg/L BPAF暴露均显著抑制了仔鱼的生长、游泳行为和心率,恢复7d后仔鱼的生长得以恢复,但游泳行为和心率仍被抑制;在分子水平上,7.96μg/LBPAF暴露导致神经系统基因ache、心血管统基因tbx2b和抗氧化系统基因ca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47%和56%,恢复后对ache和cat的抑制效应消失,而82.91μg/L BPAF暴露则显著下调了神经系统基因syn2a(80%)、shha(58%)、xdh(59%)、gap43(47%)、elav13(54%),心血管统基因,atp2a1(44%)、crhr1(84%)、tbx2b(60%)、arnt2(32%)、tbx6(68%)的表达水平,恢复7d后elav13的表达恢复正常水平,而gap43的表达则显著上调,抗氧化系统基因cat、sod、cox和gpx的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低61%、71%、51%和53%.本研究为BPAF的海洋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和水质基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青鳉 BPAF 仔鱼 行为 发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赛 陈刚 +3 位作者 张健东 纪多亮 吴灶和 周晖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0-167,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的鱼粉、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选取体重在15 g左右的褐点石斑鱼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2、D3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4、D5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D2、D3组相比,D4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D5组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体组成方面,D5组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D3组(P<0.05);D4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D3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球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D3、D5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作为鱼粉的替代品,豆粕比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粉能更好地满足褐点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需求;从主要生长指标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可以用豆粕替代20%的鱼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蛋白质源 褐点石斑鱼幼鱼 生长性能 体组成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鲷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围 郭昱嵩 +2 位作者 王中铎 刘楚吾 刘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9-145,共7页
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11种笛鲷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6种笛鲷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将笛鲷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 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11种笛鲷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6种笛鲷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将笛鲷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以及一系列保守序列(CSB-F,CSB-E,CSB-D和CSB-1,CSB-2,CSB-3),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以黄谐鱼为外群,采用NJ法和ME法构建笛鲷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适合于笛鲷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而且支持Allen关于笛鲷属的系统形态分类学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鲷 线粒体DNA 控制区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马氏珠母贝EST-SSR位点的信息分析及其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忠良 丁燏 +5 位作者 许尤厚 简纪常 鲁义善 王蓓 陈刚 吴灶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693,共7页
为获得稳定可靠的马氏珠母贝SSR分子标记,本文利用MISA软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EST-SSR标记发掘,并分析了位点信息及其多态性。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转录组测序所获得的74007条Unigenes中检测出9872个EST-SSR位点,位点出现频... 为获得稳定可靠的马氏珠母贝SSR分子标记,本文利用MISA软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EST-SSR标记发掘,并分析了位点信息及其多态性。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转录组测序所获得的74007条Unigenes中检测出9872个EST-SSR位点,位点出现频率为13.34%,平均每5102 bp含有1个SSR位点。在转录组SSR中共有132种重复基元类型,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为主要类型,占SSR总数的81.46%;单核苷酸重复以A/T基序为主,占SSR总数的71.27%。基于筛选的SSR序列,应用Primer3软件进行引物的批量设计,共为5922条EST-SSR序列成功设计出17766对引物。随机选择80对引物对EST-SSR多态性进行检测,共有62对引物成功扩增出稳定条带,占引物总数的77.5%;其中,17对EST-SSR引物表现出个体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27.42%。以上研究为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对于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和珍珠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蛋白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生长、体成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晖 陈刚 +2 位作者 纪多亮 王赛 张健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10-16,共7页
