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G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初探——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朱磊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131,共5页
如今,博物馆越来越关注人、物、数据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5G网络,进行人、物之间的数字化、信息化连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将为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基于5G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的移... 如今,博物馆越来越关注人、物、数据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5G网络,进行人、物之间的数字化、信息化连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将为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基于5G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的移动网络,融合VR、AR、AI等前沿技术,在5G+VR全景直播、5G+AR文物修复助手、5G+AI游记助手、5G+感知安防等领域进行尝试,不断提升观众服务、文物保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5G技术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全景直播 文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冯添 阎占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74,共3页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博物馆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具有宣传教育功能,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同“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博物馆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具有宣传教育功能,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同“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志愿者和研学服务、社会教育活动、网络平台多种路径和方式使其丰富的资源嵌入“大思政课”建设,并成为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在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拓展了业务空间,提升了自身功能,实现了“馆校合作”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资源 “大思政课”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其锐更路簿》南沙更路分类及考释
3
作者 赵珏琪 《河北渔业》 2025年第6期75-78,共4页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比对、文献佐证的方法考释其中的疑难更路,并探讨第二类更路的东、西、南三条作业线路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梁其锐更路簿》中的南沙更路结构完整、类别清晰、功能全面,以五大环礁为中心,形成了三层功能网络。依托这些更路,海南渔民实现了对南沙群岛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并将“渔业生产”与“内外贸易”串联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其锐更路簿》 南海 南沙群岛 海南 渔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测年研究
4
作者 石玲玲 范安川 +4 位作者 李剑 张凝灏 李媛 辛礼学 金正耀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分析确定了遗址的相对年代,但由于未发现船体痕迹无法进行碳十四测年,而热释光测年方法则为确定遗址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为了探究该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热释光性质及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16件青花瓷片进行了古剂量测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K的含量。在剂量率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样品的经纬度、埋藏深度、含水率以及放射性元素含量等参数,并首次使用综合矿物分析(TIMA)揭示了瓷胎中的石英粒径分布情况,以提高剂量率计算的准确度。热释光年代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烧制于元代至明代早期,在释光有限的误差范围内符合传统鉴定方法得出的该遗址属于元代这一结论。这有助于揭示该历史时期相关器物的制作工艺、实际用途和可能的产地。此外,这也为理解该历史时期青花瓷器在海上贸易中的传播路径、交易规模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屿二号 沉船遗址 青花瓷 释光测年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旭 周胜杰 +5 位作者 贾婷婷 杨其彬 胡静 杨蕊 彭晓瑜 马振华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采用静水法,对恩诺沙星(Enrofloxacin)处理卵形鲳鲹幼鱼肝脏、后肾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肝脏和后肾ACP、CAT、POD、SO... 采用静水法,对恩诺沙星(Enrofloxacin)处理卵形鲳鲹幼鱼肝脏、后肾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肝脏和后肾ACP、CAT、POD、SOD活性有显著诱导作用(P<0.05),并且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有关,为研究恩诺沙星对卵形鲳鲹的作用机理、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卵形鲳鲹幼鱼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水陶瓷器释光测年研究
6
作者 石玲玲 辛礼学 +2 位作者 张凝灏 李剑 席光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5年第4期61-71,共11页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西邻越南陆架,东南为西沙群岛的北部岛礁,是我国南海深海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开展的深海考古调查表明...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西邻越南陆架,东南为西沙群岛的北部岛礁,是我国南海深海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开展的深海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包含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遗物,为探索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了获取该遗址的绝对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两件青花瓷器和三件青釉瓷器进行了热释光测年,通过热激活特性测试确定了最佳热激活温度,并通过等效剂量坪选择合适的积分区间;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对两件酱釉陶器进行了光释光测年,通过预热坪和剂量恢复测试确定了适宜的测量条件。最终,多种测年材料和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批陶瓷器的烧造年代大致为明中期,该测年结果与传统类型学和款识纪年推断的年代在误差范围内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船 瓷器 陶器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光释光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梁邹侯家铜钫初步研究