以全鱼粉饲料做对照(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种替代蛋白源对褐点石斑鱼幼鱼(23.18±1.58g)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能量收... 以全鱼粉饲料做对照(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种替代蛋白源对褐点石斑鱼幼鱼(23.18±1.58g)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5组实验鱼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脏体系数、肥满度和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值>0.05)。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质效率、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值<0.05),D2组最好而D5组最差。5组实验鱼全鱼和肌肉成分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水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其他指标则有显著差异(p值<0.05)。5组实验鱼的排泄能及呼吸能无显著差异(p值>0.05),摄食能、生长能和排粪能有显著差异(p值<0.05),D1、D2和D3组能量分配较好,而D4和D5组较差。与全鱼粉饲料相比,豆粕替代10%鱼粉显著提高了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而豆粕替代20%鱼粉亦未对幼鱼产生不良影响,豆粕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蛋白较好的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幼鱼 豆粕 玉米蛋白 啤酒酵母 替代鱼粉 生长 体成分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源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晖 陈刚 +2 位作者 施钢 张健东 董晓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40,共6页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配制3种等氮等能饲料。D1以鱼粉为蛋白源,D2和D3饲料中分别以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替代10%的鱼粉蛋白,投喂幼鱼24d。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替代10%的鱼粉蛋白后,幼...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配制3种等氮等能饲料。D1以鱼粉为蛋白源,D2和D3饲料中分别以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替代10%的鱼粉蛋白,投喂幼鱼24d。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替代10%的鱼粉蛋白后,幼鱼的体质量增加率显著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所有处理组幼鱼的碳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逐渐上升而氮稳定同位素比率δ15N逐渐下降;虽然全鱼和肌肉δ15N的变化速度存在差异,但各饲料组全鱼和肌肉的δ13C和δ15N都在24d后与饲料达到平衡。当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被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替代之后,幼鱼肌肉和全鱼样品与饲料相比的碳同位素富集Δ13C值下降,而氮同位素富集Δ15N值则上升。其中全鱼Δ13C从4.19‰分别下降到3.94‰和3.63‰,肌肉Δ13C从4.46‰分别下降到3.98‰和3.67‰;全鱼Δ15N从0.18‰分别增加到0.88‰和0.94‰,肌肉Δ15N从0.18‰分别增加到0.74‰和0.87‰。军曹鱼在摄食3种不同蛋白源饲料时,其全鱼和肌肉的Δ13C和Δ15N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全鱼δ15N的变化速度慢于肌肉。据此可推断,肌肉可在生态学营养级研究(长时间尺度)中代表军曹鱼的碳、氮同位素特征;但在代谢生理学研究中(短时间尺度),肌肉就无法准确反映军曹鱼全鱼的δ15N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幼鱼 酵母蛋白 玉米蛋白 氮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食水平对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建盛 陈刚 +4 位作者 张健东 施钢 汤保贵 周晖 潘传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摄食率随着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摄食水平达4%时干重特定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值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干重、蛋白质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2%时干重、蛋白质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量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代谢能、排粪能及排泄能分配率的变化则相反。建立了6种摄食水平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摄食水平 生长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群体多鳞鱚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健东 马龙 +5 位作者 陈刚 潘传豪 汤保贵 周晖 黄建盛 王忠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678-5681,共4页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而阳江群体则单独形成一个聚类分支。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上的分化较显著,但仍有部分重叠交错现象;在主成分1分布上,3个群体中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相对较接近,而与阳江群体稍微分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部和尾部纵向长短对多鳞鱚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贡献率最大。同时,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P2以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综合以上3种多元分析的结果表明,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而3种多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鱚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申玉春 齐明 +2 位作者 朱春华 吴灶和 黄翔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13C值也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最后人工饲料的δ13C值,试验虾体的δ13C值由养殖开始时的-19.52‰±0.09‰变为实验结束时的-21.74‰±0.17‰;对虾的食性在10d左右时发生转变,34d左右时人工饲料和浮游动物对虾体的能量贡献基本相同,养殖结束时对虾生长能量的97.29%±0.98%来源于人工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食物组成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鯻科鱼类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健东 何国清 +4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潘传豪 周晖 黄建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4,共8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法对3种鯻科鱼类6种组织(脑、眼、心、肾、肝和肌肉)的9种同工酶(ADH,EST,GDH,LDH,MDH,ME,POD,SDH,SOD)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此外,对每种鱼40个个体的肝脏的8种同工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法对3种鯻科鱼类6种组织(脑、眼、心、肾、肝和肌肉)的9种同工酶(ADH,EST,GDH,LDH,MDH,ME,POD,SDH,SOD)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此外,对每种鱼40个个体的肝脏的8种同工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共记录15个基因位点,其中呈多态性的位点有2个(m-Pod-1,s-Sod-1),多态座位比例(P)为0.133,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004,0.997和1.015,平均每个位点预期杂合度(He)值分别为0.068,0.066和0.045,平均每个位点实际杂合度(Ho)值分别为0.098,0.083和0.08.与其他鱼类研究结果相比较,表明3种鯻科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居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鯻科鱼类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施钢 陈刚 +5 位作者 张健东 黄建盛 汤保贵 周晖 潘传豪 白丽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38-7240,共3页
[目的]了解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其急性毒性,[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为:SDS>DBS。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 [目的]了解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其急性毒性,[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为:SDS>DBS。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406 3、0.584 0 mg/L。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2.022 0、2.858 5 mg/L和1.769 1、2.514 9 mg/L。[结论]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为中等毒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蓝点笛鲷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的玉米蛋白质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生长的贡献率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晖 陈刚 +1 位作者 古滨河 董晓慧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33-2642,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的玉米蛋白质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生长的贡献率,并估算军曹鱼幼鱼的碳、氮元素周转时间。试验配制2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对照饲料以鱼粉为蛋白质源,试验饲料在对照饲料的基础上以玉米蛋白质(玉米蛋白粉形式)替代10%鱼...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的玉米蛋白质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生长的贡献率,并估算军曹鱼幼鱼的碳、氮元素周转时间。试验配制2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对照饲料以鱼粉为蛋白质源,试验饲料在对照饲料的基础上以玉米蛋白质(玉米蛋白粉形式)替代10%鱼粉蛋白质,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1.34±1.54)g的军曹鱼幼鱼24 d后采样,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测定和数学模型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结果表明:试验组幼鱼的摄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则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幼鱼全鱼碳、氮元素周转半时(以T50表示)(5.72和9.88 d)与对照组(6.03和9.55 d)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肌肉碳、氮元素T50(7.79和10.01 d)与对照组(6.99和9.37 d)均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蛋白质在军曹鱼幼鱼全鱼和肌肉蛋白质生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7.64%和9.62%,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玉米蛋白质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生长的实际贡献率小于其在饲料蛋白质中所占比例,替代10%鱼粉蛋白质后降低了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碳、氮元素周转速度,如以其替代军曹鱼幼鱼饲料中的鱼粉(不补充必需氨基酸),替代比例应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幼鱼 碳稳定同位素值 氮稳定同位素值 玉米蛋白质 蛋白质生长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PPARα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玲玲 陈刚 +4 位作者 王忠良 汤保贵 张健东 黄建盛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采用RACE-PCR 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 α)基因的cDNA 序列全长,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采用RACE-PCR 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 α)基因的cDNA 序列全长,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卵形鲳鲹PPAR α 基因(GenBank 登录号KP893147) cDNA 全长1 93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425 bp,共编码474 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α 螺旋、β转角、伸展片段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且α 螺旋占较大比例;预测显示,该蛋白有PPARs 基因家族典型的DNA 结合区(DBD)和配体结合区(LBD);序列对比表明,卵形鲳鲹PPAR α 基因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头鲷(Sparus aurata)、军曹鱼(Rachycentroncanadum)等有较高的同源性(81% - 89%);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在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鸭(Gallus gallus)、花鲈、大黄鱼、军曹鱼等动物中,卵形鲳鲹的PPAR α 蛋白与军曹鱼的进化关系最为密切(94%),与人(68%)、鼠(68%)、鸭(67%)等的同源性较低.荧光定量分析显示,卵形鲳鲹PPAR α mRNA 在脑、肾脏、肠、脾脏等组织表达水平较高,其次是皮肤、肌肉,在心脏、肝脏中表达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基因 克隆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底栖贝类耐污值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柯盛 申玉春 +2 位作者 谢恩义 吴灶和 杜晓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73-76,共4页