7
作者 李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38,共6页
汉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由粮食酿成的酒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常用的饮品。汉代酒文化兴盛,亦盛行随葬青铜酒器,钫即是其中一类,但此类器型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所见不多。中国(海南)南海博... 汉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由粮食酿成的酒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常用的饮品。汉代酒文化兴盛,亦盛行随葬青铜酒器,钫即是其中一类,但此类器型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所见不多。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汉代梁邹侯家铜钫,与国内同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钫器型相似,且有清晰可见的铭文。此钫是目前唯一可知的梁邹侯国遗物,为印证汉代梁邹侯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本文在考证钫之功用及器型特征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探析汉代梁驺侯国的传承与迁徙,阐释铭文的内涵与意义;并通过细沙测容及实物称重的方式,将所得数据与铭文之记载相较,以此研究汉代与现代的容积、重量之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汉代梁邹侯 铜钫 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发现首个始丰石笋蛋(Stalicoolithus shifengensis)蛋窝(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旭峰 方开永 +5 位作者 王强 卢筱洪 吴伟强 杜衍礼 黄志青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3,共7页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北村水闸施工工地的三水组红层中的首个始丰石笋蛋(Stalicoolithus shifengensis)蛋窝。这一不完整蛋窝保存有3个近完整蛋化石和两个印痕。基于以下宏观形态和蛋壳显微特征,这些蛋可以被归为...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北村水闸施工工地的三水组红层中的首个始丰石笋蛋(Stalicoolithus shifengensis)蛋窝。这一不完整蛋窝保存有3个近完整蛋化石和两个印痕。基于以下宏观形态和蛋壳显微特征,这些蛋可以被归为石笋蛋类的始丰石笋蛋:恐龙蛋呈球形,平均直径为10.5cm;蛋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50mm,由柱状消光的壳单元组成,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锥体层的厚度为0.25mm,约占蛋壳厚度的1/14,锥体在弦切面下呈花瓣状;柱状层可分为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其中中间层和外层发育大量次生壳单元,气孔道呈蠕虫状。三水组中始丰石笋蛋的发现补充了这一蛋种的蛋窝信息:恐龙蛋在蛋窝中互相叠加,且相互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同时,这一发现还拓展了这一蛋种的古地理分布,为讨论三水盆地恐龙蛋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三水盆地 晚白垩世 恐龙蛋 石笋蛋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园围——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堤围工程 被引量:7
9
作者 邓芬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堤围工程 桑园 珠江干流 桑基鱼塘 南海 广东 北江 公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基鱼塘——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农业特色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邓芬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193-196,201,共5页
关键词 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 农业特色 蚕桑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其锐本《更路簿》西沙更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珏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2-257,共6页
海南渔民梁其锐祖传的《更路簿》抄本内容丰富,但学界至今尚未见对其进行文本整理。本文以其中第一篇“东海更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更路条文、考释缺错更路、统计渔民地名、分析航线走向等途径,进行梳理与研究。“东海更路”一篇共... 海南渔民梁其锐祖传的《更路簿》抄本内容丰富,但学界至今尚未见对其进行文本整理。本文以其中第一篇“东海更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更路条文、考释缺错更路、统计渔民地名、分析航线走向等途径,进行梳理与研究。“东海更路”一篇共记载更路56条,记载地名25个,其中海南岛地名4个,宣德群岛地名9个,永乐群岛地名12个。梁本《更路簿》的西沙航线数量颇多,覆盖西沙群岛大部分岛屿礁滩,且与海南岛各港口及南沙群岛相互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其锐本《更路簿》 南海 西沙群岛 更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外销通草画看清代白毛茶生产贸易
12
作者 张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15,共5页
18、19世纪的广州流行着一种采用写实手法绘制且多为记录现实题材的外销画,这是一种绘制在通脱木茎髓切片上的纸本水彩画,称为通草画。通草画质地轻薄,画色艳丽,其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详细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形,是研究当时... 18、19世纪的广州流行着一种采用写实手法绘制且多为记录现实题材的外销画,这是一种绘制在通脱木茎髓切片上的纸本水彩画,称为通草画。通草画质地轻薄,画色艳丽,其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详细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形,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貌的珍贵图像资料。本文通过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以白毛茶为主题的通草画进行分析研究,详细讨论了清代白毛茶的种植生产、贸易流通等方面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草画 白毛茶 生产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