于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流沙湾设7采样站,对底栖贝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用Lenat耐污值估算方法对流沙湾底栖贝类耐污进行分析,建立16个分类单元(科)贝类的耐污值谱。结果表明,16个分类单元(科)的耐污值均在6.5以上,其中骨螺科、织... 于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流沙湾设7采样站,对底栖贝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用Lenat耐污值估算方法对流沙湾底栖贝类耐污进行分析,建立16个分类单元(科)贝类的耐污值谱。结果表明,16个分类单元(科)的耐污值均在6.5以上,其中骨螺科、织纹螺科和汇螺科的耐污值为10.0;马蹄螺科、笔螺科和帘蛤科耐污值在9.0~9.9之间;蚶科、贻贝科、牡蛎科、樱蛤科、竹蛏科、绿螂科、牙螺科和钥孔虫戚科在8.0~8.9之间;蟹守螺科与滨螺科在6.0~7.0之间。流沙湾大多数贝类的耐污值集中于耐污值谱的高端(≥8.0),水体的环境梯度值处于较高值,说明流沙湾已处于中度到高度的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贝类 耐污值 水质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忠良 简纪常 +4 位作者 鲁义善 丁燏 王蓓 陈刚 吴灶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4-1611,共8页
根据已构建的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诱导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血淋巴cDNA差减文库得到的ESTs序列,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其组织蛋白酶L基因(PFCatL),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 根据已构建的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诱导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血淋巴cDNA差减文库得到的ESTs序列,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其组织蛋白酶L基因(PFCatL),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了PFCatL基因在溶藻弧菌刺激前后马氏珠母贝足、外套膜、鳃、闭壳肌等8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FCatL基因cDNA全长2004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50bp,3′非编码区(3′-UTR)865bp,开放阅读框(ORF)1089bp,编码362个氨基酸,其分子量计算值(MW)为40.52kDa,理论等电点(IP)为5.2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FCatL含有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以及组织蛋白酶前体抑制功能域I29;Clustalw2多重比对发现PFCatL氨基酸序列在催化三联体Cys-His-Asn、底物结合位点以及二硫键形成相关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点高度保守;Real-time PCR研究发现,PFCatL在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各组织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以肾和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最高;溶藻弧菌感染4h后,外套膜、鳃以及血淋巴中PFCatL基因的表达较感染前显著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组织蛋白酶L CDNA末端快速扩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玲玲 王忠良 +4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张健东 黄建盛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7-15,共9页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2 84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363 bp,编码787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URT)335 bp,5'非编码区142 bp;生物信息预测显示CPTⅠ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序列,脂溶指数高达85.63,亲水性平均值(GRAVY)为-0.213,具有2个跨膜区螺旋,在第312和367氨基酸残基处存在N-糖基化位点,在19个丝氨酸(Ser)、9个苏氨酸(Thr)和14个酪氨酸(Tyr)残基上可能发生磷酸化;二级结构中α螺旋(Alpha helix)占比例最大,为40.66%;该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卵形鲳鲹CPTⅠ蛋白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同源性最高,达94%,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鲷(Sparus aurata)的次之,均为93%,与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等的同源性较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 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莫荷罗非鱼幼鱼呼吸和氨氮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明昊 陈刚 +6 位作者 黄建盛 张健东 周晖 汤保贵 王忠良 卢迈新 李瑞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1-29,共9页
将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urolepis hornorum)幼鱼养殖水体盐度从淡水渐变至12、18、24、30(每天提升6)等4个目标盐度,利用间歇式呼吸仪分析幼鱼在目标盐度下5、10、15、20 d时的呼吸和氨氮排泄的变化。结果表明,... 将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urolepis hornorum)幼鱼养殖水体盐度从淡水渐变至12、18、24、30(每天提升6)等4个目标盐度,利用间歇式呼吸仪分析幼鱼在目标盐度下5、10、15、20 d时的呼吸和氨氮排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前期,莫荷罗非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各盐度处理组均在5 d时升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下降时间、幅度与外界盐度有关。盐度12、18组幼鱼耗氧率10 d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20 d时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24、30组幼鱼耗氧率则在15 d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并维持稳定;幼鱼排氨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各盐度处理组幼鱼排氨率呈先上后下降的变化,盐度24、30组幼鱼排氨率在15 d下降并维持在对照组水平,盐度12、18组幼鱼排氨率在15 d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并于20 d时低于其他盐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莫荷罗非鱼幼鱼适应新盐度环境后,盐度18组的耗氧率、排氨率最低,与盐度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盐度处理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其等渗点在盐度12~18之间。不同盐度条件下,氧氮比值介于18.810~24.216间,氨熵介于0.083~0.108间,表明莫荷罗非鱼幼鱼主要依靠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荷罗非鱼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